<p class="ql-block">山径新雕里的孝意:在二十四孝砖雕前看“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暮春登山,转过青石弯道,赭红色山墙上的砖雕群落忽然亮了眼。新制的青砖泛着刚出窑的青灰色泽,二十四孝的故事以高浮雕技法依次铺展:</p><p class="ql-block">比如“亲尝汤药”一图,匠人特意放大了汉文帝端碗的手部细节,指节微屈的弧度里藏着试探水温的小心,汤药升腾的热气化作砖雕边缘的云纹,与背景中简化的宫殿飞檐形成呼应——没有古旧砖雕的包浆厚重,却用现代审美重构了故事的温度。每组砖雕下方都配有白话解读,二维码嵌在不起眼的角落,扫一扫便能听见童声朗诵的孝经片段,传统与现代的榫卯,就在这青砖与屏幕的光影里悄然咬合。</p><p class="ql-block">这些砖雕显然是近年新作,刀工利落处少了岁月侵蚀的斑驳,却多了份直面当下的清朗。</p><p class="ql-block">最动人心魄的是砖雕群尽头的“国泰民安”横幅。四个大字以魏碑笔法入雕,笔画间的留白处凿出浅槽,山雨过后便积一汪清露,映着天上流云。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砖雕设计者显然深谙此道~</p> <p class="ql-block">“百里负米”的子路肩扛粮袋疾行,衣褶线条锐利如刀;</p> <p class="ql-block">“刻木事亲”的丁兰凝视木像垂首作揖,木纹肌理在砖面上清晰可辨。最上方“国泰民安”四个鎏金大字压着檐角,在春日暖阳里流转着温润的光,将古老的孝道传说与现世的美好祈愿,一同刻进了山风拂过的路畔。</p> <p class="ql-block">带孙辈来认图的老人常停在“扇枕温衾”前:“你看这黄香的凉席,竹篾纹都是新刻的,比我小时候课本上的画还清楚。”孩子踮脚触摸砖面上凸起的扇柄,指尖划过光滑的砖面,惊飞了停在“恣蚊饱血”砖雕上的蝴蝶。新砖雕的好处正在于此,清晰的线条让故事细节纤毫毕现:吴猛赤足站立的脚趾微微蜷起,掌心的蚊子被雕成半透明的薄翅,连叮咬处的红点都细致可辨。这些被放大的生活场景,让“孝”不再是史书里的寥寥数语,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就像山径上往来的行人,有人背着老人缓缓登山,有人搀着孩童辨认砖雕,孝道的传承,正藏在这新砖与旧径的相遇里。</p> <p class="ql-block">“卧冰求鲤”则巧妙利用砖面的凹凸,冰面裂纹如蛛网般向四周蔓延,鲤鱼摆尾时溅起的水纹化作砖雕边缘的锯齿状肌理,让静态的画面有了破冰而出的动感。这些藏在古寺角落的砖雕,像一本摊开的立体典籍,让抽象的孝道信条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让<span style="font-size:18px;">“卧冰求鲤”的至诚化作子女侍奉双亲的耐心,</span></p> <p class="ql-block">“扼虎救父”少女杨香振臂的果敢,皆在方尺砖面上活了过来,与檐角铜铃的清响、山间松涛的呜咽,共同编织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p> <p class="ql-block">“弃官寻母”砖雕最令人驻足。朱寿昌衣袂翻卷如急风,目光灼灼望向远方,砖雕底部的云纹被雕成奔涌的浪涛,仿佛他正穿越万水千山。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八大处的香火,千年古刹的烟火气里,总有人在祈福时先为父母祝祷,这或许就是砖雕文化的隐秘力量——它将孝道从典籍中请入生活,让“孝”成为可感可触的行为范式。正如孝道的核心精神,在时代变迁中始终清晰:是“父母在,不远游”的牵挂,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警醒,是无论贫富都能践行的拳拳之心。</p> <p class="ql-block">山风掠过砖雕上“卖身葬父”的画面,新砖的棱角已被春阳晒得温和。或许有人会质疑故事的时代局限,但砖雕设计者显然更在意精神的提炼:那些俯身奉亲的姿态,那些凝视双亲的目光,那些与父母相处的细微瞬间,才是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通。就像这新砌的山墙,青砖是新的,故事是旧的,而不变的,是中国人刻在血脉里的“家和万事兴”。当暮色中的砖雕成为登山者的路标,当“国泰民安”的期许随着脚步走进万家灯火,我们便懂得:最好的传统传承,从来不是复刻旧物,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的砖缝里,开出温暖的花。</p> <p class="ql-block">古人“舍己奉亲”的精神底色依然动人。砖雕上的故事是一面镜子,既照见古人对孝道的极致追求,也映出现代人在亲情中的缺位。当我们在砖雕前停留,触摸那些被岁月磨平的纹路,其实是在完成一场与文明的对话——不是复刻古人的行为,而是唤醒内心的温情,让“孝”从砖雕上的图案,变成给父母打视频时的耐心,变成回家时主动系上的围裙,变成倾听老人唠叨时的轻声回应。</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回望,砖雕群在暮色中渐成剪影,“国泰民安”的鎏金字却愈发清晰。这些新制的青砖或许少了古物的沧桑感,却多了份直面时代的勇气:它不回避现代社会的“孝亲困境”,却用可见可感的方式告诉人们,孝道从未过时——是给父母讲解智能手机时的不厌其烦,是周末回家时主动系上的围裙,是容忍老人固执时的相视一笑。当二十四孝的故事从典籍走进山径砖雕,当“国泰民安”的愿景扎根于每个家庭的和美,传统便有了最鲜活的当代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