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图坦卡蒙的时代)(5)

燕影细语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特展分为三个主题展厅:</p><p class="ql-block">1. 法老的国度</p><p class="ql-block">2. 萨卡拉的秘密</p><p class="ql-block">3. 图坦卡蒙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本篇展示最后一个展馆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b>3. 图坦卡蒙的时代</b></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在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发现陵墓之前,他的前任找了12年也没有找到这些宝藏,资助寻墓的资金即将被撤掉,所有参与人员都不再抱有期待。但是,幸运之神降临了。1922年11月26日,当卡特进入墓室,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震撼了,宝藏琳琅满目,从神性到世俗的物品一应俱全,国王的棺椁完整,木乃伊安睡其间。而在此之前被发现的法老陵墓,包括拉美西斯二世墓,几乎都被盗空。在他身后的赞助人卡那封勋爵焦急地询问:“你能看到什么吗?”卡特回答道:“是的,是些神奇的东西。”这两句话,被放在了此次展览这个部分入口的墙壁上。传奇的故事就此展开。</p> <p class="ql-block">当卡特从铭文读出,这个墓属于一位叫做图坦卡蒙的国王时,心中产生了疑问,在古埃及的历史上,并没有记录这位国王。他到底是谁?但卡特很快做出了总结:“图坦卡蒙的一生最值得被记住的事就是,他死了,被埋葬了。”而这也成了后来在提到这位国王时,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话。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后的10年,卡特和他的团队在墓中持续进行整理工作。因为相继有参与发掘的人去世,出现了“法老的诅咒”传言,为图坦卡蒙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当然,所谓“法老的诅咒”,其实只是媒体的炒作。因为当时卡特将发掘的独家消息卖给了《泰晤士报》,引起了其他媒体的不满。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对于埃及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就在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及成为独立国家。因此,这成了埃及第一个文物几乎没有外流的考古发现,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目前这些文物都保存在埃及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图坦卡蒙墓的发掘,图坦卡蒙这位国王,将会被遗忘。在埃及历史古典著作中,没有作者提到过图坦卡蒙。在公元三世纪埃及牧师马尼托汇编的国王名单中,也没有他的名字。被遗忘的不止图坦卡蒙,还有他的父亲——埃赫纳吞。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两位国王都被从历史中抹去?这也就引出了古埃及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宗教改革。</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通过图坦卡蒙及其家人的文物,展示了古埃及历史上这一特殊时期的转型和变革,分为3个主题,分别为:</p><p class="ql-block">3.1 帝国之神阿蒙</p><p class="ql-block">3.2 阿玛尔纳的变革</p><p class="ql-block">3.3 少年法老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b>古埃及第18王朝的法老及其主要功绩</b></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70年—前1300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这个王朝,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埃赫纳吞宗教改革,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帝王哈特谢普苏特,当然还有因陵墓被发现而走红的图坦卡蒙。</p><p class="ql-block"><b>阿赫摩斯一世</b>(Ahmose I):阿赫摩斯一世是第18王朝的创立者,他成功地将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统一了上下埃及,奠定了新王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阿蒙霍特普(阿蒙荷太普)一世</b>(Amenhotep I):阿蒙霍特普一世继承了父亲阿赫摩斯一世的遗产,继续对努比亚进行军事行动,巩固了埃及的南部边界。他还开启了大规模的建筑项目,包括在底比斯的神庙建设。阿蒙霍特普一世没有儿子,王位归于当时军事统帅图特摩斯,即图特摩斯一世。</p><p class="ql-block"><b>图特摩斯一世</b>(Thutmose I):图特摩斯父母都不是王室亲戚,为保持王室血统,迎娶了阿赫摩斯的女儿阿莫斯做妻子,所以图特摩斯一世是阿蒙霍特普一世女婿。他继续对外扩张,将埃及的边界扩展到努比亚的第三瀑布,并在亚洲取得了显著的军事胜利,成为首位到达幼发拉底河的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一世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其死后被葬在新的陵墓——帝王谷中,之后三个王朝的法老均葬于此地。</p><p class="ql-block"><b>图特摩斯二世</b>(Thutmose II):图特摩斯二世是图特摩斯一世之子,在位期间相对平静,他娶了自己的同父异母妹妹哈特谢普苏特为妻。他体弱多病,继位不久,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的身上。几年后病死。</p><p class="ql-block"><b>哈特谢普苏特</b>(Hatshepsut):哈特谢普苏特是图特摩斯二世的妻子,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外孙女,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阿莫斯之间唯一的嫡女,图特摩斯三世的继母。她在丈夫去世后成为摄政王,后来称自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女,正式成为法老,为古埃及的武则天。接着,她开始女扮男装,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她的统治时期以和平和繁荣为特征,她停止了对外战争,转而发展贸易和建筑,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包括底比斯的停灵庙。</p> <p class="ql-block"><b>阿蒙霍特普(又译:阿蒙荷太普)二世</b>(Amenhotep II):阿蒙霍特普二世是图特摩斯三世之子,继续维护埃及的帝国地位,在位期间平息了叙利亚的叛乱,并继续对外扩张,与周边强国建立了外交关系。</p><p class="ql-block"><b>图特摩斯四世</b>(Thutmose IV):图特摩斯四世是阿蒙霍特普二世之子,在位期间,埃及继续维持其帝国地位,他与米坦尼公主漠特埃姆维阿结婚,建立了同盟关系,同时帮助米坦尼防御亚述帝国的威胁。