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我们往昔的记忆与情感,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心灵的深处。今天在大姐家小聚回来,途经谢埠,陪哥嫂重游《谢埠老街》,再次踏上那青石板铺就的古巷,仿佛穿越到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青砖灰瓦的天主教堂依然矗立在老街西端,红石小窗与罗马式拱券无声诉说着百年前西洋文化的渗入,教堂内红石柱上的雕花纹样仍清晰可辨,阳光透过高耸的玻璃窗洒落,为沧桑的砖墙镀上一层温柔的光晕。</p><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向东,万寿宫的灰墙黛瓦与“谢埠义渡公局”的匾额赫然在目,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曾是抚河摆渡的管理中枢,如今墙上的巨幅彩绘《强渡抚河 谢埠之战》以浓烈色彩再现1949年那场血战——解放军37师以少敌多,鏖战四小时击溃敌军,老街的石板缝里似乎仍能嗅到历史的硝烟。</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街巷已非旧时模样。铁丝悬垂的红灯笼在风中轻摇,将斑驳的老墙装点出几分俏丽;粉刷一新的仿古壁画与木质红漆窗棂相映成趣,抚河畔的沙滩上,垂钓者三三两两,而岸边“谢埠序”的铭文墙前,总有人驻足细读600年商埠兴衰——从明朝洪武年间的舟楫云集,到上世纪抚河改道后的沉寂,再到如今文旅融合的重生,老街的皱纹里刻满时代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站在万寿宫广场,眺望抚河,河水清澈碧蓝,波光粼粼,河面上偶尔泛起层层涟漪,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望着远方的流水,我回忆起年轻时期的点点滴滴,高中二年级武阳中学解散,部分同学拆分到罗家中学(住校),每周回家都要摆渡经过谢埠,步行十多公里路程,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胜似兄弟姐妹,男同学还主动帮助我背过大米去学校,这份美好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