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镇探秘(下)

陈年老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题图:茵彤·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45438833</span></p> 黄姚古镇名字的来历和寓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古镇,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黄姚”这个名字的由来,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较为可信的是,宋元时期,黄姚地区主要居住着瑶族人民,他们自称“皇瑶”和“王瑶”,意指这里是盘王的后裔聚居地。随着明代瑶族的大量外迁,到清代时,除了深山老林外,黄姚地区已难觅瑶族踪迹。由于当地粤语方言中“皇”“王”“黄”三字读音相近,人们便根据谐音将“皇瑶”和“王瑶”改为了“黄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地黄姚二姓较多故称黄姚。据考证,黄姚古镇黄姚二姓并不多,反倒郭姓吴姓较多且有祠堂佐证。郭家祠、吴家祠两座祠堂是黄姚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气势恢宏,建筑风格独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集我们浏览了古镇周边的自然风光,黄姚古镇不仅自然风光旖旎动人,其人文景观也同样丰富多彩。古镇保存着众多完好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让人惊叹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了黄姚古戏台,这是古镇中的一处重要文化景点。古戏台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道光时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然后一直保存到现在。戏台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十分优美。每年三月三庙会及重大节日常吸引着大批游客驻足观看当地的戏曲表演及非遗舞蹈节目。成为古镇一大亮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古镇不仅有许多历史建筑,还有许多文化名人的故居。例如,迎秀街欧阳豫倩寓,以及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等文化名人的寓所。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纪念馆、钱兴烈士塑像,也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这些人文景观,共同见证了古镇的深厚文化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亦孔之固”门楼前的河畔广场,立有一尊高士其的坐像,坐像的身后是高士其离别黄姚时写的一首感怀诗碑。诗中他称黄姚为避难时的保姆、患难中的朋友、乱世中的爱人。流露出他对黄姚人民的依恋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士其(1905 -1988),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著名的科普作家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1944年,高士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转移到黄姚寓居,边养病边坚持写作,继续革命工作。在黄姚期间,高士其写下了科普著作《奇妙的数》,科普文章《美味的黄姚豆豉有霉菌的一分功劳》,临别还为黄姚留下了一首深情的诗——《别了,黄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别了·黄姚》·高士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说我们住厌了旧村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说我们不喜欢小草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你温暖的怀抱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滴落了疏散人的泪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抗战胜利了,我们得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了,黄姚,我们避难时的保姆。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说我们走厌了石板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说我们不喜欢迎秀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你鱼鳞式的屋檐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收走了下江人的故衣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和平成功,我们得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了,黄姚 ,我们患难中的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说我们看厌了桐柏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说我们不喜欢桥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你明媚秀丽的山水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响起了归途人的脚步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时局已定,我们得回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别了,黄姚,我们乱世间的爱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欧阳予倩寓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欧阳予倩(1899-1962),湖南浏阳人,我国著名戏剧家、戏剧教育家、电影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抗战时期,欧阳予倩创办了广西艺术馆,1944年他将广西艺术馆迁至黄姚,寓居于此。他通过戏剧形式传播革命思想,激励军民抗战。建国后,他曾担任中央戏剧学院第一任院长。</span></p> 革命老人何香凝寓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香凝故寓位于黄姚镇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内,是何香凝先生在抗战期间从桂林转战到黄姚时的寓居之地。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中国著名的国画家、政治活动家、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杰出代表,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香凝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1944年9月,何香凝从桂林转移至昭平(黄姚)、贺县(八步)、信都等地,向当地人民宣传抗战,鼓励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何香凝与李济深、柳亚子等人积极筹建民革组织,从事反蒋独裁活动。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正式成立,李济深任主席,何香凝任中央常务执行委员。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后,李济深、何香凝等民革领导人号召全体党员积极响应。解放后,何香凝历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span></p> 红色旅游胜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宝珠观中的中国共产党广西省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广西省工委,成立于1936年11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地区建立的地方领导机关。1945年8月广西省工委搬迁至黄姚宝珠观内,领导广西的革命工作。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把宝珠观定为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钱兴烈士塑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钱兴(1909-1948),广东怀集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在1942年与上级失去联系后,仍坚持领导广西地下斗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1944年将省工委机关迁至黄姚中学,在此继续革命工作。1948年在怀集县战斗中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钱兴烈士塑像高4.6米,立于巨石基座之上,展现钱兴烈士身材高大、佩戴眼镜的形象,右手弯曲挽住外衣,昂首凝神,体现其“斯文沉稳又威武不屈”的气质。雕塑设计突出了钱兴作为知识分子的革命者形象,与其实际斗争中“深度近视却坚持不戴眼镜以隐匿身份”的细节形成呼应。</span></p> 宝珠观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宝珠观,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是黄姚古镇代表性古建筑。因背靠宝珠山而得名。宝珠观历代多次重修,目前占地约2亩,其主座为三间两进建筑群,由前殿、大殿、天井、回廊等建筑组合而成。宝珠观内既供奉“北帝君主”---真武大帝,也供奉如来佛祖和观世音菩萨,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寺观。宝珠观也是黄姚三月三传统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span></p> 宝珠观革命遗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日军入侵广西,桂林沦陷,何香凝、欧阳予倩、高士其、梁漱冥等大批爱国人士疏散到了黄姚, 1945年,以钱兴为书记的中共广西省工委迁到黄姚,设在宝珠观内,开展隐蔽的抗日斗争。为纪念这一段历史,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宝珠观定为广西省工委旧址,1994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古镇带龙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带龙桥是黄姚古镇 15座古桥梁中最大的阶梯石拱桥,位于真武山脚下。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重修。