</p><p class="ql-block"><b>阿蒙霍特普三世</b>(Amenhotep III):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统治时期是第18王朝的鼎盛时期,他大力发展对外关系,与巴比伦、米坦尼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包括卢克索的门农巨像。阿蒙霍特普三世突破了埃及王室血统,在当上法老的第二年,就同一个并非来自正统王室的平民女子泰伊结婚了。泰伊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因美貌绝伦而被选进宫。</p><p class="ql-block"><b>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纳吞</b>(Akhenaten):阿蒙霍特普四世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后改名埃赫纳吞,其王后纳芙蒂蒂,曾当过法老,现知埃及历史上第二位女法老。古埃及人对神非常崇拜,第十八王朝的主神为“阿蒙”。阿蒙霍特普的名字即由此而来,意为“阿蒙的仆人”。阿蒙神的祭司在埃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国力强盛,祭司们积累了大量财富,隐隐有与法老分庭抗礼之势。阿蒙霍特普四世对祭司集团的势力深感不安。他决意打击祭司集团的势力,即位第一年即发动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太阳神“阿吞”神代替阿蒙神,成为新的众神之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改名为埃赫纳吞,是最高的而且是唯一的神,由此法老成为人与神交流的唯一中介,彻底排除了阿蒙祭司集团。阿蒙霍特普四世将首都由底比斯迁往以阿吞神命名的新城——埃赫塔吞(现阿玛尔纳)。这一改革在埃及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b>斯蒙卡拉</b>(Smenkhkare):斯蒙卡拉的统治时期较短,他是埃赫纳吞之子,与埃赫纳吞共治3年后神秘消失,关于他的历史记录较少,他的身份和统治细节仍然存在争议。</p><p class="ql-block"><b>图坦卡蒙</b>(Tutankhamun):图坦卡蒙是第18王朝最后一位著名的法老,埃赫纳吞之子,生母奇娅和继母王后纳芙蒂蒂。其统治期间恢复了传统的宗教信仰。他的统治时期虽然短暂,但他的墓葬在1922年被发现,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著名的黄金面具,这些发现使他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p><p class="ql-block"><b>伊特努特·阿伊</b>(又译:埃耶,Ay):在位约前1323年,持续4年。他原是以上三位法老的大臣,图坦卡蒙妻子安可希那蒙的外祖父,后来继承了王位。但是,阿伊出生平民,要继承法老之位必须让安可希那蒙下嫁,考古人员曾发现两人共同的王名圈,似乎证明两人的婚姻存在。</p><p class="ql-block"><b>霍伦赫布</b>(又译:赫伦布,Horemheb):霍伦赫布是第18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他原是伊特努特·阿伊的女婿、安可希那蒙的姨丈和大臣,图坦卡蒙法老的大将军。他恢复了被埃赫纳吞废除的传统,重新以孟菲斯为首都,并摧毁了崇拜阿吞的新制度,恢复了对阿蒙的崇拜。霍伦赫布仍然没有儿子,将法老位传给了当时的大祭司和税务总管门帕提拉,即第十九王朝第一位法老拉美西斯一世,第18王朝结束。</p> <p class="ql-block"><b>3.1 帝国之神 阿蒙</b></p><p class="ql-block">阿蒙及其配偶阿蒙涅特最初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是赫摩波利斯的八位原初之神的一员。从第11王朝起(公元前2055—前1985年),阿蒙就成为了底比斯的地方神,被称为“阿蒙-卡穆特夫”。新王国18王朝开始(公元前1550—前1295年),与太阳神拉融合为阿蒙-拉神,被提升到了“国神”的地位。他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王权之神。随着古埃及帝国的发展,阿蒙神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宇宙之神。</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由于扩张的需要,一批军事新贵崛起,埃及扩张过程中得到的丰厚物质财富,一部分被法老用来拉拢新贵,又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安抚旧贵族,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祭司阶层的力量不断膨胀。帝国经济的繁荣,军事集团的崛起,官僚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也促使王权不断强化,使之与阿蒙神庙集团的利益产生冲突。</p> <p class="ql-block"><b>手形响板</b></p><p class="ql-block">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主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响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在宴会、葬礼游行和宗教仪式中使用,形状如人的手臂,腕部佩戴手镯或其他装饰。也有一些响板制作成莲花、人或动物头颅的样式。这种乐器多由女性、尤其是跳舞的女性使用。两块响板通过顶端的小孔被系在一起,使用时相互撞击,发出声音。</p> <p class="ql-block"><b>花形串珠项链</b></p><p class="ql-block">费昂斯、萤石</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王后阿荷太普的黄金手镯带阿赫摩斯王名与双斯芬克斯</b></p><p class="ql-block">金、红玉髓、青金石、长石</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手镯的主体部分一半采用了绞丝工艺,另一半则在黄金表面以青金石、红玉髓和长石镶嵌成交替排列的杰德柱和泰特结。</p><p class="ql-block">手镯顶部是精美的立体雕刻,由一个王名图和一对斯芬克斯组成,王名圈里刻有以下铭文:“拉神之子阿赫摩斯,愿他永生”。</p><p class="ql-block">【注】阿荷太普是塞纳克滕雷·阿赫摩斯(Senakhtenre Ahmose)和王后泰蒂舍里(Tetisheri)的女儿。她嫁给了自己的兄弟塞肯恩雷·陶二世(Seqenenre Tao II),并生下了多个孩子,其中包括未来的法老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I)和未来的王后阿赫摩斯-内弗塔里(Ahmose-Nefertari)。阿荷太普在丈夫和儿子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塞肯恩雷·陶二世在与喜克索斯人的战斗中去世后,阿荷太普可能作为摄政王,支持她的儿子阿赫摩斯一世的统治。她被认为在组织和维持对喜克索斯人的抵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埃及独立斗争的持续。</p> <p class="ql-block"><b>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虫</b></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铭文节选:</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伟大的王后泰伊,愿她永生!</p><p class="ql-block">她的父亲名为尤亚,她的母亲名为图雅。她是强大国王的妻子。他的领土南至卡洛伊(第四瀑布附近的努比亚地区),北至米坦尼(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国)。