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金边大皇宫壁画

张京平

<p class="ql-block">  金边大皇宫的壁画,恰似一颗镶嵌于柬埔寨文化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是历史与艺术的绝妙交融。这幅巨作凝聚了40位大师级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历经十年的精雕细琢,于1900年问世。其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印度神话中气势磅礴的传奇故事,又生动再现了古代战场的壮丽景象、节日庆典的欢腾氛围,还细腻描绘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将柬埔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踏入金边大皇宫银殿回廊的瞬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六百余米的壁画长廊犹如一卷缓缓展开的古老贝叶经,将高棉民族的集体记忆以最绚丽的方式镌刻在斑驳的墙面上。那些褪色的金红颜料中,不仅蕴藏着《罗摩衍那》的史诗篇章,更隐匿着一个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壁画中的人物拥有典型的高棉面容——杏仁般的眼睛微微下垂,唇角含着神秘的微笑。他们或腾跃战斗,或拈花沉思,在赭红色背景上勾勒出充满张力的剪影。我注意到恶魔拉瓦那的十头形象被刻意弱化了狰狞,反而带着某种悲怆的庄严。这种处理方式极具柬埔寨特色:即使描绘正邪对决,也保持着温润的克制。就像吴哥窟浮雕里的阿修罗们,与其说是反派,不如说是宇宙平衡的必要存在。</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地方是那些未被游客驻足的空隙处。某段残缺的壁画下方,露出层层叠叠的颜料剖面,像地质断层般记录着不同年代的修复痕迹。20世纪初法国殖民者的矿物颜料、60年代西哈努克时期的金箔、90年代战后粗糙的补笔……这些无意中形成的“时间切片”,比完整画面更赤裸地诉说着这个民族的命运。有个细节令我驻足良久:在某场战争场景里,现代修复者故意保留了一处弹孔,让伤痕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早晨的阳光斜穿过雕花窗棂,在壁画上投下变幻的光斑。此刻的银殿仿佛一个巨大的皮影戏台,那些二维的平面人物突然鲜活起来。我看见猴神哈努曼的尾巴在金光里轻轻摆动,仙女阿普萨拉的指尖似乎正将一朵石斛兰弹向虚空。这种幻觉让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柬埔寨人相信壁画不是装饰,而是联通神灵的媒介——当凝视足够长久,颜料里的魂灵就会苏醒。</p><p class="ql-block"> 在回廊转角处,几个当地学生正在临摹壁画。他们用的不是矿物颜料,而是普通水彩,但笔下的线条依然虔诚地追摹着祖先的笔意。这种传承让我想起壁画里反复出现的“恒河降凡”场景:天神与阿修罗合力搅动乳海,追求的不是长生甘露,而是那个永不言弃的过程本身。或许这些年轻画者搅动的,正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乳海。</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已快中午,阳光将壁画照得金碧辉煌,那些曾经鲜明的战斗场景、飞天乐舞都渐渐隐入朦胧,但某种更本质的东西却愈发清晰。这些壁画终究不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而是一个民族用色彩书写的生存宣言。当战火、洪水与时间不断冲刷这片土地时,墙上的故事始终在轻声提醒:记住你是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