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秘境踏青记(四):松阳

老鹰

<p class="ql-block">  旅游资源丰富的浙江省,5A景区都有二十几个,连一个5A景区都没有丽水的松阳县本来没什么名气。但近些年,由于松阳县是《古剑奇谭》、《花千骨》和《仙剑奇侠传》等影视剧的取景地,在2019年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的称号,多次被《孤独星球》和《国家地理》推荐,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因此,松阳渐渐也“网红”起来。今天终于能到实地亲眼看看了。</p><p class="ql-block"> 3月21日下午,离开遂昌前往松阳。之前我一直纠结要不要去大木山茶园,因为这是个“骑行茶园”,而我们并不打算骑行。但今天地图上一看,从遂昌到松阳县城要路过大木山茶园,于是停车去看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气温比较高,我们到达大木山茶园游客中心时是下午两点多钟,太阳正烈,加上已经在遂昌金矿爬山走路大半天了,韦先生说有些疲倦,我说那就先在车上小睡一会,反正现在光线太强,茶园估计也不好看。于是车停阴凉处,先休息。一觉醒来,已是下午三点半,进游客中心,人家说,还要坐景交车上山,而且他们五点下班,所以最迟4:40我们就必须打电话叫他们派车上去接我们。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说一个小时就一个小时吧,就是看看这茶园啥样子,满足一下好奇心。于是买了景交车票坐车上山,景交车司机说,你们实在要想多玩的话,也可步行回来,大概走20多分钟。</p> <p class="ql-block">  景交车票附带送一杯茶,售票员叮嘱我们上去后先去喝茶,免得一会儿人家下班关门了。于是我们下了景交车先去茶文化长廊喝茶,我是不懂茶的,我喝茶就是解渴。韦先生说这茶也谈不上多好,但有股独特的豆香味。因为外面太晒,韦先生喝上茶就不想动了。周围除了一个摄影团在活动之外,几乎没有其它游客了。奇怪啊,现在光线这么强,拍片并不好看,为啥摄影团这个时间活动啊?不过也是,等光线好的时候,人家茶园也下班了,得自己步行下山。看看差不多又快半小时过去了,虽然太阳还是很高,还是催促韦先生放下茶杯出去看看,否则啥都还没看就要下山了。虽然徒步下山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走了不少路了,能不费腿就不费嘛。</p> <p class="ql-block">大木山茶园位于松阳县新兴镇横溪村,核心区面积2300余亩,区内丘陵连绵,水库密布,骑行车道贯穿其中,是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景色宜人,茶香四溢,茶园里有一些工人在采茶。</p> <p class="ql-block">有几株桃树点缀其间,花开正艳,桃红柳绿十分养眼。</p> <p class="ql-block">松阳是“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自古盛产茶叶,唐代已成贡品,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中国茶文化之乡。据《松阳县志》记载:1929年在西湖博览会上,松阳茶叶荣获一等奖。浙江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是位于松阳县城的浙南茶叶市场,我们后来两天曾经几次开车路过这个市场门口。</p> <p class="ql-block">北宋,苏东坡与居住松阳的祖谦禅师饮琼品茗时留下的千古传颂诗篇,:“道人晓出西屏山,来施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何有?东坡有意续茶经,要使祖谦名不朽。”南宋时期,松阳第一个状元沈晦为了品尝横山茶,特地乘船去横山,并作了《游横山》诗一首:“偶游横山寺,溪深景最幽。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以表达依依难舍的心情。继苏轼、沈晦之后,元、明、清各朝代松阳籍或来松阳为官为客的文人雅士亦撰写了大量赞美松阳茶叶的诗篇。道出了松阳茶叶的品质、悠久的茶史、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木山茶园是松阳生态茶园的典范,茶园里插满黄色的粘虫的纸板,应该是不打农药的。但是我们在松阳境内两三天也见不少茶树就种在公路边上,在某古村游玩时,发现茶农正在给茶树喷农药。所以,要说整体茶叶品质都好可能也存疑。