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海派艺术馆是一座具有浓郁海派文化特色的艺术场馆。</p> <p class="ql-block">武千璋山水艺术</p> <p class="ql-block">作品的特点:以没骨表现语言为基调,融进泼墨、彩墨、青绿、浅绛和金碧等多种技法,使画面既有没骨画的灵动自然,又兼具其他技法所带来的丰富层次和独特韵味。作者擅长运用独特的线条和墨色变化来展现山水的灵动与厚重,洒脱的笔墨勾勒出山川气势与意境,墨色的浓淡干湿、虚实相生,使山水更具韵味和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武千璋的作品追求通过山水传达出精神境界和哲学思考,将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感悟融入其中,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产生心灵共鸣,如《空山听雨是人身如意事》,传递出宁静悠远的意境,引发观者对内心宁静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白雪阳春成绝调,高山流水有知音”</p> <p class="ql-block">“千岩万壑不辞老,远看方知出处高”</p> <p class="ql-block">云山清韵图</p> <p class="ql-block">翠山图</p> <p class="ql-block">听秋图</p> <p class="ql-block">“气清更觉山川近”</p> <p class="ql-block">碧翠浓春图</p> <p class="ql-block">“雨低山外夕烟沉”</p> <p class="ql-block">“万山浮动雨新诗”</p> <p class="ql-block">春山翠晓</p> <p class="ql-block">听瀑图</p> <p class="ql-block">秋山晴露图</p> <p class="ql-block">“人寨隔烟树,帆影落空江”</p> <p class="ql-block">笑看风起云涌</p> <p class="ql-block">晨曦图</p> <p class="ql-block">清歌图</p> <p class="ql-block">寒林幽谷</p> <p class="ql-block">“海上掇英”上海三百年名家翰墨</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 </p><p class="ql-block">系清末民初有全国性影响的大书法家,对碑学多有阐述。其书法从碑出,取法高古,以《石门铭》为宗,得笔法峻迈矫健,字势开张宽博之功,后又参以《金刚经》《云峰石刻》等,笔法更为恣肆逸放,线条更为奇拗壮悍,气势更为雄健郁勃,在海上书坛颇受尊重,从学者甚众。有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相》传世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湖帆 </p><p class="ql-block">江苏苏州人。其祖父是大收藏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激。自幼受家庭影响,喜好诗文书画。以四王为宗,旁参董其昌,赵孟颓、王蒙、董源、巨然等。尤擅长于青绿设色及烟云渲染,有洇润华贵之姿。来到了大都市上海,并以精湛的功力,深厚的造诣,独特的画风及擅长鉴别,富于收藏、精通诗词诸艺很快橱起于海上艺坛。吴湖帆从传统画派入手,笔墨精湛端润而气韵古逸高迈,以雅腴灵秀而须丽清逸的画风独树一帜。其山水构图朴茂多变,设色典丽明艳,皱法精妙渊厚。其花鸟亦丰腴富丽,格调清隽。其在书法,鉴赏、文学、画论上的造诣亦十分精致深厚,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文化大师级人物。出版有《梅景画笈》《吴湖帆画集》《佞宋词痕》等。</p> <p class="ql-block">李瑞清 </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杰出的教育家,以"为国育才"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及书画家,如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皆出自其门。其书法各体皆能,精于篆隶,他是近代书法史上卓有影响的一代大家,对笔法有着系统的研习,上窥周秦金文小篆,下效汉魏碑学,功底深厚独到,笔墨精湛古雅,从北碑中取金石气融入篆隶之中。线条俊迈洒脱,气韵高雅纵横,榜书亦气象宏阔,力扛九鼎。晚年寓居上海,以震字卖画为生,与吴昌硕,杨守敬友善,与曾熙引为知己。