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直心心念念的想找机会来上海博物馆,因为这里有我惦记的埃及大展。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亚洲首次举办的全球最大规模古埃及文物出境展,汇集了788件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终于如愿以偿了☺。展览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和“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板块,三个版块展开独立叙事,分为三个展厅。</p><p class="ql-block"> “法老的国度”讲了一部浓缩的古埃及史,看完这部分展览以后,对古埃及文明历史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法老的国度”用1500平方米的展厅,讲述了从史前到希腊罗马时期将近3000年的文明史,通过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来揭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萨卡拉是被古埃及人沿用最久的古老墓地,有3至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也是贵族墓葬、动物木乃伊埋葬极其密集之处。2020年萨卡拉的考古新发现,包括修建于公元前600年的猫女神神庙遗址,以及猫神祭司地下合葬墓穴中的完好遗存等,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萨卡拉的秘密”首次系统公布埃及考古队在萨卡拉地区展开自主考古以来取得的重大发现(似乎有中国考古人员参与),解读萨卡拉作为复古之都的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年少去世的法老图坦卡蒙,在1922年因其墓葬而轰动世界。“图坦卡蒙的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讲述在那个时代,埃及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型?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先进哪个展厅呢?</p> <p class="ql-block"> 在1楼大厅中央,还有座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赛尔特一世的头像,由花岗岩制成,高2.35米。辛努赛尔特一世在位期间武功赫赫,这尊头像后来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刻上了他的名字。这种挪用反映了埃及王权的一种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p> <p class="ql-block"> 因为文化、历史、年代等等差异,理解他们的作品跟对讲解很重要!这里的讲解员应该是经过严格的培训,他们讲的很专业👍。</p><p class="ql-block"> 看展的人很多,一开始我租了一个讲解器,后来觉得很“鸡肋”,还不如微信扫二维码好用,当然最过瘾的是跟着人工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法老的国度</p><p class="ql-block"> 法老的国度从古埃及的创世神话讲起,涉及古埃及人的宇宙观、王权、贵族、工匠、文士阶层的生活、信仰世界和墓葬习俗等,概括介绍了古埃及的文明和历史。</p><p class="ql-block"> 展厅内同时呈现了一些上博馆藏的中国文物,希望能形成古老文明之间的对照和对话。</p><p class="ql-block"> 序厅中的时间轴,对比了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展厅中人头攒动,我可能无法按照时间轴的顺序来记录,就按照我看展的顺序,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吧。</p> <p class="ql-block"> 画有船、动物和鸟类的陶罐</p><p class="ql-block">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僧侣曼涅托在其著作中将古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到上下埃及统一前的年代,则被视为前王朝时期。前王朝时期王陵出土的器皿显示,国王从这时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装饰主题来彰显王权。如:这只陶罐上出现的王室狩猎和船只航行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的前王朝时期,陶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既具备实用功能也富有象征意义。它主要是实用性的,满足家庭和日常活动的功能需求。常见的陶器包括罐、碗、杯子和盘子,这些都是为了储存、准备和盛放食物和液体而制作的,经常带有装饰元素,这些装饰不仅外观美观,还具有象征意义。几何图案、动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是常见的装饰主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 这件陶器的颈部非常短。瓶身到颈部的过渡明显,底部略微抬起,装饰仅在上部。在瓶肩处有五组平行的波浪线,每组平行线由九个非常短的、垂直排列的之字形线条隔开。在两组较短的波浪线下,即在垂饰之间,有一艘顶部两个舱室相连的船,船舱里绘有瞪羚、女性和男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河马图案 陶碗</p><p class="ql-block">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在文明之初就表现出了对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敬畏之心。陶碗上的几何图案描绘了河马的形象,这种动物具有双重的象征含义,既是混沌和破坏力的化身,也象征着生育、母性与再生。</p> <p class="ql-block"> 涡旋纹陶罐 陶、颜料</p><p class="ql-block">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粗细均匀的线条构成漩涡纹,简洁、饱满、大方。如水中涟漪荡漾一般优美。</p> <p class="ql-block"> 几何纹陶盘 陶、颜料</p><p class="ql-block"> 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以简单的重复线条传递符号信息,太阳☀、山、水的形象简洁概括。