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长风商务区。它隶属于山西博物院,是中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展出青铜器物多达2200余件,上起陶寺,下至秦汉,跨越整个青铜时代。其中,约700件展品来自近些年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斗争追缴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换个角度说,盗猎文物有多猖獗;流失在海外的国宝更是让人心疼、心痛。它们何时能像圆明园兽首那样回归祖国、认祖归宗呀!</p><p class="ql-block"> 山西青铜器博物馆与太原博物馆连在一起,从外面看,它们拔地而起,几个红色的巨型圆筒连成片,当地人戏称“五个桶装方便面”~~~~~。</p><p class="ql-block"> 山西青铜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展出了从陶寺到秦汉的2200多件青铜器物。博物馆分为三个板块:“华夏印迹”讲述了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礼乐春秋”阐释了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技艺模范”则展示了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先进技艺和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和同伴张老师在馆里“泡了一天”,意犹未尽,只能说看了个“皮毛”,就这“皮毛”已经让我惊叹不已。山西不仅地上文物数不胜数,地下文物同样令人目不暇接,在山西博物院没看到的几件镇馆之宝,都在这里见到了“真容”,真是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博物馆里有700多件精品来自公安机关2018年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的成果。公安机关共收缴25000余件青铜器,犯罪分子活动非常猖獗、内外勾结,甚至有公安系统的内贼里应外合。最终,打击走私犯罪活动取得了巨大胜利;狠狠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气焰,保护了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吉金光华</p><p class="ql-block"> 汉代以前,青铜器多被称为“金”或“吉金”。青铜器上的铭文则称作“金文”。所以“吉金光华”用作青铜展馆的主题定位非常贴切,寓意深刻。</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的由来:铜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硬度大。经过测定红铜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p><p class="ql-block"> 我国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历近15个世纪。青铜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最有价值。青铜器文化是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核心,其中商周时代的礼器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山西青铜器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大多来自商、西周、秦、汉各朝代,极具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陶寺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p><p class="ql-block"> 陶寺在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这里出土的文物见证了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展示了商周的文化气息,这儿有规模空前的古城遗址,与之相匹配的帝王坟墓,有世界上最早的古观象台。</p><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是帝尧的都城,也就是说这儿是最早的中国。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显示着山西的人文历史,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改唐为晋,后来又遭逢三家分晋,一个小小的诸侯之王,成为赫赫晋邦。晋文公可谓是一方霸主,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齿轮形器(复制品)</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铜片</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2500-公元前2100年)</p><p class="ql-block">绛县周家庄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志愿者与来自山东的观众交流,该女士三天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山西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山西青铜器博物馆,还要去悬空寺和大同云冈石窟,她来之前做足了功课,与志愿者的交流有来有回,相比之下,我则显得很“小白”,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知之甚少。看来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中各种器物的名称及注音。(来自网友的总结、归纳。)</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根据器物本身使用价值分类包括:用来吃饭的器物就是食器,用来奏乐的器物就是乐器,用来喝酒的器物就是酒器,用来盥洗的器物就是水器,用来打仗的器物就是兵器。</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根据使用场合分类包括:荐于宗庙、用飨先灵的器物,就称为宗器或祭器;出行时使用的器物,就称为炸品,给女性陪嫁的器物,就称为媵(ying)器。</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青铜器大全,此图来自网友总结、归纳。</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按照用途分类,有食器、酒器、乐器、兵器。