</p><p class="ql-block">【注】阿蒙霍泰普三世非常宠爱泰伊,他甚至在圣甲虫上刻上爱的誓言“阿蒙霍泰普三世爱泰伊”,做了几百个,发送到世界各地。这个圣甲虫上的铭文,虽然不是“爱泰伊”,但也显示了泰伊在国王心中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迈赫普里的努恩碗</b></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3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只努恩碗上装饰了羚羊、鱼和水纹。羚羊象征美丽、敏捷和多产;鱼象征肥沃和富饶;水纹代表“努恩”,即创世神话中的原始混沌之水,是世界最初的模样和生命的开端。</p><p class="ql-block">在努恩之水中升起了原始之丘或莲花,最初的神灵阿图姆从中出现并开始创世。古埃及人相信,即便完成了创世,代表混沌的原初之水仍包围着埃及,伴随着太阳每一次从中升起,创世神话将不断重演。</p> <p class="ql-block"><b>彩绘陶瓶</b></p><p class="ql-block">陶</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饰有莲瓣纹的彩绘瓶</b></p><p class="ql-block">木、石膏</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阿蒙神头像</b></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头像的平顶冠及两侧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注】在埃赫纳吞之前,古埃及信仰多神,其中太阳神阿蒙神是最重要的,从他改革之前的名字也可以看出:阿蒙荷太普四世。他的父亲是阿蒙荷太普三世。古埃及国王的名字是一句话,中间通常会出现神的名字,表明国王在精神上最依赖的是哪一位神。第十八王朝,前有图特摩斯,后有阿蒙荷太普,一个是图特神,一个是阿蒙神。</p> <p class="ql-block"><b>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b></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的穆特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p><p class="ql-block">左侧铭文:善神,仪式之主,涅布玛特拉,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侧铭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b>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b></p><p class="ql-block">木、费品斯、金、象牙、乌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基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出土时内部还装有蓝色圆棒(因装饰物丢失而功能不明)和黄金制作的哈托尔女神头像。木箱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带有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很可能由王室工坊制造,是国王夫妇送给王后父母的礼物。</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在王室姻亲、阿蒙荷太普的王后泰伊的父母尤亚和图雅位于帝王谷的墓葬中发现的最精美的物品之一。盒子由木头制成,装饰有黄金、象牙和绿松石蓝,盒子上面有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人们认为它们是国王送给岳父岳母的礼物,由王室作坊制作,这也就解释了它们的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这个木箱安装在四个木腿上,顶部有一个盖子。外部完全被蓝色费昂斯镶嵌板、镀金装饰和象形文字铭文覆盖,体现了这对王室夫妇的财富和威严。此外,它还镶嵌了象牙片,这些象牙被染成粉红色,雕刻了细致的场景和图案。盒子的盖子是圆形的,上面有令人惊叹的装饰,盒子内部衬有粉红色亚麻布。</p><p class="ql-block">盒面不同图案区域的边缘用红蓝相间的饰带装饰。侧面蓝色区域写着国王和王后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祝福话语,下方是一排由权杖、象征生命安卡护符和代表“所有”的象形文字构成的复合图案,意味祝福他们获得全部生命力和权力。盒子的盖子上是一组对称图案:下部是一位神灵坐在代表黄金的象形文字符号上,他双手各穿过一个安卡符号拿着一根代表“年”的棕榈枝,头顶的四个象形文字符号意为“给予生命、稳定与权力”;上方是国王的拉神之子名和上下埃及之王名,两个名字被写在装饰有双羽冠和日轮的王名圈内,头顶是日轮和两只圣蛇标头。盒子被发现时里面仍有物品,一个是蓝色的圆棒,另一个是黄金制作的哈托尔女神的头像。</p><p class="ql-block">这个收纳盒不仅具有储物容器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和仪式意义。它可能在当时的宫廷和宗教仪式中发挥了作用,反映了法老和王后在世俗和神圣领域的重要性。作为卓越艺术和王家赞助的体现,装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收纳盒是古埃及文化遗产的不朽证明。</p><p class="ql-block">【注】阿蒙荷太普三世不仅深爱泰伊,泰伊的父母也受到了尊崇,他们被葬在了帝王谷,还随葬了非常多的精美物品,并且非常幸运地躲过了盗墓贼的掠夺,才使今天的我们能看到这些精美的随葬品。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它是帝王谷中保存得最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b>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镶嵌象牙小木匣</b></p><p class="ql-block">木、象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期(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木匣制作于阿蒙荷太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富有、且最有权力的国王之一,他统治的时期常被称为埃及的“黄金时代”。本匣上精心镶嵌了小块象牙作为装饰,象牙在当时是一种象征财富和地位的珍贵材料。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名字出现在木匣上,表明这只匣子可能专门为王室成员定制,用于存放珍贵的珠宝饰品,或是在宫廷典仪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b>泰伊王后站像</b></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b>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b></p><p class="ql-block">木、顔料、金、银</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尤亚和图雅墓(KV46)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图案中,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间。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塔沃瑞特则通常被刻画成双足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雌河马。