</p> <p class="ql-block"> 当良渚遇上古埃及的文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p><p class="ql-block"> 彩陶几何网格纹壶 彩陶菱形纹壶</p><p class="ql-block"> 新<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约4700-4400年)</span> </p><p class="ql-block"> 彩陶贝纹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距今约4400-4100年)</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5800-4100年的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与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具有密切关系,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制陶业,尤其以彩绘陶器闻名遐迩。这些彩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装饰纹样繁复多样,主要包括漩涡纹、圆圈纹、网格纹、菱形纹、条带纹、折线纹、人蛙纹、贝纹等,艺术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p><p class="ql-block"> 对比良渚与古埃及的文化,我发现,陶器是两个不同地区的共同选择。它们都是实用器,生活用品,都有表现生活和用于起装饰作用的图案。不同的是,古埃及的图案是用颜料画上去的,良渚时期的陶器图案是先画好后烧制出来的,并且已经出现了几何形的连续图案,这种高度概括的图案设计更抽象,线条的形状、粗细等变化更丰富。</p> <p class="ql-block"> 石罐 斑岩、金、铜</p><p class="ql-block"> 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距今4900多年前的石罐,制作精美,既有石材粗糙的肌理,又与两只光滑、精细、金色的耳朵形成对比。整体胖嘟嘟的,非常实用可爱。</p> <p class="ql-block"> 早王朝时期的板岩调色板,刻有猎豹、蝎子、荷鲁斯等形象,距今约5000-4700年。调色板用于研磨矿物粉末,以供化妆和身体彩绘,之后逐渐发展为仪式用具。</p> <p class="ql-block"> 众神初生,秩序伊始。</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理清几个神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奥赛里斯,也是冥王、死神,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祗之一。</p><p class="ql-block"> 伊西斯,埃及神话中的宇宙能量与救世神。罗马时期被尊为海上护航者。伊西斯是)奥赛里斯之妻,她救活了自己的丈夫,使奥赛里斯复活,她深受人们崇拜。</p><p class="ql-block"> 荷鲁斯是他们夫妻的儿子,他是王权之神。每一个古埃及王朝的国王都是荷鲁斯在人间的王权化身。</p><p class="ql-block"> 从中王国时期开始,古埃及国王一共拥有五个名字:荷鲁斯名、两女神名、金荷鲁斯名、上下埃及之王名以及拉神之子名。</p><p class="ql-block"> 其中荷鲁斯名的历史最为久远,从约公元前3400年就开始使用。是法老的守护神,也是天空之神。经常描绘为鹰头人身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两女神名代表了国王被上下埃及的两位守护女神秃鹫奈赫贝特与眼镜蛇瓦吉特庇护。涅赫贝特是上埃及神话中的秃鹫女神,她的圣物是秃鹰。她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饰有兀鹰图形,很多时候她的爪子抓着一个“生”环(代表无穷、所有或一切)。她与下埃及守护神瓦吉特经常作为“双女”一道出现。瓦吉特的圣物是眼镜蛇🐍,新国王时期她们俩的圣物常常出现在王冠上。</p><p class="ql-block"> 金荷鲁斯是权能的金荷鲁斯,拥有神圣的仪表,金荷鲁斯名代表国王作为荷鲁斯在地上的化身和黄金一样永恒不朽。</p><p class="ql-block"> 上下埃及之王名是国王在加冕时获得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拉神之子名则是国王出生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称呼法老们的主要方式。国王的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写在象征永恒的王名圈之中,而荷鲁斯名写在宫殿立面中。</p><p class="ql-block"> 有点晕是不是?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中国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秦始皇</span>”就代表上下埃及之王名,“秦<span style="font-size:18px;">嬴政</span>”就是古埃及拉神之子名的意思,这两个一个是头衔,一个是姓名,这两个王名能是放在王名圈里的,多看看或许就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的国王都有自己的王名,显示为图形。这些图形会刻在他们的雕像上的某处,墓室门、墓碑上等等。如腿边、肩膀上边等等。</p> <p class="ql-block"> 复活的奥赛里斯像 古埃及第26王朝雕塑作品(公元前664-525年)片麻岩</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尊奥赛里斯圆雕的姿势非常罕见,雕像的身体部分由当时并不常用的片麻岩石材雕刻而成,头饰部分还有金银装饰。雕像的长度接近古埃及的一腕尺,约今天的52.5厘米,头戴奥赛里斯神常见的王冠,饰有一对公羊角和一个太阳圆盘及两个鸵鸟翎,下巴上有着经常佩戴的、编成辫状的弯曲胡须。</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表现了冥界之主在妻子伊西斯的帮助之下复活的一瞬间。奥赛里斯俯卧在制作木乃伊用的石床上,手臂僵直地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抬起,微笑着直视前方,显示了他从死亡中重生的神秘力量。这个作品的动态表现非常传神、特别罕见。</p><p class="ql-block"> 1872年,与该展品相关的研究报告首次发表时,这尊奥赛里斯雕像被认为是阿普瑞斯王;虽然这尊雕像与这位法老的其他雕像并不十分相似,但其理想化的风格和微笑都与那个时代的作品相吻合。但之后,随着研究的发展,根据新王国及其后时期的神庙和墓葬中的相关浮雕和绘画,以及其中一些浮雕和绘画上刻有的"唤醒"或"复活"的字样,这尊雕像被认定为是奥赛里斯神在复活过程中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死而复生的神被包裹成木乃伊,既象征着对身体的保护,也预示着复活重生的可能性。事实上,太阳神和奥赛里斯二者可以被看作是每天的太阳周期,日落时分,太阳神死去,化身为奥赛里斯,日出时分,奥赛里斯又重生为太阳神。</p><p class="ql-block"> 奥赛里斯神是古埃及最重要的神祗之一,他是冥界之主,也是丰饶之神,还和太阳神以及王权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神话传说中,奥赛里斯神被他的弟弟塞特杀害,然后因为他的妻子伊西斯的帮助才得以复活,成为冥界之主。奥赛里斯也因此经常以木乃伊的形象出现。