</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鼎</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这件青铜器身上,精美的纹饰如同一幅神秘画卷,兽面纹、夔龙纹、饕餮纹等,每一种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不禁陷入深思。</p><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兽面纹鼎的铸造工艺更是精湛无比,展现了古代中国青铜器铸造技艺的高超。鼎的口沿处,清晰的铭文记录着历史的痕迹,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件青铜器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让人感受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以上信息来自网友“jess享游天下”</p> <p class="ql-block">近畿</p><p class="ql-block">畿( ji ),古代国都或君王所管辖的地方。《周礼•职方氏》云:“方千里日王畿”。</p><p class="ql-block"> 在商代,靠近畿内多居住着与王室关系密切的贵族,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保护畿内安全。山西南部系商王朝西部近畿范围,考古发现的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和平陆前庄遗址等黄河北岸商代遗存,属于商代早期近畿势力范围;灵石族介墓地、闻喜酒务头墓地和浮山桥北墓地等商代遗存,则示商代晚期近畿势力范围进一步的拓展。</p> <p class="ql-block">丙卣</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窩纹罍(lei)</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罍自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诗经》中经常提到罍,在《诗•周南•卷耳》中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该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姑且斟满那酒罍”。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缚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p><p class="ql-block"> 窝纹罍为酒器,方唇,侈口,束颈,圆肩,弧腹下收,平底,圈足外撇。颈部饰两周平行的凸弦纹,肩部有六个圆形涡纹状凸起,肩下饰一周凹弦纹,内侧则向内凸起;器身两侧各有一个兽首形衔环耳,左右对称,衔环为扁圆状;下腹正中有一兽首形鉴。在颈内部口沿下铸有铭文“丙”,这是丙家族的族徽;家族族徽时刻提醒众人,这罍是“我家”的。</p> <p class="ql-block">丙卣(you)</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这丙卣带有族徽“丙”,卣身上纹饰清晰,有几何图案,还有无数圆形组成的圆环,卣低处有神灵活现的动物图案,整个物件极具美学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2.目罍纹斝,3.矛,4.戈,5.八角形弓形器</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目罍(lei)纹斝(jia)为酒器。方唇,侈口,折沿,长颈,深腹,半环状兽首形,圆肩袋状柱足,弧形裆。颈部靠下处饰两周凸弦纹,肩部饰变形的兽面纹,地纹为对称的三角云纹。</p> <p class="ql-block">八角星纹弓形器</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八角形弓形器为车马器,拱形,中部拱起,两端弯曲,末端呈铃形。拱形器的中部外侧饰八角星纹,中间为一圆形凸起,整体纹饰又近似太阳纹。弓形器是御车马者的工具,常见商后期,而殷墟出土者则较常饰以饕餮纹,星形纹饰较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弓形器是从欧亚草原地区传入中原的车马器具,使用方式为横缚在驾车者腰间,马缰绳拴在弓形器两段的弧形臂上,帮助双手用兵器(如弓箭)的骑手控制马匹。</p> <p class="ql-block">丙卣(you)</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策柄</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1046)</p><p class="ql-block">山西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器型与纹饰</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簋(gui)</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邑鼎</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灵石县旌介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邑鼎为食器,方唇、侈口、束颈、立耳、鼓腹、圆底,三实心柱足微外侈。颈部饰一周十二只卷尾蛇纹,呈逆时针方向排列,地为雷纹,蛇身饰鳞纹。腹部十二组蕉叶纹,内饰蝉形纹,地为雷纹。三柱足足跟部饰带状云纹,其下均饰三角云纹。口沿内侧铸有一铭文“邑”字。</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草莓汐汐”。</p> <p class="ql-block">翼罍</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翼斝(jia)</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斝在商代被定为御用酒杯,常与觚、爵等酒器组合使用,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飧等场合。其形制多样,器身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腹部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等几种形式;底部有平底和圆底之分;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多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义尊</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 义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2019年7月公安机关在打击文物犯罪时追缴所得。