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奇文化丰碑崇福寺

一方静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华为手机拍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千年传奇文化丰碑朔州崇福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吕剑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雁门关外的朔州城中,有一座千年古刹巍然矗立,飞檐斗拱如苍鹰展翅,刺破漠北的苍穹;琉璃瓦在晨昏光影中流转,将千年时光淬炼为凝固的诗行;朱漆斑驳的木门上,岁月的裂痕交织成无声的族谱,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文明的韧性。这便是崇福寺,它以砖石为骨骼、以木构为血脉、以信仰为魂魄,在塞北高原上矗立成一座活着的文化丰碑。从初唐的烽火中奠基,到辽金的碰撞中重构,历经元明清的兴衰守望,直至新时代的科技赋能,这座寺院始终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承载着军事博弈、民族融合、技艺革新与文明守护的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一、缘起大唐:边地烽烟中的信仰之光</b></p><p class="ql-block"> (一)初唐北疆的双重防线。</p><p class="ql-block"> 公元7世纪初的朔州,犹如中原王朝在北疆的一枚战略棋子,深陷突厥铁蹄的频繁叩击。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突厥入寇马邑,大掠而去”,仅贞观元年至三年间,边关告急文书便达九次。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尉迟敬德以鄯州都督之职镇守朔州。这位身经百战的武将,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诛杀齐王李元吉,铠甲上的血痕未干,便转身面对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在战火频仍的边地重建秩序?</p><p class="ql-block"> 尉迟敬德的治边策略堪称军事与宗教的精妙融合。他敏锐意识到,单纯的军事防御难以抚平百姓的创伤,遂提出“以佛镇边”的构想。《朔州府志》载:“公尝登城楼,见烽火照野,哀民生之多艰,乃奏请立寺,以安黎庶。”贞观十六年,崇福寺在朔州城中心破土动工,选址恰在隋代马邑郡城的核心区域,既符合“伽蓝七堂”的佛教规制,又暗含军事防御的考量,即寺院中轴线与南北城门对齐,形成贯通全城的视觉通廊,战时可作瞭望指挥之用。</p><p class="ql-block"> (二)胡汉交融的艺术初章。</p><p class="ql-block"> 寺内现存的唐代《金刚经》碑刻,是初唐艺术融合的实证。碑额“飞天献宝”浮雕中,飞天衣袂飘逸如胡旋舞,飘带末端却系着中原的莲花纹,这种造型在敦煌莫高窟初唐洞窟中亦有呼应。碑文书法尤为珍贵,魏碑的方笔如刀凿斧劈,棱角分明处可见北朝遗风,而唐楷的圆转法度又让线条兼具柔性之美,正如书法大家启功所评:“刚柔相济,恰如尉迟公之为人,上马能杀贼,下马能护法。”</p><p class="ql-block"> 建筑工艺同样彰显边地特色。大雄宝殿基址采用“夯土包砖”技术,墙体厚达1.8米,砖层中每隔50厘米便嵌入木骨,类似今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既增强稳固性,又可在战时临时屯兵。尉迟敬德捐建的青铜香炉,炉身錾刻的“镇边护国”四字,隶书笔画中融入篆书的弧转,炉耳设计为兽首吞口,正是突厥与汉文化图腾的结合。考古学家在香炉底部发现烟熏痕迹,经碳十四检测,确认为唐代使用遗存,印证了“军事防线与精神防线并重”的建寺初衷。</p><p class="ql-block"> (三)从战马到梵钟的文明转向。</p><p class="ql-block"> 随着寺院落成,晨钟暮鼓开始改写朔州的时间节律。《旧唐书》记载,贞观二十一年,突厥首领阿史那社尔率部归附,唐太宗特准其部众在崇福寺旁放牧,“寺僧为说因果,虏酋皆稽首”。这种宗教层面的安抚,配合均田制的推行,使朔州在二十年间从“白骨露于野”的战场,转变为“牛羊被野,桑麻蔽日”的农牧交融之地。日本遣唐使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途经朔州时见“寺前胡商云集,驼队载来波斯琉璃,换取绢帛,寺僧为作翻译”,可见崇福寺已成为胡汉贸易的隐性中介。</p><p class="ql-block"> 当尉迟敬德晚年被奉为“门神”,其画像开始出现在寺院山门时,这位武将与佛寺的关系完成了从创建者到守护神的升华。这种文化符号的转化,恰似崇福寺本身,以佛教的柔性力量,将刚性的军事存在转化为文明的凝聚力,在北疆大地播下胡汉一家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辽金风云:胡汉博弈中的文明重构</b></p><p class="ql-block"> (一)辽代的政治隐喻与建筑变奏。</p><p class="ql-block"> 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朔州纳入辽王朝版图。