从第五王朝开始,奥赛里斯开始在私人墓葬中扮演重要角色,死者与奥赛里斯被联系到一起,被称为"奥赛里斯某某"在墓葬仪式中接受供奉。因此奥赛里斯有很多种版本。</p> <p class="ql-block"> 奥赛里斯头像 玄武岩</p><p class="ql-block"> 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奥赛里斯头像 </p><p class="ql-block"> 木、灰泥、玻璃、金、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奥赛里斯站像 青铜</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态,手握象征神圣王权的连枷与权杖,身体被裹尸布紧紧缠绕象征其所代表的复活与永生。</p> <p class="ql-block"> 后期王朝青铜伊西丝哺乳荷鲁斯像。</p><p class="ql-block"> 伊西丝是奥赛里斯的妻子,在罗马时代深受崇拜,荷鲁斯则是两人的儿子,象征着王权。女神怀抱着儿童形态的荷鲁斯,两人正视前方,只有身体接触,而无感情互动,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石灰岩奥赛里斯三神像</p><p class="ql-block"> 从左到右分别为伊西丝、奥赛里斯和荷鲁斯。鹰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荷鲁斯往往被塑造为鹰头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鱼尾形刀 黑曜石 (约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鱼尾形刀 水晶(约公元前5300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 化妆勺 象牙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0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前王朝时期,这类用燧石或黑曜石打制的鱼尾形刀被作为随葬品放置于死者的颈部。很多学者认为这种鱼尾形刀主要用于切断新生儿的脐带,当出现在墓葬中时,则与人死后的重生仪式有关,也叫开口器,让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讲话。在古埃及人眼中,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需要以这种石刀象征性地斩断死者与此世的联系,帮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重新出生。</p> <p class="ql-block"> 之后进入一个柱廊通道,古埃及的神庙往往建有长长的柱廊,柱子上雕刻着神祇、法老及各式人物的图案。这部分主要介绍古埃及的王权和神人关系,以及王权的具体体现——法老。古埃及人认为,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 带有赛门凯特王名的石碑 片岩</p><p class="ql-block"> 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件展品是第一王朝法老赛门凯特的片岩材质丧葬石碑。石碑由以坚固耐用著称的片岩制成,上面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猎鹰神荷鲁斯站在宫殿立面上,中间的空白处用于写国王的名字。荷鲁斯是王权之神,因此这个名字表现了国王是荷鲁斯在人间的化身,从神灵那里接受了统治的权力。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陵墓的东侧,是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p><p class="ql-block"> 赛门凯特是埃及第一王朝的第7位国王。古埃及历史学家曼涅托流传下一个悲剧故事,据他说,在赛门凯特统治期间发生了不幸的事件。考古证据与赛门凯特的统治面临挑战的观点一致,促使早期考古学家仔细研究他登上埃及王位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 石碑不仅是古埃及工艺的见证者,也在解读第一王朝丧葬仪式的象征性和宗教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石碑上装饰着象形文字铭文,为了让人一窥赛门凯特的宗教和王室头衔,为学者们提供了有关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重要信息。它被放置在靠近墓穴入口的位置,这表明了它的仪式目的﹣﹣可能是作为已故国王的保护或纪念标志。随着学者们分析的继续,它将大大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埃及文明形成时期宗教、王权和丧葬习俗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赛门凯特墓碑是一件引人入胜的艺术品,在现代知识与埃及早期王朝的神秘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带有图特摩斯一世王名和神灵祷文的横梁 石灰岩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横梁正中央是图特摩斯一世的上下埃及之王名"阿﹣凯普瑞﹣卡﹣拉"( Aa - kheper - ka - Ra ),意为"拉神之灵的伟大显现",王名上方有象征上下埃及的秃鹫和眼镜蛇女神的形象。以王名为中心,横梁两侧的铭文对称展开,其内容为祈愿神明赐予国王生命、快乐、健康等福祉。</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一世是18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他继位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努比亚的征服战争,并远征西亚,一路抵达幼发拉底河畔。在埃及本土,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其中包括扩建底比斯东岸的卡纳克神庙,他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埋葬在帝王谷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 刻有王名的石碗 闪长岩</p><p class="ql-block"> 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石碗外侧刻写了国王哈特普赛赫姆威的荷鲁斯名,表现形式为荷鲁斯站在象征宫殿的符号"塞拉赫"( Serekh )上,符号内写有国王的荷鲁斯名,意为"两股力量皆获满足",表明这位国王在位期间维护了上、下埃及的统一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1901至1905年间于卡纳克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卡纳克神庙出土了七尊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相仿的雕像,其中两尊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这批雕像因此被认为都属于这位国王。