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園

雁蕩山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秋晨漫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晨步小園中,旁露濕香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蟲鳴動心耳,葉黃墜清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藂茂見衰色,萬籟感悲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腸蕩調飢,米香傳草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雁蕩山人丙申仲秋後三日晨起秋高氣爽心情舒暢天人相應感失時光於楊子東岸萬景園羅馬別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晨步小園中 旁露濕香徑</b><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京儘管仍算作南方,不算太南,四季還是有的,準確地說,應該叫南方的北方。無論從省份還是市屬地域上,它都跨越在南北分界線上,這讓它多少帶點北方的影子,揚州南通和蘇州,離得不遠,也有四季,可在他們身上已找不到北方的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為曾經有過六朝的古都,怎麼著你也得有點代表中國的屬性,有個四季,有個春夏秋冬,起碼得有個象徵的意義。像廣州,你就沒個冬天;像哈爾濱,你就沒個夏天,意味著再過兩千年三千五千年,你也不可能做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日夜的交替,歲月的輪迴,不僅僅是給人一個變換,更是一個期盼盼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立秋後進入秋天,那種持續的熱,可以有個斷點了,起碼早晚有點爽的感覺。冬天久了,需要有點溫暖,夏天久了,需要有點涼爽。中秋後的早晨,不冷不熱,天氣宜人,是這個時期的黃金階段,是萬萬不能錯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天早上的散步練功本來就已經成為山人的常態,又豈能錯過這舒爽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  爽晨是一景,中秋後的的朝露也是一景。早晨起來,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草坪上的一層草露,晶瑩剔透,好像撒了一層珍珠。這主要是草坪比較平坦,整體看起來規模比較大。灌木叢和伸向路邊的那種像蘭草的路邊綠化草上也不少,只是沒有草坪上的看起來壯觀。</p><p class="ql-block"> 山人散步,喜歡趟著路邊的草露走,總覺得草露比水珍貴,是在享受奢侈洗腳,清泉可以濯足,露水也可以濯足。另外,山人還有個想體驗詩經《行露》篇遠古人對露水的描寫,“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路邊草上露水多,你要是不起早,天一亮,露水就自己消失了,你何必擔心怕它露水多呢?你的鞋子濕還是因為你起的太早。原文意思是強詞奪理。古人有走夜路的習慣,因為古人不把走路算作勞動,勞動需要勞作需要光線,而走路大致看見就行了,原詩文意思是無端指責勞作的人,鞋子濕是因為你走夜路,大白天走路就不會鞋子濕,對於勞作的人,這是不可能的,一日之計在於晨,勞作的人不可能把勞作時間用在走路上,他們必須天亮前到達勞作地,要求勞動人民天亮再去走路那是不合道理的要求,是指責詩文中“女無家”就是犯罪的條例不合理。古代有規定,男女到指定年齡必須婚嫁,否則就強行指定婚嫁,不婚嫁就是犯罪,就要抓你。詩文開頭以自然之理,闡明老百姓想自由,想按照自己實際情況婚嫁,認為婚嫁是自己的事情。和現代詩經解釋不同,現代解釋加入當代政治觀點太多,罔顧歷史,常常武斷解釋,當然,古代解釋沒有看到,也不好下結論。