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大寺巷,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东邻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河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县和六安市毗邻;北和凤台、颍上县接壤。古城区总共有3.6平方千米。寿县古城为宋代重建的城池,保留了宋朝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基本特征。城有东、西、南、北四门,现只有东门和北门保留了瓮城,其中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交错。古城的道路布局以四条大街为主干道,连接四个城门,把古城分成四大区域。</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春秋属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迁都于此,此后曾十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三国时期为魏地,当时已是拥有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到唐,寿县古城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五代末,寿县古城被毁。</p> <p class="ql-block"> 楚文化在寿县古城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楚迁都至寿春城后,将楚文化的精神内核深深植入寿县古城,使其成为文化遗存丰富的胜地,像孙公祠、安丰塘、楚都遗址等都是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珍贵印记。汉代文化在寿县古城同样影响深远,此地多次成为汉代建都之所,迎来了古城历史上的又一巅峰时期。</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宋代,并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重建,历经多次修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城墙全长7.147公里,高约8至9米,底宽约18米,顶宽约7至10米,整体呈方形,四角微作圆角,寓意天圆地方。城墙由青砖砌成,内外壁用白灰砂浆勾缝,坚固耐用。城墙顶部设有女墙和箭楼,四角设有角楼,排水系统设计巧妙,能够有效抵御战争和自然灾害。寿县古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还具有防洪功能。城墙外侧是笔直的砖石构造,内侧则筑成土坡,这种设计不仅能巩固城墙,还方便快速上城御敌。城墙的修建过程中,寿县人民克服了本地不产糯米和黏土的困难,从外地引进材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墙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价值。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力量的结晶,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城墙开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门,南门称为通淝门,西门称为定湖门,北门称为靖淮门,每座城门均设有瓮城,增强了防御功能。此外,寿县古城墙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为宋代重建的城池,保留了宋朝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基本特征。古城区总共有3.6平方千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四门原都有瓮城,现只有东门和北门保留了瓮城,其中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交错。古城的道路布局以四条大街为主干道,连接四个城门,把古城分成四大区域,每个区域内又以街巷纵横交错组成交通网,四条大街分别是南街,北街,东街,和西街。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古城区内人口数量的膨胀,在城外建设了开发区,逐渐新城了“一城四区”的格局,即:古城区,城南政务商务区,城西工业区、城北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的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修建在城门外侧,呈半圆形或方形,用于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可以有效防止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的瓮城设计独特,内外城门呈45度角错开,这种设计在洪水来袭时能形成水的涡流,减缓洪水对内城门的冲击,从而起到防洪作用。此外,瓮城内还存放着刻有编号的大石头,这些石头在洪水来袭时可以用来封堵城门,体现了古人智慧的防洪设计。</p> <p class="ql-block">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今安徽省寿县东南方的一场著名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均出自此战。战役结果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因此留名青史。东晋借此机会收回权力,成为唯一掌握皇权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的赑屃(bìxì)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常被用来驮载石碑。在寿县古城,赑屃通常作为石碑的基座,象征着神龟驼碑。赑屃的传说与大禹治水密切相关。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中兴风作浪,后来被大禹收服,助其治水。大禹为了防止赑屃再次作乱,便让它驮着刻有治水功绩的石碑,从而形成了“神龟驼碑”的形象。此外,赑屃在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吉祥,常用于碑座,寓意依靠其神力使石碑经久不衰,千秋永存。