</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茶园,继续往松阳县城赶路,今晚还有“约会”呢。我们住在北京的一位大学同学携夫人这段时间正在浙江旅游,这两天正好在丽水一带。他们也想去松阳的,但因为没开车,怕游松阳的不大方便,正准备放弃返回北京时,知道我们要到松阳,就推迟返京时间,准备与我们同游松阳,约好了今晚松阳见。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在松阳老街“会师”了。</p> <p class="ql-block">松阳老街(又称南直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兴盛于元明清,至今已有1800余年。据说是浙江省最长的县城老街,核心线路长1.9公里,核心步行区长约640米,街道两侧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保留马头墙、青砖灰瓦等江南民居特色,部分建筑融合罗马风格。沿街商铺延续“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居”的传统布局。老街聚集打铁铺、棕绷床店、草药铺、弹棉花作坊等濒临消失的老手艺店铺,匠人现场演示制作过程。松阳高腔(浙江最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在此设有展示基地。</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夫妻俩比我们早到达松阳,已经在老街逛吃逛吃好一阵了。刚见面,同学的夫人就递给我一个‌松阳的特色小吃“灯盏盘‌”,就是松阳版的“油墩子”,面糊包裹萝卜丝、咸菜等炸至金黄,外酥里嫩。我接过来咬了几口才想起来我们见面还没拍照呢,于是也顾不上满嘴油,请同学的夫人给我们拍了这张“会师照”上传同学群让老同学们“围观”。</p> <p class="ql-block">本来韦先生想与老同学会师以后一起吃个晚饭的,但他们夫妻俩在老街上逛吃逛吃已经差不多吃饱了。一向“米饭为王”的韦先生想找家炒菜吃饭的店,在网上看到老街出口对面有两家“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饭店,扑过去一看,一家说今天不营业,明天才开张。另一家则满座了要等位(今天是周五)。只好又回到老街来,可是老街上都是小吃或者面条店,几乎找不到“饭店”,真奇怪,这里不是北方啊。老同学的夫人是北方人,显然不能理解韦先生对一定要吃大米饭的执着,她推荐说,这里有家网红面店,她刚才吃过,挺好的。韦先生找不到饭店只好妥协,答应去吃面。这家佰仙面馆的酒糟大肠面‌算松阳老街的招牌美食之一。松阳还有一个特色美食‌“徐记煨盐鸡‌”,据说每日限量卖100只。老同学夫妇也买了一只拎着,我们吃面条时大家一起吃。韦先生看见面条店家自己吃晚饭吃的是米饭,要求店家也给他添一碗,店家答应得好好的,却给忘了。等韦先生面条都吃饱了才想起来。说实话这个酒糟大肠面‌虽然是特色,大肠处理得也清爽,但我觉得味道一般。加上有煨盐鸡‌和之前吃了一个“灯盏盘‌”,这一餐已经是大堆热量炸弹了,所以,这碗面条我都没吃完。当然,我不是北方人,本来对面食没多少发言权,又味觉迟钝不是“吃货”,所以我的评价没有代表性。老同学的夫人就觉得好吃。而至于那个“煨盐鸡‌”,不仅我觉得不好吃,大家都一致认为味道实在太一般。</p> <p class="ql-block">  3月22日。今天游玩松阳的古村落,也就是所谓“江南最后的秘境”,也是我们来松阳的主要目的。但是松阳的古村落非常多,但都不大,我根据网上信息筛选了五、六个,正常情况下,一天时间是可以轻松玩下来的。但是有一个隐忧:今天是星期六。不知道人会多到什么程度。虽然退休这些年来,我们出游都尽量避开节假日,通常都是星期一出发,甚至如果路程远的,星期天就出发,反正星期天在路上不用去景区。就是为了避开双休日。可是,中长途旅行很多时候难以在五天内结束,所以很多时候双休日并不能完全避开。不管怎样,今天至少要保证能玩两个网上名气最大的村。</p><p class="ql-block"> 上午先去陈家铺村。陈家铺村位于四都乡寨头岭,距县城15公里,地处海拔850米的崖壁上,三面环山,面朝深谷,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村中民居依山而建,上下落差达200多米。特殊的选址布局,形成独特的“崖居”景观,被誉为“悬崖上的古村”。是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山村。</p> <p class="ql-block">上山的路上,看见车不多,我还暗暗高兴,谁知高兴得太早了,快到村口时,上面下来的车主已经喊话说没有车位了。但是这时前后都有车紧贴着,掉头也不可能了。同学的夫人下车到前面去查看,与人沟通协商,终于被她找出一个车位来。