鮀岛汕头

天涯过客

<p class="ql-block">  汕头市简称“汕”,别称鮀城、鮀岛(汕头市区因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小鱼鲨鮀,故称“鮀岛”)。广东省地级市,是潮汕四市之一,著名的华侨之乡,广东副中心城市,经济特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北邻潮州市、揭阳市,南临南海。下辖7个区县,总面积219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户籍总人口为579.34万人。该市方言是潮汕话。</p><p class="ql-block"> 晋义煕九年(413年),汕头地区始有郡一级建制,义安郡属广州,郡治海阳县(在今潮州)。隋朝591年义安郡改建潮州,潮汕自此得名潮州,直至明清潮州府。</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潮州府汕头港开埠后兴起,形成潮汕并称,得名潮汕。民国时,海阳县改名潮安县,汕头建市,直属广东省。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地区建立专区,名潮汕专区,1956年重建专区时改名汕头专区,均驻地汕头市。1981年汕头市建经济特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1991年汕头市分设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由此,并称潮汕三市。</p><p class="ql-block"> 汕头是重要革命根据地,潮汕文化发源地之一,是美食胜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22项城市名片,主要景点有中信度假村等。</p><p class="ql-block"> 汕头在近现代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重要口岸。20世纪30年代,汕头商业之盛位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年吞吐量最高达675万吨,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三,成为岭南第二大繁荣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龙眼宵夜一条街,是汕头最热闹的夜市之一,也是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天堂。小店一家连着一家,游客和市民比肩接踵,川流不息......这里的小吃种类繁多,口味独特,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p> <p class="ql-block">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p> <p class="ql-block">潮绣</p> <p class="ql-block">拼瓷画</p> <p class="ql-block">潮汕传统建筑----驷马拖车</p><p class="ql-block"> 驷马拖车,是海陆丰传统民居、闽南建筑、潮汕民居的一种建筑样式,是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主体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此是潮人祭祀先人的家庙,其结构形式与“百凤朝阳”近似,唯门楼间两侧的房较为狭小,称“库房”,中座与后座均为三开间,但均没有内墙分隔,有的中座明间前凸出“拜亭”,其祭祀之功能更加昭然。</p> <p class="ql-block">潮式牌坊</p> <p class="ql-block">妈屿岛</p><p class="ql-block"> 因为岛屿太小,也被称为“蚂蚁岛”。妈屿岛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是内海湾上的一个小岛,汕头海湾大桥经岛而过。2020年,汕头火车站至妈屿岛双向公交线路开通。</p><p class="ql-block"> 妈屿岛地处北纬23°20′,东经116°44′。在汕头市汕头港出海口,德洲水道北侧,北距大陆约0.3公里。与德洲岛和升旗山成鼎足之势,为汕头港屏障。</p> <p class="ql-block">  金色风铃花和红色木棉花树是潮汕地区春天常见的花卉。</p> <p class="ql-block">南海观音</p> <p class="ql-block">  由108块花岗岩巨石组成的南海观音像出自福建工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  妈屿“天后古庙”,俗称妈祖宫,共2座。老妈祖宫创于公元1271年至1368年,1620年南澳镇副总兵何斌臣拓新重建妈祖庙,是清嘉庆元年(1796)香火传到台湾新竹县穹林乡五和宫(天后宫)之祖庙。</p> <p class="ql-block">  旧时渔民出海经此拜妈祖,必备活鸡,拜后就地放生,故妈屿岛又名放鸡山。</p> <p class="ql-block">通往南海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  传说老妈祖宫门前的大香炉曾经三次无故滚落到山下,而且是落在同一个位置,于是有人建议在该处再修一座新妈祖宫。</p><p class="ql-block"> 新妈祖宫创于1851年至1861年,1928年由汕头市总商会发动扩建,1983年再次重新修建妈祖宫。妈屿岛民古今以渔为生,他们为求得出海谋生平安,多奉请妈祖护佑,当年岛上不少岛民因受生活所逼,远渡东南亚也均信奉妈祖祈求平安,妈祖宫一直以来是周边群众和海外华侨敬奉的重要民间信仰场所。</p> <p class="ql-block">汕头海湾大桥横贯于妈屿岛上空</p> <p class="ql-block">女民兵海霞雕像</p> <p class="ql-block">  汕头轮渡的兴衰浮沉也记录和反映着这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上个世纪 90 年代, 连接达濠和汕头两岸的海湾大桥、礐石大桥还没有建好, 轮渡是唯一的交通方式。</p> <p class="ql-block">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可以了解汕头开埠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汕头地标象征——小公园</p><p class="ql-block"> 这里见证了汕头从渔村、码头, 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p> <p class="ql-block">邮政局</p> <p class="ql-block">  鸭屎香,官方名为“银花香”,是广东潮汕地区凤凰单丛茶的一个香型,属于乌龙茶类。鸭屎香的名字源于土壤环境和保护茶树的传说,但其独特的香气和品质使其成为凤凰单丛茶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景行无歌亭</p><p class="ql-block"> “景行无歌”体现了一种低调而深沉的美德展现。它指的是一个人拥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但却并不以此自居,更不会通过炫耀或唱赞歌来彰显自己。这种品质体现了真正的谦逊和淡泊名利之心。</p> <p class="ql-block">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p><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7日,谜语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老妈宫历史博物馆,位于汕头市区升平路口,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汕头开埠前留存下来的古迹,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91年重建。老妈宫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于1992年开放。</p><p class="ql-block"> 老妈宫包括天后宫、天帝庙,是一座具有古建筑和民间工艺特色的庙宇。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侨批文物馆</p><p class="ql-block"> 潮汕话把“信”称为“批”。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或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特殊凭证。继“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后,创建国内首个“侨批文物馆”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馆藏侨批12万余封。</p> <p class="ql-block">  英歌舞俗称“唱英歌”“扣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是流行于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等剧‬地方艺术‬的民间广场舞蹈。英歌舞有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之称。</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为大型团体舞,舞者通常为双数,以36人、72人,108人为主,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相互对击,在大锣伴奏下边打边旋转,图阵变化复杂,节奏鲜明,动作强劲有力,情绪热烈。中棚部分是由小戏、杂耍、武术等表演项目组成。后棚以武术为主,有“打布马”的压轴戏。</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歌颂的是扶正压邪、团结战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是潮汕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英歌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抢救卢俊义的戏曲影响,始自明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然而,英歌舞面临传承难题,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因素;它的传承创新既离不开民间民俗活动的兴旺,也离不开经济社会进步的加持。作为岭南文化的符号代表,英歌舞“出海”再“出圈”,多次在中国国内外进行表演,并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英歌舞起源于潮汕地区,与《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角色多取材于《水浒传》,如时迁、公孙胜等,展现了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和团结精神。‌</p><p class="ql-block"> 英歌舞与《水浒传》关系密切,角色和情节多取材于《水浒传》,如梁山好汉形象,形成独特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