</p><p class="ql-block"> 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埃及长达四十五年,期间曾与其父辛努塞尔特三世共治二十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了中王国的"黄金时代",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位期间大力开垦法雍绿洲,开展大规模的采矿活动,探索远距离的商贸路线,使商业远征队的足迹遍布上下埃及和周边沙漠,这也为这一时期的建筑营造和雕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珍贵石材。</p><p class="ql-block"> 这尊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雕像为典型的中王国国王雕像风格:他被刻画为一名表情严肃而略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p> <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坐像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雕像呈现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前,握持连枷和权杖,两腿并坐,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侧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继位初期,继母哈特谢普苏特摄政并很快掌权。女王去世后,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外国统治者们开始以埃及附庸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领土,他们缴纳贡品,并将儿子作为人质送往埃及以接受宫廷教育,这也使他们的文化观念日益埃及化。</p><p class="ql-block"> 他的王名在腿部两侧的石座上。这样的位置就十分容易被其它人挪用。</p> <p class="ql-block"> 串珠项链 费昂斯、金</p><p class="ql-block"> 串珠宽手镯 金</p><p class="ql-block"> 第3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项链 红玉髓</p><p class="ql-block"> 2.项链 金</p><p class="ql-block"> 3.串珠宽手镯 金、红玉髓、青金石、绿松石、玻璃</p><p class="ql-block"> 4.串珠宽手镯 金、长石</p><p class="ql-block"> 5.串珠宽手镯 金、红玉髓</p><p class="ql-block">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此类首饰大多属于王室女性成员。手镯的设计反映了古埃及文化中崇尚对称和秩序的一面:黄金条块有序排列,珠子的分布错落有致。红玉髓、绿松石和青金石象征保护、健康、荣耀和力量等美好企盼。</p> <p class="ql-block"> 瓦赛赫项圈 金</p><p class="ql-block">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 达舒尔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散落,后由埃及学家复原。</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十分爱美,各个阶层,各类人群都热衷佩戴首饰。这件项圈属于当时的一位公主。瓦赛赫(Wesekh)在古埃及语中是宽的意思,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门赫特( Menkhet )平衡坠作为配重。其设计反映了古埃及文化崇尚对称核秩序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展馆看到的要比资料里的鲜艳很多。</p> <p class="ql-block"> 哈特谢普苏特跪像 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代尔·巴哈里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第18王朝的传奇女王,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为埃及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由于古埃及的王位继承传统是父子相继,所以在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去世后统治埃及,并在执政后期系统性地抹除女王的痕迹,这种"除忆"行为可能旨在巩固统治和警示后世。</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雕像。</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被誉为古埃及的拿破仑,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使埃及进入新王国的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 阿蒙荷太普一世碑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有拉美西斯四世铭文)</p><p class="ql-block"> 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石碑描绘了身着盛装的第18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左上角是他的两个王名圈,周围一圈铭文则是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表明石碑制作时间远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统治时期。麦迪纳工匠村中的工匠群体将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及其母后神化并奉为自己的保护神,这件石碑应出自某位生活在拉美西斯四世时期却依然信奉阿蒙荷太普一世母子的无名工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 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埃尔﹣谢赫·阿巴达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力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像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达成和平,他也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p><p class="ql-block"> 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发现。