停好车进村,几乎一眼就能看见村庄的全貌了。说实话,第一眼之后,我就有些失落,感觉与我的预期有差距。村庄是典型的阶梯式村落,房屋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但不是“错落有致”。房屋式样没有统一风格,又新旧不一,排列无序,杂乱无章。近看更是发现,许多房屋都是新建的钢筋水泥房,外墙涂抹一层黄泥色“做旧”而已。</p> <p class="ql-block">村子周围的环境倒还可以,四周被竹林环绕,山下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丽,若是有云雾的天气或许会有几分“仙气”。</p> <p class="ql-block">陈家铺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40多年历史。最初是古驿站所在地,用于驿递公文,遇紧急军事可烽烟告警。村子里的始迁祖姓陈,他们在这里建灰铺养鸭而把村子起名为陈家铺。后鲍姓先人从金华武义迁徙而来,买下了陈家的田地,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陈家铺村的村民大多姓鲍,是一个以鲍姓为主的宗族村,但村名未改。村内保存有祠堂、香火堂、社庙、古民居、古店铺、古道、驿站等历史环境要素。</p> <p class="ql-block">村子的半山腰还有观景台,是观看村庄全景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因为远离闹市且交通不便,当地的山民几乎全部搬离了村庄,一度使陈家铺村成为一个空心村。后来这里被改造成旅游乡村,村子里的许多老房子都被改建成工作室或商铺或民宿,现在仍有一些房子在建。其中如飞鸟集、先锋书店等都成为村子里有名的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位于悬崖边的先锋书店环境优雅,坐在窗边看书还可以欣赏外面的深谷风光,云聚时好像仙境。但是我也有疑问,书店开在这里靠什么盈利?卖书吗?游客来此多是拍照打卡的,有几个是来读书买书的?</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陈家铺村时已经快到正午了,决定在这里吃完午饭再走。韦先生自然是要找“饭店”吃米饭的,村里饭店倒也不难找,只是等上菜等了好长时间,韦先生说就当休息嘛,反正大中午的外面又热又晒。吃完中饭开车出村才发现糟了,本来就窄的山路上密密麻麻挤满了车,半幅马路已经变成了停车场,延绵好几公里,后来的游客把车停在离村口几公里外然后下车顶着烈日吭哧吭哧往上爬。我们的车开始还能蜗牛般地挪动,后来山下徒步上来游客直冲我们喊:“熄火吧,下面有车逆行堵死了,正在打110呢!”好吧,也没有选择,慢慢等吧,还好刚才是吃饱饭出来的,若是饿着肚子出来就惨了。没看表也不知道堵了多久,路终于通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路过通往西坑村的路口,看路上似乎没有车,就拐进去了。西坑村村口的停车场只有几辆车,看来这里游客不多。西坑村其实就在陈家铺村的下方不远处,刚才在陈家铺村我们已经能远眺西坑村了,而且陈家铺村里也有个路标显示有小道到西坑村只有800米距离。那些把车停在离陈家铺村几公里外的马路上再徒步走上去的游客,不如把车停在这里再步行到陈家铺村比在马路上挤方便多了。不过,游客估计多数也是第一次来,谁知道呢?</p> <p class="ql-block">西坑村坐落在海拔640米的山顶台地上,坐西朝东,四都源溪水自北向南顺着村子东北绕过,一条建于北宋的松宣古驿道穿村而过,鹅卵石道路纵横交错,道路网至今保留完整。</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抬头也可以看见陈家铺村,倒比刚才在村里看更美一些,果然是“距离产生美”。</p> <p class="ql-block">西坑村村口的介绍上说:“村里至今保留有21栋清代古民居、宗祠、社庙,香火堂等古建筑,以及40幢民国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民居,这些建筑与古木修竹融为一体,伏卧在大山之中,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画卷…”但是进村以后,村里的民居密密麻麻的,也没看出啥有特色的建筑来,我后来翻我的手机相册,竟然没有留下一张西坑村的房子的。我在陈家铺村远眺西坑村时手机镜头拉近拍了一张西坑村的全貌,倒是比在村里看得清楚。有意思,在西坑看陈家铺和在陈家铺看西坑都比在本村中好看。又是典型的“不识山村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村中”。