此案件由山西省副省长亲自督办,义尊是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义尊内底部铸有21字铭文,还有一个“丙”字族徽。铭文内容:唯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赐义贝三十朋,用作父乙宝尊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丁亥这一天,周武王赏赐了义三十朋贝,义为了纪念这件事,特意做了这件青铜器。三十朋的贝在当时可是大笔钱,据文献记载,周成王分封他的同母胞弟唐叔虞,也只是给了三十朋贝而已。这说明义和周武王的关系非常密切。</p><p class="ql-block"> 铭文中的“父乙“和“丙”字族徽也很有意思。“父乙“是“日名”,就是用甲、乙、丙、丁等天干来命名,比如商王天乙、武丁、盘庚、帝辛等等。而“丙”字族徽在山西灵石、河南安阳、陕西宝鸡都发现过,尤其是山西灵石旌介发现的三座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大量带“丙”字族徽铭文的青铜器。推测义应是“丙”族的后代,是商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此图片及内容介绍来自网友“玲玲free噜啦啦lu”。感谢、感谢。</p> <p class="ql-block">天鼋(yuan)盉(he)</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天鼋盉”的器盖上,一条龙昂首盘卧,作为盖钮,气势非凡。盖与耋之间,铜链相连,显得既神秘又庄重。三只修长的袋足上,各有一组牛角兽面纹,这种纹饰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为“天”增添了浓厚的神密色彩。</p><p class="ql-block"> 盖沿和器口沿上,镶嵌着一周连珠纹配以变形的龙纹,精致而典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器内铸有23字铭文,记录了周武王赏赐“义”三十朋贝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汐一采”。</p> <p class="ql-block">子匿方鼎</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约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斝(jia)</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斝是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同时也被用作礼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斝由新石器时代的陶斝发展而来,通常由青铜铸造,具有三足、一鋬(pan,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盉,提梁卣</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年-104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天鼋(yuan)犬觥(gong)</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造型独特,盖为龙头形,宽流设计,腹部微微鼓起,兽首形鎏,高圈足。龙头张开大口,露出獠牙,唇上还饰有蛇纹。盖子上雕刻着龙纹和兽面纹,口沿以下则装饰有花冠凤鸟、长冠凤鸟和弯角龙纹。</p><p class="ql-block"> 觥体的四壁和圈足分别饰有内卷角兽面和长冠凤鸟,这些图案均以雷纹为衬底。更令人惊奇的是,盖内与器底都刻有“天鼋”两字铭文。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这件青铜器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 天鼋犬觥不仅是山西青铜博物院的珍贵藏品“镇馆之宝”,更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瑰宝。它的造型和纹饰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观赏、“品味”这件青铜器,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 以上内容介绍来自网友“一粒还没熟的米”。</p> <p class="ql-block">晋侯墓地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叔虞方鼎”青铜器上的铭文</p> <p class="ql-block">鸟尊(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匏(pao)壶</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匏壶,因形似匏瓜而得名。壶盖为圆雕立体的鸳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饰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全力挣扎的小龙。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倾于一侧,鼓腹上有一虎形,虎口衔一环,有链条与盖鸟尾连接。壶口沿下饰一周绚索纹,腹部饰乳丁蟠纹带。</p><p class="ql-block"> 学者考证,匏瓜外形隐喻“匏瓜星”的星座结构,匏壶的造型蕴含了古人对星象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虎鹰互搏銎(qiong)内戈</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虎鹰互搏銎内戈前锋尖锐,援作三角形,横断面中间厚、两侧薄,中心透镂精美花纹,惜已朽蚀。短胡,椭圆形銎,上端有圆形穿孔,用以固定戈柲(bi)。銎上部与内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鹰,虎昂首张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鹰尾,后爪扼住鹰头,鹰则伸颈翘尾,奋力搏杀,构成一幅紧张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鹰搏击图。虎颈饰绹(tao)索纹一道,身饰鳞纹、卷云纹。鹰身饰羽纹、鳞纹和重环纹。銎腔上饰贝纹一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太原青铜器博物馆官网)</p><p class="ql-block"> 该戈的精彩之处在于上部与内上立雕的猛虎擒扼雄鹰的场景。虎昂首瞪目,利爪紧紧扼住老鹰的头与身体,而雄鹰虽身处不利但也不甘束手待毙,仍然挣扎着伺机反扑。