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褚遂良被称为是唐代书坛的“广大教化主”,他融合了虞世南与欧阳询两人的书法优点,又是接触王羲之真迹最多的人,真正拉开了唐楷辉煌的序幕。初唐四大家“欧虞褚薛”中也有他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曾经说,褚遂良书法“如美人婵娟……欧虞谢之”,认为褚遂良的书法水平是要胜过欧阳询与虞世南的。论后世的影响力,褚遂良也不会输给他们。那为什么“楷书四大家”反而有欧阳询一个席位,褚遂良偏偏被排除在外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称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或者是“欧颜柳赵”已经成为定论,“楷书四大家”的概念最早是近代康有为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康有为曾经提出:“欧、赵之后,继以清臣,昔尝见桂林龙殿撰启瑞大卷,专法鲁公,笔笔清秀。自兹以后,杂体并兴, 欧、颜、赵、柳,诸家揉用,体裁坏甚。”</p><p class="ql-block">首次将“颜柳欧赵”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论述,在此之前,大家讨论楷书家,都是在王羲之、萧衍、钟繇、虞世南、颜真卿等众多大家中挑选进行分类和议论。</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作为近代书坛的风云人物,他的立论被奉为圭臬,被广泛地传扬,从此以后“欧颜柳赵”变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楷书四大家”。</p><p class="ql-block">那为何康有为会将褚遂良排除在“颜柳欧赵”之外,让他与楷书四大家失之交臂呢?</p> <p class="ql-block">因为褚体所需要的审美眼光更高,他的学习难度也更大。</p><p class="ql-block">即便是没有书法功底,也大概极少会有人认为“欧颜柳赵”的楷书丑,然而看褚遂良的作品就不一样了,即便是懂楷书的人,也要有了相当程度的眼界见识,才能理解褚遂良楷书当中那种变化多端的美,这种情况一般只会发生在草书上。</p> <p class="ql-block">比如这件《大字阴符经》,它的艺术面貌迥异于颜真卿、赵孟頫之类的“中正式”的作品,其中文字点画的粗细、长短都被处理得较为夸张,但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契合感”。</p> <p class="ql-block">这中间有足足二十一个“之”字,这些字从点画到结体无一雷同,是相当震撼的。</p><p class="ql-block">这是褚遂良没有被选择的理由,但也足以证明褚遂良的书法功力是不弱于“欧颜柳赵”的。</p><p class="ql-block">若是要选楷书五大家,褚遂良必定当仁不让,虽然没能入选四大家,但是他的书法实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p> <p class="ql-block">大唐书法传奇人物褚遂良</p><p class="ql-block">文章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在大唐那个辉煌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一位书法大家,他的名字叫褚遂良。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传奇大剧,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名门之后,初入江湖</p><p class="ql-block">公元596年,褚遂良出生在一个名门贵族家庭,妥妥的“官二代”。他爹褚亮在隋朝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官至散骑常侍,还和虞世南、欧阳询这些大咖是好朋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褚遂良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华那是蹭蹭地往上涨。</p><p class="ql-block">不过,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就像一个大染缸,谁都被搅和进去了。褚遂良和他爹也没能幸免,投靠了西秦霸王薛举,褚遂良当上了通事舍人,专门掌管诏命和呈奏案章,也算是初入职场,小试身手了。</p><p class="ql-block">可惜啊,薛举这哥们儿运气不太好,没多久就病死了,他儿子薛仁杲也不给力,被李世民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褚遂良和他爹又跳槽到了李唐阵营,开启了他们在唐朝的职业生涯。褚遂良一开始在秦王李世民手下做铠曹参军,主要负责掌管铠甲兵器啥的,虽然职位不算高,但也算是和领导李世民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职场开挂,走向巅峰</p><p class="ql-block">李世民那可是个爱才如命的主儿,很快就发现了褚遂良这颗闪闪发光的金子。再加上褚遂良的书法那是相当厉害,在欧阳询和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褚遂良的职场之路就像开了挂一样,一路飙升。</p><p class="ql-block">贞观十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这个职位可不得了,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相当于皇帝的贴身小秘书,而且还是拿着小本本随时记录的那种。有一次,唐太宗好奇地问他:“爱卿啊,你这起居注里都记些啥呢?我能不能瞅瞅呀?”褚遂良那可是个正直的人,立马回答道:“陛下,这起居注就跟古代的左右史一样,记的都是您的一举一动,而且还得把善恶都记下来,用来约束警戒您,这样您才不会胡作非为嘛。我可没听说过哪个帝王自己查看史官记录的。”唐太宗又问:“那我要是做了不好的事儿,你也得记下来?”褚遂良斩钉截铁地说:“那当然啦,坚守君臣之道可不如坚守职责重要,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记录,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得记下来。”旁边的刘洎也跟着附和:“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着的。”你瞧瞧,这褚遂良,一点都不给皇帝面子,不过唐太宗倒也没生气,估计心里还挺欣赏他这股子正直劲儿呢。</p><p class="ql-block">后来,虞世南去世了,魏徵就把褚遂良推荐给了李世民,说这小伙子书法好啊,肯定能让您满意。李世民一听,赶紧把褚遂良召来,让他做“侍书”,专门陪自己写字。这下可不得了,褚遂良的书法才华算是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李世民特别喜欢收集王羲之的法帖,但是市面上的赝品太多了,他也分不清真假。这时候,褚遂良就派上用场了,他那一双火眼金睛,能轻松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让那些想拿赝品来忽悠皇帝的人都没了机会。</p><p class="ql-block">再后来,褚遂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路升职加薪,先后担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还参与了朝政决策,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害魏王李泰被废,这可是一件大事儿,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唐太宗本来想立李泰为太子,但是褚遂良和国舅长孙无忌却极力劝说他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他们这一番操作,可真是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啊。