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10日上午,在江阴市档案史志馆11楼会议室举办《江阴赤魂》读书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参加这次读书会的是(排名不分先后):</b></p><p class="ql-block"><b>承 鸿 郭 盛 徐泉法 陈申新 缪幸龙 刘茂松 蔡亚春 洪 桦 李中林 徐凤清 徐铭森 严小青 张一平 钱一鸣 王丹凤 钱洪斌 顾丽娜 王国平 陆正源 王萍芳 包国良 李辑宁 王仁兴 徐立刚 谢步时</b></p> <p class="ql-block"><b> 会议由江阴市档案史志馆党史科科长承鸿主持</b></p> <p class="ql-block"><b> 今天开展的《江阴赤魂》读书会是一次缅怀江阴早期党组织领导、知名烈士陈叔璇和蒋云兄弟的革命事迹和革命历史的红色纪念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江阴市档案史志馆副馆长郭盛致词</b></p> 作者感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作者徐泉法报告写作《江阴赤魂》的经过与感悟</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我为什么要写作《江阴赤魂》?</b></p><p class="ql-block"> 这是由三方面原因决定的。一是陈叔璇、蒋云兄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江阴大革命的参与者和组织领导者。特别是江阴大革命高潮的27天(1927.3.21—4.16),他俩都在第一线,迎接北伐军进城,成立江阴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为周水平烈士报仇,开办农民运动训练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呐喊。他们又是中共江阴县委主要组建者和江阴农民暴动的组织发动者,蒋云又被中央指定为中共六大代表,回国后在徐海蚌特委和江苏省委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二是兄弟俩的革命历史就是江阴早期革命历史的缩影。这是与他俩在江阴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及在本地参加革命活动时间比较长决定的。三是他们兄弟俩丰富的革命活动史料、高尚纯洁的精神世界以及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足可以写成一部反映两人英雄人生的历史著作,也只有写成书本,陈家兄弟的革命历史才能得以保存和传之久远。</p><p class="ql-block"><b> 第二,写作中我把历史真实放在第一位</b></p><p class="ql-block"> 为陈家兄弟写书,我酝酿和准备了近40年。为什么会拖这么长时间?主要是我的史学功底与文学基础,很难精致描述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很难精当地记述他们丰富多彩的革命活动。直到2017年5月,在我72虚岁的时候,清楚地知道,再不上马,以后再无机会了。在酝酿、构思和著述时,有许多话题要向大家汇报,现择其重点,说说三方面的问题。</p><p class="ql-block"><u> 一是历史真实是党史著作的生命。</u></p><p class="ql-block">这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但操作起来并非易事。江阴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距离我们已经遥远,当年党组织主要领导成员,几乎全部牺牲,保存下来的档案资料又少,已经出版的史志著作又存在程度不同的错误记载。我第一步工作,必须从研究、考证资料入手。我按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分别制作资料卡片,同时购买相关的党史书籍,必要时前往外地采访和核实资料。这是既花时间、精力也很花钱的事,但我必须老老实实地去做。写作的时候,也时时提醒自己,要写作真实的人,真实的历史,为此附加了700多条注释,在附录中写作了一篇3万余字的考证长文。这样的要求,加大了写作难度,但我必须遵循“史料真实性高于一切”的准则。</p><p class="ql-block"><u> 二是合适的结构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u></p><p class="ql-block"> 如果盯着陈叔璇、蒋云的活动足迹写作,而把他们亲属的支持和战友们的浴血拼搏弃之一边,那么,丰富多彩的历史就变得十分单薄,读者也不能看到有成千上万人参加的阶级大搏斗。我决定采用一种合适的框架结构,在突出两位主人公的前提下,容纳更多的人和事。首先是陈叔璇、蒋云家庭成员出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兄弟俩的母亲,站在陈家利益的立场上,不赞成两个儿子投身革命斗争,但又时时关注着他们的人身安全。三哥陈次铭,同情和支持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陈叔璇被捕后营救失败,愤激攻心,不幸于1930年6月含冤逝世。堂侄女陈素涛,积极投入革命运动,1928年4月成为省委特派员张瑞麟的联络员,当年10月被捕,遭受酷刑和侮辱,始终没有屈服。除家庭成员外,江阴农暴主要骨干如茅学勤、朱松寿,以及省委特派员钱振标、张瑞麟等,分别在书中占有相当的篇幅,重墨浓彩地描述他们的英勇斗争和刑场就义。这是《江阴赤魂》的框架结构决定的,一定程度上达到开阔视野、拉开场面、丰富内容的效果。</p><p class="ql-block"><u> 三是刻画细节提高作品的可读性。</u></p><p class="ql-block">组成一部人物传记的主要元素是过程与细节,如果说过程是传记的骨架,细节就是传记的血肉。注重对细节的刻画与描写,可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把笔触伸到历史的最深处。首先,在采访过程中注意捕捉精彩感人的细节。上世纪90年代,我在采访朱松寿烈士妻子杨绮云时,听到两个细节:1929年11月,蒋云前去朱松寿在上海住地,看到杨绮云刚生儿子,身无分文,而朱松寿又在南通,蒋云就把身边仅有的4个银元全部给了杨绮云。