1974年,考古学家注意到它的状况不断恶化,于是将其送往巴黎接受真面感染的治疗。在旅行前,拉美西斯甚至获得了埃及护照,其中标注了他的职业为国王。</p> <p class="ql-block"> 戴有假胡须的国王像 石英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趋于成熟,相较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p> <p class="ql-block"> 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p><p class="ql-block">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 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p><p class="ql-block"> 卡纳克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阿蒙神妻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头衔,她们的形象通常带有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冠,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要往阿蒙神庙渗透,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着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非常美,很多书上会用它做封面,难得我们能借到上海来展出。它的形态和雕刻非常精美,但雕像主本人的命运则有点悲催。古埃及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文明,比如兄妹通婚,著名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两任丈夫都是她的弟弟。因为古埃及的法老作为神的代言人,必须保持纯净的血统,因此法老就必须近亲乃至血亲结婚,这一理念,当时也被世人信奉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的公主只能嫁给未来的国王,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如果有好几个公主的话,嫁不出去的,就永远不能结婚了。那么,这位公主不能结婚,但能当上女祭司,也算是命运眷顾她了。</p> <p class="ql-block"> 彩绘手鼓 羊皮</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带哈托尔头像的叉铃 青铜、金</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叉铃是一种乐器,其清脆的声音被古埃及人认为能驱散邪恶,带来神的祝福。叉铃也是哈托尔和巴斯泰特两位女神的象征,这两位女神司掌宴饮、歌舞、以及爱情的欢愉。在祭祀女神的仪式中,女祭司使用叉铃来为其颂唱伴奏,同时也呼唤女神力量的降临。</p> <p class="ql-block"> 荷鲁斯圣船像 青铜</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尊青铜雕像刻画的是鳄鱼神背上的荷鲁斯圣船。鳄鱼代表索贝克神,同时也象征国王的权柄与力量,它背上的荷鲁斯圣船中载有荷鲁斯的神龛,呈现了荷鲁斯战胜恶神塞特的庆祝场景。塞特是荷鲁斯的亲叔叔,欲篡王位,象征着风暴、贫瘠和死亡,也是荷鲁斯的杀父仇人。荷鲁斯神的祭司每年都会在节日中上演荷鲁斯与塞特战斗的宗教戏剧,以歌颂荷鲁斯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青铜盾形挂坠 青铜、金</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塔沃瑟瑞特王后的黄金串珠项链 金</p><p class="ql-block"> 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 帝王谷5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黄金舍布伊项圈 金、青金石、铅质玻璃</p><p class="ql-block"> 第21王朝(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国王以黄金作为给予有功之臣的赏赐,这种黄金也被称为"荣耀之金",往往采用舍布伊项圈的形式。舍布伊项圈由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作为首饰。</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喜爱以各类贵金属和宝石、半宝石作为装饰,除去黄金,他们也钟爱青金石,常使用它来镶嵌神像。</p> <p class="ql-block"> 黄金挂坠 金、银、青金石</p><p class="ql-block"> 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带有荷鲁斯之眼的手镯 金、铁</p><p class="ql-block"> 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荷鲁斯之眼(The Eye of Horus)顾名思义,它是鹰头神(亦称天空之神或法老的守护神)荷鲁斯的眼睛,又称乌加特之眼(Wedjat Eye),具有神圣的含义,代表着神明的庇佑与至高无上的君权。古埃及人也相信荷鲁斯之眼能在他们复活重生时发挥作用:{因为鹰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的举动人重生时防止恶魔借机重回大地或能重生的人不能重生},所以在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门的木乃伊上也绘有荷鲁斯之眼。</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活在各种仪式里,也真是够累的。</p> <p class="ql-block"> 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苏伊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贵族墓碑的经典形制形成于中王国时期,为圆顶长方形石碑,通常立于墓前或祠堂内。新王国开始,在这一经典形制之外又出现了新的碑刻类型,墓主跪姿抱碑像正是其中一种。</p><p class="ql-block"> 祭司拉美斯身穿豹皮长袍,呈现跪姿,手中抱有一块石碑,石碑顶部为日轮和太阳船的图案,下半部分为太阳神颂歌。</p> <p class="ql-block"> 看她有三只手👋,这条短臂手指跟人手不一样,我推测应该是豹子的手,因为祭司代表人和神之间的中介,多出来的手表示神灵的干预或神力的加持吧。</p> <p class="ql-block"> 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 片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人物跪像是兴起于新王国时期的一种雕像类型,雕像主人一般为当时身份显赫的官员。雕像呈跪姿,怀抱刻有太阳神颂歌的石碑或装有神像的神龛。