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建筑博览一一上海外滩建筑群

袁定仪

外滩为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最著名的景观,外滩的精华就是有"万国建筑博览"美称的外滩建筑群。它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上海最具标志的建筑群。 1996年11月20日外滩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外滩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这里鳞次栉比地矗立着二十多幢各种风格的大厦,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 外滩的建筑风格多样,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芝加哥学院派、巴洛克风格等等,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但它们的建筑色调与整体轮廓处理却惊人地统一、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让人无不赞叹惊奇。 外滩(中山东一路,下同)1号 亚细亚大楼(原麦边大楼) 大楼建于1913年,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八层。曾被誉为"外滩第一楼",为上海高层建筑中"年岁"最大的建筑。大楼东朝中山东一路,南向延安东路,东面和南面的立面几乎相同。纵向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釆用古希腊爱奥尼式双柱廊。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建筑整体上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入口处系大而深的圆形山花檐部,有巴洛克风格。 大楼1915年竣工,曽用名"麦边大楼"。1917年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租用大楼,故名为"亚细亚大楼"。1950年,由华东石油公司使用。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使用。 外滩2号 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原上海总会大楼) 英国上海总会,于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也称上海俱乐部。1905年,英国总会考虑到原有的房屋已经使用40多年,已显陈旧不堪,决定在原址重建新楼。由英商马海洋行承担设计。于1909年奠基,1910年1月竣工,是20世纪初外滩最壮观的建筑之一,是外侨活动的豪华俱乐部,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总会大楼的主立面朝东,面向黄浦江。大楼层高六层,砖混水泥结构,外观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复古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以主大门为纵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3一4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细部雕刻细腻优美。顶楼立面釆用变形的芒萨尔式屋顶,这在当时的上海尚属首次。大楼屋顶的南北两侧,各建一座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瞭望亭,既增强了建筑的立体视觉效果,又使整幢建筑显得更加巍峨高大。 大楼的内部设计和装修更为豪华。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吧台著称,它是当年远东最长吧台。踏上大理石的台阶就进入了门厅,门厅以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地,门厅的中央两侧,白色的柱子支撑着半层高的长廊,令人有置身艺术殿堂之感。在门厅的北侧,安装了一部奥的斯电梯,一直使用至今,成为中国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电梯。 上海总会大楼,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被日军用作海军武官府。1956年由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造成"东风饭店",上海首家肯德基餐厅于80年代末开设于此。2010年,成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这是华尔道夫品牌在亚洲开设的首家酒店。 , 外滩3号 外滩三号(原联合大楼) 该楼于1916年竣工,为英资天祥洋行物业,1914年由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将原来的3层砖木结构房屋改建成为6层大楼,故曾名"联合大楼"。这是英商公和洋行在沪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 大楼东面向外滩,北面向广东路,高六层,入口处七层,占地面积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13760平方米,折衷主义风格。纵向三段式,局部巴洛克风格明显,如:四面双柱亭式的顶层塔楼、入口处半圆形檐部,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式柱,柱身上有凹槽。窗格饰以旋转式图案,外墙用花岗石贴面。 1936年,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之一"有利银行"迁入此地,成为"有利大楼"。1953年,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使用。2004年,此楼被打造成为集时装、艺术、餐饮的潮流地一一外滩三号。 外滩3号 外滩三号(原联合大楼) 大楼东立面与北立面。 外滩5号 外滩五号(原日清大楼) 建成于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人合资建造。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84平方米。由英资德和洋行设计。建筑立面为三段式,为日本近代西洋风格,整体上装饰不多,但在5一6层之间设计了挑檐和浮雕,遂有一定的凹凸感。 大楼竣工后为日凊公司总部所在地,名为"日清大楼"。1950年代,由上海轮船招商局使用。1996年,由华夏银行使用。2006年,被改造成汇集时装和餐饮的"外滩五号"。 外滩6号 外滩六号(原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建成于1897年,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1906年翻建,由英资马礼逊洋行设计,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假四层,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四层窗楣从上而下分别釆用尖拱、平直、扁拱和半圆拱,第四层为三角形尖顶,一大四小,立面构图清新。 