雌性河马因其凶猛的护崽行为而被古埃及人尊为家庭的保护神。塔沃瑞特与贝斯两位神祇具有相似的职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现。</p> <p class="ql-block"><b>尤亚和图雅的凉鞋</b></p><p class="ql-block">草</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图雅的卡诺匹克罐</b></p><p class="ql-block">雪花石膏(石灰华)、颜料、石膏、金、木乃伊内脏、亚麻布</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由雪花石膏制成的卡诺匹克罐,其盖子制成了人首的模样,人首的眼睛和罐子上的象形文字用黑色颜料勾勒。这个罐子属于十八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岳母图雅,年代为公元前1390年至公元前1352年之间。作为国王的姻亲,阿蒙霍特普的岳父尤亚(Yuya)及岳母图雅在现在被称为帝王谷的王室墓地中得到了奢华的安葬。他们的陵墓于1905年被来自罗德岛的美国商人戴维斯发现。这座古墓完好无损,幸运地躲过了历代盗墓贼的掠夺,因此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这对夫妻的坟墓是帝王谷中保存下来随葬品最精美而丰富的。</p><p class="ql-block">卡诺匹克罐是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过程中使用的容器,用来储存和保存主人的内脏,以备来世之用。这种罐子共有四个,分别用来存放特定的人体器官:胃、肠、肺和肝脏。之所以不存在放置心脏的罐子,是因为埃及人认为心脏是灵魂的所在,需要在“末日审判”中去称量心脏,因此心脏被留在身体里。而上述四种器官则从尸体中取出,用泡碱仔细处理,然后放入神圣的罐子里。</p><p class="ql-block">到了第十八王朝晚期,罐子的盖子上已经出现了荷鲁斯的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保护肺的狒狒首神灵哈比,保护胃的豺狼首神灵多姆泰夫,保护肝的人首神灵艾姆谢特,以及保护肠的鹰首神灵克贝克塞努夫。这只罐子上面的人首表明这是神灵艾姆谢特守护下放置肝脏的卡诺匹克罐。</p> <p class="ql-block"><b>尤亚的木制萨布提俑</b></p><p class="ql-block">木、金</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尤亚的镀金萨布提俑</b></p><p class="ql-block">木、铜</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和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尤亚拥有“神之父、赫利奥波利斯的塞姆祭司、下埃及的重臣、阿蒙第二祭司”等头衔,其中“神之父”的荣誉头衔一般指国王的岳父,尤亚本人正是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亲,他出身于上埃及的一个富庶之家,其名字的拼写方式似乎暗示着他拥有外族血统。尽管从未做过埃及国王,尤亚和妻子却被安葬在帝王谷中,这对夫妻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b>尤亚的彩绘萨布提匣</b></p><p class="ql-block">木、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3.2 阿玛尔纳的变革</b></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之父,国王埃赫纳吞(阿蒙荷太普四世)在位第五年迁都阿玛尔纳,推行宗教改革,摈弃众神,独尊阿吞。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主张只崇拜阿吞,不允许崇拜其他神,甚至神的复数也不能出现。他还废除繁琐的神庙仪式,主张以简洁的方式在露天庭院中与阿吞神直接交流。埃赫纳吞自称为阿吞唯一的儿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介。</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阿玛尔纳风”。埃赫纳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实现了神与人之间在形象上的彻底分离。</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去世后,新宗教随之终结,传统宗教卷土重来。在19世纪考古学家发现阿玛尔纳之前,埃赫纳吞被彻底遗忘了三千多年,他的名字不仅在官方记载中彻底抹除,在民间也完全消失,成为被“加密”的创伤记忆。</p><p class="ql-block">【注】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图特摩斯王子,在孟菲斯担任着普塔神的最高祭司,然而他早逝,未能继承父亲的王位。继承王位的是次子,阿蒙荷太普四世(后来的埃赫纳吞)。新王国时期,祭司阶层的力量不断加强,而帝国的扩张也带来了王权的强化,双方的矛盾日益凸显。到阿蒙荷太普四世时,矛盾激烈。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无疑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统治者。他对埃及的统治大约持续了18年,统治时期约为公元前1353至公元前1335年,并以迁往阿玛尔纳的新首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阿蒙荷太普四世时期以底比斯的阿蒙神崇拜为中心;第二期埃赫纳吞时期以阿肯塔顿的阿吞神崇拜为中心。在位的第四年,阿蒙荷太普四世更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阿赫即古埃及人世界观中的一种灵魂。他大力推行以太阳日轮阿吞神为核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自称为太阳神阿吞唯一的儿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介。之后甚至放弃了首都底比斯,迁都阿玛尔纳。</p> <p class="ql-block"><b>绘有植物和鸟类的地砖</b></p><p class="ql-block">石膏、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因18王朝晚期国王埃赫纳吞迁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玛尔纳而得名,这一时期始于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终结于图坦卡蒙继位后对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复。伴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传统的艺术准则被打破,新的艺术风格诞生。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倾向于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万物与生活场景,动植物成为重要题材。宗教改革失败后,阿玛尔纳的艺术风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并影响了后来的埃及艺术。这件彩绘地砖来自阿玛尔纳的“南宫”,即埃赫纳吞为其长女梅丽塔吞建造的宫殿“玛汝阿吞”(Maru-Aten)。彩绘中的沼泽画面里有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在古埃及,沼泽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丰富的物产而成为丰饶和收获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指的是第十八王朝从埃赫纳吞宗教改革开始到图坦卡蒙结束改革的这段时间。