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2年 5 月,春末的阳光正逐渐褪去几分凉意,科尔沁草原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陪同我的前任处长刘勇同志赴乌兰浩特守备3师履新,并到索伦炮兵团调研少数民族地区军民共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翌日,我在师政治部秘书科赵科长陪同下,驱车前往索伦。一路上,赵科长不仅给我介绍了索伦的自然概况和风土人情,还给我讲了很多有关索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索伦镇距乌兰浩特约120公里,位于洮儿河的上游地带。索伦虽说是一个镇,实际上就是一个较大的村庄,当时的人口规模不足万人,蒙古族群众居多,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一条由沙石铺就的道路贯穿整个镇区,道路两旁错落分布着简陋质朴的土坯房,一个个用木栅栏围成的小院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而最为显眼的建筑莫过于部队的营房了,彰显着别样的秩序与威严。</p><p class="ql-block"> 当车子缓缓驶入这片土地,索伦河谷独特的气息扑面而来,广袤的草原,连绵的山脉,洁白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还有那在春风中猎猎作响的军旗,一切都让人既感到亲切又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抵达炮兵团后,我与团长张树春、政委张德才、政治处副主任唐卫生在营区前合影留念。我隐约记得,下面这张照片还是赵科长为我们拍摄的。当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记录下的不仅是工作中的一个片段,更是我与这片土地不解之缘的又一次定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作者(右二)与团长张树春(右一)</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政委张德才(右三)政治处副主任</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唐卫生(左一)在索伦合影</i></b></p> <p class="ql-block"> 索伦虽属偏远落后地区,但这个名字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二战期间,索伦是日军防御苏军西线推进的重要筑垒地域。1945 年5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这里成为了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场之一。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在索伦展开了惨烈的战斗,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在整个河谷。在那场残酷的战斗中,一位苏联将军血洒索伦长眠于此。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些冲锋的呐喊,那些壮烈的牺牲,都成为了索伦不可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这片满载着故事的土地,也孕育出了不少文化硕果。著名作家刘兆林就曾是这个团的报道干事。他在这里汲取灵感,创作出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啊,索伦河谷的枪声》。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索伦河谷的风土人情以及军人的热血与担当,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后来,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在索伦实地拍摄。一时间,索伦河谷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成为了文化聚焦的地方。电影拍摄期间,剧组的到来打破了这里往日的宁静,演员们在河谷中穿梭,再现着小说中的场景。炮兵团官兵和当地群众也以高昂的热情协助摄制组工作,无偿地出人、出力、出物、出道具,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诸多帮助。</p><p class="ql-block"> 我与作家刘兆林相识还是在1991年的夏天,兆林先生到赤峰守备12师看望老战友刘玉良主任,我当时任政治部秘书科长,有幸结识了这位著名作家。 兆林先生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言谈,大家风范的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走进他曾经战斗过的团队,聆听着团领导介绍他创作的经历,更使我由衷地感到敬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辽宁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刘兆林</i></b></p> <p class="ql-block"> 我的直接领导刘玉良主任同样与这个团有着深厚的渊源。刘主任一入伍就在这个团,是唯一从这个团走出去的将军,他与刘兆林既是同乡,又是同学,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他们在索伦一起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一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岁月。刘玉良将军到师里任宣传科长和政治部副主任期间,也一直负责抓炮兵团这个先进典型,每年都到团蹲点指导工作,熟悉团里绝大多数干部和典型连队的多数班长,在抓典型、帮典型、宣传典型上功不可没。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军队政治工作经验,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建树。他的军旅长篇小说《消失了的永存》,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以及对六七十年代军营生活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魅力与厚重的历史价值。小说中很多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个团和索伦镇的真人真事,如“哨位夜话”、“打驴事件”、“猪圈唱戏”、“鱼水欢歌”等。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官兵们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以及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都能让人从中感受到索伦炮兵团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我在炮兵团调研双拥共建工作的几天时间里,深深感受到了部队官兵与索伦当地群众的鱼水深情。战士们帮助群众修路建桥、开垦农田,建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干部战士从家乡邮来了优质种子,山东的大葱,四川的辣椒,河北的豆角都在这里开花结果,结束了当地牧民不吃蔬菜的历史。科右前旗一位副旗长曾深有感触的说:“这是一次牧民饮食结构的革命。”驻地群众也自发地为战士们送水送粮,每逢节日,还组织文艺活动到部队慰问。这种军民团结一心、双拥共建的景象,不正是索伦河谷精神的延续吗?从当年苏联红军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到如今解放军战士与人民群众携手共建,这片土地上的双拥情谊早已融入彼此的血脉,成为岁月中最动人的轶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与政治部主任刘玉良(左)参加演习合影</i></b></p> <p class="ql-block"> 闲暇之余,我曾漫步在索伦河畔,岸边红柳依依,草木葱茏,潺潺流淌的河水,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过去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刘玉良将军和作家刘兆林,他们从这里出发,一个在军事领域守护着祖国,一个在文学世界里描绘着索伦的魅力。他们那些充满热血与豪情的军旅故事,他们在青春岁月里的梦想与坚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索伦军人。看着年轻战士们充满朝气的脸庞,生龙活虎的干劲,我深知,索伦河谷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离开索伦时,我心中满是不舍。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和情谊,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索伦河谷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它的精神也将如同草原红柳一样,深深植根于这片沃土,更像那川流不息的河水,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啊,索伦河谷的枪声》永远在索伦上空回荡,《消失了的永存》永不消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