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桃李 荫下有你——记忆中的鞍山十五中学

陈永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欧阳代娜老师、孙晶月老师和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与鞍山市第十五中学是两辈人的特殊情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8日,欧阳代娜老师与世长辞,享年94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妈妈张波,今年92岁,与欧阳老师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妈妈从丹东师范毕业到鞍山,分配到十五中学,那时学校还没有盖完校舍,暂时住在五中校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新校舍落成,十五中开始上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我的父母也搬进中心广场南侧的设计院新房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于1959年出生,妈妈产后56天就抱着我去上班,托儿所就是在老十五中校门两侧的小房。后来有了弟弟,可能是因为孩子哭的时候嗓门大,老师和学生们就给我们起了个外号:大老虎、二老虎。托儿所就两个阿姨,孩子有好几个,经常看到安亚宁校长一手抱着一个(二虎),一手拉着一个(大虎)带孩子的景象。我记得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有周传馥老师的女儿,王铭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欧阳老师是1957年来到鞍山十五中的,妈妈当时是语文组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欧阳老师特别喜欢小孩,经常放学后,欧阳老师和妈妈抱着我,从十五中学沿着永昌街(现在的千山路),走到我家,还要在坐在路边,再玩儿一阵子孩子,然后再回老台町。长此以往,我便叫她欧阳妈妈。那时欧阳妈妈自己已有四个孩子,海蓝、丹妮、利黎和燕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妈妈与我和弟弟,于二一九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文革前,父亲带着我们全家和欧阳老师家丹妮、利黎、燕妮,在鞍山胜利宾馆前的小花园,用我们家那台“卓尔基”相机照了很多照片。可惜在文革时大多遗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就记得欧阳妈妈受到运动的冲击,我亲眼看见红卫兵给欧阳妈妈戴高帽、挂大牌子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5年8月16日,十五中学全体员工欢送安亚宁校长,欢迎刘雨灵校长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四排左起( )、魏海声、任洪章、刘隽彦、李国栋、高伟民、( )、王福银、王天恩、金田新、( )、( )、林甫、田永旭、姜运福、吴德安、苏子才、孟辉、关明甲、李长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排左起:梁若冰、王永明、苗淑芝、修丽明、马素清、赵玉香、鲍蕴琴、臧尔毅、杨安妮、刘海燕、赵志蕴、姜素梅、张凤兰、周传馥、刘佩芬、吴翊云、柴鹤桥、张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二排左起:张潮海、王(人事、张晓亮的妈)、袁志平、( )、宋淑芬、( )、( )、( )、蒋丽秀、王玉琴、胡奎芝、杨玉珠、郭淑媛、于凤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排左起:张波(儿童二虎)、孙晶月、孙淑芝、欧阳代娜、王(木匠)、简校长、刘文、安亚宁、刘雨灵、范超尘、张主任、王守恒、( )、王世文、张廷琨、黄跃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以后,鞍山第十五中学因欧阳代娜老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肯定,学生学习成绩斐然,欧阳老师成为人们敬佩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母亲因为多年要求入党无回应,1977年调转到四十中学,完成了入党的愿望,也在四十中学教了一届钢研所子弟的学生,而得到了自己语文教学的肯定。后来十五中学与四十中学合并,母亲又回到了十五中学。在当年评定职称时,欧阳老师给了母亲坚定的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欧阳老师和妈妈(右)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后,欧阳老师还邀请妈妈和她一起,开办补习班,给高考学生补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来,妈妈和欧阳老师一直保持联系,经常互通电话,每年过年都互致祝福问候。直到三年前,丹妮说妈妈耳聋听不清话了,母亲才不再打电话了,但经常惦记着欧阳老师、念叨着她这个老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8日,欧阳妈妈走过了平凡而伟大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欧阳妈妈刚去世不长时间,妈妈还不知道信息,有一天十五中学的杨玉珠老师突然登门拜访,没说有什么事,只是来看看,欲言又止。我当时没在家。我想是知道了欧阳老师离去的消息,她本想和妈妈告知一下,但是发现妈妈并不知道信息,怕过于激动,所以不忍告知。杨老师知道妈妈和欧阳老师的亲密友谊,她只想佐证一下噩耗是否为真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欧阳代娜文化园揭幕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1月8日,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鞍山市教育局,在鞍山十五中老校区,设立了欧阳代娜教育思想典藏室、校史馆、欧阳代娜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并为欧阳代娜文化园举行了开园揭幕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举措,实际上也是对以欧阳代娜为代表的,建国后鞍山第十五中学全体教育师表们的历史肯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欧阳代娜文化园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五中学留下了童年的回忆。