这场改革在宗教上否定了其他所有神灵,独尊阿吞为唯一的至高神。宗教改革伴随着传统艺术准则的打破,促进了新的艺术风格的勃兴。阿玛尔纳艺术一改传统的刻板风格,倾向于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场景。其中动植物成为重要的艺术题材之一,在埃赫纳吞修建的新都城埃赫塔吞的宫殿中大量使用了这样的地砖。在改革失败后,这样的风格仍然部分地保留了下来并影响了后来的埃及艺术。</p><p class="ql-block">这块带有鸟类和植物的彩绘石膏地板来自于阿玛尔纳南部一个被称为“美鲁阿吞”的宫殿,这座宫殿是为埃赫纳吞的女儿梅里塔吞而建。1891年,皮特里在这座宫殿E厅发现了众多墙画、地板画以及各种装饰品,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转角处被称为北哈里姆的著名的彩绘路面。大量的碎片展示了以动植物为主题的高品质绘画,它们以南方的风光为主题。水生植物和纸莎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创世神话有关——原初世界以及最初的生命形式正是来自这样一片混沌水域,因此水生生物的场景象征着战胜死亡和混沌。在新王国时期,战胜混乱的主题获得了更广泛的意义,在帝王谷图坦卡蒙墓中发现的镀金神龛外壁上,王后安克希那蒙就手持着野鸭。</p><p class="ql-block">这块彩绘石膏地板上描绘了一幅沼泽场景。地板使用了蓝、绿棕、黄色的颜料,描绘了沼泽中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整个场景构图清新而富有自然气息。沼泽场景的主题在古埃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一方面,沼泽泥泞难行且充斥着危险的生物,因此代表了世界原始的混乱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刺杀河马、行船、捕鸟或捕鱼等活动驱散未知的危险。另一方面,尼罗河沼泽为古埃及人带了丰厚的物产,因此也是丰饶和收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梅莉塔吞是图坦卡蒙的姐姐,在图坦卡蒙墓室的陪葬品中很多都挪用了其姐姐的陪葬品。梅莉塔吞和图坦卡蒙有很多姐妹,但死于瘟疫。梅莉塔吞是长女,埃赫那吞去世后,大约8岁左右的图坦卡蒙匆匆继承法老之位。埃赫纳吞的改革得罪了崇信阿蒙的宗教集团,旧势力展开了残酷报复,同时外部势力也虎视眈眈。梅莉塔吞称为法老,运用智慧对抗赫梯帝国。梅莉塔吞提出和赫梯帝国王子联姻,赫梯帝国王子在去往古埃及的路上遇害身亡。这场联姻计划,为梅莉塔吞赢得了时间,以便古埃及军队获得重组的铜和锡。为此,年仅十几岁梅莉塔吞赢得了古埃及民众的信任。将都城从阿玛纳迁到底比斯。她将过世亲人的遗体安葬在帝王谷一座新的陵墓中。梅莉塔吞的母亲纳芙蒂蒂和祖母泰伊则葬在她的祖父阿蒙霍特普三世(曾统治古埃及40年)的陵墓中。她的弟弟不久后就继位了,而她自己不知什么原因销声匿迹了。有可能是她去世了,但并没有葬在为自己的准备的陵墓中,这座陵墓成为了图坦卡蒙的陵墓,而她不知葬身何处。</p> <p class="ql-block"><b>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b></p><p class="ql-block">砂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 <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即阿蒙荷太普四世,无疑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统治者。他对埃及的统治大约持续了18年,统治时期约为公元前1353-1335年,并以迁往阿玛尔纳的新首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阿蒙荷太普四世时期以底比斯的阿蒙神崇拜为中心;第二期埃赫纳吞时期以阿肯塔顿的阿吞神崇拜为中心。在位的第四年,阿蒙荷太普四世更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阿赫即古埃及人世界观中的一种灵魂。他大力推行以太阳日轮阿吞神为核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其反传统性直接地体现在艺术风格的创新和转变上。</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不久,他的纪念物就被拆除或隐藏在后来修建的建筑下面,他的雕像被推倒、毁坏或摧毁,他的名字从未被收录进其继任国王统治时期的任何石刻或纸草书写的王表之中。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随着象形文字的破译,埃赫纳吞的名字才得以重新为人所道。</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创作了阿吞神颂歌,它被誉为古埃及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他还在统治期间将当时的口语抬高为官方的书面语。埃赫纳吞、他的妻子纳芙蒂蒂与太阳圆盘一起成为了宇宙的中心,这深刻地改变了埃及艺术的主题与风格。阿玛尔纳艺术因国王埃赫纳吞在埃及中部地区营建的新都城而得名。因为在短短十七年里造就了与其他时期截然不同的独特风格,所以阿玛尔纳艺术在古埃及艺术中显得格外迷人。</p><p class="ql-block">这尊埃赫纳吞巨像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相似造型的雕像,并且以砂岩为原料,它们原本有约4米高,被安置在卡纳克神庙东墙外的阿吞神庙。这些雕像几乎完全与埃及传统审美决裂:巨像所表现的特征与埃及法老英气健美的传统形象大相径庭。埃赫纳吞头顶上下埃及之主的红白王冠和王巾、额前装饰着眼镜蛇、下巴戴着蓝色假胡子,王冠和左臂上侧的部分保存完好,依然可见曾涂有颜料的痕迹,而他的双臂交叠抱于胸前,双手紧握象征王权的连枷和权杖。</p><p class="ql-block">这尊巨像的手腕和手臂处似乎刻有埃赫纳吞热烈推行的教义里的阿吞神圣名:愿地平线上尽享欢乐的拉-荷尔阿赫提万岁,他的光芒就是阿吞的光芒!这意味着纵使在艺术风格上背叛了传统,实际上却完全没有脱离埃及王权的基本象征。</p> <p class="ql-block"><b>纳芙蒂蒂头像</b></p><p class="ql-block">石英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最初被记录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被确认属于纳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组合雕像的头部。</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是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她的优雅容貌,细节写实,线条柔美,具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的头雕由红色石英岩雕刻而成,属于第十八王朝。头雕的眼睛和鼻子受损较为明显,额头以上和脖子以下的部分皆缺失。雕像发现于1916年,最初被记录为“十八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又被认为是纳芙蒂蒂的头像。它可能是阿玛尔纳时期一个雕像组合的一部分,包括纳芙蒂蒂和埃赫纳吞的公主们。</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这位女王优雅的容貌:高高的颧骨,斜视的眼睛,弓形的眉毛,丰满的嘴唇和细长的脖子。整个头雕具有强烈的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风格。埃赫纳吞在其在位的十七年里领导了一场文化、宗教和艺术的大变革。在他在位的第六年,他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往北面的阿玛尔纳,并将其改名为埃赫塔吞,这一时期也因此被称为阿玛尔纳时期。