大楼翻建竣工后,由中国通商银行使用,名为"中国通商银行大楼"。这是中国人自办的首家银行,创办人是清政府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1956年,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因与元芳弄相邻,也曾叫"元芳大楼"。2006,此处被打造成为"外滩六号",融合了时装、餐饮、酒吧。在外滩建筑群中,整栋被保留下来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外滩7号 盘谷银行大楼(原电报大楼) 建成于1908年,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楼高四层,占地455平方米,建筑面积3538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建筑,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明显。每层有腰线装饰,底层外墙石砌,各层均用拱形的木门窗。2一3层原有塔什干或科林斯双柱外郎,但被加外窗改成房间。顶端南北两侧建有方形穹顶,并饰有曲檐,入口处弦形檐部,体现出巴洛克风格。 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大北电报公司使用,名为"电报大楼"。盛宣怀创办的电报总局在此办公。1924年,归还轮船招商局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1950年代,由长江航运公司使用。1995年,由泰国盘谷银行使用,更名为"盘谷银行大楼"。 外滩9号 轮船招商总局大楼 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资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1877年将其办公室大楼卖给中国官商合并企业轮船招商局。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层高三层,建筑面积3538平方米,外观仿文艺复兴式样。建筑强调水平线,底层为石彻外墙和拱形门窗,上面两层是清水红砖墙,有科林斯式双柱外廊。顶部南北两侧对称建有三角山花,山花和檐部均有浮雕装饰。 大楼1901年竣工后,名为"轮船招商局大楼"。1950年代,由"中国人民轮船公司"使用。2001年,由"招商局集团公司上海办事处"使用。 外滩12号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 大楼建于1923年,是一幢花岗岩砌成的古希腊风格的建筑,为外滩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和醒目标志。大楼原系英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其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英国人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 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其外形接近正方形,东立面三横三纵,横向中间七层,两翼各为五层,比例为2:1:2;纵向三段式,除圆穹顶,三段比例为1:3:2,是标准的"三段式"。中部隆起部分为一半球形屋顶,为仿古罗马"万神庙"之顶而建,故又称外滩12号圆顶建筑,远远望去,让人不由地想到美国白宫。整幢大楼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以正大门与上面穹顶为主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大楼显得典雅而豪华。临外滩的大门前左右各有一座专从英国定做来的青铜狮,相互把守重地(左边张口的叫"史提芬",另一座神情沉稳的叫"施迪"),配以那高大的爱奥尼式柱廊,充分显示了这家大户人家的不同凡响。 外滩12号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 大楼内部的藻井式天花板装修考究华丽,大厅顶有被称为"世纪壁画"的穹顶,由马赛克镶拼而成大型壁画,内容有黄道12宫、汇丰银行在世界各地设有分行的8个主要城市(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和加尔各答)代表建筑、16位希腊风格的人物造型,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还有一圈英文"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和繁荣的美好愿望。底楼大堂有4根无接缝的大理石爱奥尼式廊柱,据说目前世界上仅有6根,其余2根在巴黎卢浮宫。 大楼1923年竣工后,成为"汇丰银行大楼",这是英国在远东最大的金融机构。1955年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1997年成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 外滩13号 上海海关大楼 这里原为"江海北关"旧址,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1925年再次重建成现在的大楼。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新海关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于1927年竣工。楼高11层,上面3层为钟楼,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其建筑外观为复古主义风格,正大门的设计具古希腊神庙形式,竖立有四根陶立克柱,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给人庄重而神圣不可侵犯之感。上中段以水平檐部分割,檐下有齿饰,具文艺复兴特点。而上段的钟楼则为哥特式风格,神圣而威严。其入口的大厅藻井镶有金壁辉煌的马赛克海事图画等,而大堂的顶部天花有沙船等中国船只图案,大铁门上有以世界通用的金钥匙和铁锚组成的海关标志。从细节到整体,无不考究。 海关大楼最著名的当数那高耸的钟楼,装有从英国定制的四面巨钟,四周每个钟面直径为5.4米,钟面上的紫铜长针长达3.17米,该钟每15分钟自动报时一次,逄整点则敲出悠扬而深沉的钟声,传至数里以外。大钟仿伦敦国会大厦的大笨钟制造,为亚洲第一大钟,世界第三,仅次于伦敦国会大厦大钟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 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海关大楼与汇丰大楼一起组成外滩地标性建筑。 外滩14号 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原交通银行大楼) 这里最初是英资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被德华银行买下。一战结束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资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到此处。