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思念——脚边之地(40)

圈圈

<h1> 清明时节没见“雨纷纷”,思念亲人依然“欲断魂”。阿爹,快而二十年了,我还时常想你呀!<br> 上周,我寻访了你参加开挖而几乎为之付出生命的望虞河。明天是清明了,我要去看看你参与疏浚的白茆塘。</h1> <h1> 阿爹,你们那代农民只晓得听政府安排去劳动,其实不知道白茆塘的重要性。告诉你,它是长江支流,早在吴越时期就有记载。它河道西起常熟古城小东门外护城河,每隔三五十年都有较大规模疏浚。明代海瑞,清代林则徐等皆主持或参与过疏浚白茆塘工程。它是常熟境内重要的防洪、排涝、工农业用水、引水、航运河道。 <br></h1> <h1> 那一年,“大跃进”时的农村基层干部搞“强迫劳动”,不顾你是我唯一亲人这一事实,把老实巴交的你派往几十里外的白茆塘疏浚工地劳动。养母离婚嫁人后丢下我成为共和国第一代留守儿童独守茅草屋……<br> 网约车在世纪大道上往南疾驰,我的心绪已飞回遥远的过去后又切换到现实。 阿爹,你知道吗?此刻的我已站到世纪大道东侧的白茆塘大桥上。往西眺望,虞山与琴湖电视塔清晰可见。</h1> <h1> 我转身朝东望去,宽阔的白茆塘浩瀚壮观。</h1> <h1> 南桥堍下是一座“肖泾游园”。游园里山樱桃林盛开的花儿白如雪。</h1> <h1> 游园边那清澈的肖泾河水缓缓流向白茆塘怀抱。</h1> <h1> 沿河嫩绿的杨柳扭动细腰舞蹈呢。</h1> <h1> 对岸的巨紫荆开得令人陶醉。</h1> <h1> 我走下北桥堍沿着藕渠塘路朝东走去。岸边迎春花张开黄嘟嘟的小嘴傻笑。</h1> <h1> 火红的石楠组成的仪仗队在迎接我。</h1> <h1> 我边走边看觉得累了,便在新修建的藤蔓长廊里坐下休息。</h1> <h1> 阿爹,我 望着长长的藕渠塘路,又想起当年你得到才九岁的我因食堂饭票被盗后饿得蹲在河滩喝凉水充饥直至上不动学而由小学的陈鼎新校长带着他的半斤全国粮票背着我去食堂交涉才救了我的小命的消息,你连夜从白茆偷偷跑回家来看我。半夜,我俩抱头痛哭。我苦累了,我忽然想起河对岸黄家宅基一男人因逃避强迫劳动而被民兵干部抓起来扯到大队旗杆顶上去被吊死的惨景,我不能失去你这为世上唯一的亲人,用弱小的身躯把你推到门外。于是你含泪又在天亮前步行回到白茆工地……<br></h1><h1> 阿爹,那时没有手电筒,更没有路灯。我不晓得患夜盲症的你一脚高一脚低地如何回到距家数十里地工地的?</h1> <h1><br> 走着走着,看到了塘上又一座大桥——金茆桥。我再次停步休息。凝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我要默默告诉你:阿爹,你当年参与疏浚的白茆塘及其流域如此的美丽富饶。<br></h1> <h1> <br> 阿爹, 你的独养女虽然忙得一脸的沧桑,但与你相比,我倒很满足。当年你为我创收直忙到八十高龄才勉强告老还乡,我只做到七十二就放下养老了。在乡间小路上,我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已缝补好这颗伤痕累累的心,缝补好我路途的坎坷,缝补好我遇到的窟窿。我与我的儿孙不但传承了你的姓氏,还传承了你坦荡、真诚、善良的秉性。如今的我已走出人生低谷而步入美好夕阳!</h1> <h1> 2025.4.3.</h1> <h1> </h1>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