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照片:老姚 于2025/04/10</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b>2025年4月10日</b>,对于别人,就是一般的日子,而对于我们17个当年的下放靑年,是值得庆祝、纪念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是属本县知青下放农村,而后享受百分之十的照顾指标,安排到<b>本县农林水系统</b>的。</p> <p class="ql-block"><b>50年前的今天,即1975年4月10日</b> ,10几个人从各个公社出发集聚县城,在县委门口作了短暂停留,被场里解放牌大卡车接进了翠雷山垦殖场,在场部开了个简短的欢迎会,吃了午餐后,当天下午被送到“山下”。算是有了正式工作。</p><p class="ql-block"> 全称为【<b>国营翠雷山垦殖场山下采育林场】</b>是为迎接我们这批新招的工人而组建的。</p> <p class="ql-block">时空整整穿越了半个世纪,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大姑娘。为了愐怀激情燃烧的岁月,于是我们这帮人现在有个群名叫<b>【山下第一站】</b>。</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迷茫的年龄,那是一个艰难的岁月,那是一个激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山下采育林场,在古竹村至尧山村的公路右边,距离场部4公里。林场建有三围矮平房,一栋是工人宿舍,一栋是管理人员用房,还有一栋为原砍伐队老工人家属住房。杉木廊柱、腰高的土墙,齐腰上竹篱筋编织辅以细泥、再刷上石灰水;天花由细薄木细板返扣钉上;屋顶木角料依次排列,大钢瓦凹铺、细瓦凸盖,每间十几个平米。地面是三合土,房间门靠一边侧开;小木窗居房中间,窗的两边各配有<b>一张木架子床</b>、齐腰的窗下摆上<b>一张两抽屉桌</b>,桌上<b>一盏煤油灯</b>。</p> <p class="ql-block">靠山脚下是食堂和洗澡房,当年山下林场员工不足2桌人,<b>吃饭以“伙食团”的形式</b>,即每月平吃平算。洗澡房更是简单,毛竹锯成2米,一分为二,打了内竹节,依次铺地、一正一反,码墙、盖屋顶,铺垫地面,主打一个防水防潮。</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下的当天下午,每个人作了简短的安顿后,叫去林场带班劳动的场长处领劳动工具,<b>一把修山刀、一把锄头</b>。第二天, 晨雾还未散尽,我们踩着松针、叶壳往后山腰竹林,在带队场长带领下开始了毛竹林全垦的劳动。</p> <p class="ql-block">在山下林场近半年的时间里,每天由带队场长安排,砍杂木棍、拖毛竹、为造纸𠂆烧锅炉砍薪柴等等……</p> <p class="ql-block">当年下半年,转北排村小组临时住扎,在北排生产队队里<b>二楼谷仓打统舖住宿</b>。从事造林抚育的劳动。临时住宿条件十分简陋,<b>几个石头磊起一个灶台,没有澡堂就在北排小溪水中洗一洗</b>。再然后,转入当时的翠雷山垦殖场北排殖树造林临时指挥部的旧址。<b>我们迁入时改成了北排林场</b>。</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劳动强度大,每餐定量3-4两米饭不够吃,<b>连大甑饭沥岀来的米汤,大家也抢着吃</b>;那个时候,人简单、单纯;未来怎样走,没有规划;那个时候不知疲倦混身都是劲,领导叫干啥就干啥,白天上山劳动、晩上趁着月光挖土添野塘。没有娱乐场所,就是泥巴蓝球场也玩得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往后的十来年时间,有人应征入伍参军了,有人迁调场办工业单位,有人进了场部机关。企业改制后,有人自谋职业,一晃大半辈子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看到的山下,是一片荒芜,杂草伴着倒塌的矮墙、瓦楞。倒是屋场对面的金华山林荫树密,古藤老树一片片翠绿;靠山脚下的毛竹密密,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看到的北排林场原址,林场早已不再存在。当年我们入驻时,门口还是一口沼泽塘,当时我们顶着月光挖土,肩扛手提,硬是添成了个蓝球场。</p><p class="ql-block"> 乡村公路边还残留着一小平房,原來的王塔生产队的黄会计在此风蜡残年。添岀来的小开阔地边缘依稀可见;倒是沿小溪我们栽下的水杉树,参天高耸。针叶像是金黄的雨落在白发上,分不清是落叶还是时光的碎屑。</p> <p class="ql-block"> 翠雷山垦殖场所在地的古竹圩,还是原本的模样,所缺少的是过去的热闹;场部机关,还是场部机关,但企业改制后一路下滑,楼还在,缺的是进进出出的干部、职工;缺的是人气和喧哗。机关门口的<b>二排石墩依然坚守着,后院的几棵树依然生气勃勃</b>。</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鞋印,早被腐枝烂叶吞没了,可脚步依然不约而同地避开那些新冒的蕨芽。<b>全垦、造林、抚育、砍伐,扛着锄头走在泥径山坡和密林中的激情和坎坷还烙在骨血里。</b></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年龄都<b>在古稀上下</b>,白发苍苍,眼前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何等的熟悉和亲切。</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的经历;我们留下的足迹,也是时代的足迹。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随着人类生态保护发展的可持续,现在的“山下”、“北排”,已经变成了原始状态。翠雷山绿树成荫,青山叠翠,半个世纪以来,<b>我们种下的每一棵树正在替我们年轻着。</b></p> <p class="ql-block"><b> 文/图片:姚小平</b></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04/10</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附:山下林场工人名单</b>:</p><p class="ql-block">赖云峰 谢小明 邓林生 尹德浩 </p><p class="ql-block">熊广华 饶克仁 姚小平 戚为民 </p><p class="ql-block">赖元晋 易兴风 谢昌明 谢跃春</p><p class="ql-block">谌小琍 揭卫军 顾爱莲 <span style="font-size:18px;">童琴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广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