出版有《清道人拟古画册》《围城记》《清道人遗集》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熙 </p><p class="ql-block">晚年应李瑞清之邀居上海设帐授徒,以书画为生,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称,并与吴昌硕李瑞清、黄宾虹合称"海上四妖"。其书法涉足多方,精于四体、功力独特,能取帖效碑,融南北之长,尤多效法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碑》等,运笔古茂质朴而高迈浑穆,气势雄健凝重而遒劲雍容,颇有格调与才气。特别是善用篆隶笔法于楷、行之中,更见笔意高古底蕴丰厚,并将书意融于绘画中,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曾投于门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馮超然 </p><p class="ql-block">祖籍江苏常州,寓居松江。辛亥年后随李平书迁至上海嵩山路,斋名为"嵩山草堂",冯自幼好学,10多岁就开始卖画。初法"明四家"之唐寅、仇英,笔墨精湛细腻,法度醇严秀逸。后又专攻"清四王",用笔更为精妙洒脱,气韵高雅,骨力内蕴。亦善书法,工行草篆隶,清醇有法,笔致遒劲。除了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并称"三吴一冯"外,亦与吴湖帆、吴待秋、赵叔孺井称"海上四家"。出版有《冯超然临严香府山水册》《冯涤舸画集》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蜜虹 </p><p class="ql-block">他是海派书画家中全能型的艺术家,不仅精于绘画,亦工于书法.篆刻,于考证、鉴赏、画论、画史、印学,诗文乃至编辑均有成就。幼时从画家倪逸甫学画及刻印,从郑珊学山水、从陈若水学花鸟。1909年寓居上海,及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其绘画以山水为主,初学新安画派,继受李流芳、程邃、髡残等人的影响,画风清丽明逸,淡雅冲远,以干笔淡墨出之,时称为"白宾虹"期。后又上溯唐宋诸家,效法明清流派,变汇通融而推陈出新,创"五笔七墨"法,点染皱擦,趋于黑密凝重、黑中透亮为特征,时称为"黑宾虹"期。书法亦气度雍容而用笔高逸,尤擅长篆书。亦工于篆刻,常以金文入印,苍古奇诵而清雅劲秀。著有《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诗草》《金石书画论》《古文奇字考》《滨虹草堂藏古玺印》等多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趙叔孺</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江苏镇江。在海派书画家中,他是典型的书画金石全能型的大家。18岁即中秀才,28岁起历任福州平潭海防同知,福州府海防华洋同知,钦加盐运使衔。寓居上海,成为职业书画金石家。绘事学赵孟频、赵之谦,用功甚勤。擅长花鸟草虫,用笔儒雅婉约,设色典丽娟秀。书法四体皆工,笔致和畅劲健、气势道丽浑穆,其篆刻亦风格独树,印名远播,上至古玺秦汉,下至明清流派,刀法稳健遒劲、章法疏密和谐、笔法工稳圆熟。书画汇集有《赵叔孺先生画册》编拓有《二弩精舍印赏》八卷,著有《汉印分韵补》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沈尹默 </p><p class="ql-block">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胎息二王,亦取法欧阳询、褚遂良、智永、颜鲁公等,旁参苏轼、黄山谷、米芾及文徵明等,广采博取,变汇通融。在运笔方法上以腕使动,在用笔形态上中锋使转,这就使其线条遒劲郁勃而畅达矫健,点画精致妍润而端秀飘逸。谢稚柳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著有《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沈尹默书晋王右军笔阵图后》、《沈尹默书澹静庐诗腾》《沈尹默法书集》。</p> <p class="ql-block">林風眠 </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广东梅州市。自幼喜爱绘画,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1919年7月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就读于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及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1925年回国,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1928 年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林风眠一生执着艺术事业,倡导新艺术运动,勇于追求创新,融汇中西而贡献卓越。