</p><p class="ql-block"> 山人採用詩經沒有引申的意思,就是體會自己在江寧田間土路上走的感受。田間小道是土路,寬窄會變化,什麼意思呢?比如田間土路有一米多寬,農忙時,走的人多,路上的草會被踩死,它就寬了;農閒時,走的人少,路邊草會向路中間蔓生,路就窄了,甚至還有時間一連的多日不走人,路都會被草淹沒。所以,不單單是起早的問題,沒有草露,起早也沒問題。</p><p class="ql-block"> 山人祗是用露水洗腳,比起清泉濯足,草露也是天然的潔淨,另外還可以避免萬夫所指“清泉濯足”。清泉濯足是史上最齷齪的幾種行為之一,(清泉濯足,花下曬褌,焚琴煮鶴,背山起樓等被視為幾種悲催糟踐人的行為)。</p> <p class="ql-block"><b>  蟲鳴動心耳 葉黃墜清風</b>——優美清淨的環境山人獨享,那心中是說不出的萬般愜意。這時,再“突突、突突”的加上幾聲昨晚落單的草蟲的蟲鳴,優美清淨又被打破,不是不靜,是更靜,不是不美,是更美!</p><p class="ql-block"> 山人有時會想,這草蟲也有不正常的,蟲鳴是求愛,一般都是晚上,一大清早,冷不丁的你來幾聲,這樣求愛成功率高嗎?</p><p class="ql-block"> 山人起的早,自然天還不是很亮,但也不是傍晚和夜晚,應該是草蟲沒搞清楚,混淆了黑白。把夙夜當成了傍晚,哈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靜是美,但,太完美往往不是最好最美。俗話說,白壁有瑕,和氏璧正是因為有點瑕疵才更美,所以才有瑕不掩瑜之說。西方女神維納斯雕像很美,但是,斷了臂的維納斯是不是更美!有人說這是西方審美,否!得道高僧大德們也有焚指斷臂一說。早些年普陀山也還有人有焚指一說,當然這是俗人,俗人就是犯罪。我們高僧慧可南北朝時期就有立雪斷臂的故事,山人十分懷疑西方美學來自東方,來自我大中華。</p><p class="ql-block"> 蛇想長大,必先蛻掉一層皮,人也一樣。人要修行到完美,就會停滯不前。可怕的不是停下,是停下後會倒退。倒退才是最可怕的。</p> <p class="ql-block">  事不同而理同,篆刻家刻完印章都要進行敲殘的。敲殘不是破壞,是有限的破壞,控制性的破壞,仿造自然的損害,人為的造成缺憾,是缺憾的美,飽經風霜的美,傷痕累累的美。一個完整的維納斯雕像你膩味不膩味?當然,這要看欣賞檔次,檔次越低,越欣賞完美,完美無缺。</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中國為什麼楷書工筆畫被大眾欣賞呢,因為大眾要的不是藝術,大眾祗是滿足基本需要,基本審美。好像他們認為公正,像才是美。你和欣賞《下里》《巴人》的人談《陽春》《白雪》,你和喝茉莉花茶的談明前茶,這不是一個世界,不是一種需求。</p><p class="ql-block"> 藝術不是公正,工筆,起碼這種形式限制了藝術空間,藝術發展,藝術表現形式。起點不等於高點,更不是終點,有些起點永遠只能在小範圍循環重複。</p><p class="ql-block"> 現在書法家很少有寫自己的詩,寫自己的文的,因為肚子裡沒東西,一寫就露餡兒。畫家也是,畫不出自己的東西,就是因為肚子裡沒東西。所謂文墨,先有文後有墨,無文之墨,只是墨。都說好的那一定不好,曲高和寡,怎麼能都說好呢?藝術永遠不可能屬於大眾。</p><p class="ql-block"> 清爽寂靜的早晨,幾聲蟲鳴,是不是顯得更加地寂靜,與山人相處的,相對話的,相溝通的祗有這小園裡的花草樹木、露珠和蟲鳴。人祗有歸入這大自然,與大自然成為一體,才能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與大自然互動,道法自然,人也要融入自然。</p> <p class="ql-block"><b>  藂茂見衰色 萬籟感悲聲</b>——見讀xiàn,表現,顯現。八九月的天,綠色已經綠的不能再綠,有的開始轉黃,有的甚至開始轉紅。總之,小園裡的綠色都已普遍轉向深色,深綠。從淺綠,綠,到深綠,再到落葉,這是完成一個輪迴。</p><p class="ql-block">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春天,因為春天是希望,是萬物復甦的時光。