鹰的求生欲望通过鹰爪紧抓上的箍环表现得淋漓尽致,虎鹰都在奋力搏杀,画面紧张激烈,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该戈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显现出战争的残酷无情。而墓主人赵简子的军事生涯和煊赫武功也在这件戈上得到了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小羊Rumors不•••。</p> <p class="ql-block">水陆攻战纹鉴</p><p class="ql-block"> 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 </p><p class="ql-block"> 鉴是古代用来装水、冰的大盆,这件鉴的周围刻着水陆作战的图画,充满了历史气息。这个鉴体积大到可以装进一个大人。</p><p class="ql-block"> 水陆攻战纹鉴呈大口状,颈部和腹部都装饰有水陆攻战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据考证,在铜镜普及之前,人们曾用这种器物盛水照影,类似于今天的镜子。后世以铜为鉴的习惯,正是从这种使用功能发展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水陆攻战纹是战国青铜器上新的装饰题材,有人物、旗鼓、兵器、舟车等图案,表现出格斗、射杀、划船、击鼓等战争场面。</p><p class="ql-block"> 珍贵的水陆攻战纹鉴是一组共两件的国家一级文物。不幸的是,它们在闻喜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被盗掘。然而,山西公安机关通过细致的线索分析和追踪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 终于在2018年7月于香港成功追回了这些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绹(tao)索纹圆壶</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三晋地区流行圆壶,有的带油中空的莲瓣形盖火透雕龙纹盖,造型华美。</p> <p class="ql-block">鸟形铜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汉(公元202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公安机关追缴回来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散虺(hui)纹簠(fu)</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散虺纹簠为盛稻梁之器。两件器物形制、大小、纹样相同。 盖、器基本相同,上下对合成一体,盖、器均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平底。在盖、器的两短边各设一对兽面铺首环形耳,下承四个曲形蹼形足。腹壁和足壁饰“C ”形蟠虺纹。</p> <p class="ql-block">浅盘高柄豆</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雁鱼铜灯</p><p class="ql-block"> 汉代</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铜灯构思巧妙,整体造型为一只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鱼腹下方接两块弧形屏板和带曲墨的灯盘,可自由转动调节灯光亮度及方向,也可以防御来风。灯光燃烧时产生的烟气可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盛水的雁腹,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雁鱼铜灯制作精美,代表了汉代青铜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鸮(xiao)卣</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二郎坡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兽形觥(gong)</p><p class="ql-block">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旌介商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该兽形觥龙头盖,腹壁微曲。龙头张口露齿,唇上饰蛇纹,盖上饰龙纹和兽面纹,口沿以下饰花冠凤鸟、长冠凤鸟和弯角龙纹。觥体四壁和圈足分别饰内卷角大兽面和长冠凤鸟,均以雷纹填地。主体花纹之上又以阴线刻花,形成三层花,豪华富丽。</p><p class="ql-block"> 佣国墓地出土的兽形觥,可看作佣国人为殷商系的佐证,但其器形已经处在觥消亡前的最后模样。</p><p class="ql-block"> 曾经走私犯将这件兽形形觥走私到香港卖了1300万元,因为太精美,犯罪分子又不舍得了,用赝品掉包,真品返回国内,最终被公安追回。</p> <p class="ql-block">晋侯鸟尊</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它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原型和“镇馆之宝”,被誉为“晋国之瑞”。</p><p class="ql-block"> 西周晋侯鸟尊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p><p class="ql-block"> 西周晋侯鸟尊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通过它确定了西周时期晋国的国都和世系,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此图摄于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晋侯苏钟</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全套共16枚,其中14枚曾被盗流失境外(现藏上海博物馆),2枚为考古发掘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编钟分两组,每组8枚,共刻355字。钟铭记述西周厉王三十三年(前846年),晋侯苏随周王讨伐东方宿夷之事。此事为史籍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铭文系凿刻而成,为西周青铜器首见。经考证,晋侯苏即《史记》记载的晋献侯籍。苏钟的发现为晋侯世系的研究确立了可靠的支点。</p> <p class="ql-block">晋公盘:春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前476)</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它是两千六百多年前晋文公重耳为其长女孟姬出嫁楚王所铸造的媵(ying)器。