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战国漆器,乃至民间木版年画、皮影等研究深入。同时对西方的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借鉴取法。他的作品意象朦胧,意境深邃,意蕴丰约。注重诗意性与语境性,神韵性与抽象性,变形性与装饰性的统一,色彩丰富浓烈中显示出变幻莫测,风格独创。有《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著作。</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p><p class="ql-block">江苏宜兴人,9岁起从父学画,1915年,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毅然离开故乡,自此改名悲鸿到上海谋生求学。1919年公派赴法留学,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于写实派画家达仰,打下了扎实的写实功底。1927年归国,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8年 10 月经李石曾先生所推荐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大力倡导中国画的变法创新。他思想开放、笔墨求新,带有海派书画家鲜明的精神追求和创作理念。其擅长于国画及油画,国画创作借用西洋画的章法构图及块面造型,笔墨生动浑朴,线条酣畅洗练,色彩典雅明快,气韵丰逸郁勃。尤其以画马名世,笔触简约精妙,造型准确灵动,形神兼备而气势豪放。其油画亦笔致凝重、色彩瑰丽、形态传神,具有内在的气度与激情。出版有《徐悲鸿油画》《徐悲鸿彩墨画》等多种画集。</p> <p class="ql-block">劉海票 </p><p class="ql-block">江苏常州人。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即喜好书画。14 岁来沪,师从周湘学画。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人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年仅 17 岁,并自任校长,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先河。以狂飙突进的精神在教学中实行男女同校,并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写生。1929年和 1933 年赴欧洲考察。擅长国画、西画及书法,国画以山水见长,气势磅礴激越,色彩瑰丽宏放,笔触老辣奇迈。所作西画气象雄阔奔放,色调浓烈酣畅,构图跌宕恣肆。书法亦线条浑朴醇厚,运笔遒劲爽捷,气度畅朗壮伟,有雄健强悍、豪放豁达之势。晚年的泼彩泼墨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既坚守了民族风格,又展示了中西的变汇通融。著作有《国学真诠》《存天阁谈艺录》、《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海粟诗词选》《刘海粟画语》等,出版画集有《海粟国画》《海粟油画》等。</p> <p class="ql-block">贺天健 </p><p class="ql-block">江苏无锡人,斋名开天天楼。初从孙云泉习肖像画,十八岁即到上海卖画谋生。初师从吴历、王翠及原济、髡残等人,用功精勤,颇得其法。后又上窥王蒙、黄公望、李唐、夏圭、梁楷等,心摹手追,变法通融。曾涉足名山大川,眼观笔临,师法自然,山水画自开新面。其作山水取象宏阔而气势雄迈,运笔朴茂而设色雅致,水墨酣畅而敷染沉厚,尤得自然山川之气韵。其青绿山色亦层层皱染,色彩瑰丽而气象华美,极有时誉。亦工于人物、花卉,笔致高雅深厚,色彩华润婉丽,颇有品位意境。书法亦运笔道硬劲挺,有昂藏郁拔之气和墨沉笔实之态,深得北魏风骨。出版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贺天健画集》。</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 </p><p class="ql-block">生于四川内江一个书香门第。他天资聪颖、奇才早熟。12 岁时所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已为人称道,被誉为神童。因情觞而在松江的禅定寺出家,赐名"大千",百天后还俗。师从曾熙,李瑞清,精心钻研石涛山水,心摹手追,朝夕用功。张大千以传石涛画风著名,有"石涛再世"之称。而他对八大之法亦深入堂奥,其墨荷、花鸟等亦传八大神韵。亦工于篆刻,意趣朴茂。其书法亦运笔奇拗硬涩,劲秀。抗战时归蜀,后不畏艰难,长途跋涉到敦煌临摹壁画和雕塑三年,在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上颇有得益。