1947年重建,大楼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为装饰艺术派风格的6层大楼,局部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以垂直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中间升高两层做塔状造型,使建筑物轮廓鲜明。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它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拦杆。沿台阶走上2楼平台,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整幢大楼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大楼于1948年竣工,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由交通银行使用,名为"交通银行大楼"。1950年代初,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更名为"上海市总工会大楼"。 外滩15号甲 外滩公共服务中心(建国后建筑) 外滩15号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建于1902年,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岩石镶嵌,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二三层立面贯以6根爱奥尼立柱,3层檐下及柱顶均饰以欧洲神话人物头像的雕塑。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复古建筑风格。内部大厅中央高达3层,彩绘玻璃作天棚,采光好。二三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营业大厅沿廊壁雕有精美人物浮雕,至今还保存完好。 华俄道胜银行是近代中国首家,且是唯一一家中国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1899年该行在上海设立分行,购下此地块并兴建了银行大楼,故此楼被称作"华胜大楼"。1928年由国民党政府接管,归中央银行使用,又被叫作"中央银行大楼"。1980年代后期由上海航天局使用。现在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华胜大楼是外滩第一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而成的巨型建筑,从而打破了在上海不宜建造巨型建筑的观念。 外滩16号 招商银行大楼(原台湾银行大楼) 早期的台湾银行大楼是一座东印度式建筑,1924年拆除重建。现在的大楼兴建于1924年,仅4层,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其风格特征是广泛吸收各国建筑的长处,集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与日本大阪和横滨的近代建筑比较相似。大楼的东立面就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使其兼具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整幢大楼呈下大上小形,有一种稳重感,与周围的建筑风格遥相呼应。 台湾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1911年日本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1950年代,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使用。1995年,由招商银行使用。 外滩17号 友邦大厦(原字林西报大楼) 原为英文报刊《宇林西报》馆一一外国在上海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在上海创办最早、发行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称为"字林大楼"。建于1921年,大楼总高10层(1923年建成时,是外滩最高的建筑),三段式立面,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其中一层(段)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二层(段)用水泥粉刷,三层(段)两侧为穹形劵窗,加配以造形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是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1928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租楼办公直至1947年搬离。1998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回归,大楼正式更名为"友邦大厦"。 外滩18号 外滩十八号(原麦加利银行大楼) 外滩十八号大楼是一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1922年竣工。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层高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观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外墙为三段式立面,底层以齐整的花岗石作贴面,中央是雕花大铁门。中段2至4层立面处理较简单,中间用2根巨大的爱奥尼立柱作支撑和装饰。5层以上形成第三段,其中部每扇窗前都用2根小石柱作装饰,与下面的二根大柱形成呼应。屋顶上设有平台。 大楼建成后由麦加利银行使用,故称"麦加利银行大楼"。这是渣打银行设在远东的最大分行,首任经理名为"麦加利"。1955年,更名为"春江大楼"。2004年,被打造成为上海时尚新地标,世界品牌旗舰店、顶级餐厅、酒吧纷纷集聚一一"外滩十八号"。 外滩19号 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原汇中饭店) 建于1906年,为外国人在沪建造的首家带餐饮的饭店。整幢大楼为砖石混合结构,共6层,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为外滩建筑中惟一一幢以红白清水砖作为墙立面、每层以红砖作腰线的建筑。屋顶有当时上海最大、最早的屋顶花园。并建有巴洛克情调的凉亭。这里还是中国安装和使用载人电梯的第一幢建筑。 该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07年竣工后由"汇中饭店"使用。1909年,世界第一次"万国禁烟大会"在此举办。1911年,孙中山先生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途经上海出席在此举行的欢迎大会,提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著名口号。1965年,成为"和平饭店南楼"。2010年,成为集名表、高端酒店、艺术展示空间于一体的"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原汇中饭店),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外滩的19号属边门。 