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时,十五中主楼东侧有一块空地,爸妈在那块地种了很多地瓜,到了秋天收获时,我和爸爸、妈妈去起地瓜,那年收获了很多,把我放在地瓜地里,他们用小推车把地瓜送回家,我自己守着地瓜地,没有坏人,没有惧怕,那时只有树林,只有空旷。父亲回来还给我拍了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永刚在市府广场,196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一件事,应该是74、或75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我们班承办主楼一楼走廊的黑板报,那期的内容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因为是星期天,没有几个学生,走廊里静悄悄的,不知什么时候,一位穿风衣的老者漫步而来,站在我身后,仔细的看着我写的内容,还挑出我的错误,告诉我应该怎么写。我记住了这个风度翩翩的老人,他气宇轩昂的外表和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至今不能忘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十五中对面住在上台町的副市长王凤岐先生;他也是(钢都小学)王珠老师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凤岐先生分管文教,为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把他的大女儿送到了教师队伍,成了我们在钢都小学的启蒙恩师,又一路送我们进入十五中学。我们感激王珠老师,同时也充满着对王老先生的深深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本《台町故事》,记录了很多台町学子对十五中学的回忆,妈妈看到书中的学生作者,居然还能叫出当年学生的名字来,李小溪、李小剑、董红婴、周里、曾纪滨……甚至还能记起他(她)们的样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一篇作者张沈平:《“新村”遐思——新台町往事的点点滴滴》中,我的印章一节,记述了十五中学校长安亚宁与烈士子弟一段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岁哪知世事艰。从小到大,对于所生活的房区受到世人睹目,以及爸爸整日难以捉摸的忙碌都习以为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一九六四年五月末那天,我就读的鞍山市第十五中学校长安亚宁在他的办公室里与我的一次谈话,使我深受感触。安校长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革命,与我爸爸那一辈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与我谈话时,先是讲了一些宽慰、勉励的话,然后启发我说,老一辈革命者在战争硝烟已经散尽的和平时期,仍然有艰辛,仍然会有牺牲。你爸爸因公殉职,党和人民永远铭记他的功绩。随后告诉我学校决定发给我慰问补助金,并交代我使用个人印章每个月领取。当得知我还没有个人印章的时候便主动交给我一枚骨质戳料,教我去刻制。这就是我的第一枚私人印章。他蕴涵着党和国家对因公殉职者子女的深深关爱。我至今收藏,每当看到它都会勾起对爸爸无尽的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1年在安亚宁家祝贺66岁寿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起:安亚宁、安妻、范超尘、周传馥、欧阳代娜、张波、冯国山、刘隽彦、孟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中还有两篇文章,记录了《台町故事》的作者,李博生对两位十五中学老师的回忆和纪念:《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欧阳代娜》;《南果梨——纪念孙晶月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妈妈、孙晶月老师和欧阳代娜老师在千山仙人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孙晶月老师是大连旅顺人,1956年来到鞍山十五中学,因为他的爱人王慰林是冶金部鞍山矿山设计院的工程师,与我们家在同一个房区居住,和我父亲都在一个大楼工作。妈妈和孙老师关系很好,孙老师的儿子王晓宇,和我是钢都小学的同班同学。那年我偷偷将家中的钱偷出来,藏在中心广场的足球门柱下时,还是晓宇向他妈告密,孙老师又告诉我妈、之后我妈又让我将钱找回,还挨了一顿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晓宇退休后,移民澳大利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永刚在园林路二一九公园墙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父亲受派去罗马尼亚援外设计,妈妈突然接到姥姥去逝的电报,要赶回老家丹东凤城奔丧。我家没有亲戚在鞍山,妈妈没办法,只能将我和弟弟托付给她教的十五中学74届学生张平、闫晓平代为照顾。多年过去,我为两个姐姐对我们哥俩的照护,心存报念,感激在心。</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春节,杨玉珠老师给妈妈电话拜年,互祝身体健康。还问了大老虎、二老虎的情况,并透露了十五中的何墨山老师今年也九十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7月份,在二一九路天士力药房,我们偶遇田海蓝大姐。她曾是我爱人在一中的老师。互道问候之后,我们又相互询问了欧阳妈妈和张波老师,知道了当时还是丹妮在伺候欧阳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是在2023年,在二一九路园林派出所门前,偶遇大桃(罗金桃),我们是一中的同学,大桃妈妈刘文(罗丹夫人),曾是十五中老师,和妈妈共事。问大桃才知刘文老师已经不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巧的是,一次在我家的电梯中,正说到十五中,旁边的一位女士说,我妈就是十五中老师。我赶忙问,叫什么名字?“赵志蕴”。我说我知道这个老师,我见过赵老师的照片,再瞧面前的人,说道,你真像你妈!