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戏楼——中国古代建筑杰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位于安徽亳州市区。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陕西、山西的药商在关帝庙的基础上修建为戏楼。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p><p class="ql-block">花戏楼景区以大关帝庙为主体建筑,由张飞庙、岳飞庙、朱公书院、火神庙和粮坊会馆等组成的古建筑群,因其精湛的雕刻、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花戏楼景区有 “三绝”——</p><p class="ql-block">第一绝是大关帝庙山门前耸立的一对铁旗杆,直插云霄,旗杆高16余米,重两万四千斤,构思巧妙,铸造精细;</p><p class="ql-block">第二绝是山门上镶嵌的立体水磨砖雕,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玲珑剔透,琳琅满目,不仅场面宏大,而且雕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结构严谨、线条圆润、题材丰富而又有内在联系。在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磨砖上,雕有52幅作品,组成《李娘娘住寒窑》《三顾茅庐》《白蛇传》《郭子仪做寿》《吴越争霸》《达摩渡江》《老君炼丹》《魁星点元》等各幕戏曲故事和民间典故。</p><p class="ql-block">第三绝是戏台上方镶满大杨木透雕,共刻有十八出三国戏文题材的木雕作品,里里外外六百多个人物,因其精湛的雕工和绚丽的彩绘被誉为花戏楼景区一绝。有彩绘九幅,绘有“龙凤呈祥”、“鹤舞朝阳”、“鹿灵献寿”等彩绘图案,抱柱之间有两重大枋,枋上垂莲悬狮。三国戏文如《长坂坡》《割须弃袍》《七擒孟获》《击鼓骂曹》《三气周瑜》《曹操刺董卓》《空城计》《千里走单骑》《华容道》《凤仪亭》等,虽历经岁月风霜却仍色彩艳丽,这得益于民间已经失传的“一色三套平涂”的彩绘技法,因而一些失色的地方后人也不敢再贸然补色。</p><p class="ql-block">花戏楼在建筑布局、整体设计及装饰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对研究中国清代早期、中期建筑艺术和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其砖雕更是中国砖雕艺术历经几千年演变的巅峰之作,看似不经意的砖雕作品拼合,实则为设计者精心组合,砖雕不仅艺术语言丰富,而且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