阿玛尔纳时期除了著名的宗教改革,其艺术形式也呈现出相当特殊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b>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b></p><p class="ql-block">结晶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板曾用于装饰通往阿赫塔吞(阿玛尔纳)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浮雕画面中,埃赫纳吞及其家人正在为阿吞神举行仪式,阿吞神呈现为日轮的形式,其光线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将神的恩赐传递给国王一家。这些光线带来生命、欢乐与繁盛,照耀着人间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阿吞被升格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着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与神之间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员能参与仪式并与阿吞神互动。阿吞神庙在建筑形式方面也与传统神庙不同,它没有屋顶,完全敞开在苍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庙的任一角落。</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阿肯塔顿城的宗教建筑是研究阿吞崇拜的神圣仪式与象征体系的重要材料。与埃赫纳吞统治早期的那些卡纳克东面的神庙一样,阿玛尔纳地区的神庙、祠堂和神龛是古埃及宗教思想史上最独特阶段的重要物质遗存。从埃赫纳吞的朝臣墓葬里所描绘的仪式和游行,到现存的神庙地基与墙壁,阿玛尔纳的建筑遗迹依旧能够为阿吞崇拜提供全新的见解。这块石板便是通向阿肯塔顿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两侧墙壁上的一块。</p><p class="ql-block">太阳圆盘阿吞神的神庙在土地规划和建筑结构方面与传统的埃及神庙截然不同,尤其与阿蒙-拉的神庙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是内部密闭的隐秘空间,而阿吞神庙则彻底敞露于天空之下,没有任何屋顶结构。如此一来,阿吞神就能全天候地照耀神庙的所有角落,这正与埃赫纳吞倡导的新教义如出一辙。在此期间,不再有任何人形或混合形态的神明受到供奉,只有太阳神以太阳圆盘的单一形态接受埃及人的崇拜,而它的光芒末端以人类手掌的形式向信众传递神明的恩赐。这些光线带来了生命、欢乐与繁盛,显示出独一无二的美,甚至能照亮一切水体的最深处。</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时期,阿吞神被埃赫纳吞升格为唯一造物主,象征无所不在的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神之子和人神之间的唯一中介,只有王室家族可以直接与阿吞神互动,参与阿吞神的各类仪式。埃赫纳吞的一神教改革显然遭遇了巨大的阻力,特别是来自传统神祇阿蒙及其神职人员的抵抗,正因如此他的继承者在他去世后逐渐恢复了多神教的崇拜,并逐步抹去了埃赫纳吞及其宗教改革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b>纳芙蒂蒂浮雕</b></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石灰岩板正面是纳芙蒂蒂的头像浮雕,背面是一名呈跪姿的贵族女性形象,可能是某位王后或公主。阿玛尔纳时期初期,由于宗教改革下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雕刻家都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技艺。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中发现了大量类似的习作。</p> <p class="ql-block"><b>公主形象草图</b></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草图中的小公主梳着儿童特有的侧辫发型,正悠闲地吃着手中的烤鸭。与古埃及艺术中常见的宗教和仪式主题不同,在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中,富有生活趣味的画面大量出现,人物的姿态也更加闲适,呈现出一种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观察视角。</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鸭肉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肉类之一。尼罗河谷与三角洲的丰茂沼泽为水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埃及人不仅狩猎野鸭等水鸟,也人工饲养它们,以香料烤制的鸭肉成为了当时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在神庙和墓葬的浮雕中,都出现过烹饪和食用鸭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b>蓝冠</b></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费昂斯砖,带有纸莎草池塘图案</b></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3.3 少年法老的回归</b></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立下复兴石碑,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他精心隐藏王室成员的木乃伊,率领阿玛尔纳的居民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并重启了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时代的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开创性意义。它不仅继承了父辈埃赫纳吞的“阿玛尔纳风格”,还复兴了古埃及传统艺术风格,并在外来影响之下,形成了属于帝国中期的“图坦卡蒙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一直影响着19王朝乃至后来的王室贵族艺术。</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十八岁时骤然离世,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一位因1922年其陵墓的发现而成为最闻名的法老。原名图坦卡吞,意为“阿吞的形象”,表明他与父亲埃赫纳吞王室家族的关系。但在位期间,图坦卡蒙摒弃了父亲的阿吞神信仰,恢复了对阿蒙神的崇拜,并将名字改为“图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9岁登基,18岁暴亡,可能与家族遗传病和战争中的重伤有关。在古埃及,王室为了保持血统纯正而普遍存在的近亲结婚现象,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遗传疾病,因此寿命普遍较短。</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祖父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祖母是泰伊王后;父亲是埃赫纳吞(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儿子),母亲可能是埃赫纳吞同父异母的亲姐妹奇娅,所以图坦卡蒙是近亲结婚的产物,故疾病缠身;图坦卡蒙又与同父异母妹妹安克希那蒙结婚,而安克希那蒙的母亲是纳芙蒂蒂,她是埃赫纳吞的首席妻子;因此,图坦卡蒙未留下存活的后代,虽曾有两个女儿,但都未能存活(这两个胎儿的木乃伊在图坦卡蒙的墓中被发现,其中一个胎儿患有脊柱侧弯,另一个胎儿患有先天性畸形)。