</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的主人玛胡赫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阿蒙第一祭司,他身穿精致的带褶长袍,头戴假发,双手环抱着他所侍奉的阿蒙神的神龛。神龛上的铭文写有玛胡赫的其他官衔:世袭贵族、地方长官、王室书吏、上下埃及的祭司总管、阿蒙神的谷仓总管。</p> <p class="ql-block"> 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在古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墓葬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温馨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卡埃姆赫塞特与妻儿的彩绘石灰石组雕表现出了古王国时期此类雕像关键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地用右臂揽住丈夫,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护。他们的儿子立于父母之间,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同时,雕像体现出古埃及人对于不同性别的刻画:丈夫和儿子的肤色为红褐色,因为男性往往在户外劳作,晒得较黑;女性则应久居深宅、肤色白皙。肤色是男女不同社会角色的体现。这也是古埃及艺术的特点之一:用象征性的图像语言来传达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含义。</p> <p class="ql-block"> 彩绘太阳船模型 木、颜料</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太阳船与拉神密不可分。神话中,太阳神拉在白天驾太阳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间;晚上则进入冥界,击败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太阳船模型通常作为随葬品放在国王和贵族墓中,以帮助死者穿过冥界,到达永恒的神之领域。</p> <p class="ql-block"> 房屋模型 陶</p><p class="ql-block">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的墓葬中出现了这类随葬模型,其中多数是从事各类劳作的仆人形象,劳作的内容包括农事、制作食品、狩猎、捕鱼、造船、家务和宗教仪式等,展现了古埃及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 捕鸟机关 木、纤维</p><p class="ql-block"> 罗马埃及时期(公元前30﹣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很好玩的样子,不知怎么用,像射箭🏹一样吗?能否捕到鸟?</p> <p class="ql-block"> 三角形面包 面包</p><p class="ql-block"> 第11王朝(公元前2055﹣前1985年)</p><p class="ql-block"> 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 木、颜料</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看了半天,一直怀疑这是真的面粉做成的面包吗?能留存四千年吗?</p><p class="ql-block">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古埃及的面包师创造了花样百出的面包品种。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面包有20多种,壁画浮雕上常见的圆锥形面包通常被献给死者,活人吃的面包是蒸或烤出来的发酵饼。</p><p class="ql-block"> 啤酒和面包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饮食,在祭祀神灵或亡者的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面包和啤酒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墓葬艺术中,但表现其制作过程的模型并不多见,这类随葬模型能代替真实的仆人,在冥世为墓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饮品。</p> <p class="ql-block"> 仆人锄地像 木、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6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 仆人和牛犁地像 木</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穷人永远都是卖苦力的,在阴间也不能改变当牛做马的命运吗?他们死后若能塑像一定会希望有更好的身份来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军队指挥官像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 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 Mada ),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的雕像端庄古朴,人物往往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势,神态肃穆,服饰与其身份相符。国王的形象往往高大伟岸、身材健硕、目光坚定,这种形象自然而然也被官员和贵族们竞相模仿。健康强壮的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永恒来世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伊蒙荷太普铜坐像 青铜、金、银</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时国王乔赛尔的宰相,也是萨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设计者。由于开创性地发明了金字塔这种纪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渐被神化为智慧与学识的化身,这种变化很可能始于后期埃及。他也被尊奉为书写和医药之神,希腊人将其等同于自己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p> <p class="ql-block"> 牛浮雕板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浮雕的一大特点是正-侧面的表现手法,人和动物的头都是侧面的,而肩和胸侧则是正面的,这样的设计使得头部各部分都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凸雕,也称为高浮雕,是通过将图象轮廓的四周铲平,使图象从底面上突出。而凹雕,也称为浅浮雕,则是通过刻出图像的轮廓线条和细节,使之凹入墙面。