回家一问,妈妈说,赵志蕴的老伴儿还在,叫尚久千,住在附近,也是教师。后来知道,是赵芝韵的女儿每天要伺候老爸,才买了我楼上的房子,就近照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1975年地震,2月4号立春,那天妈妈带着十五中(好像是76届)学生,好几个班,去海城学农劳动,白天就有传闻说有地震,妈妈就带着学生赶紧往回赶。妈妈到家时已经黑天,爸爸已经做好饭,全家人刚拿起筷子,地下倒置的瓶子就倒了,然后楼房就开始摇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定格在2月4号晚7点36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现在谈起,还有点后怕。如果妈没在家,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方国强老师,那时还在十五中教体育,因为我喜爱滑冰,妈妈就找他借了一个冰刀架,到现在我还没还。后来他调到市外办,又去援藏,后任外办副主任。我在市城建局,和市外办比邻,经常遇到方老师,也去过他办公室,知道他的儿子娶了个俄罗斯姑娘,退休后还住在老台町靠二一九公园边上的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十五中77届毕业的。我们这一届有九个班,九班也叫体育班,能记得的有:郑勇(乒乓球)、杨德余(田径)、郝建林(田径)、陈伟(排球)(我的小学同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班的李万鹏、周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班的张剑、陈少男、陈欣、白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王丽、孙惠洁曾是我爱人李明明的卫校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潘静、张琳、李巽波、王红、张维刚、胡晓峰,原是我一中的同学,后陆续转到十五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班是五班,大都是钢都小学五年五班的,也就是王珠老师教的,有贺十年、邵伟宏、施纪强、吴立杰、赵永刚、徐印秋、黄元、王阿英、王艳英、李成才、张伟、赵明玉、隋振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转学来的有陈永刚、高旸、王登科、成彬、金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老师是孙素文、王宝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鞍山市十五中学九年五班欢送邵伟宏参军留念,77年元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王宝珍老师,有一件事令我难忘: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当时17、8岁懵懂的我们,还不知道文革后期“四人帮”对我们敬爱周总理的迫害,以及周总理逝世后悼念活动的禁止和封锁。但是还有很多人,心怀对总理的思念和对“四人帮”的不满,我的老师就表现了那种无畏不屈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天(应该是1月8或9日),早晨到校后,在教室,全班默哀(不许举办追悼活动),之后,王宝珍老师说: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悼念周总理。全班同学集合,来到鞍山市十五中学校外的永昌街上(现在千山中路),同学排成四列,王宝珍老师站在路侧方,由团支书邵伟宏喊口令,全体同学齐步向前,行进中齐声高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二、三、四!路旁的王老师怒目圆睁,严肃而坚定连续走了半个小时。那天天气阴霾,路上行人稀少,同学们的口号,响彻在鞍山十五中学校园和二八一五部队营区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时老师的正义表现与心底的善良,只有随时光渐远而越发感到她的伟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旸、陈永刚、贺十年在二一九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学校一有活动通知,我就要跑到我班同学居住的胜利路四红楼房区,首先到贺十年家,因为他家就住胜利路东南侧第一栋楼,转过来就是施纪强家、黄元家,再有就是到二白楼赵春会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旸、赵永刚、张伟、陈永刚、吴立杰在千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剑家在人民商场北侧时我就去过。当时家里还有一个舅舅和他们在一起住。我同他是小学、中学到工作后的好朋友。那时我还给他全家,用我家的卓尔基相机照过全家照片,并冲洗放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邵伟宏家,就在十五中旁2815部队对面,当时我们都吃的苞米面,他家部队大米白面有的是,他说就爱吃我家的玉米面发糕,我就带给他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永刚在鞍山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小二身上起疖子,我家里有一民间疔毒药方,是用冰片、川军和大黄配制的,我拿给小二吃,告诉他如果拉肚子受不了,喝一口凉水药性就解了。后来也不知道到他吃还是没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我们同学成彬、高旸、王登科、赵永刚、张伟、吴立杰经常到小二和登科家玩,还成立了学雷锋服务队,在鞍山火车站帮助旅客助人为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五中学,有我亲爱的妈妈,有我尊敬的老师,有伴我成长的同学。有那校园的鸟语,有那树林的喧哗,有那美丽的回忆,有那泥土的芬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梧桐华盖,桃李满园,曾是精彩,留下韶华。看时光背影,林荫之下,有你、有我、也有他(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少年时代,永远的十五中年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4月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