该桥长22m,宽3m,有一大一小两拱,大拱离水面3.2m,直径约5.6m;小拱是旱拱,离地面2.55m,直径约3m。带龙桥,引真武山龙气入鲤鱼街传说而得名。这座古桥,是黄姚古镇的重要标志,2016年5月19日,曾成功入选中国古桥邮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日里,江水从大拱流过,洪水期间,小拱则起分洪作用。桥面全部用当地的厚石板铺成,石板之间用特制的铁卯连锁,把桥面牢固平整地连成整体,将重力均衡地落到桥拱,防止石板日久向两边分离。该桥重修至今,依然牢固如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近带龙桥,碧绿的江水将一弯明月似的古桥托起。桥边的奇石,傲然挺立着翠绿葱茏的古榕。古榕伸出巨大的手臂,护祐着古桥,和古桥上行走的游人。我被这一自然和谐的美景震撼,匆匆向古桥走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桥上放眼四望,这是一个四周群峰环抱的世界,绿树婆娑,亭台楼阁掩映其中。我发现,带龙桥不但有清溪环绕着,还享受了山之庇护,正如古人形容,山水相依,溪桥相伴、桥亭相连、亭内有联、联上有匾。正是黄姚古镇的独特风情。“桥带神龙入翠楼,天边风景动人讴。山牵紫气和云转,水蘸山光漾日浮”。山水蕴真情,诗情画意里,山水环抱着古镇,古镇偎依着山水的情景着实把我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佐龙桥和佐龙亭,均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佐龙桥头即是重檐方亭的佐龙亭,题匾“惟尔有神”,语出《尚书》。亭中天花板饰有四幅图案,寓意“四方来福”,亭后佐龙祠奉祀土地公和土地婆。佐龙桥是黄姚古镇又一驰名古桥。</span></p> 古镇接龙门与接龙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龙门,位于天然街西出口,为古镇中部西面主出入口,因靠近接龙社而得名。该门楼为四方形平面布局,二层砖木结构,硬山瓦顶。底层为通道,二楼正面设瞭望口和长条形枪眼,大门外设有栅栏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龙社位于门楼内,其实是古镇的土地庙,庙里供奉的是土地神。前面说到带龙桥,与天然街相连的古镇最东面是横跨姚江的带龙桥,带龙桥将背后真武山的龙气带入古镇之后,接龙社的土地出面把真武山龙气接纳下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请看接龙门上的这幅楹联:</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门近接龙水流四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桥横走马景足西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联深奥无比,非了解本地地名典故难以解析其中奥妙。下面节录来自广西贺州籍瑶族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冯昱先生《门近桥横联》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联“门近接龙”点明接龙门位置靠近接龙社。在黄姚民俗中,神龙给予了古镇一切祥瑞,是福瑞的保障神,因此“接龙”即接福瑞,这是一个福门。“四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为吉祥的数字组合,蕴含着平安顺利的寓意。流水赋予了古镇灵动与妩媚之美。水象征生命,寓示着这片土地上的勃勃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联“桥横走马景足西南”,《易经》中,西南代表着大地。此句气势非凡,描绘出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此“桥”是指门外的天生桥,当地人称为天然桥,因为两个桥巩为流水长期冲刷腐蚀石灰岩而成,据《广西省昭平县志》载:“石巩天成,双虹并挂”,两个石拱如两道彩虹横卧在兴宁河上,骑马从桥上经过,大地美景尽收眼前,但见青山绿水,田畴农舍,古宅错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龙、走马还巧妙地嵌入了黄姚和昭平的两个地名。接龙,黄姚的接龙门。走马,昭平的走马镇。“走马”一词,更是让人凭添了几分豪迈之气,品联之际,时光闪回到往昔时日,想象自己如古人那样骑马驰骋,阅尽祖国大好河山,顿生爱国豪情。</span></p> 兴宁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兴宁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它位于姚江与兴宁河交汇的河口,庙内主要供奉北帝真武大帝。庙前有亭,正上方“且坐喫茶”匾为乾隆年间当地举人林作楫所书,为当时惬意生活的真实写照,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整体布局体现了黄姚古建筑“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的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镇大约有20多座寺观庙祠,如铜鼓庵、宝珠观、兴宁庙、狮子庙、安乐寺、吴家祠、郭家祠、佐龙寺、见龙寺等等。座座都有其精彩典故,囿于篇幅在此不一一赘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古镇除前面介绍的接龙门外,尚有许多个门值得一提。这些门都处于古镇外围重要的出入街口,关乎古镇安危大事,门虽然规模不大,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span></p> 西顾延禧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古镇,西门楼又名西顾延禧门,位于平秀巷北端,自清康熙年间建立以来,便见证着古镇的岁月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顾延禧门内有一副楹联,其上联“四面云山皆入画”,生动描绘了黄姚古镇四周的自然风光。