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No.102《穆斯林的葬礼》

XZ

<p class="ql-block">👩‍🎓作者:霍达(回族)</p><p class="ql-block">✍️家族史诗​​与​​文化冲突</p><p class="ql-block">🌈豆瓣评分:8.1分</p><p class="ql-block">🏆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1 年获奖),多次入选“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推荐书单,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作者霍达因此被载入《世界名人录》。</p> <p class="ql-block">🔎简介0:</p><p class="ql-block">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本书一共有十五章,分为两种结构,两条故事线。第一个结构以“月X”为标题,主要讲述本是流浪的清真弟子韩子奇因打破手艺人梁亦清玉器而留下学手艺,拜梁亦清为师傅,帮助其完成郑和下西洋作品,因梁家突发意外,娶梁师傅大女儿梁君璧为妻,重振奇珍斋。以及讲述了韩子奇“传奇”的一生,讲述其与奇珍斋梁家两个女儿的故事。第二个结构以“玉X”为标题,主要讲授韩子奇女儿韩新月逐渐发现家中秘密,并在北京大学读书与班主任楚雁潮的爱情。今昔对比,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简介1:</p><p class="ql-block">第一章:玉魄初现​​</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的北京胡同里,回族工匠梁亦清守着祖传的玉器作坊“奇珍斋”。一日,流浪的维吾尔族少年易卜拉欣因失手打碎梁亦清的玉碗,却因一句“按赛俩目而来坤!”(穆斯林问候语)被收为徒弟。梁亦清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雕刻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玉雕,却在即将完成时因积劳成疾猝然离世。其子韩子奇继承遗志,娶梁家长女梁君璧为妻,重振奇珍斋,却埋下了家族命运的伏笔。</p><p class="ql-block">​​第二章:月影摇曳​​</p><p class="ql-block">六十年后,梁君璧与丈夫韩子奇的长女韩新月自幼被母亲严格按伊斯兰教规教养:不吃汉餐、不与异教徒接触。新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结识了青年教师楚雁潮。两人在琴房相遇、相知,却因宗教禁忌与家庭桎梏陷入绝境。与此同时,韩子奇与小女儿梁冰玉的私生女身份被揭开,梁君璧的偏执与控制欲逐渐将家族推向分裂。</p><p class="ql-block">​​第三章:玉碎月殒​​</p><p class="ql-block">抗战烽火中,韩子奇携梁冰玉远赴英国,奇珍斋在战乱中衰败。新中国成立后,韩新月因心脏病去世,其葬礼上穆斯林同胞以“四十八人抬埋体”的隆重仪式送别她,而楚雁潮因身份被阻隔,只能隔着墓碑无声嘶吼。梁君璧临终前忏悔,韩子奇则在生命最后时刻凝望家族凋零,轻叹:“真主啊,我这一生……”</p><p class="ql-block">​​终章:月魂归玉​​</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后,梁冰玉归国,只见新月墓前野草丛生,奇珍斋已成废墟。她将父亲遗留的玉佩埋入土中,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和解。风起时,玉佩轻响,如命运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简介2:</p><p class="ql-block">古都京华老字号“奇珍斋”的梁亦清,原是回族底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和次女冰玉。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因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而决定留下当学徒。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梁家将奇珍斋转给落井下石的汇远斋老板,韩子奇则为了报仇潜伏到“汇远斋”当了学徒。 </p><p class="ql-block">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执意离开,便不顾姐姐反对,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在伦敦,亨特的儿子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利弗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p><p class="ql-block">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相爱,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哥哥因母亲的心计所使,没能和喜欢的同事结婚,娶了新月的同学。新月因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已经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自序: </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后致读者</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九日深夜,我为《穆斯林的葬礼》点上最后一个标点。当时,我已经心力交瘁,但仍然不忍释卷,怀着深深的爱怜和依恋,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把浸透心血和汗水的书稿通读一遍,又动手作后记,写毕已是九月一日凌晨。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后记的最后一句话是:“请接住她,这是一个母亲在捧着自己的婴儿。”这句话,是对编辑说的,也是对读者说的。从那一刻,婴儿脱离了母体,剪断了脐带,来到了人间。</p><p class="ql-block">二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婴儿,如今已经整整二十岁了。当母亲回头注视着在人间闯荡了二十年的孩子,不禁百感交集。感谢真主的慈爱,这孩子成长得很健康,而且人缘儿极好。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她出世不久就戴上了茅盾文学奖的桂冠,更重要的是,她拥有了那么多真诚的读者。