外滩20号 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 建于1929年,曾是上海最豪华、最高档的饭店,为上海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整幢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一面呈"A"字形。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院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外用花岗岩石贴面,处理简洁,具装饰艺术风格,其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内部装饰富丽堂皇,设有英、美、印、德、法、俄、日、西、中等九国套房。 该楼原为英籍犹太人沙逊经营的地产,竣工后,名为"沙逊大厦",楼层大多为华懋饭店所用。1956年,由"和平饭店"使用。1965年,名"和平饭店北楼"。2010年起,历时3年修缮,成为"费尔蒙和平饭店",由外及里,最大程度重现当年风貌。 和平饭店位于南京东路的立面。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 原为中国银行总行行址,建于1934年,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惟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分东西两幢大楼,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 大楼形体属装饰艺术派,外墙青石饰面,强调垂直线条和集合图案装饰。顶部两侧呈台阶状,釆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图案,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 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富有中国元素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 现在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滇池路由西往东(面向外滩)左侧为中国银行大楼,右侧为和平饭店北楼。 中国银行大楼与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并肩矗立,一个西洋经典,一个民族典雅,仿佛一对好兄弟。然而,它们之间背后却有一段民族屈辱的故事。中国银行大楼设计方案远高于当时的沙逊大厦,上海滩地产大亨沙逊,通过各种途径百般阻挠,强迫中行大楼低于沙逊大厦的尖顶,官司一直打到英国,最后还是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屈服,中行大楼被迫削到17层,低沙逊大厦0.3米俯首为臣。这就是中国银行大楼被迫削为17层的屈辱历史。 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与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24号 中国工商银行大楼(原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到中国开展业务(日本最早进入上海的银行,主管当年海外贸易的专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起初在南京路租房营业,业务发展后,购进外滩32号地皮建造行屋。1923年买下外滩24号老沙逊洋行行址,请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到1924年重建了一座6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岗石大楼。建筑面积为18932平方米。柱廊釆用爱奥尼柱式,东立面两根粗大的花岗岩石立柱耸立正中。 大楼竣工后由横滨正金银行使用。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工局迁入大楼办公。1990年代由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外滩26号 中国农业银行大楼(原扬子大楼) 大楼建于1917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1920年竣工,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该保险公司是外资在上海创办较早的保险公司之一)在此办公,得名"扬子大楼",又称"扬子保险大楼"。大楼是一幢7层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1960年代,由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使用。1995年由中国农业银行使用。 外滩27号 罗斯福公馆(原怡和洋行大楼) 大楼建于1920年,由英商马海洋行英籍建筑师思九生设计,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大楼墙身釆用横线条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稳重坚实。是上海釆用石料做外墙面的早期实例。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面向外滩的东立面呈三段样式。一、二层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劵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正中为两扇包铜大门,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三至五层贯以4根大理石科林斯圆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六楼有较宽檐口,顶部原是大露台,前端是旗杆基座,西侧是带圆顶的石屏,屏上雕有精美的人物、动物、帆船等图案,其间则是装饰性石栏杆。大楼原来为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1983年在顶部进行改建加了两层,使大楼顶部的原有风格走样了。 1922年竣工后,由"怡和洋行"作为办公大楼使用,名为"怡和洋行大楼"。英资怡和洋行是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公司,后成为当时最大的托拉斯,称为"洋行之王"。1955年,由上海市外贸局使用,更名为"外贸大楼"。2010年,罗斯福家族重新修缮,改造成为集五星级餐厅、罗斯福酒窖、雪茄吧、休闲吧、私人宴会厅为一体的"罗斯福公馆"。 外滩28号 上海清算所大楼(原怡泰大楼) 大楼建于1922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大楼占地面积175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55平方米,高27米多。坐北朝南,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另有2层地下室。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中间是两根古典式柱子构成了门廊。