这里山环水绕,西部是雄浑的泥山,东部则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石峰林立。其下联,“一天风月最宜人”形容黄姚自然景色的美好。在古镇的天空下,清风和畅,明月皎洁,这些都是大自然对黄姚的慷慨赠予。而“最宜人”三字,更是将黄姚环境给予人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安门是黄姚古镇的七座古城门之一,是一座较小的城门。古镇位居深山,所以为了镇守古镇安全,村民建造了进出村落的多座城门来保障安全。过去这些城门都在古城边缘,随着古城发展,古城门似乎都在热闹的街区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安门也是黄姚古镇七门之一。古镇里的每一个门,都是当年的一个出口。门的样子和布局都差不太多。从永安门出来,距带龙桥很近。这个门外面有一片相对开阔的地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星楼为黄姚古镇北门,在黄姚古镇金德街北端,始建于清初,面宽3.5米,进深6米,通高7米,砖木结构,单间两层。上层为望楼室,三星楼下层为城门通道。光绪年间重修时,由黄姚书法家林贡廷书“三星楼”,楷体,镌于三星楼门上,门两侧原有对联为“傍社葱茏千树合,临楼咫尺一桥横”。三星意即:福、禄、寿,三星拱照。门前有一小溪,并修建有一座石桥,取名三星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守望楼是黄姚古镇东南方向的门楼,设有瞭望孔和枪眼。民国以前镇上还有专人在此城楼打更、守关,以保古镇的平安,是防御外敌的重要建筑物。守望楼始建于明朝,面宽3米,进深5米,砖结构。上层为望楼室,前后各有大小窗户两个,守望楼下层为城门通道。前后为高大的矩形大门,并有上下石阶。抗日战争年间重修,作为防御设施。黄姚古镇的城门之一,也是最像城门的一座,在马路中间而居,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河流,给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昇平门,建于清代,原名太平门。清代学者康有为认为,社会是循着“据乱世-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的,因此昇平门更体现出人们对蒸蒸日上生活的期盼。门联“昇恒有象天街胜,平正无偏道路遵”引用了《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昇”的说法,大意是前方的街市会更加美好,脚下的道路将无比坦荡。</span></p> 亦孔之固门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亦孔之固”是黄姚古镇东寨门。建于清初,得名于《诗经》中“天保定尔,亦孔之固。”意为上天保佑这里的安定,自然非常稳固。该门楼为二层式建筑,上层为楼,用于守望站岗;下层为门,用于通行。在古镇中,这种结构的门楼往往设置在主街的外出口,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只见寨门高耸,门洞及台阶均为条石砌筑两边或为高墙,一副一人守门万人莫开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黄姚古镇的迎秀街,街名取自迎接秀才归来之意。黄姚历史上人才辈出,根据贺州《昭平县志》记载,清朝时期的黄姚一共出了11位举人、7位进士和3位知府。</span></p> 黄姚古镇司马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古镇司马第,是黄姚古镇官宦民宅的代表之作。主人莫霭然官居清代直隶分州同知,人称“莫司马,故这间莫家大屋称为“司马第”。它是一座三开三进式的建筑,地基高出地面近一米,是名副其实的“高门大户”,后座正厅又高于前座将近70厘米,包含着官宦人家“步步高升”的寓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黄姚古镇广场,一组《鱼龙欢歌》的大型雕塑引人注目。“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雕塑中,一群人举着鱼灯,舞起长龙,中间一位少女击起大鼓,引吭高歌。《鱼龙欢歌》雕塑所表现的正是每年正月初二,古镇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一年一度的“舞鱼龙”,为新年祈福活动的写照。这组雕塑,从另一个侧面使我感受到黄姚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鱼龙灯节是我国民间在每年新年向龙神祈福的一种灯会活动。与众不同的是,这种灯会上使用的花灯都做成鱼状、龙状。灯会期间,人们举着花灯走街串巷,四处巡游,也称鱼龙灯舞。鱼龙灯节历史悠久,宋代诗人辛弃疾所填写的著名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写他在鱼龙灯会上所感知到的一种艺术景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黄姚古镇的龙神崇拜非常盛行,人们认为四周的龙神沿着马鞍山、银瓶山、金瓶山、旗鼓山、酒壶山这条龙脉汇聚到真武山,然后由真武山进入姚江进入古镇之中,为人们带来康庄。所以古镇中建“带龙桥”把龙神带到各街各巷,建“接龙桥”、佐龙桥”护卫、扶佐神龙在古镇中降福。而为了不让神龙所带来的祥瑞之气外涉,人们还兴建了锁龙桥,希望把龙气带来的幸福永远保留在古镇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因为神龙崇拜在黄姚古镇根深蒂固,当全国其他地方的鱼龙灯节都已经消失殆尽的时候,千百年来黄姚古镇却一直活态传续着这一活动。每年的年初二,黄姚百姓都会如期举办鱼龙灯节。