</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陵墓位于埃及帝王谷,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埃及法老陵墓。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帝王谷终于发现了图坦卡蒙的陵墓。墓中出土了超过5000件珍贵文物,包括黄金面具、雕像、珠宝和衣物等。这些文物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p> <p class="ql-block"><b>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b></p><p class="ql-block">石英岩、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季,芝加哥考古队在试掘时发现了埃耶时期始建、赫伦布时期完工的葬庙。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两尊巨大的红色石英岩雕像最初立于后门左右两侧宽敞的大厅里,发现时已经倾倒。除了展出的这尊来自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藏雕像外,还有一尊雕像现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物馆。赫伦布的名字刻写在所有原文被涂去的位置上方,那里最初写的是埃耶的名字,因为确定能够在某些地方读到原文的痕迹。然而,雕像的面容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而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我们可以根据目前已知的图坦卡蒙形象去对照和判断。该雕像明显是为了图坦卡蒙而制作的,但随后由埃耶制作完成、刻写铭文并树立于神庙中,并在最后被赫伦布挪用。</p><p class="ql-block">开罗的这尊雕像包括了基座、躯干和头部,国王身后有背柱支撑,他的左脚向前迈进。基座上的铭文是赫伦布的名字和头衔:万岁!荷鲁斯、阿蒙-拉所爱之人、两地王座之主、卡纳克神庙的诸人之首、上下埃及之王、(太阳神化身的圣者、拉神选中的)拉神之子,像太阳神一样永生永存。</p><p class="ql-block">法老图坦卡蒙的名字曾被后人从卡纳克和阿拜多斯正统王表中有意地剔除,所以王表关于18王朝的部分直接从阿蒙荷太普三世跳到了赫伦布。实际上,图坦卡蒙的身份和出身也依旧存疑,尽管这位年轻的王子显然是在阿玛尔纳长大的。在埃赫纳吞去世之后不久,当时名字还叫作图坦卡吞的年轻国王就在孟菲斯加冕为王,他只有九岁,孤苦伶仃,生母奇娅和继母王后纳芙蒂蒂都已经去世。新王一继位,就立刻着手恢复了旧宗教。在其统治的第二年,国王和王后都将自己名字中的“阿吞”改成了“阿蒙”,亦即我们所熟知的“图坦卡蒙”。图坦卡蒙本人可能对于这些决策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他的近臣掌握了埃及的大权,而这位少年国王仅仅是大臣埃耶和赫伦布手中的提线木偶。</p><p class="ql-block">【注】到了19王朝,国王开始着手编撰历史,梳理古埃及国王系谱,埃赫纳吞、图坦卡蒙,甚至之前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都被除名,因为他们都是异端,为正统所不容。但历史时期总不能空白,所以就给前后的国王加长了统治时间。要是没有考古发现,他们就真的被湮灭在历史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b>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b></p><p class="ql-block">石英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凯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阳、创造以及从无到有的显化,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环。供奉凯普利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系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b>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b></p><p class="ql-block">金</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公元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塞提二世是第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公元前1199一前1197年),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在继承人西普塔夭折后,塔沃瑟瑞特王后效仿三百年前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登基称王并拥有了法老的头衔。</p><p class="ql-block">这件花冠由一个金圈和16朵玫瑰花饰组成,花瓣上刻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名字,可能是二人所生的一位小公主的随葬品。</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塞提二世是新王国时期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其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199年到1197年,王位名意为“太阳神的显现是强大的,拉神选中之人”,他是前代国迈仁普塔和王后伊塞特诺弗瑞特之子,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塞提二世的儿子西普塔短暂统治埃及后去世,他的继母塔沃瑟瑞特效仿三百年前的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自称为埃及女王并冠以法老的名称和头衔。塔沃瑟瑞特在帝王谷的墓葬的历史非常复杂,该墓葬始建于西普塔统治的第二年,后续由塔沃瑟瑞特继续修造,可能用于埋葬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夫妇,但后来被20王朝的首位国王塞特纳赫特篡夺。1908年发现的小型墓葬可能属于这对夫妇的早夭女儿,并且可能被洗劫了他们合葬墓的盗墓贼用于藏匿赃物,其中发现的小型棺材及其他随葬品表明这些物品属于一个身故的小女孩,极有可能是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所生的小公主。这个小王冠由一个黄金小圈和16朵玫瑰花构成,其中5朵花的花瓣上刻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的名字。考古学家在这座墓室里发掘出了帝王谷之中最华丽的贵金属首饰,包括金制的王冠、串珠项链、指环、手镯、护身符以及银制的拖鞋和“手套”等,这座墓葬也因此被称为“黄金墓葬”。</p> <p class="ql-block"><b>由串珠组成的门纳特项链</b></p><p class="ql-block">青铜、费昂斯、玻璃</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门纳特(Menat)是一种由多排珠子和护身符组成的项链,被视为哈托尔女神的象征物之一。哈托尔女神司掌音乐、舞蹈、恋爱与繁衍,人们在仪式中向女神献上门纳特项链以祈求其庇佑,特别是在生育和分娩方面。门纳特也是一种仪式乐器,在摇动时串珠发出的叮当声被认为可以安抚神灵、取说女神,并带来她的祝福。