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天然大理石的主梯自底层直达七楼,室内为硬木拼花地板,其他装饰均极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是一座典型的英国新古典派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建筑。 该大楼沿外滩的宽度较窄,因而将正门开在北京路上(今北京东路2号)。 该大楼地块原为德资禅臣洋行购得并建楼房。一战德国战败,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是当年上海最大的外轮代理商行之一)收购,随即改建为现在的大楼。原名"格林邮船大楼",又名"怡泰大楼"。1950年,划归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用,广播之声就从这传入上海千家万户。近年由上海清算所(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 外滩29号 中国光大银行大楼(原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大楼建于1912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建筑面积2772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钢砼混合结构。大楼三层,总高21.6米,平均层高达7米以上,居外滩建筑中平均层高之首。该大楼在外滩建筑中并不是最吸人眼球的,但却是外滩及上海少见的法国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比例匀称,风格典雅。立面构图采用明显的三段体,花岗石墙面,表面上嵌有不少浮雕,包括门窗额、墙面最高处(顶部)和柱头上。底层四扇高大的拱窗,中间入口门廊用两根抛光青岛花岗石塔司干式柱子支撑额坊、檐壁和半圆形的拱壁,拱壁作成壁龛式,以衬托坐落在额坊上的巴洛克风格特有的波浪卷涡状山花,其曲线流畅,比例匀称,是上海近代建筑中巴洛克建筑装饰的精品。二三层中间用两根爱奥尼大立柱贯通,第二层中部落地钢窗外面的三个廊式阳台,使用塔什干式立柱,其最中间的窗运用帕拉蒂奥组合。并按巴洛克风格,作凸出墙面处理,增加了塔什干式壁柱。两侧阳台使用爱奥尼式立柱,大小间距的不同与装饰柱式的变化使得大楼活泼许多。室内木装修十分精致,柚木门窗套和壁炉,木质坚硬,线条花饰十分工整,在大楼内部大厅,以大理石装修。楼梯居中,上有玻璃顶棚,营业大厅采光良好。 大楼1914年竣工,由法资东方汇理银行使用,名"东方汇理银行大楼"。1956年改名"东方大楼",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1995年由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使用,改名为"中国光大银行大楼"。 外滩32号 半岛酒店 上海半岛酒店是外滩60年来唯一的新建筑,在酒店内可尽览外滩、黄浦江、浦东及前英国领事馆花园盛景。 酒店于2009年开业,楼高15层,客房总数235间(套)。白金五星级酒店,为上海高档场所的新地标。 2004年,嘉道理家族正式宣布投资上海半岛酒店。这是它在阔别上海五十多年后,第一次重返申城,续写与上海"百年情缘"。据介绍,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成立于1866年,当时在香港和上海同时启动营业,至1924年它已拥有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三家饭店。二战之后,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出让在内地的所有股权离开上海,转而以香港半岛作为酒店公司的旗舰标志。 下图为上海半岛酒店位于北京东路的大门。 外滩33号 外滩源壹号(原英国领事馆) 外滩33号是外滩历史上的第一幢欧式风格的建筑,具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为砖木结构,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屋面呈现四坡顶,层顶用中国蝴蝶瓦,屋顶红色,二层有一个大露台,一层与主楼有廊连接。房屋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在当时黄浦江沿岸芦苇浩荡、一片滩涂的外滩,开一代之风,此后万国建筑才接踵而至,形成了如今绝无仅有的黄浦江外滩岸线。 1845年,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强迫苏松太道宫慕久擅自发布《上海租地章程》,圈定李家庄至吴凇江(今苏州河)间的土地约126亩,建造领事馆。这里就是外滩的源头一一外滩33号原英国领事馆。其始建于1849年,后因遭火焚,1873年重建。其作为外滩万国建筑的见证,长久地保存下去,并留其风骨,改其内部,融入到绿意环绕的"外滩源"中,成为外滩源东部绿地花园的核心景观。1960年代由上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2010年成为高端俱乐部一一"外滩源壹号"。 外滩33号 外滩源壹号(原英国领事馆) 外滩源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状如半岛,东临黄浦江,北扺苏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面滇池路,共22.9万平方米,处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 外滩源是"世界建筑展"的发源地,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起点,包含14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风格多样,流派纷呈,为一个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 关于"外滩源",另作专题介绍。 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建筑是城市的外衣,是城市的名片!建筑是城市的历史浓缩,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每幢建筑的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上海外滩的建筑群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称,是上海最具标志的建筑群。我们博览建筑,不仅欣赏建筑的美学,丰富品鉴的知识,而且探寻建筑背后的故事,了解建筑的人文情怀和百年沧桑的风云变化。这些建筑等待我们去揭开尘封的历史,向世人展示其丰富的内涵,让人们领略上海的文化历史,感受海派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以外滩为中心的四周,迄今仍保留着几十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尤其是在靠近苏州河外白渡桥附近,这里是著名的外滩源,还有外白渡桥、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中国邮政大楼等。以及外滩的南延伸段中山东二路,有外滩信号塔、上海市档案馆大楼(原法邮大楼),现代建筑一一外滩地区最高建筑的光明大楼等。 