在古代埃及,由于制作浅浮雕的工序相对容易,因此更为常用。</p><p class="ql-block"> 在新王国的鼎盛时期,埃及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浮雕技艺高超,内容丰富多样,成为了这一时期艺术的代表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 描绘雕像制造过程的浮雕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 索哈杰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圣蛇浮雕板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圣蛇被视为法老的守护神,象征着王权和神权。圣蛇浮雕板采用凸雕技术,将图像从底面上突出,展现出高浮雕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双鹰浮雕板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双鹰浮雕板同样采用凸雕手法,上面一只鹰尚处于半成品状态,而下面一只鹰的细节已经雕刻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古埃及艺术家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 人像浮雕板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左手形象浮雕板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孟菲斯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国王和王后头像 石灰岩 双面浮雕板</p><p class="ql-block"> 王后半身像浮雕板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1916年于埃德福出土</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国王和王后头像的双面浮雕板,不仅展示了古埃及王权的威严,还通过国王和王后头上戴有的眼镜蛇与秃鹫的发饰,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的神圣地位。</p> <p class="ql-block"> 绘有俘虏的陶片 费昂斯</p><p class="ql-block"> 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天顶彩绘装饰图案石片 石灰岩</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多色调色盘</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色,不易变色,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向图特摩斯三世献礼石碑</p><p class="ql-block">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前1069年) 谢赫村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及其载体。古埃及人认为智慧之神图特发明了文字。在古埃及,想要成为人上人,做官也是主要的实现途径。要做官,先要识字,成为书吏,之后逐步走上管理岗位。</p><p class="ql-block"> 石碑上的文字为古埃及圣书体,这也是神庙、纪念碑装饰上使用的装饰字体。圣书体文字的符号大多取材于埃及本土动植物,既可以补充画面,也可以用来解释和说明画面。</p> <p class="ql-block"> 敏霍特佩姆哈特努彩绘石碑 </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中王国时期的典型丧葬石碑,石碑四周的装饰效仿神龛的样式,画面中的墓主坐在堆满供品的供桌前,向供品伸出一只手,有接受供奉之意,画面右侧为四排供奉者的形象。墓主身着短裙,头戴假发,颈上戴有宽项圈,为贵族阶层的标准形象,他的面前还有插着莲花的香膏罐供其闻香。面包、啤酒、肉类、蔬果和香膏均为献给亡者的供品。</p> <p class="ql-block"> 阿蒙涅姆赫特彩绘石碑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门图霍特普拱顶彩绘碑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块拱顶石碑的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画面的下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 梅米彩绘假门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第5至6王朝(公元前2494﹣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 萨卡拉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伊蒙尼彩绘石碑 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 阿拜多斯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本应是墓室假门的一部分,最顶端是红白黄三色相间的纵向条纹,下方刻有象形文字铭文,铭文下是彩绘场景。石碑属于伊蒙尼,他正头戴假发、穿着白色短裙坐在供桌前的椅子上,身后站立的女性可能是他的妻子,供桌对面的男子正在为他献上供品。</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狒狒形图特神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span></p><p class="ql-block"> 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掌握着魔法和秘传知识,也是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同时,图特还掌握着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例如荷鲁斯被塞特设计陷害而眼睛受伤,图特替他治愈了这只与月亮相关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包金朱鹭像 青铜、金、木</p><p class="ql-block">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图特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p><p class="ql-block"> 这类朱鹭像一般用于放置朱鹭的木乃伊。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区,神庙附近的水域饲养着大批朱鹭,它们活着时是图特在人间的化身,死后则被制成木乃伊放入朱鹭雕像或带盖陶罐。朝圣者会购买与自己信仰的神明相关的神圣动物木乃伊,供奉在神庙的祭坛上,用于探问神谕、祈求保护或虔诚还愿。