辽圣宗耶律隆绪推行“胡汉分治”,将崇福寺改建为“林太师府衙”,这一决策暗藏深意为,在汉地核心区,保留唐代建筑基址,却改变其功能,既避免激化文化矛盾,又以“借用汉制”证明统治合法性。考古发掘显示,辽代改建时在唐代殿基上叠加了契丹风格的柱础——方形石础边缘雕刻着游牧民族的鹿纹与云纹,柱网布局却向两侧扩展,形成“前衙后寝”的官署格局。</p><p class="ql-block"> 然而,宗教记忆的消解远比政治改造艰难。《辽史•地理志》载,府衙迁入后,“每至深夜,僧房故址常有梵唱声,官吏皆惊”。民间传说更添神秘色彩:辽代官员某次议事时,梁柱间忽现佛光,案上文书自动卷起,呈现《金刚经》片段。尽管这些记载带有神话色彩,却反映出汉民对佛教信仰的坚守。不到二十年,府衙迁至城西,崇福寺虽改名“林衙寺”,但佛事活动悄然恢复,辽代经幢中出现“愿众生脱离兵戈”的祈愿,正是胡汉民众共同心声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二)金代扩建,建筑技艺的巅峰突破。</p><p class="ql-block"> 金皇统三年(1143年),金熙宗完颜亶敕命开国侯翟昭度主持扩建崇福寺。翟昭度出身女真望族,却精通汉文化,曾随金军攻破汴京,熟稔北宋建筑规制。他的设计方案堪称南北合璧,以汴京大相国寺为蓝本,却融入辽代“减柱法”的粗犷风格,最终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神作——弥陀殿。</p><p class="ql-block"> 弥陀殿的空间建构充满革命性。传统木构建筑中,内柱需严格对称分布,而翟昭度大胆采用“移柱造”,14根内柱中12根偏离中轴线,最远偏移达1.3米,形成“前槽五间开阔如广场,后槽三间深邃似幽宫”的独特布局。这种设计比《营造法式》记载早了30年,却通过复杂的斗拱层实现力学平衡。外檐斗拱24种形制,内檐斗拱16种变化,尤其是“斜拱”的大量使用,如展翅的雁群,将屋顶重量巧妙分散。1996年山西地震中,殿内酥油灯纹丝未动,现代力学检测显示,其抗震能力可达8级,印证了古人“墙倒屋不塌”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三)琉璃艺术,草原丝路的文明对话。</p><p class="ql-block"> 殿顶琉璃堪称跨文明的结晶。正脊两端的鸱吻高达3.2米,孔雀蓝釉色在阳光下呈现出宝石般的光泽。中国科学院考古所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发现其钴元素含量达8.7%,与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出土的7世纪琉璃成分高度吻合,证实其原料经“草原丝绸之路”传入。金代工匠并非简单复制西域工艺,而是创造性地加入本地长石,发明“双层施釉法”,即底层施透明釉保护胎体,上层施孔雀蓝釉增强光泽,经1280℃高温烧制后,釉面形成0.01毫米的显微裂纹,既释放热应力,又使光线产生漫反射,呈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梦幻效果。这种工艺在明代《天工开物》中被称为“塞北琉璃法”,成为金代手工业的标志性技术。</p><p class="ql-block"> 殿内“金代五绝”更是技艺巅峰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1.匾额。“弥陀殿”三字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原物,瘦金体的秀逸中融入女真书法的刚劲,起笔如刀削,收笔似鹰喙,是研究金代汉文化接受度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 2.塑像。“西方三圣”主像高4.2米,衣褶采用“曹衣出水”技法,却在衣缘处雕刻女真族的兽纹边饰;胁侍菩萨的“拈花微笑”,眼尾上挑的弧度与大同华严寺金代造像如出一辙,体现“以形写神”的写实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 3.壁画。327平方米水陆画采用“沥粉贴金”技法,千手千眼观音的每只手掌中,法器细节纤毫毕现,显微镜下可见金箔由24K纯金捶打而成,厚度仅0.01毫米,历经八百年仍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4.门窗。15种棂花图案中,“双交四椀”“三交六椀”符合《营造法式》规制,却在交叉处嵌入鹿纹、弓箭纹等狩猎元素,体现女真族对生活的艺术转化。</p><p class="ql-block"> 5.脊饰。戗脊上的“金代武士”琉璃像,铠甲甲片采用“一甲压二甲”的编织法,与黑龙江阿城金代墓葬出土的实物完全一致,怒目圆睁的神态则与敦煌榆林窟第3窟金代壁画中的护法神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三、元明清的回响:兴衰交替中的坚韧守望</b></p><p class="ql-block"> (一)明代,军事防御与宗教功能的再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元末战乱中,崇福寺遭遇重创,“殿宇多圮,塑像俱毁,唯弥陀殿独存”(《朔州重修崇福寺碑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永平侯谢成奉晋王朱棡之命重修。