下面介绍外滩景观中的其它建筑。 外滩景观示意图(翻拍自《上海旅游经典》) 外滩,曾是黄浦江畔长约数百米的江滩,也称"黄浦滩",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 自1846年建造起第一幢带有外廊的建筑起,外滩先后共经历了3次大规模改造,今日所见的万国建筑群便成形于上世纪30年代。这百余年来,外滩始终是上海的一个重要的地标。 如今,时尚与现代开始注入其中,外滩建筑群正以更迷人的风姿诉说着那穿越百年的风华。 北苏州路20号 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 大厦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建于1934年,共22层,高近77米,旧属英商业主地产公司,专供在沪英商行高级职员居住,为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整幢建筑为铝钢框架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具装饰艺术派特征。外立面充分考虑朝向和釆光,平面形式,从11层起遂层收进,轮廓线丰富,简洁而统一。楼内公共部位及房间装饰有世界各地文化风格。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层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之佳处。周恩来总理曾多次陪同外宾来此观景。 大厦作为酒店式公寓使用,因坐落在当年的"百老汇路"上,故取名为"百老汇大厦"。1951年改名为"上海大厦"。如今为五星级酒店,延续着其地理位置的不可复制性。 外白渡桥(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 外白渡桥最早是1856年英国人威尔斯建造的一座木结构桥,以其命名"威尔斯桥",是苏州河上的第一座桥梁。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1906年重建为现在的钢铁结构桥,其跨度52.1米,宽16.3米。外白渡桥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大桥,见证了上海近代的屈辱、改革开放的辉煌。同时由于这里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常有白色海鸥展翅在附近飞翔,是观赏外滩与浦东陆家嘴美景、看海鸥飞翔的绝佳之地。 2007年,外白渡桥百岁,英国设计公司特致函给上海市工程管理局,称该桥"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已到期,请注意维修",并提出维修建议。英国人严谨的态度令人汗颜!上海市府考虑人们的外白渡桥情结,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于2008年4月对该桥进行了大修,据称可再延长50年寿命,使我们依然能目睹它与上海大厦情侣般的亲热。 黄浦路15号 浦江饭店(原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创办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创办人为英国人礼查,为上海最旱的西式饭店。现䢖筑建于1912年,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砖木结构,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饭店不仅接待过科学家爱因斯坦、戏剧家卓别林、哲学家罗素、作家斯诺等世界知名人士;还是许多重大技术的发祥地,例如第一次成功试燃电灯、最先使用煤气、最早使用自来水、最旱放映半有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这里还曾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所在地,现为"浦江饭店"。 四川北路1716号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是上海邮政的象征,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我国早期自建的邮政大楼,为优秀近代建筑。 大楼建于1924年,为马蹄型的西洋古典建筑,三面临街,一边临河(苏州河)。主楼高20余米,共4层,另有一层地下室。其外观为英国古典主义风格,外部立面釆用气势雄伟的科林斯立柱,气宇轩昂。大楼顶部转角处的塔楼高8层,由13米高的钟楼和巴洛克风格的塔亭组成。最为引人注意的是钟楼两旁基座上的两组雕塑,一组是3人,手持火车头、轮船铁锚和通信电缆的模型,另一组也是3人,居中者为希腊神话中的商神朱庇特,左右为爱神,象征邮政沟通人们情愫。大楼二层大厅面积约1200余平方米,装璜考究,宽敞明亮,有"远东第一厅"美誉。 这座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现为上海邮政博物馆和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 图为上海邮政大楼和四川路桥。 中山东二路1号甲 外滩气象信号塔 信号塔是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塔。当时的信号塔是直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给天文台传送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塔,由名叫马第的外国建筑设计师设计,信号塔建筑为阿脱努婆式风格(现存于世仅有两座,另一座在北欧挪威)。塔高48.8米,为当时亚洲最高的塔楼,也为当时外滩的最高建筑物。 1965年,信号塔由上海航运公安局外滩水上派出所使用。1995年改建成外滩历史陈列室,配合外滩二期改造工程,塔楼整体向南平移22.4米至现今位置。外滩信号塔是上海首个被成功保护下来的外滩纪念達筑,也是上海开埠的象征,上海百年沧桑的见证。 中山东二路9号 上海市档案馆大楼(原法国邮船公司大楼) 大楼于1937建造,1939年竣工,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9270平方米,原名"法国邮船公司大楼"。建筑造型采用哥德劳曼耐司克样式,大楼的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外形呈长方形,以中轴对称,简洁流畅。入口高二层,大台阶,门洞框贴黑色磨光花岗石,外墙为水刷石饰面。顶部内敛峭柭为特征,具有鲜明的西方现代派风格。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化商业建筑。 大楼建成后,曾分层出租给中法工商银行、百利洋行等金融贸易机构使用。建国后改名为"浦江大楼",曾为上海市机电设计院等单位的办公楼。2004年改建成为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 中山东二路11号 光明大厦 大厦层高:地上三十二层,地下二层,总高度169.60米,建筑面积31149平方米,2003年竣工。外观挺拔雄伟,气势非凡,是外滩沿江地区有史以来唯一的一幢超高层涉外商务楼,是该地区醒目建筑物之一。 光明大厦㡳部,东面向黄浦江,南面向金陵东路。 文中图片除片头、片尾3张源自网络,其余(除有注明图片外)均用手机分别于今年3月28日、8月20日拍摄。 谢谢各位朋友的关注和分享! 不妥之处请予指正,并请谅解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