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对课程思政要求的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们始终致力于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4月7日,在文昌市南阳农场学校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课题推广验收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昌市南阳农场学校吴多创老师带来课题展示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吴老师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p><p class="ql-block">第一, 数学史引入,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介绍中国古代在图形缩放方面的智慧应用,中国古代绘制的高精度地图,虽然受当时技术限制,但古人通过巧妙的比例缩放方法,准确记录地理信息,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第二,在讲解图形放大缩小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p> <p class="ql-block">第三,在让学生实际操作图形放大缩小的环节中,要求他们精确测量和绘制,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明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只有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题组成员蔡晓琳肯定了这堂课的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融合,也提出存在可提升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从课程思政融入角度看,优点显著。教师巧妙引入数学史,讲述古代建筑绘图、地图绘制中图形缩放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在图形缩放领域的卓越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地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在讲解图形缩放“变”与“不变”特性时,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这种思政元素与数学知识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哲学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环节,要求学生精确测量绘制,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契合课程思政中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思政元素挖掘上,可进一步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如在城市规划、机械制造等场景里图形缩放的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互动方面,可增加小组讨论思政相关话题的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数学蕴含思政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体而言,这是一堂有深度、有创新的数学课,在课程思政融合上做出了积极且有效的尝试。期待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优化,让数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课题的推广,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与实践,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以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课题成果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落地生根,推动小学数学课程思政迈向新的高度,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p> <p class="ql-block">文字:王春莹</p><p class="ql-block">审核:陈 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