所有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作三百六十度转动,鸟嘴可以启闭,龟首可以伸缩,呈现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器极高的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在晋公盘内壁还发现珍贵铭文共一百八十三字。铭文清晰地呈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时期晋国的盛世气象,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p><p class="ql-block"> 据志愿者介绍,晋公盘放水后,盘内所有小动物都会动起来,它们动起来是非常美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它是公安机关追缴回来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晋候(臣斤,音:pi)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晋侯(臣斤) pi 壶,为祭祀用盛酒器,高68.8厘米、口宽18厘米、口长22.8厘米、腹最宽35.2厘米,为长颈垂腹椭方形,颈腹皆扁方而圆角,带盖、双耳、圈足。1992年于曲沃县北赵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共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造型别致雄浑,纹饰华美流畅。盖内铸铭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晋侯(臣斤)作尊壶,用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晋献侯“臣斤“是墓地中唯一能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姓名相吻合的一件晋侯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探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瓦棱纹盨(xu)</p><p class="ql-block">山西大河口霸国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 盨(xu) ,是西周中期出现的器型,它跟簋一样,也是用来盛放粮食的容器。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基本消失,它就像一个椭方形的簋。</p> <p class="ql-block">左:格伯甗</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右:夔纹甗</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405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甗( yan ):古代炊器,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间隔一层有孔的篦子。</p> <p class="ql-block">伯簋</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1号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该簋内底铸铭文“伯作葬”。方座簋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器型,使用者多为诸侯或王室重臣。此簋方座内悬挂有一铜铃,铃舌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倗国是文献失载的西周封国,为婢姓狄人所建,与晋国、霸国有密切关系,约在春秋早期被晋国所灭。2004年发现的绛县横水墓地,经出土青铜器铭文证实是一处倗国墓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发掘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墓葬1300余座,出土文物1.4万余件,其中青铜礼乐器320余件。特别是1号墓出土的荒帷引人瞩目。</p><p class="ql-block"> 倗国墓地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 倗姬鬲(li)</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53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炊具,用于烹煮谷物和小型动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陶质到青铜质地,它在商代至春秋时期广泛使用。到了宋代,香炉造型也受到了它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倗姬鬲的特点包括口沿外倾、缩颈、鼓腹和三足,商代前期多无耳,之后发展出两耳。它的三个中空足不仅增加了受热面积,还使得炊煮更加方便。这种设计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非常常见,体现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倗伯甗(yan)</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甗为蒸炊具:</p><p class="ql-block">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zeng ),甑底是带有穿孔的篦子,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 Ii) ,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p><p class="ql-block"> 鼎 (ding )和鬲( Ii )的区别看腿,实心腿的就是鼎,空心的袋状足就是鬲。鬲上面带个蒸锅,中间有篦子的,就是甗( yan) 。甗相当于今天家家户户使用的蒸锅。</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彝中的各种纹饰图解</p><p class="ql-block">此图解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彝</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者儿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提梁卣(you)</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1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它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倗(peng)国国君夫妻合葬墓。