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散记·之三】 净化心灵的圣地

震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欧洲,数量上可与古堡媲美的是教堂,遍及城市乡镇。即使是地处意大利维泰博省的白露里治奥古城,目前仅有数十名居民长住于此,仍在山巅之上、古堡之内保有一座教堂。由此可见,宗教的普及与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教堂之多数不胜数,但其外观基本相似——多为高高耸起、指向云天的尖顶或圆顶。德国有科隆大教堂,集恢宏与细腻于一身。法国有巴黎圣心大教堂,拥有重达19吨的大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大利有佛罗伦萨大教堂(亦名圣母百花大教堂),其八角形穹顶被公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与高耸的乔托钟楼共同体现了奋力进取的精神,为城市的天际线增添了无比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水城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由五个巨大的圆顶主厅和两个回廊式的前厅组成,其外立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大理石塑像和浮雕花饰,看上去格外富丽而且壮观。但是,位于地势低洼处,在过去1200年间,曾因连日大雨和涨潮而多次被淹及。由此我很担心,将来的某一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持续上升,它最终会不会被海水完全淹没呢?但愿我的顾虑是杞人忧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么多教堂不可能都进去参观,最不可错过的就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因为那是教皇的所在地,由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建筑、艺术大师所设计。单就其建筑本身,已是人类艺术的集大成者,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观,率先被吸引的就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教堂圆形穹顶,内径41.9米,穹顶的十字架顶尖距地面137.8米,可谓气势非凡。近看,教堂正里面的顶部立有13尊雕像,中心为耶稣,两侧是施洗约翰和11位门徒,个个栩栩如生。由贝尔尼尼设计,用284根多立克石柱环绕而成的巴洛克式广场,极显开阔,行走在18米高的柱廊间,顿生敬畏之感。广场中心还耸立着一座高25.5米(加上柱础和碑上的十字架,共计高度41米)的埃及方尖碑,据说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进入教堂,需要排长队等候。但这久久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一旦进入,就会被里面的陈设,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像与壁画所吸引、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中央,仰头可见刚才远观过的穹顶。大面积阳光从顶部走廊的16扇高大的窗户中照射进来,使得下方的主祭坛和整个教堂显得通透而不觉压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祭坛上有4根螺旋向上的大铜柱构成的青铜华盖,华盖顶上站着天使。在其后方,则是圣彼得的宝座。宝座的后上方,12块(12寓意12门徒)波希米亚彩色玻璃和黄金营造出了光芒四射的效果,将众多天使簇拥着的展翅飞翔的圣灵鸽子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高耸的圆形穹顶,还是贝尔尼尼设计的椭圆形广场、青铜华盖、圣灵鸽子等,都象征着教廷的神圣,含有通达天堂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教堂内约有450尊雕像。其中就包括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杰作《圣殇》(圣母怀抱耶稣遗体的哀伤)。不过,我对教会人物不甚了了,所以大多不知其名称、作为。但其造型的精美、神态的生动,还是吸引我时时停步,细细观赏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这样的大教堂太有名了,以致终日为熙熙攘攘的游客所充斥。人们来此,是游览、是欣赏、是猎奇,或者纯粹是为了满足曾经“到此一游”的虚荣心理。于是拍照、感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即是这俗众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在嘈杂中仍有远道赶来的信徒在那里虔诚的祷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较,我更在意那些普通的教堂——没有显赫的名头,缺乏名家制作的精美壁画与雕塑,也就少了许多观光的游客。但也因此屏蔽了尘世的烦扰,里里外外都很宁静。而其使命也就更其纯粹。它们同样具备高耸的穹隆,让虔诚的教徒有一精神的安放之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这样的教堂里,当你仰望穹顶时,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向上飞升的感觉。看来,除了信仰,相应的形式也很重要。它使教堂平添了庄严与神圣,令人敬畏。以致,宗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情感与生活。譬如,车行街上,必定主动避让行人;公众场合细声慢语,绝不惊扰他人。我想,除了法律的严明与习惯的养成之外,是否也和他们向善的宗教信仰有关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能让人心灵安宁与净化的还有绿地和雪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坐金色山口观景火车,沿着阿尔卑斯山脉的西北侧,我们几乎横穿了大半个瑞士。时值三月末,山巅仍旧白雪皑皑,山脚已是绿草如茵。也许是拜雪山融化的雪水所赐,这里的湖水格外清澈。于是,一路上湖光映着山色,让人陶醉其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然,位于图恩湖(LakeThun)与布里恩湖(LakeBrienz)之间的因特拉肯称得上是风景宜人,早在维多利亚时代就已是度假胜地。小镇不大,步行就可穿越。中心区域有一片名为Hohematte的宽广绿地,原是修道院的庭园,而今则供大众休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初春的草坪上坐、卧、漫步,清新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超脱于喧嚣的尘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可以观看勇敢者操控着滑翔伞遨游蓝天;远,能够眺望时隐时现于云雾缭绕中的少女峰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我们不甘于仅仅是远眺雪山,目标乃是登顶铁力士山——阿尔卑斯山最有名的风景点,以终年不融的冰川闻名世界。虽然,它有3200多米高,同行的一些老人望而却步,但我和老伴仍执意与年轻人一起上雪山、看冰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有分段缆车可以借力嘛!第一段,是限坐六人的小缆车,因而能掏出相机从容拍照。至特吕布湖站后转乘第二段的大缆车,均站立,达数十人,显得有些拥挤。到史坦德站后再转乘第三段缆车,也可站立数十人。在这升至3020米山顶缆车站的第三段行程中,缆车同时会缓缓旋转360度,从而让我们游客能够从各个角度观赏到陡峭的岩壁、深邃的冰川裂缝与阿尔卑斯山脉的诸多雪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带着兴奋的心情,我们急匆匆地走出了山顶缆车站的五楼观景平台。扑面而来的是强劲的寒风,禁不住打了个寒战。说实话,真够冷的。好在,我们内穿毛衣,外裹冲锋衣,尚能勉强御寒。而更重要的是,峰顶的风光没有辜负我们的期许,所以再冷也影响不到我们的好心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雪前行,四外观望,但见山峦起伏,宛若银蛇狂舞;朔风劲吹,卷起漫天雪尘。尽管一路上,我们已经领略了隐逸在云雾中的雪峰的神奇;但是当你真正登上峰顶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壮美——不止是壮美,还有圣洁:雪是洁白无瑕的,不曾受到丝毫的污染;冰是晶莹剔透的,仿佛能把人的心底照亮。去秋,我们曾在前往敦煌的路上遥望过祁连山的雪峰,那种只能远观,无法登临的遗憾终于在阿尔卑斯山巅得到了补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在缆车上就已看到带着滑雪板的外国小伙子。此时,便见他们选好路线,飞滑而下。左右避闪、上下腾跃,惊险又刺激。自然,我们这些老年游客只能是一旁观望、徒生羡慕之心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山顶风大天寒,气温在零度以下。一直拿着相机的两手已冻得有些麻木。担心风寒感冒,旅途中可不能生病,所以我和老伴没在山顶呆太多的时间,就又匆匆地坐缆车下山了。尽管没能像年轻人那样,前去主峰最高点参与冰川探险等活动,但观景所得,已然让我们满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心里明白,之所以此行一定要登上雪峰,潜意识里,是因为眼前的皑皑雪原与我们的北大荒情结发生了共鸣。尽管离开北疆已有三四十年了,但内心深处,总难忘却那曾给我们制造艰辛又磨砺了我们意志的北国风雪,因为它是我们知青岁月、纯真时光的直接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