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舌尖上的旧时光

霜天红叶

<h1>  今天早上吃饭的时候,不知为何,信阳的那些小吃味儿,突然就涌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子。</h1><h1> 信阳历史悠久,先秦时期信阳便有设县的记载。此后,信阳地区建制变化频繁,到了民国时期废州改县,信阳州改为信阳县,属豫南道,是中原小有名气的鱼米之乡。五十年代中后期,信阳市从镇转为县级市。我们家住在中山路,那时候的中山路,路宽不足十米,那可是与胜利路并行的信阳市区两条繁华的商业街之一。</h1><h1>  有绵长历史的信阳,传统小吃不胜枚举。出了我家门没走几步就是一个烧饼铺。他家做的猪油烧饼那味道,真是绝了!现在想起,都忍不住咽口水。他家的猪油烧饼,用的是生的猪网子油和适量的葱,炭火烤制后油脂浸润饼皮,烧饼表面撒有芝麻,边缘层层叠叠的酥皮清晰可见,香味儿能飘好远。刚出炉的猪油烧饼外皮酥脆,咬一口,猪网子油的香气一下子就在嘴里散开了,葱的香味儿又正好中和了那点油腻,吃起来真是回味无穷。</h1> <h1>  后来,邻居进了公办食堂,这种带着邻里温度的猪油烧饼,就再也吃不到了。我也不是没在别的地方吃过类似的烧饼,像商城县的猪肉烧饼,味道也不错,可总觉得少了点啥,咋都比不上邻居家的那个味儿。</h1> <p class="ql-block"><br></p><h1>  猪油烧饼的味道还在舌尖回味,记忆中还有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牛肉丸子汤,那可是我年少时的最爱。</h1><h1> 卖牛肉丸子汤的小店,位置好找得很,就在电影院向北一百米,快到路口的地方,紧挨着黑河沟。小店对面是个烧腊店,出了路口往左拐,就是京剧院。那时候,每次去看电影,或者在附近玩,常会跑过去喝上一碗牛肉丸子汤。那时候的牛肉丸子都是手工做的,个头不大不小,一口一个。丸子松软可口,咬下去能感受到肉丸内部的细腻多汁,每一口都充满了牛肉的嚼劲和鲜嫩。咬开后,牛肉的香味儿就冒出来了。</h1><h1> 以牛骨和牛肉长时间熬制而成的汤底味道更是浓郁醇香,汤汁中牛肉的醇厚味道浓郁,没有丝毫的腥味,只有纯粹的肉香。浓郁的骨汤里,漂着翠绿的香菜和葱花,喝一口,既能品尝到牛肉的原汁原味,又有高汤的浓郁鲜香,从喉咙暖到胃里,浑身都舒坦,感觉日子简单又快乐。</h1> <h1>  胡辣汤也是信阳小吃里不能不提的。它和牛肉丸子汤在同一条街上,店是坐东面西的,离新华书店很近。我还记得第一次喝胡辣汤的时候,师傅盛满一碗,再撒上少许胡椒粉,那股又麻又辣的味道一下子就把我的味蕾给刺激醒了,让我瞬间精神一振。</h1><h1> 正宗的信阳胡辣汤,食材丰富得很,里面有牛肉、面筋、粉条、木耳、海带丝啥的,浓浓的汤汁勾芡适中、微辣可口,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满满的诚意。喝上一碗胡辣汤,额头微微冒汗,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真是让人难以忘怀。</h1> <h1>  小南门的牛肉盒子,也是记忆中的一道美味。面皮包裹牛肉末、粉条馅料,油煎至两面金黄,皮薄馅足,汁水丰盈。外皮金黄酥脆,咬下去“嘎吱”一声。牛肉盒子里面的牛肉馅调得恰到好处,香料的味道也调配得十分精准,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h1><h1> 那时候,早上起来,买上一个牛肉盒子,再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就是一顿完美的早餐。如今这些曾经熟悉的味道,都渐渐变了样。</h1> <h1>  牛肉丸子和牛肉盒子,我已经有好多年没吃过了,不是不想吃,实在是不敢吃。所以宁愿把那份期待留在心里。胡辣汤呢,也没了原来的味道,现在去喝,除了辣还是辣,牛肉几乎没了,几乎全变成了面疙瘩,再也找不到曾经那种丰富的口感和醇厚的滋味了。</h1><h1>  有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美好的东西都注定要渐渐远去呢?那些信阳的老味道,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我童年的记忆,是我对过去那段简单而快乐时光的深深眷恋。真希望有一天,能再次吃到那些熟悉的味道,能再找回曾经的那份感动。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传统,让这些老味道在新时代的土壤中重新绽放生机,让记忆中的美好永不褪色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