倗国是个消失已久的古国,史书中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尘封了近三千年。这件器物的出土填补了史书空白,叙说了倗国历史,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这件器物保存得很好,现在依然可看到当初青铜器金光闪闪的原色。</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1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走鹰簋(gui)</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055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芮伯作王姊甗(yan)</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5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芮国作王姊甗底部上的十字是它篦子上的通气孔,应是底部锅里的水蒸发气体的通道,从而加热上面的东西。古人既聪明又智慧,执行力强。这里志愿者讲了很多,但我没能完全记住,也可能有误。</p> <p class="ql-block">贯耳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5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云纹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1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亚高父甲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5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提梁壶</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伯觯(zhi)</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5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伯觯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青铜酒器,通常称为觯。伯觯的形状一般为圆口,深腹,圈足,有盖,盖上有纽,腹部或饰有纹饰。伯觯的造型简洁大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佣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封国,由媳姓狄人所建,与晋国、霸国有密切关系,大约在春秋早期被晋国所灭。佣国墓地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青铜礼乐器等,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敄(wu)父方觚(gu)</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1006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孜父方觚,高30厘米,口径17厘米</p><p class="ql-block">,器体呈天圆地方形,敞口,长颈,直腹,方足外撇,边沿加厚,四周出扉棱,颈部饰蕉叶形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腹部饰兽面纹,方足饰兽面纹,上方有凤鸟纹,整体均以云雷纹为地。方足内有九字铭文和族徽。 </p> <p class="ql-block">伯尊 </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5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伯尊的设计别具一格,侈口束颈,下腹向外倾垂,圈足沿下折,四面皆有扉棱。颈饰蛇纹和蕉叶纹,纹内填以折身夔纹,腹饰外卷角兽面纹,圈足以饰蛇纹,均以云雷纹填地。每一处细节都彰显了西周时期青铜工艺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内底铸有铭文5字:“白乍(伯作)宝口(尊)彝”,简洁而富有深意,记录了这件青铜器的制作背景和用途。</p> <p class="ql-block">倗姬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65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倗姬盘通高48厘米、口径35.8厘米,腹部正中饰一小兽面纹,臣目圆睛,大耳竖立,口露尖牙。以兽面为中心,两边对称饰一圈蝉纹。蝉纹有着心形的尖口、突起的圆眼、伸开的前肢、三角的身体,以及两边的翅膀。纹饰带以云雷纹铺地。 内底五字铭文:倗姬作宝盘。</p><p class="ql-block"> 倗姬盘的圈足上也饰有蝉纹带,不过中央部位没有小兽头像,而是以鼻形纹作为替代。据专家们考证,倗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外姓伯爵小国,可能在春秋初年被晋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一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65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礼乐春秋~~~</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讲解,加深了观众对青铜器历史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礼乐春秋”阐释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刖( yue )人守囿( you )车</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闻喜县上郭墓地7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此为山西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山西博物馆里没见到该文物,还纳闷它去“出差”了,意外发现它在这里,当然了,山西青铜器博物馆是山西博物馆的分馆呀,它在这里很正常呀!