</p> <p class="ql-block">我对西坑村里的许多古树倒还比较有印象。据说村里每年有100多天有云雾,被称为“云上人家”,是浙江省著名的摄影胜地,西坑村有“中国最优美的乡村”之称。”可惜,现在没有云雾。</p> <p class="ql-block">村中有家民宿前有个很大的观景平台,脚下是沟壑万丈,脑补一下,若是有云雾的天气,这里必定云蒸霞蔚、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恍若仙境。从这里能够远眺松阳县城。</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显然不可能完成我预先打算走5~6个村的计划了,但是有一个村必须去,就是松阳最网红的一个村子——杨家堂村。杨家堂村离县城约8公里,但在另一个方向的三都乡。于是离开西坑,我们赶往三都乡。因为杨家堂村的最大看点是“金色布达拉宫”,所以我特意把它留留到下午稍晚一点时间去,本来我还一直纠结要不要去松庄村的,那个村因一张村口小石桥的照片登上过《中国国家地理》封面而闻名,但是网上说那个村比较远,更主要的是路况不好,会车困难。若是平时人少说不定还能试试,今天看看刚才陈家铺村的山路堵成那个样子,我就彻底死心了。前往杨家堂村的山路的路况其实还可以的,但是到了离村口还有一公里左右的时候,不幸又堵上了,前面下来的人都劝我们:“开不动了,下车步行上去吧!”韦先生苦笑:“刚才在陈家铺我们笑人家,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下车爬坡了!”我心里则暗暗祈祷,但愿杨家堂村不要像陈家铺村那样令人失望。</p> <p class="ql-block">还好,走一公里终于到村口了。村庄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周围被五座大山环抱,风水布局相当明显。村前是层层梯田和潺潺小溪,构成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画卷。据记载,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对于村名的来历,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旁有三棵古樟树,树枝交错,初称樟交堂,最早有杨氏居于此,故后改为杨家堂。关于杨家堂村及其宋姓来历,从其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可看出,其宋氏祖先来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而宋濂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孙宋可三因绾丝藤迁于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清顺治12年(1655年),宋可三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呈回村迁居杨家堂村。宋氏人家迁此后,发展渐快,成为了以宋姓为主的高山村庄,但是村庄名字仍然叫杨家堂。这种情形与四都乡陈家铺村极其相似,后迁的鲍氏人家超过了原居的陈姓人家。</p> <p class="ql-block">村口两棵老樟树是杨家堂的地标性景点,一棵500年,一棵300年。被人们称为夫妻树,这两“夫妻”的年龄差也太大了吧。它们枝繁叶茂、紧紧相依,见证了古村的兴衰变迁。</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梦幻联动热播剧《两个人的小森林》的取景地之一,许多人来这里为了这两棵树来的。不过我没看过这部剧。这两棵树360度都可以拍照,但拍照的游客太多,要拍照得排队。</p> <p class="ql-block">看过“夫妻树”,继续往村里走,在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堂,杨家堂人沿着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建起了“阶梯式”民居,整个村庄上下屋高低落差约2至3米,伸展高程200米,逐步形成了五层18幢土木架构的清代民居群,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是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外墙都是黄色,斑驳的墙体,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构成了杨家堂村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的古民居内没有浮华的牛腿雀替,鲜有雕梁画栋,朴实无华。