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之意在哪里?

卢守文

<p class="ql-block">欧阳修:醉翁之意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守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这一脍炙人口的语句出自他被贬滁州时所作的《醉翁亭记》,表面写的是饮酒与山水之乐,实则蕴含着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与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出身贫寒,却凭借自身努力在科举中崭露头角,踏上仕途 ,本想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官场的黑暗与复杂远超想象。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 “新政”,旨在革除时弊、富国强兵,欧阳修积极响应并投身其中。但新政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他们对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进行恶意诬陷,称他们结党营私。面对这般污蔑,欧阳修没有退缩,愤然写下《朋党论》,以犀利的言辞、深刻的见解,阐述君子与小人对于朋党的不同理解,坚定地为正义发声,展现出他的铮铮铁骨与政治担当。</p> <p class="ql-block">  他的抗争并没有改变局势,反而因此被贬河北。即便如此,欧阳修依旧坚守初心。在河北转运使任上,他又为被罢官的范仲淹等人鸣冤,写下《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据理力争,毫无畏惧。但这也进一步激怒了保守派,他们抓住所谓的 “桃色案件” 大做文章,虽案件毫无根据,欧阳修却还是被革职,贬为滁州太守。这次贬谪,对欧阳修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从政治中心被排挤到偏远之地,理想与抱负似乎变得遥不可及。</p><p class="ql-block"> 在滁州,欧阳修常与酒相伴,《醉翁亭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文中,他详细描绘了与百姓、友人同游醉翁亭的情景:带着酒食游山,邀请砍柴百姓与教书先生同到亭中歇息闲谈、畅饮抒怀。酒过几巡,醉意朦胧中诗兴大发。醉翁亭周围山水如画,太守宴上,食材取自当地,临渊捕鱼、酿泉为酒,虽简单却充满惬意。众人欢呼,欧阳修醉然其中。看似逍遥自在的饮酒游乐背后,却有着复杂的情感交织。他 “饮少辄醉”,却偏偏爱酒,自号 “醉翁”,将亭子命名为 “醉翁亭”,这其中既有借酒消愁的无奈,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饮酒确实是他排解心中郁闷的方式。仕途的挫折、理想的受挫,使他内心充满痛苦与愤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只能在酒的世界里暂时忘却烦恼,获得一丝慰藉。但欧阳修绝非仅仅是一个借酒浇愁的失意文人。从积极的角度理解,他的 “醉翁之意” 更多地体现在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上。</p> <p class="ql-block">  滁州的山水,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之所。远离了政治的喧嚣与纷争,他沉醉于自然的美好之中,感受着山水的宁静与生机。在欣赏山水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领悟到一种超越世俗的乐趣。这种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一种心灵的体悟,与世俗的功名利禄无关。他笔下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他精神的栖息地,在这里他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更为重要的是,欧阳修在滁州期间,将对百姓的关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他在醉翁亭与百姓同饮同乐,表面上是饮酒作乐,实际上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生活的一种方式。在他的治理下,滁州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他从与百姓的相处中获得了满足感与成就感,这种来自民间的质朴情感,成为他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他把自己对百姓的关爱,对地方治理的用心,都融入到了这看似闲适的醉翁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一生与酒结缘,得意时饮酒是庆祝,失意时饮酒是排解,但无论何时,酒都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催化剂。他在醉意中写下千古佳作,将自己的情感、思想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人。《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描绘山水风光与饮酒之乐的文章,更是他人生态度与政治理念的体现。他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挫折,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的操守,关注民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p><p class="ql-block"> 醉翁之意,既在山水之间,也在民生之中,更在他对理想的执着坚守里。欧阳修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的获取,而在于面对挫折时的态度以及对内心信念的坚持。他的故事,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要保持乐观,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