</p> <p class="ql-block"> 寿州月坝修建在楚文化时期,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间历经多次重修,宋代修建最为壮观,为保护寿县古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建成以来,月坝在数百年的历史中成功抵御了多次洪水,包括2020年南方大洪水。即使在洪水高出地面数米的情况下,寿县古城依然安然无恙,证明了月坝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p> <p class="ql-block"> 寿县孔庙始建于唐代,元泰定元年(1324年)移至西街,此后历经多次维修和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建筑群。从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共经历了四十二次维修和扩建。2013年3月5日,寿县孔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寿春镇总兵署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明代时,此处为御史巡按州县的驻节之所——大察院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在此设立寿春营副将署,统辖亳州营、泗州营等军事单位。乾隆二年(1737年),副将署升格为寿春镇总兵署,成为清代皖北地区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统辖中、左、右、六安、庐州、亳州、泗州七营,兵力达4375人,防区覆盖凤阳、庐州、颍州三府及泗州、六安两直隶州 。光绪年间,总兵署辖七营,包括右营、中营等核心军事单位,其驻军及将领多分布在寿州城内 。</p> <p class="ql-block"> 报恩寺又名崇教禅院、东禅院、报恩禅寺,位于寿县古城的东北隅。唐代贞观年间,玄奘法师首建佛刹祝发度弟子修禅那延及,因此取名重教禅院。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改名为天圣院,并在寺中修建了一座供奉佛陀舍利的佛塔。后来天圣院更名为东禅院,明洪武初年,东禅院更名为报恩禅寺,此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报恩寺宋代佛塔建于天圣四年(1026年),为八角九级砖塔,高四十余米,是当时寿州城中最高的一座建筑。清同治元年(1862年),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佛塔在风雨中倾塌,只残留下三级。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政府拆除了残留的三级塔砖。清理地宫时发现了大量精美壁画、佛像等文物。在地宫中央还发现了一件石匣,石匣里一件银椁,银椁里盛放一件金棺,更让人震惊的是,金棺后里面盛满了舍利子。</p> <p class="ql-block"> 寿县基督教堂,位于寿春镇东街照壁巷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始建于1919年,并于1920年落成。这座教堂也被称为福音堂,以其独特的重檐庑殿式建筑风格在中国教堂中显得尤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的夜景是一场光与影的时空对话。通淝门、宾阳门、定湖门、靖淮门的城楼和城墙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轮廓如巨龙蜿蜒,血红色的光雾笼罩歇山顶,仿佛将楚文化的神秘与战争史诗的壮烈凝固于砖石之间 。</p> <p class="ql-block"> 夜幕下的古城是烟火气的舞台。青石板路两侧,灯笼高悬如星河落地,牛肉汤馆的烟火气与黄梅戏的唱腔交织——一碗千张粉丝打底的牛肉汤,承载着“家乡味觉密码”,而巷弄间的油炸香气、糖画摊的甜蜜气息,则唤醒游子的乡愁 。夜市摊位上,寿县大救驾、豆腐宴等非遗美食琳琅满目,食客围坐,谈笑间尽是“舌尖上的楚韵” 。</p> <p class="ql-block"> 原馆址设在寿春城内东北隅江淮名刹——报恩寺内,于2004年元月迁至新馆,新馆坐落在寿春城西大街繁华地段,与孔庙相邻。新馆占地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58平方米,陈列面积2600平方米。新馆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对外试开放。分7个专题,共设11个展厅,分别为楚都遗珍、晚蔡履迹、楚墓撷宝、汉魏流韵、璀璨文物、淝水之战、翰墨流芳、彩瓷缤纷、古窑之光、宗教艺术,较全面地展示了寿州大地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p> <p class="ql-block"> 安徽寿县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楚文化是历史上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有重要贡献。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于1958年建馆,为全省唯一县级国家一级馆,珍藏文物藏品10000余件套,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257件套。楚金币、汉八龙金带扣、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等皆为代表性藏品,一直为全国重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彰显了楚人“四方筑城”“荆楚高台”建筑理念,通过“瓮城”“方城”“斗城”建筑布局,融合了现代院落和极简主义设计手法。</p> <p class="ql-block">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展陈内容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安徽楚文化陈列主要包括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徙都寿春、楚韵悠长四个单元,寿县文明史陈列主要包括淮夷旧邦、两汉寿春、秦晋纷争、隋唐寿州、寿州之战、宋清寿州、革命沃土七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 楚大鼎是安徽寿县楚文化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出土于淮南李三孤堆楚王墓。其规模宏大,制造工艺精湛,是楚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1958年,毛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曾风趣地评价:“好大一口鼎,可煮一头牛!”