两年后的1931年12月,朱松寿知道蒋云被捕,立刻要转押南京,就把杨绮云的衣服拿去典当,换钱购买牛肉、酱菜、面包,赶去监狱看望蒋云。战友之间生死之交令人感动。在记述陈叔璇被捕时,我描写了长寿保卫团西旸桥码头捕人、查验陈叔璇左手小指、万婉珍拒绝认夫等细节,加重了悲壮色彩。</p><p class="ql-block"><b> 第三,写作出版《江阴赤魂》的感悟</b></p><p class="ql-block"> 英勇悲壮的历史,只有用文字正确、系统、生动地记载到书上,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因此,为江阴革命烈士写书,是党史、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我用三年时间写作、南京出版社用四年审核出版《江阴赤魂》,积累了三点感悟:</p><p class="ql-block"> 一是著述历史著作需要长期积累。这里包括资料积累,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积累,写作经验积累等等。我是在积累了40年党史实践的基础上才动笔写作的。没有长期的积累,不容易写好历史著作。</p><p class="ql-block"> 二是历史著作必须接受时间的检验。一部几十万字的历史著作,容纳了数以千万的历史信息,涉及到数以百计的人物生平梗概和评解,写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写成后要反复修改,出版后要倾听各种不同意见,长久地接受读者、社会、时间的检验,作者承担着很大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三是做好一名历史记录员是我们的使命。如果说陈叔璇、蒋云以及浴血奋斗的战友们,在江阴早期革命的历史舞台上是英雄,是主角,那么作为作者的我,只是一名历史记录员。做好历史记录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一定的历史功底与文学修养。这需要长期的学习与提高。我在写作出版《江阴赤魂》的过程中,得到档案、党史、公安、文化、出版系统许多单位、领导、同志的帮助和支持,包括党史前辈和同事的资料积累和成果积累。我向一切支持、帮助、鼓励过我的领导和同志表示深切的感谢!同时也渴望得到大家的热情指教。</p> <p class="ql-block"><b> 承鸿科长宣读江苏省党史专家,《江阴赤魂》序言作者张衡的评论:</b></p> 座谈交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烈士陈叔璇孙女陈申新发言</b></p> <p class="ql-block"><b> 谢步时先生作题为《赞<江阴赤魂>》发言</b></p> <p class="ql-block"><b> 徐立刚先生作题为《浓情妙笔慰赤魂》的发言</b></p> <p class="ql-block"> <b>王仁兴先生作题为《职业的标杆》发言</b></p> <p class="ql-block"><b> 李建华先生作题为《英雄主义颂歌》的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缉宁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萍芳女士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王国平先生的读后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钱一鸣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一平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周鸣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严小青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铭森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风清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李中林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洪桦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蔡亚春女士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茂松先生发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缪幸龙先生发言</b></p> 目 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七律·谢徐泉法先生惠赠《江阴忠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读陈叔璇、蒋云兄弟传奇感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包国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泉法先生赠锦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忠魂捧读泪沾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血雨腥风兄弟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刀光剑影赤旗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次农奴惊敌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淮烽火接申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笔蘸豪情书壮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定山湾里永流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