据北京出版社的不完全统计,仅他们一家二十年来的累计印数已经超过一百四十万册,这还不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中国文学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等各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多种版本,更不要说那些根本无法统计的盗版书。每一本书又在读者中辗转传阅,持续蔓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数次全文广播,又把读者面扩大到无数的听众。</p> <p class="ql-block">读者、听众的信件像雪片般飞来,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文坛前辈,有与我血脉相连的穆斯林同胞,有饱经沧桑的耄耋老者,有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绝大多数都和我素不相识,仅仅因为一本书,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心灵沟通了。许多人是偶然从朋友或同学那里看到这本书,顺手翻一翻,便放不下了。许多人是在辛劳的工作或学习的间歇,一边捧着饭碗,一边收听广播,一节听完,意犹未尽,期待着明天同一时刻继续收听。他们含着热泪向我倾诉,我含着热泪感受他们的心声。有的回族同胞说,他从这本书里了解了自己的民族,增强了民族自尊和自豪;有的读者说,她是读着我的书长大的,《穆斯林的葬礼》改变了她的命运;有的年轻朋友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使他懂得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并将陪伴他一生。他们对这部作品的挚爱之情令我感动,但这些赞誉,我不敢当。</p><p class="ql-block">《穆斯林的葬礼》不是史书,不是教科书,而是一部文学作品。我不是民族史专家,不是宗教职业者,而只是回族当中普通的一员,一名虔诚的穆斯林,一个热爱祖国和民族的作家,我只是写了自己所了解、所经历、所感受的北京地区的一个穆斯林家族的生活轨迹,而不可能涵盖整个民族。我也不是哲人,没有先知先觉之功,怎么可能去改变他人命运,影响他人的人生?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更愿意相信,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融入了自身的人生感悟,和作者共同创造了文学。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由广泛流传获得了生命,活在读者之中。读者的选择,历史的淘汰,最是无情也最有情。</p> <p class="ql-block">还有的读者以极大的兴趣和我探讨《穆斯林的葬礼》的艺术技巧,这使我想起一位前辈作家说过的话:“寻诗争似诗寻我。”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并不是作品的主宰,文学创作是一个奇妙的“互动”过程:你在“寻”她,她也在“寻”你。你为了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众里寻她千百度”;而她好像是一件早已存在的、完整的、有生命的艺术品,等待着你的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创作状态,对作者来说已不是苦行,而是艺术享受。《穆斯林的葬礼》不是依照作者的设计,而是遵循她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书稿分两期在《长篇小说》杂志上刊出,上半部发稿时,下半部还只有一个目录,但我并不担心,一个已经孕育成熟的生命,分娩自然是指日可待的。</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后回忆当初,早已淡忘了“分娩”的阵痛,有的只是母爱的温馨和岁月的感慨:孩子大了,母亲老了。值得欣慰的是,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雨寒暑,我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既然我把她交给了读者,就让她继续生活在你们中间吧!在她的二十岁生日到来之际,我谨向尊敬的读者致以由衷的谢意,感谢你们二十年来对她的厚爱和呵护,并且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仍然一如既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二〇〇七年八月二十九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写于抚剑堂书屋</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霍达,女,回族,1945年11月26日出生于北京,国家一级作家、编剧。<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span>1987年创作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于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 。 </p><p class="ql-block">霍达是回族作家,但她的创作题材范围却未局限于回族的生活,而是古今中外,均能撷取,表现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其作品大气磅礴,具有史诗般的厚重,作品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激情充沛。在她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侠义色彩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感。霍达擅长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因此人物的悲喜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人物:</p><p class="ql-block">1. 梁亦清:玉匠精神的殉道者​​</p><p class="ql-block">作为奇珍斋的创始人,梁亦清是传统手工艺的坚守者。他耗尽心血雕刻郑和下西洋宝船玉雕,却在即将完成时因积劳成疾猝然离世。他的死亡象征着传统匠人精神在时代变迁中的脆弱性,也埋下了家族悲剧的种子。</p><p class="ql-block">​​2. 韩子奇:玉与月的矛盾体​​</p><p class="ql-block">梁亦清的徒弟,奇珍斋的第二代掌门人。他一生被玉器奴役,既以“玉魔”般的执着重振家族,又因私生女问题与妻子梁君璧关系破裂。他的命运交织着文化传承的荣耀与人性欲望的挣扎,最终在时代洪流中成为“玉的奴仆,心的囚徒”。</p><p class="ql-block">​​3. 