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杂记:刘亮程的乡土诗学写作

孙希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亮程,这位生于1962年的作家,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新疆乡村为创作的丰厚土壤,用朴实且深邃的笔触,细腻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一个人的村庄》(2001)、《在新疆》(2012)以及《大地上的家乡》(2024)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刘亮程散文创作的三部曲。它们分别沿着“村庄—新疆—家园”的脉络,实现了叙事范围的转换拓展。这种拓展,不单单体现在地理空间的逐渐开阔,更体现在精神维度的持续深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土诗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人的村庄》:黄沙梁的寓言与生态哲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人的村庄》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新疆沙湾县的黄沙梁。但这个村庄绝非现实地理的简单呈现,刘亮程赋予了它浓厚的寓言色彩。在《与虫共眠》《狗这一辈子》等篇章里,村庄不再仅仅是人类的栖息之所,更是虫、狗、树、风等众多非人类生命共同的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像在《与虫共眠》中,刘亮程写道:“我在夜里翻身,压死了一只虫子。它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而我甚至不知道它的名字。”这样对微小生命的关注,让黄沙梁成为了一个“人畜共居”的生态共同体,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视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亮程的散文语言极为简洁,却充满诗意。他常常运用白描手法,为平凡的事物赋予一种神圣的色彩。比如在《风把人刮歪》里:“风把门刮开,又轻轻合上。它来过,又走了,像一位不打招呼的客人。”风在这里被拟人化,不仅让文本充满灵动之感,更使自然现象仿佛具备了生命的意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一棵树的生死启示》中,对于树的描述是“活了几百年,死的时候却像睡着了一样”。这种对植物生命历程富有哲学意味的书写,让黄沙梁的每一样事物,都成为了某种永恒精神的寄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新疆》:地域的延展与文化共同体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新疆》的问世,标志着刘亮程的写作视野从单一的村庄,迈向了更为广袤的地域。在《喀纳斯灵》中,他生动描绘了喀纳斯湖的游牧文明,将“乡土”的概念,拓展到了整个新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例如,他描写哈萨克牧民的转场场景:“牛羊走过三百公里,蹄印连成一条路,这条路比任何地图都古老。”这样的叙事,不仅展现了游牧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更将“路”升华成了时间与历史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亮程的散文始终聚焦于新疆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状态。在《在新疆》里,他刻画了维吾尔族老人手中的手鼓、哈萨克牧民弹奏的冬不拉,还有汉族农民使用的犁铧,呈现出一幅“美美与共”的文化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比如在《一个村庄的三种时间》中,他描述了同一村庄里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不同的节庆和生活节奏,最终引发了“时间并非只有一种,生命亦如此”的哲学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地上的家乡》:生命的归宿与“慢哲学”践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地上的家乡》记录了刘亮程在新疆木垒县菜籽沟的耕读生活。在《菜籽沟早晨》中,他写道:“早晨不是被闹钟叫醒的,而是被阳光、鸟鸣和土地的气息唤醒的。”这样的生活状态,让“家乡”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了“与万物终老”的生命归宿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亮程在《熬出乡村的道德》中提出:“乡村的道德是熬出来的。”这里的“熬”并非消极地等待,而是一种主动的生命沉淀过程。他通过种菜、做木工等日常劳作,重新构建起现代人已然缺失的时间感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例如,在《做一个木匠》中,他讲述制作一把椅子的过程:“木头要晾三年,榫卯要对准四季的温度变化。”这种对“慢”的推崇,不仅是对工业时代快节奏生活的反思与反抗,更是一种回归生命本真的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见贤堂曰:我从2001年至今,先后三次收了刘亮程的三个散文集子。刘亮程的这散文三部曲,从《一个人的村庄》对微观生态的关注,到《在新疆》对多元文化的展现,再到《大地上的家乡》对生命回归的追求,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乡土诗学体系。通过“人畜共居”的叙事方式,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挑战,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自然观念;以“村庄时间”来抗衡现代性带来的焦虑,重新构建了乡村的时间伦理;巧妙融合散文、小说、寓言等多种元素,拓宽了当代散文的创作边界。我的阅读体会是,刘亮程的散文与董桥的散文一样,不必读多,但要多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