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华夏大地的北疆,河北省西北部,有一片土地满是传奇,它就是尚义县。尚义宛如一部雄浑厚重的史诗,字里行间镌刻着千年岁月的沧桑变迁;又似一曲气势恢宏的命运交响,激昂奏响从远古文明的星火初燃,到近代抗争的烽火硝烟,再到新时代蓬勃新生的华彩乐章。它凭借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跨越时空长河,召唤着人们揭开历史的尘封,聆听岁月的足音,触碰这片土地滚烫的灵魂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旧石启幕:坝上文明燃火种</p><p class="ql-block"> 回溯到距今约100万至1万年前,那时的世界还被蒙昧与混沌笼罩。尚义县域内南部的窑子沟,却被人类的足迹悄然点亮。考古学家在此展开细致深入的发掘,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这些石器类型丰富,刮削器的刃部,虽历经万年岁月摩挲,仍能看出当初为处理猎物皮毛、切割植物根茎而精心打造的痕迹;尖状器有着尖锐端部,或许是用于穿刺、挖掘,助力先民获取食物、制作简单工具。从制作工艺来看,这些石器虽显粗糙,却凝聚着远古先民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彼时,尚义地区气候温润,水草丰美,山林与草原交相辉映。先民们手持简陋石器,在这片土地上顽强求生。他们凭借敏锐观察力与矫健体魄,追逐野马、野鹿等猎物的踪迹,穿梭于茂密森林与广袤草原之间。采摘大自然馈赠的野果、根茎,是他们获取食物的重要方式。为遮风挡雨、抵御野兽,他们用树枝、兽皮等搭建起简易住所。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持续抗争中,他们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掌握生火技巧。火的使用,不仅带来温暖与光明,改变了食物烹饪方式,开启人类独特饮食文化,更极大推动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与进化。</p><p class="ql-block"> 在窑子沟,这些远古先民点燃了坝上地区文明的火种。这星星之火,虽微弱,却跨越万年时空,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耀眼光芒。它是尚义古老文明最初的注脚,开启尚义这片土地辉煌历史的序章,成为后世子孙追溯文明起源的关键线索 新石焕彩:农耕盛景绘华章</p><p class="ql-block"> 时光悠悠流转,大约在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尚义步入新石器时代。此时,尚义北部的贲贲淖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出土的石斧通体磨光,刃部锋利,与旧石器时代石器相比,制作工艺实现质的飞跃。这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先进磨制技术,能制作出更精细、高效的工具,用于开垦农田、砍伐树木等生产活动。大量精美的陶器也随之出土,上面绘制着几何纹、绳纹、水波纹等丰富图案,不仅具备实用价值,更反映出当时先民已具备一定审美意识与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贲贲淖,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先民们在此开垦农田,播下粟、黍等农作物种子,辛勤劳作,让荒芜土地长出金黄庄稼,实现从采集狩猎到农耕定居的重大转变。他们还驯养牲畜,将野马、野牛、野猪等驯化成家畜,为生活提供稳定肉、奶等食物来源,也让寂静草原增添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尚义地区先民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丰宁的早期人类保持密切交流互动。考古发现,尚义出土的部分陶器和石器与丰宁地区同类器物在造型、纹饰上有相似之处,充分证明不同地区人类间存在文化传播与融合。他们相互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与生活经验,共同描绘出坝上地区又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这些遗留下来的古老石斧、精美陶器,仿佛历史使者,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坚韧。每一道石斧纹理,都记录着先民劳作的艰辛;每一件陶器图案,都蕴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尚义历史的见证,更是尚义人民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汉屯边:且如筑垒御胡狼</p><p class="ql-block">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尚义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西汉时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统治、防御匈奴侵扰,朝廷在尚义设立且如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且如县属代郡管辖,是坝上地区唯一行政建制,肩负重要军事和政治使命。且如县地处边疆,与匈奴对峙而治。汉家儿郎与匈奴骑手的故事不断上演。汉匈通过“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物品,匈奴的马匹、皮毛等特产传入中原,中原地区的丝绸、铁器、粮食等也流入匈奴,促进双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当匈奴铁骑来袭,汉家军队毫不畏惧,凭借坚固城池与顽强斗志,与敌人激烈厮杀。</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且如县遗址中有大量汉式建筑构件,如筒瓦、板瓦、瓦当等,这些构件制作精良,纹饰精美,反映出当时高超建筑工艺。遗址中还出土铁制兵器,如剑、戈、矛等,锋利坚韧,见证当时军事防御与民族冲突。此外,还发现一些带有匈奴风格的文物,如铜饰牌、骨器等,进一步证明当时汉匈之间复杂关系与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风云变幻莫测,随着汉朝国力兴衰和边疆局势变化,且如县在经历短暂辉煌后,渐渐淹没在岁月洪流之中。如今,当我们伫立在这些古老遗迹前,仿佛能听到当年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国建制:尚义蒙尘历祸殃</p><p class="ql-block"> 尚义的古老,在于它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尚义的年轻,在于不过近百年前它才以“尚义”之名设治。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五月一日,尚义在察哈尔北部地区行政规划中崭露头角,与崇礼、化德一同,承载着开发察北的使命。“尚义”这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取“崇尚礼义”之意,好似一颗新生种子,播撒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满怀憧憬期待,希望这片土地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 当时,尚义地区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业生产相对落后,主要种植莜麦、小麦、土豆等耐寒作物,采用传统耕种方式,产量较低。畜牧业以放养牛羊为主,牧民逐水草而居,生活条件艰苦。为推动尚义发展,政府制定一系列开发计划,鼓励移民垦荒,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试图改变当地经济面貌。然而,命运似乎对尚义开了个残酷玩笑。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尚义设治局仅存一年,便被战争阴霾笼罩。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年末,日寇扶持伪蒙古军南下,尚义瞬间陷入黑暗深渊。敌人铁蹄无情践踏这片土地,实行残酷殖民统治。他们掠夺当地资源,大肆开采煤矿、铁矿等矿产,运往日本支持其侵略战争;强迫百姓服劳役,修建军事设施、公路、铁路等,许多百姓在繁重劳役中累死、饿死;对当地文化进行破坏,烧毁古籍、文物,禁止百姓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试图从精神上奴役尚义人民。尚义的天空被绝望乌云遮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痛苦中挣扎,在黑暗中煎熬,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抗战凯旋:尚义破晓沐晨光</p><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到 1933 年 5 月 26 日,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刻。