梁君璧:宗教戒律的捍卫者​​</p><p class="ql-block">韩子奇的妻子,传统穆斯林女性代表。她以教规为绝对准则,对女儿新月严加管教,甚至成为家庭分裂的推手。其性格复杂,既有为家族牺牲的坚韧(如支持丈夫事业),又有因偏执导致的残酷(如对新月的控制)。她的悲剧性在于将信仰异化为暴政。</p><p class="ql-block">​​4. 韩新月:理想与信仰的殉难者​​</p><p class="ql-block">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私生女,北大才女。她追求爱情与理想,却因身世秘密和宗教禁忌被家庭放逐。与楚雁潮的师生恋被双重否定(世俗与信仰),最终以心脏病早逝完成对自由的悲壮献祭。她的故事揭示了个体觉醒与传统桎梏的冲突。</p><p class="ql-block">​​5. 楚雁潮:跨界爱情的觉醒者​​</p><p class="ql-block">汉族青年教师,新月恋人。他突破民族隔阂追求真爱,却因身份被阻隔。其人物弧光从“被误解者”到“坚守者”,最终在墓碑前的独白完成对信仰与人性关系的深刻叩问。</p><p class="ql-block">​​6. 梁冰玉:私生女的身份困局​​</p><p class="ql-block">韩子奇与初恋的私生女,一生被秘密束缚。她的流亡与归来,象征家族血缘伦理的崩塌与重建。最终将父亲遗物埋入新月墓前的举动,完成对血缘与信仰的和解。</p> <p class="ql-block">💡名句:</p><p class="ql-block">一、关于命运与无常​​</p><p class="ql-block">​​“凡是命中所有的,不求自来;凡是命中所无的,强求必失。”​​</p><p class="ql-block">——揭示命运的不可抗性,呼应韩子奇为玉痴狂、新月为爱殒命的悲剧。</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p><p class="ql-block">——概括三代人的起伏,如韩亦清的猝然离世、韩新月的早逝、梁冰玉的流离失所。</p><p class="ql-block">​​二、关于信仰与文化​​</p><p class="ql-block">​​“真主啊!求您饶恕我们中的生者与亡者,在场者与不在场者,少者与老者以及男人与女人吧!”​​</p><p class="ql-block">——葬礼场景中的诵读,体现伊斯兰教对生死的态度:简朴庄重,归于真主。</p><p class="ql-block">​​“玉最终要流失,汇入滔滔不绝的长河。”​​</p><p class="ql-block">——韩子奇临终的顿悟,隐喻文化传承的短暂与永恒,如奇珍斋的兴衰与玉雕的永恒。</p><p class="ql-block">​​三、关于爱情与人性​​</p><p class="ql-block">​​“我愤怒过、痛哭过、发疯过,甚至绝望过,我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方向。”​​</p><p class="ql-block">——韩新月对禁忌之恋的挣扎,映射宗教与世俗的撕裂。</p><p class="ql-block">​​“嫉妒,这种被人诅咒的东西,却又是人赶不走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梁君璧对女儿的偏执,揭示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p><p class="ql-block">​​四、关于自我与觉醒​​</p><p class="ql-block">​​“别人的误解、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自信。”​​</p><p class="ql-block">——楚雁潮面对非议的坚持,呼应新月追求真我的勇气。</p><p class="ql-block">​​“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p><p class="ql-block">——韩冰玉归国后的觉醒,象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身份认同。</p><p class="ql-block">​​五、关于历史与隐喻​​</p><p class="ql-block">​​“郑和的船……一定要完成……”​​</p><p class="ql-block">——梁亦清的遗愿,暗喻中华文化交融的壮阔与匠人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人生的路已经不能返回去了,他视若生命的玉也全部失去了。”​​</p><p class="ql-block">——韩子奇一生的反思,揭示执念与迷失的辩证关系。</p> <p class="ql-block">✨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p><p class="ql-block">✨互相发泄是弱者对付不幸的唯一手段。</p><p class="ql-block">✨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明月不再升起。</p><p class="ql-block">✨人可以失去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p><p class="ql-block">✨只有谎言才拼命鼓吹,唯恐别人不信。</p><p class="ql-block">✨满怀希望的人往往易于冲动,一旦失望了,反而倒冷静了。</p><p class="ql-block">✨时时想到可能会被别人超越,才会用双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超越别人。</p><p class="ql-block">✨诗人拜伦说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有血性的人,决不刻意求得别人重视,也不怕别人忽视。</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看不到明天,今天也就毫无意义;牢牢地抓住今天,明天才能属于你!</p><p class="ql-block">✨别人的误解、偏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自信;如果你是自信的,就什么话都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天总会亮的,没有太阳也会。</p><p class="ql-block">✨人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丧失了意志和信念。</p><p class="ql-block">✨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它有黑暗,有花火;有灾难,也有希望。</p><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和接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