1950 年由港赴印度,在新德里举办画展。1955年定居巴西圣保罗八德园。1968 年迁居美国加州十七里湾,开创出了融汇古今,法取东西的泼彩大写意,标志着他的创作在十七里湾进入了鼎盛期。1978 年,80高龄的张大千告别十七里湾的"环荤盒",定居于祖国宝岛台湾的"摩耶精舍"。出版有《大千画选》《大千的世界》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潘天壽 </p><p class="ql-block">浙江宁海人,自幼喜好书画。1915 年 19岁时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是著名的教育家,亦是书画篆刻家的经享颐,教师中有大名鼎鼎的书画家李叔同,从而奠定了他的从艺走向。1923年,他到上海民国女子学校教美术。第二年应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之邀到该校任教,参与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并编写了《中国绘画史》成为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系吴昌硕的入室弟子。吴曾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1928年又出任刚创立的国立西湖艺术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潘天寿的绘画以花鸟,山水为主,初学徐渭、石涛、八大及吴昌硕,偶作人物画,亦擅长指墨画。形成了雄健强悍的笔墨,简洁奇崛的构图,追求一种宏逸阔大,隽丽深邃的意境。章法则纵横恣肆、侧险取势,设色亦浑朴典雅,明丽畅达。其书法运笔奇拗硬涩而昂藏郁勃,结构则意气密丽而疏密自如。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豊子恺 </p><p class="ql-block">浙江省嘉兴桐乡市石门镇人。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就读,从李叔同学绘画和音乐。1921 年东渡日本游学考察,学习绘画、音乐与外语。1922 年从日本回国后,应夏丐尊之邀在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教绘画与音乐,正式开始创作漫画。1924年7月,丰子恺发表了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以"说不出的美感"、"诗意的仙境","新鲜的趣味",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从 1925 年 5月开始,《文学周报》刊登了丰子恺的画作,1926 年在开明书店出版了《子恺漫画》。由此,标志着丰子恺成为中国漫画出版第一人。1929年出版的《护生画集》,则奠定了丰子恺作为中国漫画之父的地位。是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出版</p><p class="ql-block">画册《子恺漫画选》。</p> <p class="ql-block">錢瘦鐵</p><p class="ql-block">江苏无锡人。曾是刻碑店学徒,与金石家郑文焯相识,成为入室弟子。后通过其师与吴昌硕,俞语霜相识。十九岁后,钱瘦铁从姑苏来到了上海,师从吴昌硕。以其卓而不群的金石书画逐鹿于名家云集的海派艺苑,并成为上海美专年轻的教授。1923年赴日本举办个人书画展后声誉鹊起,颇得日本艺界赏识。抗战时期成为不屈的反法西斯抗战人士。归国后成为职业书画家,其山水画初学黄山画派,后宗法石涛,笔底功力深厚,喜用干笔,苍劲醇古中见雄健朴拙,可见书法线条之功。花卉师法沈周、徐渭,笔墨遒劲端润而畅达爽捷,用色典雅古逸而对比强烈,其枝干花朵常用篆法草法笔致写之,颇有书卷气及金石韵。书法工于四体,尤以篆隶见长。篆刻深得老缶气度风骨,后又上窥秦汉及明清流派,用刀浑朴苍逸,章法疏密奇崛,有高古雄健之气和强悍英迈之态。出版有《瘦铁印存》二卷等。</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 </p><p class="ql-block">浙江萧山人。幼时在父亲指导下学书习画刻印,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颇得执教的潘天寿赏识。潘天寿那种变汇通融,新意自创的精神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在名家荟萃的海派书画家中,他以画、书、印"三绝"驰誉海内外,可谓是濯古来新,自辟蹊径的集大成者。他的花鸟画师从徐渭,朱耷、李复堂,赵之谦、吴昌硕等,敢用浓墨重彩,造型简略,浑厚古拙。其书法则追踪秦汉魏晋,遍窥唐宋明清,具有宏观上的研习和微观上的深入。他的隶书,篆书,笔墨劲秀古逸而遒婉有法,气势昂藏峻拔而洒脱畅朗。