</p><p class="ql-block"> 该文物手掌大小,非常别致。小车上装饰有猴形把手、振翅欲飞的小鸟、猛兽等,车上的轮子可以转动,整个器物可以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展示了西周在院囿中驯养禽兽的场景。车上还有个受过刖刑(把脚砍掉)的人,印证了西周刖刑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看刖人守囿车,你发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霸姬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2002号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霸姬盘上的铭文,共10行153字,记录了一场发生在2500年前的“诉讼”。这场诉讼涉及的人物包括霸姬、穆公和气。霸姬向穆公诉讼气未遵守穆公命令移交仆驭臣妾,穆公则命令气发誓听命。</p><p class="ql-block"> 铭文详细记录了诉讼的过程,包括穆公的命令、气的誓言以及违反誓言的处罚,展现了西周时期的法律文化和誓仪流程。霸姬是铭文中的原告,可能是墓主霸仲的夫人。穆公是铭文中的法官,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重臣,代表天子来裁决诸侯家族的争端。气是铭文中的被告,其身份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能与霸姬存在某种亲属关系。</p><p class="ql-block"> 霸姬盘铭文记载的诉讼事件,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起“诉讼”,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社会结构以及女性社会地位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南宫姬鼎</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曲沃县曲村墓地6081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讲解,带着大家了解赵卿及家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赵卿墓的战马</p> <p class="ql-block">赵卿墓里的战车局部</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镬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蟠螭纹镬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该镬鼎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耳距129厘米,腹深50厘米饪食器。直口平唇,束颈,双附耳外撇,鼓腹圆收形成園底,下承三兽蹄足。腹部以绚索纹分隔成上下两部分,均饰牛头双身蟠螭纹,前后各有一环形耳,蹄足上部有兽头装饰。</p><p class="ql-block"> 镬鼎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肉的饪食器。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此鼎形体较大,出土时内置牛的肩胛骨一块,当为牛镬,是直接使用的烹煮器。</p> <p class="ql-block">夔凤纹兽耳罍(lei)</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虎头提梁匜</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注水器,常与盘组合,作为“沃盥之礼”使用。虎头形流,底部有三足,前双足指间有蹼,后一足为一老虎做托举状。口沿上有伏虎形提梁,虎四爪紧抓器口,尾巴上卷。口沿下饰牛头双身蟠螭纹带。虎头、提梁、脚均饰鳞纹。</p> <p class="ql-block">夔凤纹四耳</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6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一组四件,形制大小纹饰均相同,还有夔龙纹莲盖方壶四件,分别置于鉴内。壶与鉴组合使用时,壶为盛酒器,鉴内置冰或热水,用来冰酒或温酒。</p> <p class="ql-block">虎形灶</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炊具,多用于户外野营。由灶体、釜、甑、烟筒共件组成。通高162厘米,可以拆卸和组装,便于行军作战或游猎使用。灶体内有小凸齿,用于搪灶挂泥,似今山西农村或小城市居民冬天用的煮饭烤火铁炉。炉膛涂泥,既可保持温度,又可节省柴薪,也能保证炉膛的热量集中,精巧实用。</p> <p class="ql-block">镂空簸箕形格</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的铲碳用具镂空簸箕形格,春秋时期的铲碳用具,镂空形制既减轻了重量,而且可以让体积小的碳自动漏下去,设计非常巧妙。</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镈</p><p class="ql-block"> 铜镈是一种古代乐器,青铜制成,形状类似钟但边缘平直,体型巨大,有纽可悬挂,通过敲击发出声音。铜镈是钟的一种发展形式,盛行于东周时代。</p><p class="ql-block"> 兽面纹镈钟的顶部设计为镂空双龙形钮,龙首相对,口中衔蛇,显得威风凛凛。</p><p class="ql-block"> 镈钟上方的“舞”部装饰有兽首衔凤纹,而正中间的“证”部则装饰有兽首双身纹。</p><p class="ql-block"> 镈钟的“鼓”部装饰有华丽繁复的兽首衔凤纹,这是演奏时敲击的部位。</p><p class="ql-block"> 镈钟上的“枚”是圆形的突起,起到加快声音衰减的作用,它们被塑造成盘绕状的螭纹形象。</p><p class="ql-block"> “枚”与“枚”之间的“篆”部装饰有以神兽为主体的纹饰﹣﹣蟠螭纹。兽面纹镈是众多追缴回来的珍贵国宝之一。</p><p class="ql-block">以上信息来自网友“元气满满的锦鲤”。</p><p class="ql-block"> 该文物为公安机关追缴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兔首觯(zhi)</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佣国墓地200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器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兔首觯,原称龟首觯;觯是酒器,形似尊而小,呈圆形或椭圆形,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多见于商周时期。商代后期青铜觯多作为觚、爵组器的陪衬。