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制作:田野</b></p><p class="ql-block"><b>图文:田野</b></p><p class="ql-block"><b>音乐:三月桃花雨</b></p> <p class="ql-block"><b>古迹遗址是历史的见证,传承了文明的光辉,古代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见证了古人的智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置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 城址区全景图</span></p> <p class="ql-block"><b>步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首先看到公园南大门广场有座《良月流辉》巨型雕塑,雕塑由三部分组成。</b></p><p class="ql-block"><b>基座:采用琮形设计,象征着良渚古城的城址和外围水利系统,展现了古城的历史根基。</b></p><p class="ql-block"><b>中部玉器:融合了天、地、人的意象,刻有来自良渚陶器的神秘符号,圆形的玉璧既是上天的象征,也是古文字“良”的变形。</b></p><p class="ql-block"><b>顶端火焰:跳跃灵动的火焰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这座雕塑不仅是游客了解良渚文化的窗口,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值得每一位到访者驻足欣赏与思考。</b></p> <p class="ql-block"><b>良渚,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意思是“美丽的水中小洲"。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一一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四个片区。城址区为古城核心区,总面积63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由宫殿区、内城、外城及水利系统组成,是中国史前都城设计的典型代表。</b></p> 城墙遗址 <p class="ql-block"><b>据考古研究发现,内城以城墙围合,面积280万平方米。古城墙周长约6公里,城墙宽40一60米,最宽处达150米,残存的最大高度约4米。城墙接近长方形,四个转角处呈现圆形,称之为“圆角方形”。建造工程浩大,城墙土方量约120万立方米,需万人工作四年才能完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高度组织和协调能力。</b></p> <p class="ql-block">南城墙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城墙演变</p> <p class="ql-block"><b>城墙底部先用淤泥填平,然后辅没石块,其上再逐存堆筑黄色泥土。城墙内外两侧设有形似埠头的墩台,内侧24处,外侧28处。</b></p> <p class="ql-block">西城墙展示区</p> 陆水城门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城址区内城共设9个城门,即陆城门1个,水城门8个</p> <p class="ql-block">南城墙陆城门展示区</p> <p class="ql-block">南城墙东水城门展示区</p> 反山王陵 <p class="ql-block"><b>反山墓地发现于1986年,属于高等级墓地,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座落于内城西北部的一座高出地表6米的人工土台上,面积约2公顷,东侧与莫角山相邻。反山墓地发现的11座墓葬大致按南北两排分布,等级最高的12号墓在南排居中,等级同样较高的20号墓在北排居中,而等级较低的15号和18号墓分布于墓地的西北角,显示出一定的布局规范。墓向均为竖穴土坑墓,使用葬具。出土物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其中玉器占90%以上。反山墓地岀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为其它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是迄今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葬地,被称为“反山王陵”。</b></p> <p class="ql-block">15号和18号墓</p> <p class="ql-block">12号墓</p> <p class="ql-block">20号墓</p> <p class="ql-block">17号墓</p> <p class="ql-block">23号墓</p> <p class="ql-block">21号墓</p> 莫角山宫殿 <p class="ql-block"><b>莫角山宫殿是古城权力与信仰中心,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由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座宫殿台基及沙土广场组成,通往宫殿的一条必直大道称朝圣之路。4月,漫步在朝圣之路上,金黄色的油菜花海与遗址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春日景观。登高点视野可俯瞰三重城郭,黄昏光影极富诗情画意。</b></p> <p class="ql-block"><b>古城采用向心式三重城结构(宫殿区、内城、外城),莫角山宫殿区位于城址区中央,面积39公顷,是良渚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内城由城墙围合而成,面积280公顷(含宫殿区),分布有墓地、居址台地、古河道等遗址。外城位于内城外围,总面积351公顷,外城台地和穿行其间的河网形成临水而居的水乡景观。</b></p> <p class="ql-block">小莫角山</p> 池中寺粮仓 <p class="ql-block"><b>2017年,考古学家在莫角山南偏西的池中寺粮仓遗址发掘出总量约为20万公斤的碳化稻谷遗存。这一发现直接证明了良渚时期稻作农业的发达程度,堪称当时的“国家粮仓”。考古学家推测,这些稻谷得以保存,可能是由于粮仓曾发生火灾,将稻谷烧成焦谷埋藏于地下。池中寺粮仓的发现,不仅展示了良渚古城的农业生产和储粮能力,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状况。这些炭化稻谷遗存为研究良渚社会的农业发展、粮食管理和社会经济结构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b></p> 宫殿巨型木构展示点 <p class="ql-block"><b>2017年以来,在良渚古城遗址的古河道中陆续发掘了15根神秘的巨型木构件,而这个考古发现就足以证明良渚古城5000年前就建起过宏伟的宫殿。这些大木头最长的有17.2米,最粗的直径有80厘米。田野感觉非常震撼,通过这几根木头就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的璀璨文明,按现代述语良渚也是个 “基建狂魔 ”,它造就了很多大型工程。</b></p> 水利工程 <p class="ql-block"><b>古城拥有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由11条水坝组成13平方公里库区,兼具防洪、灌溉功能,体现先进治水技术。</b></p> 居址作坊展示区 <p class="ql-block"><b>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内城钟家港河道西侧发现了良渚时期的玉器、石器、漆木器等半成品,这些发现表明该区域是良渚人的手工业作坊与生活居住区。这些作坊的生产活动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还推动了良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b></p> 鹿苑 <p class="ql-block"><b>最后告诉大家,遗址公园内的鹿苑真的是美得让人心醉,感觉就像是置身于新疆的大草原,那种自由和开阔的感觉让人无比舒畅。不要错过哦!</b></p> <p class="ql-block"><b>良渚古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是该地区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展现了史前稻作文明的极高成就。其存在将中华文明起点从殷商时期(3500年前)推至5000年前,与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并称人类早期四大古文明中心。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地,良渚文明在全球视野中焕发新生,成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的发现者施昕更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景区东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