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2025年4月8日,我和太太从纽约布鲁克林出发,搭地铁,抵达曼哈顿的炮台公园。再坐游轮,参观大名鼎鼎的自由女神像和艾丽斯岛移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作为纽约乃至美国最知名的地标,自1886年10月28日落成以来,便一直吸引着无数游客。这座由法国赠送给美国的雕像,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更见证了无数移民在美国追求梦想与希望的历程。自由女神像作为美国的象征,纪念了签署《独立宣言》的日子,体现了美国的精神与荣耀,自198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影响力更加深远。其设计者奥古斯特·巴托尔迪(Frederic-Auguste Bartholdi)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的精湛技艺,更是让这座雕像成为了永恒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是一座高达305英尺的巍峨雕像,其右手高举着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则托着一本代表着知识的典籍。雕像之上,铭刻着“July IV, MDCCLXXVI”的字样(1776年7月4日)。这是美国签署《独立宣言》的纪念日,彰显着自由女神像与美国历史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是“雕像渡轮公司”(Statue Cruises)的渡轮,渡轮从曼哈顿下城的巴特里(炮台)出发,先到自由岛(Liberty Island),再至埃利斯岛(Ellis Island)。抵达自由岛后,游客可以自由安排在岛上的停留时间,而渡轮则会定时发班,前往埃利斯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说已在四月,纽约的气温竟然还是个位数(摄氏)。晴朗的天空,刺骨的寒风。码头上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等候。经过安检后,登上游轮,便是海风拂面。渡轮有三层,层层满员。游轮乘风破浪,当它慢慢靠近那座举着火炬的铜像,人们纷纷举着手机,争相拍照。不仅有女神的英姿,也能拍出世贸大厦的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由女神是法国在 1886 年送给美国的礼物物,用以纪念美国独立100 周年,前后耗时十年。她不仅代表法国和美国之间的友好,也是自由、民主、希望的象征。自由女神是個身穿长袍的女性形象,其代表罗马神话中的自由之神。自由女神右手高舉火炬,而左手拿著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册子,上面刻著美国独立宣言的日期 (1776 年 7 月 4 日)。自由女神头上的皇冠有七個尖刺,代表世界七大洲和七大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太太都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中国,八十年代末踏上北美求学,工作,并最终归化美国的人,这趟旅程就像是在回望自己的大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1988年我初到北美,后来在这儿安家。目前三个儿子有的工作,有的求学,可以说已在这片土地生根。而我的父母,年过九十,依然留在中国。走进埃利斯岛移民博物馆,看到那些泛黄的入境记录和邮轮旅客名单,那一页页纸张,带着历史的重量,记录着无数人漂洋过海的脚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留意到,The American Family Immigration History Center的网站有“旅客查询”(passenger search)的功能,让我们能查到一些早期中国移民和留学生的踪迹。那些名字虽少,却像在沉默中诉说他们的勇气和挣扎。那时的中国,风雨飘摇,他们和我一样,带着希望和不安来到陌生的埃利斯。看到1924年排华法案的展板,我心里一沉,“自由”这词,对不同的人,滋味真是太不一样了。所有这些,在埃利斯岛移民博物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心生奇怪的是,我竟然在它们的数据库里查到一位家族前辈,博古家李文卿先生1924年4月11日的入境记录,时年51岁。他乘坐的阿奎塔尼亚号(Aquitania)邮轮,应当是英国的,从南开普敦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阿奎塔尼亚号邮轮,是英国冠达航运的骄傲,于1913年4月21日下水,是毛里塔尼亚号和卢西塔尼亚号的姐妹船,也是这三艘船中最大的一艘。全长274.6米,最高航速24节(约44.4公里),可搭载3230人。1914年5月30日,阿奎塔尼亚号从利物浦启航前往纽约,因其豪华的内饰被誉为“美丽的船”。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变了它的命运,它被改造为运兵船和海军医疗船。战后,阿奎塔尼亚号继续在大西洋航线上服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再次被英军征用。历经两次战争,阿奎塔尼亚号在1949年退役,成为最后一艘顺利度过一战和二战的四烟囱邮轮。1950年,它在苏格兰解体,标志着四烟囱邮轮时代的终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收集有许多邮轮的明信片,不知哪一艘是阿奎塔尼亚号邮轮?当时没在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那些记录让我想起,不管哪国人,欧洲人也好,亚洲人也罢,万里迢迢来到美国,日子就真是算熬出来了吗?如今的中美贸易摩擦,关税、争吵没完没了,我是真不愿看到两败俱伤。两国都有自己的难处,我坐着纽约的地铁,想着国内的高铁,各有千秋。只希望两个大国能够和平共处,别让老百姓跟着受苦。但愿儿子们在这边过得安好,父母在中国安康。</p> 地铁站出口 炮台公园游轮入口处 参观的票有General, Pedestal和Crown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游轮前留影 遥看远处的大桥 游轮接近自由女神像 右边是世贸大厦 世贸大厦转到了左边 海鸥 女神像是法国赠送的,塔身是美国制造的。 女神博物馆外景 回望布鲁克林区(右侧) 回望曼哈顿区 这个大概是皇后区 女神像博物馆 埃利斯岛上的移民博物馆大厅 各种邮轮明信片 一位华人 华人家族 华人家族 主厅全貌。不同的门,就是不同的结局:通过,考察(约20%),遣返 (2%) 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