感谢古镇居民的坚守,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让鱼龙灯节穿越历史,成为今天人们寻找唐宋文化印记的活化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鱼龙欢歌”雕塑以舞鱼龙为题材,塑造了一个黄姚古镇百姓舞鱼龙的场景,人们举着鱼龙花灯国绕一个大鼓歌舞欢庆,鼓上一位少女边击鼓边歌唱,洋溢着黄姚古镇的传统文化之美以及黄姚古镇居民的热情。雕塑通过把多种材质融合,并使多种艺术形式互相碰撞,从而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的艺术氛围,一种理想的展示效果。</span></p> 古榕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棵龙爪榕,树龄850余年,是目前古镇中最古老的一棵榕树。因其枝干从半空倒垂而下,仿佛天外神龙伸出的一只龙爪,故而得名。古榕气根与藤蔓缠绕低垂,古镇人民为保护古榕不被风雨损坏,特意建造仿生支柱,用来支撑古树枝干。如今,古榕依然生机勃勃,它见证了整座古镇的兴衰变迁。据介绍,在黄姚古镇辖区,拥有着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树名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多达60余株。</span></p> 勇救美国飞虎队队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黄姚古镇,还广为流传一段勇救美国飞虎队队员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小日本投降的前一年,1944年的秋季,日本侵略军分南路、中路和北路三路进犯贺州境域,其中中路从湖南衡阳经道县、江永直逼桂东。9月26日和29日,广西富川、钟山两县相继沦陷,与之毗邻的昭平县也岌岌可危,并且战事连连不断。10月3日,美国陈纳德将军所领导的“飞虎队”第14航空大队的一架轰炸机,从桂林央家机场起飞到广州沦陷区执行任务。任务完成后在返回途中不幸被日机击中,最后在黄姚附近的猪头岩坠毁爆炸,机上有7人跳伞其余3人因受重伤与飞机同归于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群众闻讯赶来抢救跳伞美军,并将他们送到昭平县城妥善安置,送走这7名美军飞行员之后,时任县长韦瑞霖又派人到飞机坠毁现场,把3名牺牲的美军士兵用3副棺材合葬在黄姚镇十里坪,并用大青石刻了一个巨大的墓碑,上面用汉字刻了“三烈士合墓”等大字,并用英文刻上了3位阵亡者的姓名、年龄、籍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派人到黄姚镇把烈士的骸骨运回美国,留下墓碑作为中美友好的历史见证。该墓碑现存黄姚“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段历史用墙绘壁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span></p> 风水布局与先民智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天黄姚游,虽为短暂,但黄姚古镇布局的整体思维使我脑洞大开。古镇布局细节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古镇被姚江、小珠江和兴宁河三条水系环绕,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同时被酒壶山、真武山和鸡公山等六座喀斯特石山环抱,形成“山为屏、水为脉”的独特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古镇的街道全部用典雅庄重,质地坚硬的黑石板镶嵌,黑石板拥有更强的热稳定性及抗腐蚀作用,相对更加坚固耐用持久,并能够唤醒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古镇按《周易》九宫八卦风水格式布局。巧借古镇周边四面山水之势,背山而建挡风采光,傍水而居,错落有致生生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镇内的建筑多以青砖瓦房为主,设计利于通风采光。街道以丁字设计,古镇内的桥梁、古井和古树等元素的利用也体现了整体的风水理念,处处反映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天黄姚古镇游,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的黑石板街巷,那些灰瓦白墙的建筑,在曲里蜿蜒的古街巷中巍然屹立。它们承接着历史的文化底蕴,把你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让你暂时忘却所有尘世的烦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古镇的街道上,那些历史悠久的房屋开始泛起金黄的光芒,黑石板路也变得更加温柔起来。这时的黄姚,仿佛是一幅清心优雅的水墨画,一幅跨越千年、时光流淌的画;充满了宁静与祥和。这份宁静,犹如一剂良药,治愈了都市生活中积攒的所有疲惫与烦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旅驿站。小镇承继着桂林山水的荣光,令人流连忘返的慢生活,为人生带来深刻启迪。小镇处处飘动真善美的音符。采茶女的质朴无华;聚雅居店主的清新优雅;特产店老阿妈的真诚善良,间或勇救美国飞行员的大义壮举,无不揭示当地人民优美的风土人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姚古镇,带着山的挺秀,水的灵动,历史人文的积蕴,为人们构筑出理想的诗境家园。黄姚之旅,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黄姚古镇,我喜欢的小镇,假以时日,再来拜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乐/繁华尽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欢迎赏读并提出批评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