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蓄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文章开始讲了“眼神”的属性外,就开始进行蓄势,进行文章的铺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90年代我率摄制组到德国城市拍摄,热情的华侨送来热腾腾的咖啡,真诚慰问我们的眼神;看到德国年轻人雄赳赳大步流星地走路,深蓝色的眼睛里闪着像狼一样的光芒,真是咄咄逼人;在巴黎地铁的扶梯上,黑人大哥帮我整理领带,那眼神里的亲切与善意:巴西老人要拖着购物的小车,要领我们去超市,那眼神闪烁的是亲切与善良;阿根廷赌场荷官的眼神像刀子一样的冷峻与锋利;在埃及、印度、约旦、尼泊尔、巴勒斯坦那些极度贫困的国家和欠发达地区,那里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眼神里,我读到的是空洞、茫然、无力和无助,真是令人心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以色列挎着枪的年轻男女的眼神,闪烁的是警惕,冰冷,坚定和几丝骄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巴西的“圣保罗大教堂”,一位向我们布道的姑娘,那一汪像清泉一样的清澈,没有一丁点杂质的眼神,那么善良,那么纯正,那真是一种高洁!一种圣洁!宗教的力量啊!这样的眼神,让我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个眼神,零零碎碎的,我好像在路边拾起一个个闪闪的金币,在那里细叙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但,那都在作铺垫,都是在蓄水!一点一滴,涓涓细流,汇聚、蓄积,终于,开闸放水!河水决堤!可谓千回百转,宣泄畅快,泛滥起来!可谓一泻千里,如江河滔滔,倾泻笔端,笔势汹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终于讲出一个故事,两位陌生的丹麦电视台的记者,关注起普通中国人的眼神,得出了中国与一般的发展中的国家不一样,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一定会发展起来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说:“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到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行文亦然。”(梁衡《我的阅读与写作》13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神》这篇文章,也是这样长久地蓄势,尽情地铺垫,终于开闸放水,滔滔不绝,起到了良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写大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直主张要写大事,尽量写大一点的题材,要有点“家国情怀”。关注一些大事情,不要杯水波澜,针眼窥天,无病呻吟;不要写小事,小情绪,小花小草,小情怀,不要“吐酸水”,要给人以正能量。苏州的作者要摒弃“小苏州”,“小巷思维”,“水乡情怀”,眼界,胸怀,格局要大些,再大些。虽然说是“在苏言苏”,但毕竟份量轻了些,单薄了一些,没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眼神》,如果就是讲这些个眼神,也没有什么意思,零碎琐屑的很,浅薄得很,也无聊的很,甚至让人感到是在“摆谱”,但读者没有想到,这般地绕来绕去,全都是在铺垫,都是在蓄水!直到最后,还是“家国情怀”,讲到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眼神不一样了,有了精气神,精神头就是不一样!被这些北欧来的,第一次到中国,到苏州来的丹麦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得出了“中国一定会发展起来”的结论,从瞧不起,鄙视我们,转变为尊重我们,对我们刮目相看。这是读者没有想到的,也是我亲身经历的真实、独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大事,写家国情怀,就有读者,有份量,给人看了解气,舒畅,感动人心也激动人心。这也是写大事的好处,当然,你不能刻意追求,而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结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神》的结尾,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比较地绝妙,眼神,东南西北,世界各国地写来写去,都是用自己个人的眼光在看,在观察,在体察,在感悟,但在结束的时候,笔锋一转,是用外国记者的眼光,来看苏州人,看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我写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位记者都是典型的北欧人,高个,很健壮,黄色的卷发,衣着得体,气质和素养都非常好;看得出来,他们很专业,也很敬业。采访,拍摄,录音,一切细节都在熟练地掌控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他们对中国有偏见,并不友好,对中国人的一些做法并不理解。对苏州老百姓的不文明,贫穷、落后的情景,有些不屑和反感。与我们相处时,虽然我们积极配合,但那种北欧人的优越感随处可见。“你们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就好了,为什么要引进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你们这么落后,这叫什么社会主义?我们丹麦才是社会主义!”“我们是福利国家,平等社会!”云云,弄得我们也有点反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短短的一个星期,只有一个星期!当他们要离开苏州,离开中国时,他们的态度却完全变了样子!他们对中国对苏州竖起了大拇指:“中国不是一个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很有希望!很有前途!”他们居然消除了那些偏见和隔阂,变得尊重,变得理解,变得发自内心的敬佩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人给他们宣传,说教和“洗脑”,一切是那么稀松平常,自然而然,但又有点突如其来,没人会想到他们这么快就改变了观念,改变了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也象我一样: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鲜的地方,在瞪大着眼睛,敏锐地、努力地去看,去观察,去捕捉,去辨析;聪明正直的丹麦记者,他们在来来往往的人们中,在与他们各种交集中,从各自的眼神里,读出了中国人的自信,读出了中国人的乐观,读出了中国从的那种旺健的精神面貌,那是一群一群,各式各样,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眼中却闪烁着一样的希望,那种相信改革开放,相信国家会好起来,只要跟着走,就有奔头;只要努力干,就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神情!那是一种坚定的向往,一种朴实的希望,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明亮而又坚定的眼神,都有那急匆匆,坚定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丹麦记者在用自己的眼睛在看,在想,在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异国他乡,在言语不通的时候,就去看,去读,就去观察人们的眼神,这两位可爱、有趣的丹麦记者,也在用我的笨方法: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是对的。20多年后,苏州也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飞速地发展起来了。已经大大地变了个样子。他们如果再到苏州来看一看,一定会大吃一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的眼神一定是十分惊诧的,激赏而又感佩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中国崛起的故事,只写了一个序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读者没有想到的,文章的收束竟是这样转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写文章,一般都是构思好了结尾我才动笔,这样,就是我知道要去哪里,哪里是我的目的地!想好了结尾,如果有一个绝妙的,令人拍案叫绝又感动自己的结尾,再顺着笔一路走来,我就会平添了许多的信心,或者叫信心百倍地写下去,很畅快会写下去!写到最后,就成了一件很开心很得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的结尾:“而中国崛起的故事,只写了一个序章。”这一句话,顺理成章,洽到好处,就像撞钟一样,撞向读者的心头,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让人吮咂,让人回味,让人思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艺术打击力放在最后,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