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坞新生

水易

<p class="ql-block"> 大坞新生</p><p class="ql-block"> ——闯关回望(13)</p><p class="ql-block"> 大坞篇(下)</p><p class="ql-block"> 水易</p><p class="ql-block"> 2025.3.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企业押宝“大坞”,因断“链”无力回天。2003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一家“国际”的大酒店,与本地诸多国企、国有资产一道,在当地最高首长见证下,“大坞”易主,为其赢得“新生”。</p><p class="ql-block"> 当年“大坞”的主尺度,因国际市场的“风云诡谲”,几度“长×宽”变更“扩容”,它的“蓝图”一直在当时“当家人”心中。据友讲述,新的当家者极为尊重故人,曾专程前往“因坞获罪”的前当家者“改造”处,当面请教接手“操盘”秘笈,两代“当家人”因“坞”结缘,竟然相谈甚为投机,前“当家”的侃侃而谈,展示自已在国际市场的“闯关”抱负和“大坞”的市场蓝图前景;后“接盘”者诚意倾听,表达自已为前者未酬的“壮志”接好力续好篇。让人感觉不是“成”者与“败”者的对话,倒像两代“志”者的“交班”。</p><p class="ql-block"> 所幸,大坞由此而获得新生。后来的历史已告诉人们,“接盘”者投巨资将“大坞”完工建成投产,并完成和完善了相应的生产线配套设施,其装备水平堪比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圆了前“当家人”的“大坞”梦。后来的10多年历史也告诉后人,“大坞”及配套设施装备确实成就了新的辉煌,圆了前“当家人”的夙愿。据国内行业“至上”权威媒体报道,“接盘”民企“接盘”7年,已年工业产值过100亿元,“接盘”11年,即建成交付200艘大吨位船舶,其中环保节能型船舶新产品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就占53%。业内人士或地方大员以至老百姓都知道,有此成就,“大坞”是基础,前人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遗憾地是,“接盘”15年,新“当家”者在建造各类船舶213艘,取得完工1000万载重吨的业界辉煌后,种种因素“大坞”不得不再易其手。几年前,经“国有——民营——再国有”大循环,“大坞”二度获得新生。不过,似乎有点戏剧性的循环,告诉人们一个浅显却又难以把控的“规律”,“量力而行”似不可违,企业“顺”时不可忘乎所以,企业“逆”时更该谨慎为要。我的《当年大坞》”大坞篇(上)”发布后,有多年老友附言感慨“量力而行”,真的是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大坞二度“新生”令人欣慰。两年前,新国企继承老国企“红色基因”,70多年前老国企前辈为解放大军造渡江战船的支前司令部“证明书”从南京博物院“请”进企业展示厅,让老国企的“根”有了全新的土壤。有信息告诉社会,从历经20年市场风雨洗礼的“大坞”驶出了国内第一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在国内造船企业率先造出“绿色”产品,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有效专利37件,在手船舶产品订单交付船东的生产计划在“大坞”排队,竟已到了3年后,大坞的新生又放彩。</p><p class="ql-block"> 去年“重阳”时节,感谢大坞的新主人邀我等重返江边,站在当年令人嗟吁的大坞和配套生产线前,望着在建的“山”一样的远洋船舶产品,不由得不万千感慨。当年,老国企“运河—长江—海洋”的产品战略转移取向,江边“万吨级”向“10万吨级”及以上的市场谋略取势,万吨级“滑道船台”设施向10万吨级以上“船坞“的奠基,摹画出这个运河与长江交汇骄子的省重点企业集团的成长轨迹,为此保过驾、护过航,点过头、指过示的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功”不可没。或许,大坞“U”型的命运,是当年大坞“折乾沉沙”历经曲折应有的回报?它的“始作俑”者并主要由此获“罪”的“当家”人,若20年在天有灵,恐怕会始得慰藉与安息。</p><p class="ql-block"> 大坞新生,始得初衷。风雨坎坷,令人晞嘘!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事可追(129)</p><p class="ql-block">1616</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30、4月1、4日作于邗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