其独特之处在于每栋老屋院墙上端,一律用毛笔书写着《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孝悌力耕》及《宋氏宗普家训》里的文字,体现了宋氏一族“勤于耕作笃于读”的传统思想。“墙头文化”对杨家堂人的熏陶和影响是至为深远、潜移默化的,为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至为深远的教育范本实例。</p> <p class="ql-block">绕着村子转了半圈,有一个观景平台,这里差不多能看到村子全貌。</p> <p class="ql-block">继续再走一段,有个院落门口挂了杨家堂小学的牌子,进去一看,已经不是学校了,成了“南设松阳印象馆”,也就是个古风文创店。</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有座观景亭,在这里是杨家堂村整体建筑群的正对面,是最佳观景点。旁边有个“南设咖啡”店。同学的夫人每人买了一杯茶,我们坐下来休息,准备在这里等待夕阳西下,看看“金色布达拉宫”的风采。但是时间还早,太阳光线太强,对面的建筑立面反射阳光显得十分刺眼,不得不戴上墨镜。</p> <p class="ql-block">亭下是一片茶园,我们就坐在那里慢慢喝着茶,看人采茶,时光仿佛凝固了。</p> <p class="ql-block">太阳终于西斜了,余晖打在黄色土墙上,将整座村落染成金黄色,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祥和。</p> <p class="ql-block">看过了“金色布达拉宫”,仍然顺着小路走,就回到了村口。我这个人总的来说是不大喜欢热闹的,人一多,我就有点游兴大减,有点心不在焉“不在状态”,今天我们实际上是绕着村子外围转了一圈,村子的中心却没有深入进去,连宋氏祠堂都忘了看。杨家堂村建筑规模小了点,同样是江南古村,同样是黄泥墙面土楼,同样是依山势而建的阶梯式建筑群,安徽阳产村的就比这里壮观多了。</p> <p class="ql-block">好在杨家堂村有那两棵大香樟树,村子下方有梯田茶园,所以总体还是不错的。只是今天看了松阳的三个村,离我心中预期的“江南最后的秘境”还是有些落差的,也许我原来“期望值”被吊得高了些吧。这几年我们也游览过不少古村落,相比之下,松阳这几个村并不算惊艳。如果周边的人闲暇来玩,或者游览周边地方顺便来松阳一游倒也未曾不可,但最好避开双休日和节假日。远道专程而来就不值了,都“网红”了就没有什么“秘境”了,就是环境不错的田园山村。这些年,好几次追“网红”景点都多少有些失望。网络的确是有“放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3月23日。昨天的游玩不大尽兴,今天还是星期天,估计哪里景区人都不会少,但是难道整天躺酒店里睡觉吗?还是找地方转转吧,人多人少就碰碰运气了。本来我看松阳县城有个4A景区松阴溪景区,想去看看。但昨晚吃饭时,饭店老板说没什么好玩的。今天天气又热,韦先生也不大想去户外晒太阳了。于是上午决定去离县城很近的黄家大院看看。</p> <p class="ql-block">  松阳黄家大院的历史要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追溯。松古平原历来是浙南粮仓。富庶之地总会产生富甲一方的大户。今天黄家大院所在的乌井村,民国之前称为上院庄,清乾隆三年(1664),黄家先祖万侃公从江西永丰县迁入松阳。黄家先祖在此定居后,以务农为主,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凭自己的劳动建房置地、积累家业。百余年间黄家历经六代一直默默无闻,及至清道光年间,传到第七代家主黄中和才由农转商,拉开了黄家兴旺发达的序幕,黄中和跟随岳父经商,从松阳精选上等烟叶销往东南亚,渐成松阳首富。发迹后家道殷实的黄中和想为家族置些实业,开始大兴土木,于是在县城二公里处的望松乡乌井村兴建了家祠和武技楼。到光绪年间其子黄绍桂建成“梅兰竹菊轩”,民国九年(1920年)其孙黄秋光建成“百寿厅”。经过祖孙三代历时60余年苦心经营,花费巨资终于造就松阳规模最宏大,工艺最精湛、结构最复杂的民居建筑——黄家大院。黄家大院以木雕见长,被誉为“木雕艺术的殿堂”。这座浙西南最大的封闭式古典庄园,总占地面积64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左右。分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前院包括门楼、百寿厅、附屋及花园;中院包括武技楼、廊道(已毁)、家祠、附屋及东、西门楼;后院包括竹菊轩、梅兰轩、门楼、附屋及厨房。各院相互独立,辟边门相通。