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亲戚”话“朋友”

许永杰

<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戚朋友,你知道其中真正的内涵吗?</p> <p class="ql-block">  人们经常说的“亲戚”、“朋友”,泛指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包括亲人、朋友及姻亲关系,这一词汇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社交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p><p class="ql-block"> 一、“亲戚”, 指与个人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包括父系亲属(如父亲、叔父、姑姑等)和母系亲属(如母亲、姨母、舅舅等)。父系亲属被称为“内亲”,母系亲属被称为“外戚”。亲戚的组合,体现宗法制度下血缘(亲)与姻缘(戚)的双重纽带,暗含“亲疏有别”的差序格局。</p> <p class="ql-block">  在亲戚里边,“亲”与“戚”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1、亲(親),主要指父系亲属,本义为血缘关系密切的直系亲属。如父亲母、兄弟、姐妹、叔父等,属于“内亲”。在中国传统中,内亲在家族事务中往往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把亲释为“至也”,强调情感和血缘的深度关联。在现代词语中,把“至亲”一词解释为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亲属,通常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等直系亲属。</p><p class="ql-block"> 从字形演变来看,甲骨文“亲”从“见”从“辛”,象征血缘之亲需通过祭祀(辛)维系;小篆定型为“親”,从“見”从“亲”,强调亲密可见。从词义扩展来说,可指代父母(如“双亲”)、家族(如“六亲”),后衍生出“亲自”“亲密”等抽象义。</p><p class="ql-block"> 2、戚(慼),主要指母系亲属。初指与家族联姻的旁系亲属(如舅舅姑父、姨妈、姨父、姐夫等),后扩展至异姓姻亲,属于“外戚”。《礼记》载“外戚”即帝王母族、妻族。历史上,外戚有时会因与皇室的姻亲关系而获得权力。</p><p class="ql-block"> 从文化特殊性来看,不同于“亲”的血缘核心性,“戚”隐含距离感,如成语“休戚相关”中“戚”表忧患,暗喻非直系亲属的若即若离。</p><p class="ql-block"> 二、“朋友”,指心灵相通、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通过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朋友关系强调情感上的支持和相互欣赏。</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反映人际关系中物质交换(朋)与精神共鸣(友)的二元统一,《礼记》谓“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区分功能性与道德性友谊。</p> <p class="ql-block">  在朋友里边,“朋”与“友”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1、朋,最初指利益共同体,后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朋,甲骨文象两串贝币并列,为上古货币单位(五贝一系,两系一朋),引申为平等并列的人际关系。《周礼》以“同师曰朋”,特指学术共同体(如“朋党”);《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之“朋”即指志趣相投者,与“友”形成互补。</p><p class="ql-block"> 2、友,强调情感上的联结,象征两只手,代表相互扶持和信任。友,甲骨文为两手相叠,象征协作互助。《说文》释为“同志为友”,强调精神契合。在字形演变中,金文增“又”(手)旁强化互动性,小篆定型为双手相握,体现儒家“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理想。“友”不仅强调情感上的联结,更注重心灵的契合。</p><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亲戚朋友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提供情感支持、生活帮助,并在关键时刻成为坚实的依靠。保持与亲戚朋友的经常性联系,有助于维系这些关系的紧密性。</p><p class="ql-block"> 亲戚朋友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个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血缘、婚姻和情感等多重纽带。理解其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维系和珍惜这些关系。</p> <p class="ql-block"><b>点击下边视频,听笔者话“亲戚”说“朋友</b>”</p> <p class="ql-block"> <b>(图、文/许永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