其篆刻远取古玺、融汇秦汉、旁参让之,传承昌硕,形意交融而刀笔相畅,特别是章法极有空间构造意识,疏密呼应而奇拗跌宕,别开生面。来楚生的肖形印亦形神佳妙,独步当代印林。出版有《来楚生画集》《来楚生书法集》《来楚生印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寒汀 </p><p class="ql-block">江苏常熟人。年青时从同里陶松溪学习花鸟画,上世纪二十年代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开始职业书画家生涯。他的绘画内师传统,外效造化,上溯宋元诸家,下至明清的陈白阳,徐渭、恽南田,八大山人,新罗山人等,对双钩填彩,没骨写生,均所擅长。尤对前期海派画家任伯年,虚谷极有研究,时常临习,潜心揣摩,在画坛上有"江虚谷"的美誉。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上海花鸟画称江寒汀、陆抑非、唐云、张大壮为"四大名旦"和"江南花鸟画四才子"。他同时亦十分注重写实,因而笔下之鸟形神皆备,气息灵动。平生曾画百鸟百花长卷及册页传世,有"江百鸟"之称,成为风格鲜明的海派花鸟画大家。出版有《江寒汀百鸟图》《当代名画家江寒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 </p><p class="ql-block">出生于浙江鄞县,于文史、考古,古文字,书法,篆刻等造诣独到,学养深厚,卓有建树。早年从冯君木游,学诗文书法。1922年来上海,师从吴昌硕,书法工于篆,隶、真、行、草各体,晚年尤精行草书,善融合碑帖,气甜势疾,刚健有力,韵味沉厚,雄浑遒劲。其榜书则落笔千钧,大气磅礴。书界称其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被尊为"书坛泰斗"。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冷印社社长,西冷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近三百年的书学》《沙孟海论书丛稿》《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书法集》。</p> <p class="ql-block">王蓬常 </p><p class="ql-block">浙江嘉兴人。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书法家。早年书法曾从师沈曾植,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教于唐文治,以"务实深进"为宗旨,成为其研究经史与书学的指南,打下了雄厚坚实的古文字功底和文化艺术。21岁时,他编写《三代史》,在报刊上零星发表,王国维读后大为赞赏,誉之为"王三代"。以章草独书坛,融汉简、汉陶、汉砖、汉帛等元素,所作恢宏不变,蔚为大观,笔力坚劲,骨势峻迈,奇谲古奥,独具风貌。其书法作品在日本享誉极高,人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蓮常"。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有《书法答问自述篇》、《字林补逸》《蓮草法帖》等。</p> <p class="ql-block">朱吧瞻 </p><p class="ql-block">出生江苏太仓,祖父是位艺术爱好者,使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二十岁后他考进了上海图画美术学院,专攻油画。后在川端美校师从于当时著名的美术大师藤岛武二先生。归国后,他便开始研习"印象派"大师塞尚及"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作品,在构图用色上色彩绚烂而对比强烈,具有强悍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造型形态,意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表现途径。齐白石还将他引为"平生第五知己",为其刻印六十多方。朱记瞻山水师承石涛,八大的奇妙意境,花卉取法于青藤,苦铁的笔情墨趣,并参以自己笔力苍逸,气势雄浑,意境郁勃的艺术个性。他热爱自然,展痕遍布名山大川,师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贵在似与不似的再创造。特别是其在桑榆之期,更是毅然进行了"暮年变法"的壮举,古今交汇而融贯中西。出版有《朱妃瞻画集》《癖斯居画谭》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蕉</p><p class="ql-block">上海金山县张堰镇人。工篆刻,精书法,善撒兰,能诗文。沙孟海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书法取法在魏晋唐宋之间,尤致力于宗法二王,精于用笔,深得晋人"韵胜"与"度高"的神髓,成为二十世纪帖学大家。