硬山顶屋面,小青瓦阴阳合铺,建筑四周围以高大的封火山墙。</p> <p class="ql-block">百寿厅、武技楼、梅兰竹菊轩呈三列整齐地排列在大院中,是整组建筑群的精华部分,梁架结构多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用材考究,做工精细,颇具地方传统特色。黄家大院以木雕见长,建筑木雕极为精美,雕刻内容丰富,多包含各种寓意,数量和质量为丽水地区罕见。被誉为“木雕艺术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我们导航到达黄家大院时,见前面建了围挡在施工,韦先生说“完了,人家在修缮,不开放”。准备掉头撤退,我见路边有块牌子指示黄家大院还要向前走,结果是要先进一个巷子,绕着大院一圈从侧门进去。出乎意料的是,虽然今天是星期天,这里的游客却极少,游客们大约都挤在古村的山路上吧。我们可以安安静静地随意参观,真是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进入的是前院的大厅“集成堂”。“集成堂”是一座组合式四合院,占地近千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初年,是黄中和的孙子黄秋光所建,是黄家大院当中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是黄家大院的精华所在。俗称“大七间”,为三进七开间,面阔27.6米,进深33.8米,6个天井,厅中172根柱子井然并列。</p> <p class="ql-block">前厅和后厅的牛腿和雀替上有204个写法无一雷同篆体“寿”字,故称为“百寿厅”。</p> <p class="ql-block">置身“百寿厅”,仿佛在木雕艺术的长廊徜徉。四周柱子上的牛腿都是双面镂雕,题材内容寓意都很丰富,36幅古典故事为主题的木雕,堂内雕梁画栋,回廊、门楣、横梁、牛腿、雀替、斗拱、隔扇、窗格的木雕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一进为“凤戏牡丹”,象征祥瑞、富贵;二进为“麒麟送子”,能为人带来子嗣、两者相呼应为多子多福,祈求阴阳平衡;东廊为“双龙布雨”、西廊为“年年有余”,两者相呼应为“鱼跃龙门”,精美的木雕显示主人善良的愿望及浓厚的生活情调。</p> <p class="ql-block">“百寿厅”大厅正堂“泽周仁粟”金匾,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当时处州知府赵亮熙授予的。光绪二十四年,处州深受重灾,饥民遍野。黄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性捐出1600石大米帮助饥民度荒年,这一善举获得了处州府的褒奖,使得黄家倍加荣耀。</p> <p class="ql-block">中院是黄中和建成的武技楼,也就是俗称的“五间”。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一进五开间的三合院。是黄家大院里最早的建筑,东西厢房窗格上精致的雕刻是其看点,各种几何、冰裂纹的细棂条拼成『万』『喜』『吉』三字,还镶嵌着各种孩童练武的图案,形态万千,精美无比。</p> <p class="ql-block">  后院主体是并排的“梅兰轩”和“竹菊轩”,建于清光绪年间(1873年),为一进三开间的三合院,也就是俗称的“三间”。黄中和不但兴建了黄家大院的前生,更培养了为后人所称道的儿子黄绍桂。黄绍桂学业有成,任严州府训导、淳安县学教渝。光绪二十四年,开仓赈灾,获得了当时处州知府赵亮熙的褒奖,亲手题写授予“泽周仁粟”金匾正是黄训导。黄绍桂为了使黄家在自己的手中有更大的产业发展,在后院扩建成了二栋结构精巧、雕刻细微入神的“梅兰竹菊轩”。</p> <p class="ql-block">走进“竹菊轩”,门额、柱础的刻花,均围绕这一主题,尤为突出的是以画代窗,借窗作画。东、西厢房窗棂上的雕刻以梅枝、竹节作为窗格,镶嵌有小若指尖的蝴蝶、鱼、蝙蝠、虾等昆虫动物,细致精微,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精微,出神入化。</p> <p class="ql-block">天井四周的牛腿雕刻最为精美,“齐眉(梅)祝寿”,以梅花和仙鹤组合,蕴含延年益寿,福运长久之意。清代一品文官朝服补子上绣着仙鹤,因此仙鹤代表着“一品当朝”,希冀子孙后代将来能够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此牛腿又称“梅妻鹤子”,源自林和靖以梅为妻鹤为子的典故,房主自诩有着林和靖之风骨,退居江湖,归隐田园,追慕林之风雅、风尚。</p> <p class="ql-block">“灵猴(侯)献寿”,寿桃和可爱的灵猴组合,寓意着辈辈封侯,仕途顺畅。