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10 巧遇咸阳博物院直播

曦粼

<p class="ql-block">今早浏览手机视频,巧遇咸阳博物院罗老师做直播,赶快分享好友一起观看。</p><p class="ql-block">咸阳博物院一年前曾经去参观过,因为是家乡的博物院,所以特别想再听一遍解说,再看一看实物。</p><p class="ql-block">这个博物院不大的院子,很整洁干净,展室分区好几个。参观时,虽然有个讲解员解说,但文物这个东西,真的不是听一次解说、看一遍实物就能理解的。而且每次听每次看都能感到在聆听历史,将古人与今人在心里做对比,不时在惊叹古人的聪明智慧,来衡量见证历史的变迁。静下心来,有时看一看时代的印迹还是很能打动心扉。</p> <p class="ql-block">这次讲的是咸阳博物院的佛教造像以及它的工艺。</p><p class="ql-block">咸阳博物院的佛教造像收藏以时间跨度大、地域特色鲜明、艺术风格多元为显著特点,展示了从北魏至明清时期的100余件组造像,既有皇家供奉的大型鎏金铜像,也有民间信众供奉的小型石刻,系统呈现了佛教艺术在关中地区的本土化演变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咸阳博物佛像文物陈列馆的主要展馆是“佛影留痕”。今天讲里面的几个有名的佛造像:</p><p class="ql-block">明代的释迦牟尼佛造像,出自于咸阳北杜镇昌福寺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弥勒菩萨造像</span></p><p class="ql-block">药师如来佛造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面佛造像等小型佛像</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明代的释迦牟尼佛造像</p><p class="ql-block">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人中国,佛教艺术品也随之在中国出现。佛教最初并不为汉代上层所接受,在其与中国本土儒家、道家文化逐渐融合后,才真正成为中国本土化宗教,后为中国各个阶层所接受。南北朝之后,佛教造像艺术结合中国本土的审美逐渐从北魏以前静穆内省、衣褶层叠的印度键陀罗样式向南北朝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样式以及唐宋时期的世俗化样式转变,创造出中国化的佛教造像艺术。</p> <p class="ql-block">“明代释迦牟尼佛铜造像”作为咸阳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此像通高2.2米,黄铜铸造,结跏趺坐于双层仰莲座上。佛像螺发高肉髻,面相方圆,衣纹采用汉地传统的写实手法,而莲瓣的饱满造型又吸收了藏传佛教造像元素。其铸造工艺精湛,表面经多次鎏金,至今仍金光熠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的这个释迦摩尼铜佛像中,它采用的是一个失蜡法的铸造工艺,能够打造出如此大型的一个铜佛像,在国内是少之又少,不失为一件明代的一个艺术珍品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造像是采用“失蜡法”又称熔模法制成。也就是说先制出蜡质的铜雕器物模型,再浸涂专用泥浆变成泥模,枯燥后烘烤,使蜡熔化流出而变成器范,再浇铸青铜液制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明代鎏金铜弥勒菩萨像</p><p class="ql-block">高45厘米,菩萨袒胸露腹,手持佛珠,笑容可掬,典型的布袋和尚形象。其衣纹以阴刻线条表现,鎏金保存完好,反映明代民间对弥勒信仰的推崇。此像原藏于咸阳福昌寺,与明代皇室对藏传佛教的扶持政策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它采用的是范铸法的铸造工艺。</p><p class="ql-block">制范方法,就是先制造陶范。先制铜雕模,即是先用泥土做出一件与行将锻造的铜雕相同巨细的模型,纹饰和铭文也要一起在上面刻好,然后阴干、烘烤使其坚固。接着翻制外范,用水与细纱、泥土及切碎的植物茎杆调成泥浆,抹印在泥模上,待泥浆半干今后,用刀分割成几块取下,阴干再烤硬,就变成外范。内范的制造是用泥土照泥模形状减去器壁的厚度做成,内壁如有铭文,还需将铭文反刻在内范外表。阴干烤硬后,将内范和外范拼装在一起,用绳子绑缚固定,再用厚泥包裹,留出浇铸铜液的浇口和排出范内空气的孔道,此时表里范之间的空间即是欲铸铜雕的形状。</p><p class="ql-block">其中培烧,是要将范块经过 850 度到 900 度的温度培烧才成。</p> <p class="ql-block">明代药师如来造像</p><p class="ql-block">这尊药师佛呢,高是1.1米,宽是67厘米,厚是 36厘米,头戴高冠,左手托药钵,右手施无畏印,身着通肩袈裟,衣纹流畅如流水。其背光边缘刻有火焰纹,顶部浮雕化佛,体现唐代佛教艺术的程式化特征。此像原供奉于咸阳安国寺,20世纪50年代迁入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药师佛,在咸阳博院所藏的这一件药师佛也是药师法门呢,它的存在不仅是关注着来世的解脱,更重视着现世的安乐与健康,契合的是现代人对于身心心平衡,消灾免难的一个追求。</p> <p class="ql-block">这个药师佛像与释迦摩尼像一样,也是禅定手印,但是他手里拿了一个药钵,他身上也穿的是通肩式的袈裟,内着僧支。他也是结跏趺坐,坐于莲花瓣之上。结跏趺坐,就是左腿弯着搭在右腿之上,右腿搭在左腿之上,他的脚心是朝上的。现在的瑜伽坐姿就有这样的。</p><p class="ql-block">药师佛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药师如来、药师光王如来,他是佛教中一位,也是佛教中一位重要的佛陀。</p> <p class="ql-block">这个造像它采用的是批麻法。</p><p class="ql-block">与那个范铸法基本上也是一样的,因为在铸造大型铜佛的时候,给那个泥料里边加一点细麻的话,就会使泥范韧性增加。所以在铸造大型铜佛像的时候,会用到披麻法,披麻法就是给泥范增加韧性。</p><p class="ql-block">方便之处就是在泥膜上,要是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补充。但是不好的呢,就是它的身上有横七竖八的那个范线,它影响了看到的美观程度。就像这件弥勒佛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一个范线的痕迹,就像弥勒佛像上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施蜡法和范铸法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就是施蜡法它铸造出来的佛像呢,不需要取模,所以铸造出来的佛像呢,可以千姿百态,而且它是不用取范的。</p><p class="ql-block">中小型的铜佛像多是采用失蜡法工艺,但是大型或者特大型的铜佛像,其实一般采用的就是披麻法的一个铸造工艺了。</p> <p class="ql-block">北周蓝田玉四面佛造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用蓝田玉整料雕刻,四面分别呈现佛、菩萨、弟子等形象,其中一面为交脚弥勒菩萨,头戴三叶宝冠,衣纹简洁流畅,体现北周造像“秀骨清像”向“丰颐敦厚”过渡的特征。此像出土于北周贵族墓葬,可能与皇室供养有关。</p> <p class="ql-block">一会儿直播就结束了,似乎还是太快,很多没有理解,名称不清楚。看来隔行如隔山,想要弄清楚来龙去脉,还真是不容易。</p><p class="ql-block">失蜡等铸造方法,还有博物院文物介绍也是查询网页,才明白记住一点,真的学无止境。</p><p class="ql-block">谢谢万能的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