</p> <p class="ql-block"> 第五王朝书吏坐像</p><p class="ql-block"> 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位书吏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腿而坐,左腿压在右腿上方,双手紧捏大腿上摊开的一卷纸莎草纸,似乎时刻准备进入工作状态。他的面部表情温和,双眼平视前方,头上是古王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中分式假发,裸露的胸膛健美有力,拥有古埃及男性的理想身材。古埃及的书吏不但要懂得识文断字、撰写文书,也要学习数学、几何和宗教知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五王朝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 </p><p class="ql-block"> 雕像主人是一位高级书吏,书吏在古埃及社会中举足轻重,既负责行政工作,也和工匠、画家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书吏是古埃及最基层的官员,他们要占星,要知道日月运转,要懂得税务,要会丈量土地,因为尼罗河每年泛滥,每年要重新丈量土地,所以书吏的知识比较全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拉像 灰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1904年于卡纳克出土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件方形的书吏雕像就隐含了一个八卦故事。这位书吏名叫森奈穆特,方碑上,森奈穆特怀抱着小公主奈芙尔拉,他是小公主的家庭教师。据说,森奈穆特是第18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情人,他为女王设计过著名的祭祀神庙。森奈穆特出身下层,但女王把他提拔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地位特殊,一个人就有两个墓,雕像就有20多个,远超一般贵族。</p><p class="ql-block"> 方碑前面刻着雕像主人的自传。这种方雕是古埃及流行的样式,一般放在神庙里,前面刻着雕像主人的自传。方雕的上部是森奈穆特的头像,前面小公主露出了一半头像,显得十分调皮的样子,也表现出森奈穆特作为小公主家庭教师的身份。</p><p class="ql-block"> 但奇怪的是,女王统治十几年之后,森奈穆特突然就消失了,民间传说他失宠了。当地人到现在还不喜欢这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原因是女王把森奈穆特用完了就杀了。</p> <p class="ql-block"> 这些书吏的方碑前图文并茂,如同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一般,不懂的只能猜一猜。</p> <p class="ql-block"> 一组古埃及书吏的书写工具。</p> <p class="ql-block"> 托勒密王朝时期地理纸草(公元前305至公元前30年)</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将纸莎草加工成莎草纸,可以整张或切片使用。由于莎草纸比较珍贵,因此往往被重复使用。所谓地理纸草,就是描述地理信息的古埃及文献。</p> <p class="ql-block"> 熹平石经《诗经》残石</p><p class="ql-block"> 东汉墓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约以秦代为界,汉字的历史可分为"古文字"与"隶楷文字"两个阶段。隶楷文字至今已延用了两千多年,而其构形基本未变。汉字字形的长期稳定对中国的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均大有助益。</p><p class="ql-block"> 熹平石经因开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而得名,所刻系蔡邕等人书写的七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共四十六碑,刻成后立于洛阳太学,遂成官方定本。熹平石经所用隶书具有结体扁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特征,被称为"八分"。"八分"与汉代人日常所用的隶书有显著区别,是一种美术化的正体字。甲乙两版残石当出自同一碑,其正面分别为《鲁诗.小雅》之《节南山》与《正月》,背面为《大雅》之《桑柔》《瞻印》与《假乐》,篇序与后世通行的《毛诗》不同。</p> <p class="ql-block"> 熹平石经《诗经》残石拓片</p><p class="ql-block"> 当代 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金石是中国历史上文献的重要载体,记录着大量珍贵史料。金石传拓技艺是用纸将器物、碑刻表面的文字、纹饰等内容信息"复制"下来的一项技艺。碑石不易移动,为方便携带与传播,高效的"复印"技艺便有了诞生的土壤。通过金石传拓这独特的文献复印技艺制作的拓本,为我们真实留存下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为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第五至第六王朝梅米彩绘假门</p><p class="ql-block"> 假门是一种特殊仪式建筑,雕刻为门的形式,但不能真实开合,用来为灵魂提供往来于冥界和现世的通道。逝者通过假门来到祠堂中,享用供品并聆听祭司祷文,因此假门前通常会摆放为祭祀准备的祭品、水盆和供桌。</p> <p class="ql-block"> 中王国时期凯伊彩绘石碑</p><p class="ql-block"> 中王国时期的许多石碑是多人共用的,这件绘有近30人的供奉石碑就是如此。石碑中人物的大小和精致程度与其身份直接相关。</p> <p class="ql-block"> 用于开口仪式的石板</p><p class="ql-block"> 方解石﹣雪花石膏(石灰华)</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 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普塔大祭司夫妻像 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第22王朝(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 马特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雕像属于第22王朝的普塔大祭司谢苏﹣奈费尔图姆及其妻子。与其他重要的神一样,普塔在孟菲斯的神庙中拥有自己的祭司团体,而普塔大祭司的职务会被一些祭司家庭垄断。普塔大祭司被称为维尔﹣凯瑞普﹣海姆,即"工匠的伟大首领",这一职务一直延续到托勒密埃及时期。</p> <p class="ql-block"> 我拍摄的这些作品都是直接引起我的关注的,展品很丰富,不可能面面俱到,就记录的这些作品信息量已经很大了,够我慢慢反复细读一阵子的。接下来还有其余两个展厅的部分还要记录呢,慢慢来吧,给自己一个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