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一)镇江西津渡

远山

“江南好,风景旧成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镇江.扬州.南京这三座江南名城都曾去过,但是,近的有十几年,远的已是三四十年前去的,春暖花开,正是故地重游的好时节。<div> 镇江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主城西北部的云台山麓,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条长约800多米的古街,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br></div><div> 古街入口是一道雕花砖砌,写着“西津渡街”的拱门,前方就是西津古道。<br></div> 西津渡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始创于三国时期称“蒜山渡”,晚唐时期,北固山下有甘露渡,西津渡在甘露渡之西,也在镇江城的西面,故称“西津渡”。 西津渡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内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8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以来,西津渡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服务于军事、商旅客货,也是皇家驿道,运送官差和皇粮国税。而且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津渡救生会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格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慈善机构,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镇江人创设。其主要职能是救助渡江遇险者。救生会备有快速稳驶的红船,每日行驶巡逻江面,以及时救援遇险船只及落水船客。救生会旧址为依山而建的二层建筑,现保存完好。 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镇江市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 阁门的正中央,是云台阁微缩模型,左侧是《西津胜境图》。一楼大厅有一面巨型玉雕《云台阁颂》。二楼,分别放置着《明府城》紫铜浮雕,《清镇江城》楠木木雕,《民国省会镇江城》蒙古黑影雕。 四楼能360°无遮挡看尽镇江城全貌。 待渡亭位于小码头街“层峦耸翠”券门西侧,是古代等待渡船时休息的地方。晚唐诗人张祜当年待渡西津,留下了《题金陵渡》诗篇。《待渡亭》匾额书法集颜真卿行书,该亭三面临空,一面依墙,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半亭。东面靠墙竖立《西津晓渡》刻石白石碑,为1985年所立。 著名的昭关石塔,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 英国领事馆旧址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主体建筑上有“1890”字样,这是因为现在的领事馆旧址是清政府赔了款,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主楼两层,局部三层,以青砖夹以红砖叠砌,全勾白色灯草缝,砖、木、石混合结构。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文物3万余件套,以西周及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 五十三坡是指观音洞东侧坡道上的53级台阶,是古人用花岗岩条石堆砌而成,兼指一条与迎江路平行、联结大西路和江边的小巷,而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镇江沦陷前夕大华饭店被炸后,它又指台阶东面一个扇形广场。佛教有“五十三参”之说,说善财童子拜观音五十三参,经五十三坡到观音洞,所以称“五十三坡”。 这条街充满着宗教色彩,在前面券门上可以看到“同登觉路”,这道门上有“共渡慈航”,前后呼应。有着轮回的深意,高墙之内更增加了神秘的气息。这一段路其实不长,但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痕迹。 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陆游、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 波罗等人都曾在这里候船等待过江。<br> 文人们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当年王安石应召赴京,也是从这里扬舟北去,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祜是中、晚唐之际的诗人,一生有近500首诗词传世,这个数量在唐代诗人中相当可观,杜牧曾称赞他“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他最著名的诗,无疑就是前面提到的《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首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 小码头街属于风貌建筑组,其中包括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德士古火油公司、大华饭店、原市前进印刷厂和滤清器厂老厂房在内的各类风格建筑组群。 西津渡东北角,是老码头文化街区,这里曾是租界,是一片欧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融合的区域,建筑风格与小码头街截然不同。 流光溢彩的尚清老戏台给西津渡增加了不少园林美感。 千年古渡,百年老街。一排排黛瓦粉墙、错落有致、相得益彰。渡口的另一侧就是西津渡街的民居和商铺了。<br> 西津渡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众多的文化遗产承载了许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宗教等的重大历史事件,使街区成为镇江“看得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