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共产党员吉鸿昌、第五路军军长方振武等人振臂一呼,于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这一声号角,如同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照亮了尚义英雄儿女前行的道路。尚义的爱国将领张砺生、张子光、戈武城等毅然决然地投身同盟军的阵营。他们在尚义大地奔走呼号,招兵买马,组建盟军自卫军。一时间,尚义的山川仿佛被热血点燃,1000 多名英雄儿女响应号召,怀揣着对家国的挚爱、对日寇的愤慨,加入到这场正义的抗争之中。而在战场后方,尚义儿女自发组织起支前运粮队和担架队,用质朴的行动诠释着团结的力量。运粮队背负着沉重的物资,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为前线的战士送去生存与战斗的希望;担架队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用温暖的双手托起生命的曙光。那段岁月,尚义大地处处涌动着抗日的热潮。英雄儿女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用坚定信念,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壮歌。如今,时光虽已远去,但尚义人民奋起反抗的故事,依旧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颂,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传承那永不磨灭的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终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八月,八路军如神兵天降,以雷霆万钧之势将日寇赶出察北,尚义重见天日。那一刻,阳光穿透阴霾,照亮尚义每一寸土地;那一刻,人们欢呼雀跃,泪水夺眶而出,心中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据亲历者回忆,当时县城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大家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同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尚义建立人民政权,尚义县正式诞生,县治南壕堑成为这片土地新生的心脏。 从此,尚义踏上崭新征程,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族交融:多元共冶聚熔炉</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尚义还是坝上地区民族融合的熔炉。鬼方、无终、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众多民族先后在此驻足。不同民族带来各自独特文化、丰富多彩习俗与坚定信仰,它们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共同铸就尚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尚义出土文物中,既有中原风格的青铜礼器,造型庄重,纹饰精美,体现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礼仪制度;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精美马具,如马鞍、马镫、马衔等,不仅实用,而且装饰华丽,反映出游牧民族对马的喜爱和精湛手工艺。尤其是尚义作为鲜卑族东乡西迁的落脚点和北魏肇兴的出发地,在民族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鲜卑族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迁徙过程中,尚义独特地理环境和丰富资源吸引了他们。他们在此停留,与当地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鲜卑族带来先进畜牧技术和骑兵战术,同时吸收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他们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建立自己的政权和社会组织。北魏从这里崛起,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统一北方地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尚义,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也相互影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在此传播发展。寺庙、道观、清真寺、天立教堂、敖包等宗教建筑星罗棋布,成为各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各民族的节日庆典各具特色,汉族的春节、元宵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开斋节,天主教的圣诞节等,这些节日不仅丰富尚义人民文化生活,也促进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团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不同民族的奋斗足迹;每一个传说,都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民族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尚义的文化内涵,也让尚义成为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英魂不朽:尚义抗争载史册</p><p class="ql-block"> 尚义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北魏时期,杜洛周起义在此爆发,反抗烽火燃遍大地。据《魏书》记载,杜洛周本是北魏一名戍卒,因不满北魏朝廷腐朽统治和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在尚义地区揭竿而起,率领广大受压迫百姓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以尚义为据点,转战多地,攻城略地,沉重打击北魏统治。杜洛周起义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拥护。他们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反映当时百姓对土地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起义军与北魏军队展开多次激烈战斗,虽然最终杜洛周起义失败,但它成为尚义人民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尚义人民为自由和尊严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长达十二年的抗日战争,更是尚义人民用鲜血与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在尚义坝下南部的地上、大虎沟、缸房等13个租种清政府敕封旗人领地的山村人民,不愿做亡国奴,自发武装起来,挖战壕,修炮楼,以“连庄会”的形式联合抗日,史称“旗地十三村”抗日活动。民国33年(1944年)3月,日军指挥官带领伪警察队扫荡旗地十三村,声言要为被打死的傅金奎汉奸报仇,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当日伪警察队摸进二草垛山进口处时,扼守在山口的联庄会枪手果断射击,先头部队两匹马倒下,敌人乱作一团。乘敌慌乱之际,联庄会再次射击,日本指挥官的帽子被打飞,险些丧命。敌人不敢前进一步,掉头溜走。从此,日伪军不敢轻易骚扰旗地十三村。1943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旗地十三村的人们不交税,不纳粮,不服役,在日军统治的尚义县形成一块40平方公里的独立地带。在尚义的历史进程中,杜洛周起义与“旗地十三村”抗日活动,不过是英雄史诗的两个鲜明注脚。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是尚义人民精神的丰碑。它们见证着尚义人民面对压迫与侵略时,骨子里的坚韧与抗争。</p><p class="ql-block"> 如今,漫步尚义街头巷尾,既能感受到现代化城市的蓬勃气息,又能触摸到古老历史的厚重,传统民俗风情与现代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尚义人民依然保持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品质,传承先辈精神,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