谢成是明长城修建的主要将领,深谙边防布局,他的修缮方案处处可见军事考量:大雄宝殿地基抬高1.2米,形成“台式建筑”,殿顶海拔达1060米,可清晰瞭望30里外的马邑古道;殿内山墙绘制《边防图》,虽仅存残片,仍可见“烽燧”“屯堡”“兵马司”等标识,与《九边图志》记载的大同镇防御体系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 更巧妙的是“铜铃警报器”的设置。谢成在檐角悬挂108枚铜铃,每枚重量不同,遇有骑兵来袭,地面震动引发低频声波,铜铃便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声响,形成早期的“地震预警系统”。这种设计将佛教“风动铃响,警示众生”的寓意,转化为实际的军事功能,可谓“佛法为表,兵法为里”。</p><p class="ql-block"> (二)清代,商佛共荣的经济转型。</p><p class="ql-block"> 清代杀虎口成为“走西口”的核心通道,朔州的交通地位下降,崇福寺陷入“香火渐衰”的困境。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缮碑文中,首次出现“岁入不敷,僧众募化于市”的记载。面对危机,僧团主动与晋商合作,形成独特的“商佛经济”模式。同治五年(1866年)功德碑显示,修缮费用60%来自“日升昌”“蔚泰厚”“协同庆”等票号,其中日升昌掌柜雷履泰单独捐银千两,条件是在藏经楼设立“商神堂”,供奉关羽与财神。</p><p class="ql-block"> 这种合作不仅解决经济问题,更促成文化融合。晋商将票号的“诚信”理念融入寺院管理,寺内设立“功德账房”,采用“龙门账”记账法,收入支出分设“进”“缴”两册,每月核对;商帮从蒙古、俄罗斯带来的琥珀、玛瑙,被用于装饰佛像,形成“塞外商宝入佛前”的独特景观。此时的修缮虽难复金代气象,却意外催生新的艺术风格,大雄宝殿琉璃瓦新旧杂陈,新制琉璃采用本地黏土,釉色偏暗黄,与旧有的孔雀蓝形成“时光拼贴”;檐下彩绘改用朔州山区的矿物颜料,石青、石绿的粗犷笔触,与金代的细腻工笔形成对比,恰如晋商的务实与前代工匠的浪漫在此相遇。</p><p class="ql-block"> (三)抗战护宝,普通人的文明坚守。</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日军占领朔州,对寺内文物展开掠夺。首当其冲的是北魏千佛石塔,这座高2.3米的石塔,塔身雕刻千尊小佛,塔刹的“飞天捧莲”浮雕为太和年间(477-499)典型风格,与云冈第19窟西壁飞天如出一辙。23岁的搬运工丁克诚,自幼随父亲在云冈石窟修补石像,对北魏艺术稔熟于心。当他发现日军将塔座、塔身装箱时,注意到塔刹仍留在现场,那是石塔的灵魂所在。</p><p class="ql-block"> 深夜,丁克诚潜入寺院,用麻绳将50公斤重的塔刹吊入枯井,覆盖杂草后,又在井口堆砌碎石,伪装成坍塌的墙基。日军撤离时,只劫走塔座与塔身(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而塔刹得以保全。1947年,塔刹移交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梁思成先生亲自鉴定,在笔记中写道:“观飞天衣袂之折叠式阴刻线,非太和巧匠不能为,此乃云冈艺术之流脉,幸得丁氏护持,文明之火不熄。”这段故事,不仅是文物保护的传奇,更见证了底层民众对文化根脉的本能守护。崇福寺的砖石或许会被摧毁,但刻在民族基因中的文明记忆,永远有人誓死捍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四、新时代的曙光:科技赋能下的永恒新生</b></p><p class="ql-block"> (一)跨学科修复,让文物开口说话。</p><p class="ql-block"> 1987年,弥陀殿因地基沉降、木构件糟朽濒临坍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物拯救行动”启动。</p><p class="ql-block"> 声波检测。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团队使用20kHz声波扫描仪,对14根内柱进行断层扫描,发现60%的木柱中心已形成空心,最大空洞直径达30厘米。通过分析回波信号,精准定位12处隐蔽病害,避免了传统“开膛破肚”式的检测损伤。</p><p class="ql-block"> 三维激光扫描。清华大学建筑系耗时3个月,发射1.2亿次激光脉冲,获取毫米级精度的点云数据,建立起包含2378个木构件、156处斗拱的三维数字模型。修缮时,工匠按1:1比例打印受损构件的3D模型,对照原件复制,确保“修旧如旧”。</p><p class="ql-block"> 颜料分析。拉曼光谱仪在壁画中检测到波斯青金石(Na8-10Al6Si6O24Cl2),这种颜料在唐代经中亚传入,金代画师通过西夏控制的“青塘道”获取,成本相当于等重黄金。研究还发现,部分区域使用山西本地蓝铜矿替代,反映了金代工匠的因地制宜。</p><p class="ql-block"> 纳米加固。中德联合团队研发的纳米硅胶溶液,粒径仅0.01微米,可渗透琉璃胎体的微孔结构,形成网状加固层。处理后,琉璃吸水率从23%降至8%,抗盐害能力提升5倍,经加速老化试验,寿命延长至少300年。</p><p class="ql-block"> (二)活态传承,让历史照进现实。</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崇福寺,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文化传承的活体实验室。