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桄榔庵中的那枚桄榔杖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月一日,闻儋州《东坡桄榔庵纪念馆》已经开馆,遂携老妻驾车前往。这里已经来过四次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2023年四月,得报上消息,文物工作者发现了儋州东坡桄榔庵遗址,正在发掘。恰好此时驱车返乡东北,遂顺路再访《东坡书院》兼寻桄榔庵遗址。《东坡书院》外景区已经扩建,内景没有多少变化。转了一圈以后,来寻“桄榔庵遗址”。导航桄榔庵无果,知尚未上线。经打听路人,得以寻到中和镇。沿小路穿过稻田,发现一座围墙,围墙边上有标志牌,认得是“桄榔庵遗址”。遗址空无一人,大门紧锁。只有围墙上的横幅标语、工程告示牌、桄榔庵简介的牌子,周围有几个“探头”。围墙内的遗址已经开挖,最显眼的是那块模模糊糊的石碑,因距离太远看不清楚字迹。</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和第三次是第二年春季的两次带队研学。分别是清水湾“雅文学顽海会”和我任教的“碧桂园老年大学古诗词班”。这时,遗址大棚已经搭好了,但是围墙仍然封锁,现场仍然是空无一人,但是从墙头望去,发掘进度很快,看来已经很有成果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桄榔庵,还有一个原因。经李公羽教授推荐,我申请加入“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听先生讲“昌化峻灵王庙碑”考证经过,心生敬仰,因此两个遗址一同访谒。</p><p class="ql-block"> 天降小雨,雾气蒙蒙。“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尽管游客稀少,桄榔庵内的服务、视频、音响都正常开放。恰见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清理一根桄榔杖,擦拭过后,小心的收在玻璃柜里。我问这是什么东西,答曰“桄榔杖”,是苏东坡用过的。他又解释一句:“当然是复制品。”我说:“这应该是惠州的东西。”他说:“不是,是我们儋州的。”我点点头。伸手握了一下桄榔杖,很轻,手感极佳。有隐隐的斑节,杖头上有根节,这是一根桄榔树的幼株。桄榔树又称橄榄树,广东、海南都有生长。东坡先生在惠州和儋州可能都拄过这种桄榔杖。 </p><p class="ql-block"> 我要讲的是《苏轼年谱》记载的桄榔杖故事。</p><p class="ql-block"> 宋哲宗绍圣元年六月,苏东坡由定州,贬往惠州,途径润州。弟子张耒尚在知州任上,见老师即将遣散奴仆,长子苏迈将带三房妻小赴阳羡就食。身边只有幼子苏过、侍妾王朝云以及两个老婢。就派了身边的两位兵卒王告、顾成,陪伴老师前往惠州。这两个人是张耒心腹,又极其细心,照顾老人非常周到,东坡非常满意。到惠州以后,苏轼对弟子的情谊不知如何表达为好,恰好手边有一根桄榔杖,就委托王告带回润州送给张耒。</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全集》第七册第六十五卷尺牍“答张文潜四首”。其中第二简:“屏居荒服,真无一物为信。有桄榔方杖一枚,前此土人不知以为杖也。勿诮微陋,收其远意尔。”意思是想答谢弟子点东西,可是身处南荒,要啥没啥。就用这根桄榔杖表示心意吧。</p><p class="ql-block"> 第四简:“来兵王告者,极忠厚。方某流离道路时,告奉事无少懈,又不惮万里再来,非独走卒中无有也。愿公以某之故,少忧假之,置一好科坐处。当时与同来者顾成,亦极小心。今来江海者,亦谨恪。远来极不易,可念。愧愧。”这一简是表扬这两个当兵的,希望看在照顾本师份上,日后重用提拔这两个兵卒。</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意犹未尽,又写了一首诗。其诗题:“桄榔杖寄张文潜一首,时初闻黄鲁直迁黔南,范淳父九疑也。”</p><p class="ql-block">睡起风清酒在亡,身随残梦两茫茫。</p><p class="ql-block">江边曳杖桄榔瘦,林下寻苗荜拨香。</p><p class="ql-block">独步倘逢勾漏令,远来莫恨曲江张。</p><p class="ql-block">遥知鲁国真男子,独忆平生盛孝章。</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收在《苏轼诗集》第三十九卷。诗题中的三个人,张耒字文潜;黄庭坚字鲁直;范祖禹字淳父(甫)。此时黄庭坚贬谪黔州;范祖禹安置永州,与九嶷山相邻。后来又徙贺州、宾州、化州,不久去世。</p><p class="ql-block"> 诗的下半阙,用了四个典故。“勾漏令”指的是葛洪,为避世炼丹,辞去高官,自请去偏远的勾漏县作县令。</p><p class="ql-block">“曲江张”指唐朝名相张九龄,他是韶州曲江人。他主张贬谪官员要去那些陋地。结果伤及的大多数是好人,例如“二王、八司马”去了那些荒凉之地,刘禹锡曾对张九龄发过怨言。晚唐丞相李德裕贬谪海南,也与张九龄的主张有关。无独有偶,宋朝元祐之初,宣仁太后要贬谪奸臣蔡确。德高望重的老太师文彦博,主张贬蔡确去岭南。副相范纯仁就此事对丞相吕大防言道:“我朝自乾兴以来无人被贬谪岭南,此路早已荆棘丛生七十年 ,现在从我们手上重新开启,将来时局发生变化,恐怕自己也就难免了。”果然,“绍述之变”,元祐老臣都遭贬谪,来岭南的第一人,就是皇上的老师苏东坡。</p><p class="ql-block">“鲁国真男子”,指的是孔融。“盛孝章”指的是盛宪,盛宪字孝章,在三国时代很有名气,与孔融结为兄弟。孙策要杀盛宪,孔融致书曹操,希望曹操出面搭救盛宪。结果,书未至,盛宪已经被杀。</p><p class="ql-block">当张耒收到老师的桄榔杖和这首诗的时候,已经被朝廷免职,去黄州收酒税去了。王告、顾成白白辛苦了一趟,也就不会被重用提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