草木是世界上有生命星球的碳水化合物合成的最主要的表現,是冰火,冷暖,陰陽,明暗等物質在這個世界上的相持,結合,顯現,表現,共同依存相互合作,共同構成它的色調,那就是綠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綠色的基色就是由黃色和藍色組成。黃色代表陽光溫暖,藍色代表陰暗寒冷。兩種性質相持相容合成,形成綠色。綠色給地球以生命,以希望。同樣,小園也是綠園,綠園又是小園的希望,是小園的寄託。從嫩芽初發,到綠陰冉冉,再到這盛綠,深綠,再到凋謝,完成了一個輪迴,一個循環,完成了一個生命過程。光有火不行,金星就沒有生命。光有水不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也沒有生命。太陽系的和諧點,中和點就是地球,就是這水與火的構成,就是這藍與黃的融合,就是綠色覆蓋的星球。</p><p class="ql-block"> 小園就是綠園、就是生命之園。山人小園漫步,就是與生命的對話,生命的回顧,生命過程的觀測。</p><p class="ql-block"> 鳥的鳴叫,草蟲的鳴叫,是這聲世界的表現。從花開到花落,從有聲的世界到有形的世界,形形色色,小園都有。小園就是山人的天地,山人的王國,山人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b>  迴腸蕩調飢,米香傳草坪</b>——山人早上有個不知道對不對的做法,就是早上起來,先切三片生姜吃了,然後溫開水喝一些,也算清理口腔和消除一些的辣素,十幾年來都是這樣。所以,買菜時,先買姜,只要姜好,買的都是最貴的。</p><p class="ql-block"> 山人有時上火,問小醫生,這吃姜與上火有關嗎?小醫生說,你都堅持十幾年了,應該是沒事的。如果你對姜有反感,你就停一下,沒有就繼續堅持。你十幾年沒怎麼感冒與這個可能有關。</p><p class="ql-block"> 咀嚼姜片喝溫開水好處是立馬顯現的,不好的地方就是不長時間,肚子就咕嚕咕嚕亂叫,二十年前有個中醫朋友說過,早上喝水太多容易引起飢餓,早上飢餓是很難受的,他沒有否認也沒有肯定山人的做法,山人自己舒服就行,餓了才好有食慾,難受就難受,不是嗎?</p><p class="ql-block"> 詩經周南篇有《汝墳》曰“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這個山人背詩經時就很容易理解,因為山人就是周南人,周王朝遺址一帶的遺民。</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前的童年記憶經歷還可以浮現在眼前的,雖然大家常以解放前解放後作為劃分標誌,但生產力狀況應該和這沒有什麼區分的。那時,村莊周圍是寨牆,牆外是寨濠,濠裡有荷花蓮藕,有魚有泥鰍,岸邊就是很粗的大柳樹樁子。</p><p class="ql-block"> 樁子上每年春都會發出新的柳條,用來編制各種籮筐籃子,大的做骨架,小的做面子,就是所謂的條枚條肄,山人很容易理解。山人會和小夥伴們找一棵合適的樹樁,就是有些樹樁像鳥巢,中間空曠樹枝都伸向周圍,然後和小夥伴們坐在中間,用柳條做小喇叭,大的聲音粗壯,小的響亮,做一大堆,換著吹著玩。</p> <p class="ql-block">  一大早吃了生姜片又喝了溫開水,練功散步後,肚子老早就咕嚕咕嚕叫了,這叫聲就是詩經所謂的調飢,難受的飢餓。一大早什麼都沒吃,再幹完活,那肚子急切需要食物,胃反復進入工作狀態,那種幹磨狀況造成的飢餓不用想都是很難受的。詩經原文是未見君子,惄如調飢,表達的是不見丈夫那種難受的思念之情,就像早上幹完活又累又飢餓的胃的乾磨狀態。惄,詩經解釋是憂思。山人認為應該是難以忍受的思念,揪心的思念,不是一般的憂思,就像山人早上吞生姜又喝水後不長時間,產生的那種牽腸掛肚式的飢餓難受。</p><p class="ql-block"> 山人起床後,會把米淘好蒸上,等練功後回到房間就可以吃早飯了。散步結束後,山人正在發呆,有一股米香傳到了草坪,以山人的嗅覺,大老遠草坪上,已有足夠的誘惑力,山人知道,米熟了,這是吃飯的召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