</p><p class="ql-block"> 数字藏经阁。扫描录入明代《北藏》经卷3000余册,游客通过触控屏可欣赏泥金写经的细节,紫外线成像技术还原了被虫蛀的经文,甚至能看到明代僧人修改错字的墨迹。特别设置的“经折装体验区”,游客可亲手折叠宣纸,感受古代书籍的装帧艺术。</p><p class="ql-block"> 建筑工坊。与山西古建筑职业学院合办的“琉璃烧制技艺传习所”,学徒们在复制金代孔雀蓝釉时,意外发现古法秘方,即在釉料中加入骆驼骨灰,可调节黏性,防止流釉。这项发现被写入《中国传统建筑彩作技术》教材,使千年技艺从博物馆走向生产线。</p><p class="ql-block"> 文化驿站。每年中秋的“弥陀殿月光音乐会”已成朔州文化名片。当编钟古乐在殿内奏响,声波经斗拱层反射,形成1.8秒的混响时间,恰合《乐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记载。声学专家检测发现,这种混响效果能增强音乐的空间感,使《阳关三叠》等古曲呈现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三)文明对话,从塞北到世界。</p><p class="ql-block"> 崇福寺的修复经验正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范例。2019年,弥陀殿数字模型入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数据库,其“移柱造”技术被纳入剑桥大学建筑系教案。2023年,寺内金代壁画的高清复制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千手千眼观音掌心的法器细节,通过8K投影技术呈现,观众可借助VR眼镜“触摸”金箔的质感。德国文物保护专家乌尔里希•贝克感叹:“崇福寺的故事,证明文明的延续不是冻结历史,而是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共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五、永恒的史诗:在时光中续写传奇</b></p><p class="ql-block"> 站在弥陀殿的月台上,朔风卷着沙粒掠过鸱吻,发出低沉的呜咽,仿佛在复述千年往事。尉迟敬德的铠甲已化作尘埃,但他开创的“刚柔并济”基因,仍在砖石间流淌;辽代太师的官印早已锈蚀,但胡汉分治的政治智慧,最终熔铸为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金代工匠的刻刀早已失传,但“移柱造”“减柱法”的建筑哲学,至今仍在启发着现代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崇福寺的每一块砖石都是文明的基因片段。唐代碑刻里的魏唐书风,是民族融合的书法密码;辽代经幢中的减柱雏形,记录着游牧文明对建筑的创造性转化;金代琉璃中的西域釉色,见证着草原丝路的文明对话;明代壁画里的边防图景,映射着农耕文明的防御智慧;清代碑文中的晋商印记,书写着商业文明与宗教的共生关系;当代修复中的科技光芒,则昭示着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p><p class="ql-block"> 当暮色降临,琉璃鸱吻在霞光中化作剪影,宛如一位穿越千年的老者,默默注视着朔州城的变迁。它见证过战火纷飞,也经历过商贸繁荣;承受过风雨侵蚀,也迎来过科技赋能。但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包容与创新,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生生不息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崇福寺的千年史诗从未落幕。它在塞北风雪中挺立,在时代变迁中嬗变,用砖石书写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永恒主题。当新一代工匠在传习所调配孔雀蓝釉,当年轻游客在数字藏经阁触摸历史,当古老的钟鼓声与现代的音乐会在斗拱下共鸣,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文明传承,不是将古老建筑供奉为神龛,而是让历史的智慧融入当代生活,在每个时代绽放新的光芒。这,或许就是崇福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一座永不落幕的文化丰碑,一部永远在续写的传奇史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吕剑锋,</b>男,山西怀仁人,笔名静土,网名一方静土,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词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诗词学会会员。现任朔州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朔州市楹联学会理事。作品散见各级报刊、诗集以及《人民日报》《新华在线网》《诗词月刊》等网络微刊。书法、摄影爱好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