最终,唐太宗听取了他们的建议,李治顺利当上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而褚遂良呢,因为这件事儿,在唐高宗心中的地位那是蹭蹭地往上涨,成为了顾命大臣之一,辅佐唐高宗治理国家。</p><p class="ql-block">书法大师,自成一派</p><p class="ql-block">褚遂良在书法界的地位,那也是相当高的,他和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被人称为“褚体”。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刚柔并济,清朗秀劲。</p><p class="ql-block">褚遂良的楷书那是一绝,他的代表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这些作品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每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说《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这是他前期的作品,书体大致相同,都用方笔,起笔露锋,钩等笔画的收笔直出未回锋,字画提按不明显,还保留着欧、虞的书体特色。在风格上,他就像一个美食家,吸取了虞世南楷书宽绰典雅的结体特点和欧阳询楷书锋利刚劲的运笔特点,然后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像调制出了一杯独特的鸡尾酒。同时,他还把字形进行了压缩,让字看起来更加紧凑、有力。而且,他的作品里还残留着北碑的影响,在运笔和结体上,大量掺入了隶书的体势,但又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像一个聪明的厨师,选择性地吸收创新,化为己用,做出了一道独一无二的书法大餐。</p><p class="ql-block">而《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则是他晚期的作品,这时候他的书法风格又有了新的变化。在用笔上,他从以骨取胜的平直的二分笔转向以筋取胜的一、二分笔兼用,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就像一首优美的音乐,充满了节奏感。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了均衡,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了“唐楷”的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渡的桥梁。他的书法一出,天下人都竞相模仿,成为了一时的风尚,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人人传唱</p> <p class="ql-block">反对废后,跌落谷底</p><p class="ql-block">本来呢,褚遂良的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事业有成,书法也备受赞誉。但是,人生就像一场过山车,总有起起落落。</p><p class="ql-block">永徽六年,唐朝的宫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唐高宗想要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一下,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废后,一派反对废后,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就是反对废后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唐高宗把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这些大臣们都召进宫里,商量废后立后的事儿。褚遂良一看这阵仗,知道大事不妙,但是他可不怕,直接站出来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他说:“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为陛下选的,而且她也没有犯什么大错,怎么能说废就废呢?再说了,武昭仪曾经是先帝的才人,您要是立她为皇后,这传出去多不好听啊。”他这一番话,可把唐高宗给惹恼了,皇帝的脸色瞬间就变了。</p><p class="ql-block">但是褚遂良还没完,他越说越激动,直接把官笏放在台阶上,把官帽也摘了下来,叩头叩得那叫一个用力,都流血了,嘴里还喊着:“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意思就是说,我不干了,您把这官还给我,我回家种地去。这一下,可把唐高宗给气坏了,他觉得褚遂良这是在要挟他,立马命人把褚遂良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氏,更是气得火冒三丈,恨不得立刻把褚遂良给处死,在帘幕后高呼:“何不扑杀此獠!”你瞧瞧,这场面,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火药味十足。</p><p class="ql-block">关键时刻,善于迎合旨意的李勣站出来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就这一句话,可不得了,直接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把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武氏顺利当上了皇后,而褚遂良则被赶出了朝廷,到潭州任都督。这还不算完,后来武则天又和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褚遂良谋反,把他贬到了更远的爱州。</p><p class="ql-block">凄凉晚年,传奇落幕</p><p class="ql-block">褚遂良被贬到爱州后,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他远离了朝廷,远离了家人,身边也没有朋友,就像一只孤独的小鸟,在异乡的天空中独自飞翔。</p><p class="ql-block">在爱州的日子里,褚遂良常常回忆起自己曾经的辉煌岁月,想起自己在唐太宗身边的日子,想起自己和长孙无忌一起辅佐唐高宗的日子。他觉得自己为唐朝尽心尽力,却落得如此下场,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于是,他在绝望之中,给唐高宗上了一封陈情书,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等,希望唐高宗能念在他的功劳上,放他一马。可是,这封信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任何回音。</p><p class="ql-block">显庆三年,褚遂良在爱州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三岁。也有说法是他卒于显庆四年,享年六十四岁。不管是哪种说法,他的离去,都让书法界和政坛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p><p class="ql-block">在他死后,武则天等人还是没有放过他,不仅把他的官爵削掉,还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爱州。直到神龙政变后,他才恢复了官爵,被追赠谥号“文忠”,于天宝六载配享高宗庙庭。唐德宗时追赠太尉,唐懿宗时经安南观察使高骈奏请,访求褚遂良后裔护丧归葬于阳翟。</p><p class="ql-block">褚遂良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的传奇小说,有辉煌,有落魄,有成功,有失败。他的书法成就,让他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政治生涯,虽然充满了坎坷,但也展现了他的忠诚和正直。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大唐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后人永远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