灵猴双手合拳,抿嘴微笑,阳光笼罩在它身上,纤毫毕现,呈现出一派金光灿灿的色泽,栩栩如生,是黄家大院木雕的精髓所在。</p> <p class="ql-block">雀替上还有一组“耕读渔樵”雕刻,非常少见,砍柴的樵夫,读书的少年,锄禾的农夫,和垂钓的渔夫,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给人以独特的道德教义和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梅兰轩”在1983年被改造成了乡政府的办公场所。仅外墙风貌尚存。</p> <p class="ql-block">现在室内布置成民国时期的陈设。后院还有一个人民公社时期的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一座老宅院就是记录一段历史。黄家大院的建筑令人称奇,黄家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叹。民国初年松阳流行一段故事:一条辫子五万五。这不是段子,而是一个真实事件。民国元年,孙中山先生颁布剪辫令,当时的处州军政府都督吕逢樵为了筹集军费,精心策划了一个圈套。1912年2月,黄秋光作为省参议员参加了浙江省第一次参议会,在返回丽水的欢迎晚宴上,处州军政府都督以黄秋光没有剪辫子为由,将他打入死牢。通知黄家十日内筹集十万大洋赎身,否则立即处死。黄家大儿子救父心切,想方设法本去见到了孙中山,孙已签名发电报通知处州放人,吕逢樵接到电报决定瞒天过海,勒令黄家三天内交钱,而因松阳交通闭塞黄家人没有及时接到消息。只能四处筹钱,几乎贱卖了所有商铺,将田地典当出去,并借了大量的高利贷,东拼西凑才勉强筹集了五万五千块大洋。处州军政府眼看黄家再也榨不出油水,就没有再坚持当初的要求,释放了黄秋光。</p> <p class="ql-block">  “一根辫子五万五”事件后,黄秋光成了乡里的笑柄,因为他属鼠,同乡财主还刻薄地说:“看黄家的老鼠尾巴还能肿多粗。”通常都说“富不过三代”,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富三代”黄秋光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开始加倍努力重振家业。黄家祖孙三代也算是宅心仁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黄秋光的厄运得到了乡邻的深切同情,他们将储蓄投聚在黄家,有了救命的资金积累之后,黄家实现了自我救赎。当时,种烟叶必须要用东北产的豆饼做肥料,黄秋光利用自己的人脉买入豆饼,然后转手给当地烟农,换取收购烟叶的垄断地位。从此黄家东山再起,逐渐赎回了部分店铺、钱庄、田地,重新积累了大量财富。家业一点点复苏,产业一步步走上正轨。从经营传统的晒红烟、中药材等拓展到了经营布号、染坊、钱庄、纸业、南货,加上田地出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产业。黄家生意由松阳辐射到省会,甚至发展了澳门、日本、东南亚一带。</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几年艰苦创业,黄家恢复了元气,黄秋光下定决心要建造一幢豪华的宅第,延续祖父和父亲的荣耀。经过了三年的备料,“百寿厅”于1918年正式开工,又历经三年建设,于1921年竣工。共花费了五万五千块大洋,正好等同当年罚没的金额。黄秋光以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面子工程一洗当年的耻辱。</p> <p class="ql-block">“黄集成”是黄秋光商号的名称,意为“以凡事必须集才智和劳作而后大成之”。黄秋光建造了无比豪华的“百寿厅”,他把“百寿厅”命名为“集成堂”,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p> <p class="ql-block">正前方“花甲同周”的牌匾是卸任不久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送给黄秋光六十大寿的贺礼。集成堂的建成标志着黄家大院的最终完成。</p> <p class="ql-block">黄家大院历经多个历史时期,见证了松阳的变迁:虽然僻处松阳乡间,黄家大院却和各种势力、组织有过交集,可谓浓缩的近代史舞台。‌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迁至云和,大量政府机关、学校和工厂也搬迁到丽水各县。黄家大院成为浙江省高等法院和财政厅的临时驻地。高等法院院长郑文礼、财政厅厅长黄祖培分别居于正厅的左右两侧。