西周早期,鮮逐渐取代觚,作饮酒器。《礼记•礼器》言:“尊者举觯,卑者举角。”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西周中期逐渐向细高、大喇叭口的方面发展,因不适宜饮酒而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立鸟形灯</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小鸟灯</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的立鸟形灯,小鸟造型栩栩如生,羽毛刻画得极为细致。</p><p class="ql-block"> 此图来自博物馆官网,我拍的不清晰。</p> <p class="ql-block">蟠蛇纹镂空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新绛县柳泉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高24厘米,口径26.2厘米</p><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该鼎分内外两层,外层腹部装饰着两周镂空蟠蛇纹,以绚( tao )索纹为间隔,这群蛇头颅高昂、身躯卷缠游动的群蛇构成有些灵动,又有些无辜的样子。看着他们,实在把他们和毒物联想不到一起。按说这个鼎体型不算小,却没有笨重之感拜蛇所赐,多了几分轻盈和灵巧。</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它曾经是个喂猪的猪食盆。</p><p class="ql-block"> 1980年,杨富斗先生等人再次调查柳泉墓地时,在附近一户农家歇息时,发现这户农家用于喂猪的猪食盆,竟然是一件铸造精美的镂空铜鼎。便花了30块钱将其征集回来。</p><p class="ql-block"> 对于该鼎的主人是谁?没有定论。</p><p class="ql-block"> 只知道出自柳泉墓地,但那里是晋国末期的“公墓”,一共有四组大墓 。晋出公、晋哀公、晋幽公、晋烈公、晋孝公都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由于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喂猪的猪食盆,不知具体是在谁的墓出土 所以鼎的主人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了。</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博物胶囊”。</p> <p class="ql-block">兔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临汾市曲沃县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青铜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兔兔造型生动,呈现蹲伏的姿态,双眼紧盯前方,两只耳朵向后紧贴身体,仿佛下一秒就要有所动作。腹部两侧有圆形凸起纹饰,由里向外依次为火纹、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这只兔尊也是酒器,器腹中空,背上有圆角长方形开口,与开口配套的盖完美贴合器身,盖上置环形钮。</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p> <p class="ql-block">貘尊</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运城市绛县佣国墓地2158号墓出土山西青铜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藏</p><p class="ql-block"> 貘是种生活在热带的食草动物,长着特别的长鼻子。现存的貘有4种,其中3种分布在美洲,亚洲的貘仅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古代华南地区也有貘分布。</p><p class="ql-block"> 貘,这种在东南亚和南美洲都有分布的动物,体型似猪,短尾,椭圆形耳朵,还有可以伸缩的短鼻。如果你曾在动物园见过它们,就会知道,眼前的这两只貘尊真的是形神兼备。它们是三合范铸造的酒器,背部有子口盖,顶部铸一鸟形钮。貘身上饰有横鳞纹,臀尾部饰目云纹和云纹,前后肢外侧各饰一夔龙纹。</p><p class="ql-block"> 以上信息来自网友“林深时起雾”</p> <p class="ql-block">倗姬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p><p class="ql-block">绛县横水倗国墓地2165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倗姬盘敞口浅腹,底部有两个附耳,还配了一个大圈足。盘子的内底中央刻着五个字的铭文:“倗姬作宝盘”。</p><p class="ql-block"> 倗姬盘的纹饰非常精致。腹部正中央有一个兽面纹样,周围环绕着对称的蝉纹。这些蝉纹特别有意思,心形尖口、突起的圆眼、前伸的肢爪和三角形的身体,还有两侧的翅膀。盘子的内壁底部也装饰了一圈类似蝉纹的带状图案,但中部没有小兽头。</p><p class="ql-block"> 倗姬盘的圈足上也饰有蝉纹带,不过中央部位没有小兽头像,而是以鼻形纹作为替代。这个盘子是从山西省绛县的横水倗国墓地出土的。专家们考证,倗姬盘属于西周时期的一个外姓伯爵小国,可能在春秋初年被晋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 一天时间完全“泡在”山西青铜器博物馆看展品,意犹未尽。展品金光闪闪、一件件、一排排,整齐有序地展现在众人眼前,馆里观众不多,观展感觉绝佳。志愿者不顾午休,坚持为我们讲解,使我这个青铜器小白多多少少地对此有了点滴认知。我国青铜器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古人既聪明又有智慧,不断发现、研究、实验青铜器制作的工艺技术及其工具的使用。</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精美的青铜器就是今天再看,也都是艺术价值高于它们的使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看展一天,回来消化吸收断断续续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认真查找资料、多方核实确认,借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有网友们的游记观感,在此一并感谢、感谢。</p><p class="ql-block"> 最大的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的宣传展板同样引人注目。你有空吗?一定要来山西青铜器博物馆,在这儿你不会失望,只会感动、感叹、惊讶、惊奇,你会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