无论结字、运笔,还是用墨,融会贯通,风神流动,萧散洒脱,气韵雅逸。其作兰草,以书意写之,故能叶叶出草法,瓣瓣入楷意。以墨兰为多,形神兼备。题句疏宕清放,语境内蕴。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专职干部。著有《云间谈艺录》《书法十讲》《书法学习讲话》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陆俨少</p><p class="ql-block">上海嘉定人,自幼喜好书画。后入无锡美术专科学校,师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后又从冯超然学画,工于人物花卉,尤擅长山水,风格独具。对范宽、董源、李唐及黄公望、赵孟频等山水之作,用功精勤,心摹手追。为观察长江水流波涛,不顾个人安危从蜀中乘木筏飘流东归,从此引发了他的创新意识,深谙山水之势形。其山水画构图严谨,笔墨奇逸,意境古朴。特别是千山万壑、云海流岚、烟波江流,红树古木等别有意趣,灵动变幻,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虚实相生,出神入化的特点,不仅有造型感,亦有语境性。其“留白与墨块”就是经典之法。他亦工于书法,得力于杨凝式,苏轼,米芾和《龙门二十品》线条丰逸华润,气韵古雅高迈,顿挫凝重浑厚,带有高古的篆隶之笔意,有朴逸雍容,苍润超迈之趣。陆俨少平生倡导:"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出版有《山水画刍议》《陆俨少自叙》.《陆俨少画集》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谢稚柳 </p><p class="ql-block">江苏常州人。书香世家出生,著名的书画家、鉴定家、学者。早年师从江南学者钱名山,中年倾心陈老莲,后直溯宋元,取法高古,画风典雅。山水从北宋王洗后入巨然堂奥,晚年致力于徐熙"落墨法"的研究与创新。他以水墨晕染打底,铺垫烘托,然后因墨施色,有机而变通地将墨色想到融合,相得益彰,从而不仅再现了徐熙落墨法的神韵,而且使自己的山水色彩华滋朗润而墨晕洇蕴,墨彩相交而酣畅绚丽,成功实现了艺术上的创新变法。其书法亦功力精深,以行草名世。取二王笔法而参颠张(旭)狂(怀)素神韵,最终以张旭书风参以已意而潇洒俊逸,气势酣畅,自成风格。谢先生在书画鉴定上亦功力独到,造诣深厚,别具慧眼,世有"北张(葱玉)南谢(稚柳)"之说。曾任全国书画鉴定组组长。著有《敦煌艺术叙录》《敦煌石室记》《鉴馀杂稿》《鱼饮诗稿》及《谢稚柳画集》《谢稚柳、陈佩秋画集》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云 </p><p class="ql-block">浙江杭州人,别号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工于花鸟画,亦擅山水,取法于朱耷、金农、华新罗、吴昌硕等大家,气息古雅,清丽隽秀,融南派之飘逸与北派之酣畅为一体。唐云十九岁时,在王潜楼的介绍下,应聘成为杭州冯氏女中的美术教师,开始和杭州的书画名家丁辅之,姜丹书,来楚生交往,并成了西冷印社中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来上海从艺,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系海上花鸟四大名旦之一(江寒汀,陆抑非,唐云,张大壮)。其书法用笔奇峭秀丽,别具一格,取法于宋徽宗的瘦金体而自出新意,线条坚挺瘦劲,郁勃稚拙,神采焕发。唐云亦是书画鉴赏,收藏大家,特别是紫砂壶的收藏冠绝当代。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新海派花鸟画之领军,格高韵清。出版有《唐云画集》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程十髪 </p><p class="ql-block">上海金山枫泾人,出生于上海松江。斋号有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等,自幼喜好书画。18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国画系就读,老师李仲乾为其取字"十发"。1956年参加筹备上海中国画院井聘为画师。注重深入生活,赴云南边疆采风,在人物、花鸟上变法创新,风格独特。新时期后,出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他创作的人物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人文氛围,展现了创作取向上的大格局和艺术形态上的大手笔,从而凝聚着时代的精神取向及审美追求,被誉为"程家样"。出版有《程十发画选》《程十发近作选》《程十发作品展》(日本版)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