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参加铁路工作,被分配到济南车辆段西列车检修所,现在这里改为动力集中动车组检修所。地址位于八里桥村西面的济南站新场子。八里桥,成为我上下班的必经之地,来来往往路过八里桥,却从未见过那座桥在哪里?一直是个萦绕在我心头的未解之谜。退休后闲暇之余查阅有关资料,逐步揭开了谜底。分享给关心八里桥的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济南南面群山环绕,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势。有数条泄洪沟(又称山水沟),纵贯南北,穿城而过,将山洪汇入小清河。八里桥便是济南西部一条泄洪沟上的知名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传八里桥名的由来,因距离老城西门八里而得名。这座桥呈东西走向,处于今张庄路东首和纬十二路北首交界处路口的西南部。跨越纬十二路西侧一条泄洪沟,向东与堤口路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里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根据相关资料,济南八里桥初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后来,随着岁月的不断侵蚀,桥体逐渐颓废,到光绪二十九年进行了重修。随着1904年胶济铁路的建成开通,济南自开商埠后,八里桥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古桥已经不堪重负。到了1924年10月,南大槐树、中大槐树、北大槐树庄的30余名知名人士捐资重修了此桥。重修后的八里桥桥长5米多、宽3米余、高2米,是一座青石砌造的拱形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过,这座古桥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其毁弃时间连周边的老人都记不清了。现在,八里桥只是一个地名留存于世,当人们提到八里桥时,往往想到的是分布在这里的蔬菜、果品、茶叶市场,以及之前的货场和仓库,而对八里桥的存在反倒忽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查阅有关资料与现存八里桥信息存在明显出入,这恰恰反映出这座古桥在历史长河中的复杂命运。结合多方史料考证,可以梳理出较为完整的历史脉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建与消亡之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方志记载八里桥确系康熙年间始建,原桥位置应在今张庄路与堤口路交会处以西约300米处,此处河道已于1958年填平改作暗渠。据《济南市政工程志》记载,该桥因1954年暴雨导致基础塌陷,1956年市政改造时彻底拆除,原址现为某物流园区停车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双桥并存的特殊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4年重修的石拱桥,并非在原址复建。因修建津浦铁路后,泄洪沟要通过涵洞穿过铁路,对当时泄洪沟取直改道,新桥东移约200米跨越新河道(原纬十二路泄洪沟),形成"新旧双桥并存"的特殊格局。这解释了2019年发现的"光绪二十九年重修"铭文砖,实为从旧桥移筑至此的构件。也印证了周边居民关于"大八里桥""小八里桥"的口述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忆错位的文化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边老人记忆中的"消失古桥",实指康熙年间始建的原址古桥;而后建桥体因经历多次道路拓宽改造,由土路变为柏油路,随着泄洪沟变为暗渠,早已难觅1924年重修时的原始风貌。这种时空叠合导致民间出现"古桥已毁"与"古桥尚存"两种矛盾认知,2021年济南文史馆特为此举办"八里桥记忆工程",通过收集老照片、测绘图纸厘清历史真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文化地标的再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虽然物理形态发生剧变,"八里桥"的文化象征意义却在强化:桥东果品市场立柱嵌有原桥石雕构件,张庄路文化墙复刻了清代车辙石板,2023年更在原桥遗址处设立AR历史标识牌。这种虚实相生的存在方式,让消失的桥梁以数字形态重回城市记忆图谱之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悉心呵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新考古确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5月,济南考古研究所在张庄路综合物流中心,即民间惯称"老八里桥货场"的3号仓库地下1.8米处,发现了康熙年间桥基遗址,在现场保护性回填后设立电子围栏(坐标N36°39'11.76",E116°57'42.84")。场地内现存1954年洪灾警示碑,已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里桥的故事,是岁月变迁的生动注脚,也是城市发展的深刻见证。它从一座实用的交通桥梁,演变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的符号,其间的历程令人感慨万千。那些古老的桥基、斑驳的石雕、复刻的石板以及新兴的AR标识,共同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图景。这不仅让我们对八里桥的过往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每一处历史遗迹都是城市发展的珍贵财富,它们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激励着我们在传承中前行,在发展中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根脉 ,让历史的记忆永不磨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上图片借用网络非八里桥实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