</p> <p class="ql-block"> 寿县出土的陶器种类丰富,包括鼎、鬹、豆等器形。在寿县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龙山文化陶片,这些陶片主要属于鼎、鬹、豆等器形。此外,寿县博物馆还收藏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各类藏品一万多件(套)文物,其中包括各种陶罐和瓷器。这些陶器和瓷器不仅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三足羊首铜尊是春秋中期青铜器,造型独特,器身直口圆腹,一侧突出羊颈与器腹相通,上为羊头,三钩形足。通高11厘米,口径9.2厘米,是国内迄今未在其他地区发现的孤品。1975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肖严湖,现藏于寿县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其设计融合了舒国文化元素,体现了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交融。盖部饰勾连雷纹,器身工艺精湛,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窃曲纹鹿首铜鼎</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蔡侯鼎</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蟠虺纹兽流铜匜</p> <p class="ql-block"> 越王者旨于睗剑是博物馆三大镇馆之一,它的年代与特征:春秋晚期青铜剑,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弧形。剑格铸有双钩鸟虫书铭文,标明为越王勾践之子鼫与(者旨於睗)的佩剑。历史意义:此剑可能为越国赠予蔡国的礼物,后流入楚地。浙江博物馆藏有同款剑,寿县所藏版本因完整剑鞘(黑漆木胎缠丝)尤为珍贵。工艺亮点:剑茎缠缑(丝质缠绕)保存完好,铭文考证为研究越国历史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矛则是春秋晚期的青铜矛,保存完好,矛身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清晰可辨。这柄矛源自枣阳九连墩与荆州熊家冢的考古发掘,展示了楚国军事力量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大府之器”嵌银职牛铜镇</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曲龙纹异形铜构件</p> <p class="ql-block"> 2009年寿县寿春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工地砖室墓出土,该器物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银,腹部有纤细流畅的针刻神兽、神乌、祥云图案,底部圈足内侧錾刻有汉隶50字铭文款:前两句为“元和二年,蜀郡西工造乘舆黄白涂舟”,标明了器物为 “蜀郡西工”工官所造,是供奉宫廷使用的“乘與”产品,器物制作于东汉早期公元85年。这个砖室墓根据出土文物判断 墓主人应该为第一代阜陵王刘延,他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pkt铜舟造型类似钵,古代盛汤羹的器物,底部铭文有“中铜五升粉铫”,铫为出门携带方便的金属锅。元和二年制作,有可能是汉章帝为刘延复位阜陵王(公元87年)之后的赏赐之物。</p> <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铜鎏金兽形承投器</p> <p class="ql-block"> 空玻璃栈道:踩着透明地板看脚下千年地层剖面,每一步都像在历史长河里穿行。</p> <p class="ql-block"> 寿县博物馆内这一件纯金制作的金棺,旁边还陈列着几十枚佛陀舍利子,成为博物馆中最吸引游客的文物之一。这些金棺和舍利子都是出土于寿县城内的报恩寺中,报恩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寿县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金棺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精美,玲珑剔透,是佛教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金棺由6片黄金薄片铆合而成,长10厘米,最高处7.8厘米,重91.5克,为纯金制作而成,上面雕刻有精美的牡丹图案。就形制和工艺来讲,这件金棺是目前全国已知的唯一一件金棺,属于国宝级文物。在金棺的底部刻有“重佛舍利”四个字,所以这件金棺又被命名为重佛舍利金棺。</p> <p class="ql-block"> 颍州开元寺大银钟,这件明代铜钟通高170厘米,重约5000斤,是现存时代最早、体量最重的铜钟之一。其腹部刻有《颍州开元寺钟铭并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 楚国金版是战国时期黄金货币,形状多样(圆形、龟形等),纯度最高达96%。寿县作为楚国最后都城,出土金版数量全国居首(馆藏195件,总重近20千克)。它是中国最早的黄金货币之一,反映了楚国发达的商贸体系。部分金版錾刻铭文,为研究楚国的金融制度提供了直接材料。寿县博物馆因此被称为“含金量最高的博物馆”,金版的窖藏现象也暗示了战国末期的社会动荡。</p> <p class="ql-block"> 东汉时期累丝镇宝八纹龙金带扣</p> <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的报恩寺,是名震江南的大寺庙。寿县报恩寺宋塔地宫,出土了北宋时期非常漂亮的装舍利的玻璃瓶。</p> <p class="ql-block"> 宋代地藏王菩萨木雕造像</p> <p class="ql-block"> 寿县楚文化博物馆馆藏书画比较丰富,有几幅书画的介绍写着:“县城居民改造旧宅,于夹墙中发现”,真是很神奇。馆藏有董其昌《行书绢本十二屏》等不少明清时期的大幅书画作品,还有汤世澍、朱偁、王寅等名家作品。</p> <p class="ql-block">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楚文化展览、寿县历史展览以及民间习俗非遗文化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寿县古城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完好的城墙与文物,更在于它始终“活着”——既是防洪工程仍在守护百姓,也是楚文化基因在当代的延续。这座未被过度雕琢的古城,恰似一部打开的《史记》,等待世人以更谦卑的姿态,聆听它跨越两千年的低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