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杂记

大兵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9日</p> <p class="ql-block">4月2日到5日,清明请假四天回了乡下老家。一来挂青(扫墓),二来探望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游子自16岁离开家乡,在外工作,尤其是32年前南下东莞谋生,从此陪伴老人的日子便变得屈指可数。</p><p class="ql-block">此次回老家,老家又有新变化。肉眼可见的一是村属区域内的二三公里水泥公路翻新成了草沙公路,二是河堤工程完工了,三是整改好的现代高标准农田水渠已修好,四是村民活动中心安装了一些简陋的健身设施。</p> <p class="ql-block">本村的河堤工程长约一公里,据说政府投入1500万元,对岸的中洲河堤长一倍,投入3000万元。河堤工程修了绿色跑道,装了太阳能路灯,行走其上,真的不敢相信这是在乡村。假以时日,路边若再种植一排绿色景观树,再配上家乡按现代高标准农业整改好的田野里种植的农作物(如水稻或油菜)美如画的景色尽入眼底,给人心旷神怡之感,是妥妥的。</p><p class="ql-block">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由于上游建了水力发电站,下游的河岸就干涸裸露了,尽显荒芜苍凉之感。我们小时候在滔滔资江河里游泳捕鱼摸田螺的景象与感受,那是永远的消失了,不再复得。</p> <p class="ql-block">关于村里由政府出资整改好的上千亩农田(10亩左右一块),承包给种田大户一事,我曾与本村一年过七旬的老农民打过赌。老农民说承包者肯定会大量抛荒,粮食产量达不到农民自己种的一半,理由是承包者赚的是国家的种粮补贴。数据大致是每亩农田政府补贴1000元(具体数据不详)我们村村民每亩田只拿到520元补贴(按400斤稻谷计算),这中间有几百元差价,老板就赚这个钱,轻轻松松,不好吗?再说,附近凡是搞了农田流转承包给老板的,都是这个套路,大量良田抛荒,或者做做样子种点农作物,结果是粮食产量极低,是普遍现象。</p><p class="ql-block">不能说与我打赌的老农民说得没有道理,事实摆在眼前,不容争辩。我问了村民,还自己实地考察了,得出的结论是,整改后承包给种田老板的家乡上千亩良田,粮食产量极低,可能都达不到农民自己精耕细作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问题,我深度思索了一下,觉得老农民说的尽管有道理,也是事实。但这是社会发展无法完全解决的矛盾。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农业人口必然一年一年减少,再过十年二十年,老农民都不在了,现在农村的年轻人极少愿意当农民的,他们已融入城市生活。处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由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国家的政策也在一步步的往这方面转变。</p><p class="ql-block">再说农田承包之后产粮总量的大幅度下降,但种田的农民大量减少了,减少了的农民在别的地方比如打工搞副业有了别的收入,总的来说对社会创造的价值应该是超过单纯种田的。承包者代表的是资本,资本逐利是世界共性的问题,农业作物的价格受政府管控,没有完全市场化,单纯靠农业是很难赚钱的,要想让承包农田的资本去学老农民深耕细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美国的大农业,农场主的主要收入也是来自政府补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良种的改良,在全国范围内,粮食的总产量国家应该是会保障在安全范围内的。</p><p class="ql-block">家乡的农田,承包方只种了一季水稻,收割之后就种南瓜之类的成本较低的经济作物了,并且至少还有一半的田荒芜着,不知承包者将做何打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老家农村最需要改变的不良风俗,甚至可以说是陋习的是老人去世之后的白事料理,过于浪费,达到惊人的程度。去年,村里走了好几个中老年人,葬礼一事,开销少的都要五六万元,多的十几万元,平均下来七八万元。</p><p class="ql-block">白事开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请人吃喝,人情来往;二是放炮仗;三是请道士和尚以及戏班子等等。农民并不富裕,有些甚至还比较贫穷,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风俗,在落后的农村是愈演愈烈,这股不良之陋习,政府应该出面阻拦一下,实行必要的变革,引导社会风俗往文明和健康的方向转变,这样,才有体现社会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乡村老人的生活,层次分了好几层。富裕者,再加上有文化的,可以说日子非常的好过了,不比多数城里人差,当然,这是少数。大多数农民,还是要劳动的,闲不下双手来。极少数农民,自已身体很糟,子女又浮夸不争气的,日子就过得相当苦逼了,政府每个月140多元的养老金远远不够让这类农民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听村人说,下半年政府要开通村里到县城的公交车,一天三班,60岁以上老人,办了老年证,就可以免费乘坐。村人们纷纷议论,有趣的老人便说,那以后有事没事就去县城玩,反正坐车不要钱。</p><p class="ql-block">农村,真的一天一天在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