这件门纳特项链上的护身符为哈托尔女神的形象,更加强了女神与其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b>串珠项圈</b></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项圈出土于阿玛尔纳的王宫附近,可能属于埃赫纳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莲花花瓣形状的费昂斯串珠组成,串珠为明快的红、黄、蓝、绿、紫等颜色,不仅反映了珠宝匠人对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还象征着莲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b>国王头像习作</b></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件未完成的浮雕是工匠的练习之作。浮雕中的国王头戴圆形假发,额前装饰有圣蛇徽标,显示出国王的身份,其面部刻画体现出阿玛尔纳风格人像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灰岩上刻有两个只到脖颈处的国王头像,呈浅浮雕状,出土自十八王朝国王埃赫纳吞建立的新都阿玛尔纳。新王国时期,工匠们常会在正式雕刻造像前先用石灰岩练手,此件未完成的浮雕即工匠的练习之作。头像戴有圆弧形假发,露出耳朵,额前盘旋圣蛇,这标示着他们的国王身份。而他们那颇具特色的长相与其他国王头像迥异,正是阿玛尔纳风格的典型特征。埃赫纳吞进行宗教改革,建立新都,亦在艺术上开辟新流,学者们以其新都来命名,但这一风格流行时间甚短,图坦卡蒙时期恢复旧制,便也回归了传统艺术。因这块石灰岩板上没有文字,很难得知两个头像究竟属哪位国王。有学者认为两个头像都属于埃赫纳吞,但也有学者认为两个头像分别属埃赫纳吞和他的继任者斯门卡拉。</p> <p class="ql-block"><b>带有埃耶王名的费昂斯砖</b></p><p class="ql-block">费昂斯、颜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拉美西斯二世与两位女神像</b></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科普托斯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採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側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与赫梯帝国达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卡叠什条约,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修建了大量纪念建筑,同时也将多位前任国三的纪念物挪为己用,这座雕像于1895年被纳入埃及團家博物馆的馆藏中。</p> <p class="ql-block"><b>【深度解读】</b></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描绘了拉美西斯二世与两位女神的形像,由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发现于科普托斯的主神庙。早期学者认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中王国时期的辛努塞尔特一世,而最新的研究通过雕像风格的比较,指出它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属于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时期。该组雕座像有真人大小,拉美西斯二世坐在伊西斯和哈托尔中间,蒙受两位女神的荫蔽与保护,此类构图的早期范例是古王国时期的国王门卡拉的站立组像。三者并肩而坐,目光向前,双手安放于大腿之上。三个人物近乎完好无损,但每个人的右臂前部都有裂纹,其中国王和哈托尔的手臂已被修复。国王正襟危坐,气势轩昂,略高于两侧的女神,头戴条纹涅姆斯头巾,其细节在拉美西斯二世时期得以重新雕琢。他的鼻子遭到破坏,而嘴角微微上扬,身体的肌肉线条流畅明显,下身穿着宽腰的赛奈迪特短裙,王名刻写在裙带之上。两位女神同样庄严地坐在国王身侧,左手边是女神哈托尔,右手边是女神伊西斯,二者样貌几乎一模一样,左手平放于腿上,右手则持有生命符号安柯,身体特征雕琢得细致入微。在座像的人物部分之外,座椅的各面都铭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众多称谓和头衔。</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大帝不仅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王之一,还是古代世界里最杰出的外交家。拉美西斯二世被恰当地昵称为“大帝”,他一手造就了埃及独创的和平范本,远远要比同时期任何所谓的和平都更具价值,而后更是成为了后世和平条约的原型。古代的政治领袖通常至少拥有一项军事成就,古代的统治者则往往兼任军队的最高统帅,但只有拉美西斯成为了唯一拥有和平成就的掌权者,曾与虎视眈眈的强敌赫梯帝国达成了长久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在埃及历史后期成为最重要的女神,其起源颇具神秘色彩。与其他神明不同,没有任何一个埃及城镇声称是伊西丝崇拜的发源地或这位女神的安葬地,实际上在第五王朝之前从未存在过关于她的确切记载。然而,伊西斯在《金字塔铭文》里显得格外重要,其职能是帮助和保护去世的国王。在后期的丧葬文献中,伊西斯的荫蔽与保护向下扩展到了贵族和平民,她的力量和吸引力不断膨胀并最终超越了奥赛里斯,伊西斯几乎受到了所有埃及人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重要性持续增加。作为具有巨大力量的女神,伊西斯与其信徒之间的关系是个人的和直接的,这种连结从今生一直延伸到来世。</p><p class="ql-block">哈托尔作为古埃及最伟大的女神之一,可能起源于前王朝或早王朝时期,尽管关于她的大部分记载都来自于更晚的时期。哈托尔在《金字塔铭文》中出现得不多,但她在《棺椁文本》以及后来的宗教文献中非常重要。哈托尔在神话中被视作古代鹰神的母亲。作为神明的母亲或配偶,哈托尔的主要崇拜中心是丹德拉。同时,她还拥有保护和治愈的职能,后者可能源自一则神话,即荷鲁斯的眼睛被塞特所伤而致盲之后,女神哈托尔设法为他恢复了视力。</p> <p class="ql-block">壮丽的尼罗河流经千里沙漠,汇入地中海。在她滋养的广袤黑士地上,古埃及文明萌发壮大,成为地中海文明圈的中心和人类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古埃及,总与“震撼”和“神秘”相连,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在这里,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诸文明经历了复杂的融合过程,多元文化在选择和再造中传承发展,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6tgge2" target="_blank">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法老的国度)(1)</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75gyc6" target="_blank">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法老的国度)(2)</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7yzooj" target="_blank">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法老的国度)(3)</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8k7eef" target="_blank">古埃及文明特展(上博—萨卡拉的秘密)(4)</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