1942年‌日军入侵松阳时,黄家大院又成为‌日军驻松指挥部,后来日军撤退时还丢下两颗炸弹,一颗炸塌了集成堂的墙角,一颗炸塌了武技楼的附房。日军撤退后,这里先后成为国民革命军21师和79师师部。百寿厅正厅的柱子柱脚的凿痕就是21师师长为了庆祝四十大寿搭戏台凿的。‌后来又成为人民解放军某部团部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学校和人民公社、乡政府所在地。武技楼中的人民公社的标语仍依稀可见。短短几十年间,黄家大院历经磨难,许多珍贵的文玩、字画、古书、家谱、信件等被洗劫一空。黄家子孙也离开祖居,散落到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黄秋光“一根辫子五万五”的重大变故之后,黄家就立下了家规,黄氏子孙必须靠读书出人头地,他膝下有六个儿子,除了老四在家经商外,其余五人分别就读于上海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应该是这些大学的前身吧),特别是三儿子黄庆慈主持建设中缅抗战公路而名噪一时,成为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黄家的家风和基因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精美的黄家大院和这个家族的精彩故事让人唏嘘不已,给我意外的惊喜,也弥补了一些昨天游玩古村不尽兴的遗憾,感觉没白来一趟松阳。如果你来松阳,这个地方(就在县城边上)绝对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因为黄家大院是个孤立的景点,所以当地也把它与另一个孤立的景点延庆寺塔联票参观(自愿,联票的话票价略便宜)。我们是免票的,但同学夫妻需要半票,问我们是否还去延庆寺塔,时间还早,离得又不远,当然要去看。于是又去了几公里外的延庆寺塔。</p><p class="ql-block"> 延庆寺塔位于松阳县西屏镇塔寺下村,距松阳县城2.5公里,因延庆寺而得名。据《松阳县志》记载,北宋兴国四年(979年),行达禅师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经论》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归。行达禅师历十寒暑,得大经纶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赐,为此发愿建塔,以藏舍利。经多方筹募建成松阳松阳延庆寺塔。延庆寺塔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咸平五年落成,此后千年未大修,从塔身构造到木构出檐都没有发现后人修缮的痕迹,是江南诸塔中保存较完整的北宋原物,对研究江南砖木结构建筑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延庆寺塔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高38.32米。副阶重檐,塔体砖砌,六面辟壸门,每层隐出八角形倚柱、方形槏柱、阑额、地及泥道栱。目前塔身已倾斜2度38分。据清乾隆《松阳县志》记载,此塔倾斜由来已久,时人称之为醉翁塔,其倾角与苏州虎丘塔相似。亦有“东方比萨斜塔”之称。1984—1991年,延庆寺塔曾加固修缮,但其基础和砖砌塔身仍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倾斜亦无法纠正。</p> <p class="ql-block">延庆寺塔只能参观底层,不能上塔。底层六面有六尊罗汉石像。</p> <p class="ql-block">塔外不远处有眼千年古井,古井深2.5米,直径0.5米,井水清澈、永不干涸。原井口距地表1.5米。是2004年才发现并修复的,增设了井台和井圈,井口现淹没在池塘的水下。</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平房,里面是“千年古塔前世今生文化展示厅”。详细介绍了延庆寺塔的“前世今生”,还有1984年前延庆寺塔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还有个文创店,里面连营业员都不知跑哪里去了,店里有延庆寺塔和黄家大院的拼装模型。本来延庆寺塔是因延庆寺而得名,旁边是有个延庆寺,但现在的延庆寺新建的,而且与延庆寺塔是分隔开的,不算同一个景区。所以我们就没去。参观完延庆寺塔,我们与老同学夫妇就分手了,告别了松阳,各奔前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4.9.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