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坚守,温暖如初

天上的云朵

<p class="ql-block">  在顺昌县医院的晨光里,总有三抹红色身影流转在门诊、内科、检验科候诊大厅之间。赫艳玲、刘家芸、陈艳三位志愿者斜披红绶带,胸前的"顺昌县总医院爱心志愿者"字样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六年时光,她们用坚持与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作为十多人爱心团队的核心成员,她们与伙伴们共同编织着生命关怀的密网。</p><p class="ql-block"> 每个星期三,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照进县医院的门诊大厅时,赫艳玲在导诊台前整理病历,红绶带在晨光中轻轻摆动;内科候诊厅里,刘家芸弯腰询间老人你一个人来医院吗?有家人陪同吗?需要帮忙吗?检验科大厅,陈艳手持扩音器维持秩序。三人的岗位每周轮换,但那份责任感早已化作肌肉记忆。无论风雨变换,无论节假日与否,她们从未缺席,那份坚守如同门诊大厅里不灭的灯光,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疫情最严峻时,那抹红色身影成了最动人的逆行者标志。口罩遮住了笑容,却遮不住她们眼里的光。那日急诊铃骤响,一位重症病人被家属搀扶着冲进来,踉跄的脚步带着恐慌。正在门诊大厅值班的赫艳玲一个箭步迎上去,刘家芸从内科推着轮椅疾驰而来,陈艳在检验科门口迅速协调绿色通道,三人配合如行云流水——测温、登记、安抚,防护面罩下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别怕,这里是医院!有最好的医生!"家属颤抖的双手紧攥病历,她们便化作铜墙铁壁,用肩膀撑起患者摇摇欲坠的信心。消毒水与喘息交织的空气中,衣服后背晕开的汗渍,是她们用生命热度浇筑的守护图腾。</p><p class="ql-block"> 惊蛰清晨的生死救援,至今仍是门诊大厅流传的佳话。当建筑工地的钢筋穿透工人胸膛,家属举着血染的CT片在人群里打转时,赫艳玲、刘家芸、陈艳三人迅速行动,一个用身体挡住电梯人流,一个托起伤者渗血的右臂,一个在后方协调绿色通道。从绿色通道到手术室,输液瓶里的药水荡出银色涟漪,主刀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大血管就会撕裂。这类与死神赛跑的故事,在她们六年的服务中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赫艳玲的声音仿佛有魔力,能让焦虑不安的患者瞬间平静下来;刘家芸总能在最细微之处发现患者的需求,及时伸出援手;陈艳则像团队的"小太阳",她的扩音器里永远循环着温馨提醒,她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下周安排。她们三人,一静一动一细致,共同编织着门诊大厅里的温馨画卷。六年时光,是无数次的弯腰、微笑、倾听与安慰,她们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也见证了太多生命的奇迹。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听到那一声声真诚的"谢谢",她们心中的疲惫便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幸福和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作为顺昌县医务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她们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团队的力量无穷。十几位志愿者轮流值守,从周一到周五,红绶带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飘扬。团队还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新加入的志愿者在资深成员的带领下,学习服务规范与沟通技巧。赫艳玲负责分享服务中的暖心故事,刘家芸整理服务手册,陈艳设计沟通技巧课。她们像蒲公英播撒种子,让红绶带精神在医院每个角落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每年,县医院都会为志愿者团队召开交流座谈会,肯定她们的成绩。会上,赫艳玲会分享她在门诊大厅的感人瞬间,刘家芸会展示她整理的患者需求手册,陈艳则播放她记录的志愿服务精彩片段。这些肯定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她们的心田,也让这份志愿服务事业更加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六年时光,她们把平凡岗位站成生命灯塔,红绶带在心中飘扬,如同不灭的火焰,照亮着无数人的就医路。未来的日子里,愿她们继续与团队携手前行,在医务志愿者的道路上留下更多温暖的足迹。因为每一次的伸出援手,都是对生命的一次致敬;每一次的坚守,都是对爱的一次深情告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