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郑板桥故居,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寸空间都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兴化市的昭阳镇牌楼北路,承载着郑板桥的艺术世界与精神追求。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他笔下的兰、竹、石,更感受到了他心中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郑板桥以“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自喻,既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也展现了对自我品格的追求。他的《竹石》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在当今社会,我们何尝不需要这种坚定的精神?面对困境与挫折,唯有如竹石般坚韧,方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轻轻推开那扇朱漆大门,仿佛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空气中弥漫着岁月的沉香。斑驳的墙面,古朴的家具,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墨香。这是一座不大的院落,却承载着一位文人一生的精神追求。站在这里,我仿佛能听见竹叶沙沙作响,那是郑板桥笔下的竹在诉说着他的坚韧与傲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竹子在这里不是装饰,而是郑板桥生命的一部分。它们挺拔向上,不屈不挠,正如郑板桥一生的写照。他以竹为友,以竹为师,将竹的精神融入了自己的血脉。墙上挂着的《题画竹》让我驻足良久,“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不仅是对竹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四十年如一日,他用画笔记录竹的千姿百态,用心灵感受竹的坚韧不拔。竹子在他的笔下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他精神世界的投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居内,简朴的陈设让人感受到清雅的生活氛围。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没有奢华的摆设,甚至连墙上的字画都显得那样淡雅。这让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啊,真正的雅致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心的丰盈。郑板桥用他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真正的文人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装饰,只需要一颗纯粹的心。他的书房很小,却装满了智慧;他的画作不多,却蕴含着深意。这种简朴不是贫穷,而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态度,是对物质欲望的超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在故居的庭院中,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积累。郑板桥四十年如一日地画竹、写竹,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最终达到了“化繁为简,留至精髓”的境界。他用画笔记录下了竹子的每一个瞬间,用心灵感受竹子的每一次呼吸。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我感到无比震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