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养老院3楼着火,为啥这么多人遇难,有关最新消息的分析

裕安

<p class="ql-block">昨天晚上21时许,河北承德一个养老院发生火灾,相关链接:河北承德,一养老院发生火灾导致20人死亡。</p><p class="ql-block">最新的消息有这样几条:</p><p class="ql-block">一是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出了“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通知书”,这意味着这次火灾是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在这个通知中,明确发生火灾的是隆化县国恩老年公寓。</p><p class="ql-block">二是,根据极目新闻的报道,发生火灾的时间是21时48分(靠山屯分析这个时间应该是接警时间),23时左右,现场明火被扑灭。</p><p class="ql-block">事故造成20人不幸遇难,19名未受伤人员送医观察。目前,公寓相关负责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应急管理部已经派出工作组紧急赴当地督促指导。</p><p class="ql-block">三是,根据极目新闻等媒体的消息,火灾发生在一栋三层楼的第三层。</p><p class="ql-block">四是,这家养老院的规模还是挺大的,并且是河北省民政部门评的一级养老机构,见下图(来源,河北省民政厅):</p> <p class="ql-block">五是,根据新京报、澎湃新闻的消息,搜救工作已经结束,隆化县医院已经接收了一部分养老院火灾的伤者,正积极进行治疗。</p> <p class="ql-block">六是,经有关媒体查找,该养老院的短视频账号中记录了不少老年人生活,其中有进行消防疏散演练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有关分析和建议:</p><p class="ql-block">1、火灾导致伤亡的可能性分析。火灾发生在3层建筑的3楼,但是导致了20人死亡,那也就说明死亡的主要是在3层的人员,因为按照烟火蔓延的规律,1-2层是没有过火,也很少有烟的。3楼的人员在火灾发生后,大概率是失能老人,因此无法疏散;再加上夜晚护工较少,初期发现晚、灭火不力,短时间内难以疏散这么多人;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烟火蔓延较快,3楼各房间之间的防火分隔可能不完善,起火后整个3楼各房间可能都涌入了烟火,因此导致了人员的重大伤亡。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烟火发生了蔓延。我们知道失能老人自己是没有办法灭火或者逃生的,甚至没有办法说话报警等。当某个房间起火后,失能老人即使发现也没办法报警,楼层护工又不可能马上知道(除非有火灾报警系统,但看这个镇级养老院未必会有报警系统),这样火就容易烧大,烧大后再发现再去灭火,这些护工的能力又达不到;那么,如果这个房间与其他房间是用墙完全隔开的,那结果会好些,烟和火会控制在这个房间里面,其他房间的人员会相对安全,如果这个房间的隔墙不能与其他房间完全分隔,那就会快速扩大蔓延。</p><p class="ql-block">2、减少养老院火灾伤亡的几条关键建议:(1)如果能上简易水喷淋系统的话,这个最管用,至少能及时喷水控制火灾不扩大;</p> <p class="ql-block">(2)失能老人(包括行动不便老人)的房间,必须与其他房间和场所有良好的实体分隔墙(门),并且一个房间内的人员最好不能超过10人,避免火灾导致重大亡人;(3)员工的培训中,重点不是疏散,而是防烟。</p><p class="ql-block">在上述第(2)条能满足的情况下,发现起火的位置,如果不能灭火要立即关门控制烟气外溢,其他房间只要关门防烟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当烟气扩散后, 疏散只能导致更多死亡。</p><p class="ql-block">其他的事儿,比如能抓好火源管控的话,那也非常好,就不会有火灾了。</p> <p class="ql-block">在对养老机构进行深入检查与评估的过程中,裕安作为第三方专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秉持客观、专业的态度,对养老机构各方面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剖析,以下是对养老服务机构详细的评估内容,希望大家多学习:</p><p class="ql-block">(一)消防安全综合治理评估</p><p class="ql-block">1. “生命通道”状况:养老机构对畅通“生命通道”的整治工作落实情况,是保障紧急救援与人员疏散的关键。经检查,机构虽已对消防车通道进行划线、标名、立牌,但部分区域仍存在标识磨损不清的状况。在实地查看中发现,偶尔有车辆违规停靠在通道附近,虽未完全堵塞通道,但在紧急情况下可能阻碍救援车辆通行;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处,存在少量杂物堆积现象,影响紧急疏散效率。</p><p class="ql-block">2. 消防控制室效能:消防控制室的设置符合规范要求,控制设备齐全,基本涵盖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器等关键设备。不过,值班记录存在填写不完整、字迹潦草的问题,部分关键时间节点的设备运行状态未详细记录;巡查记录中,对一些小故障的处理情况缺乏后续跟踪记录。随机抽查询问值班人员,多数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但在面对复杂故障模拟时,少数人员反应迟缓,操作不够熟练。</p><p class="ql-block">3. 消防设施完好度:消防水源储量充足,水压稳定,能满足消防用水需求;防烟排烟系统在测试中,部分出风口风量不足,可能影响烟雾排出效果;自动报警系统误报率偏高,需进一步调试优化;自动灭火系统喷头存在个别被遮挡情况,部分灭火器压力处于临界值,需及时更换。从维护保养记录来看,虽定期开展维护,但部分保养工作不够细致,对一些潜在问题未能及时排查整改。</p><p class="ql-block">4. 电气火灾隐患排查:电气线路方面,部分老旧区域线路存在老化、私拉乱接现象,电线绝缘层有破损情况;电表箱设置位置基本符合规范,但部分箱门缺失或损坏,未及时修复;部分插座、开关存在松动、接触不良问题。机构虽开展了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需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p><p class="ql-block">5. 用火用气安全管控:对于电焊气割等用火作业,机构建立了审批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审批流程简化、现场监护不到位的情况;用气方面,燃气管道定期检查记录基本完整,但部分连接部位密封胶老化,存在轻微泄漏风险。</p><p class="ql-block">6. 装修与建筑合规性:经检查,未发现采用易燃可燃装修材料的情况,但在建筑周边存在一处违规搭建的简易储物棚,占用了一定的防火间距,存在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7. 消防安全信息化建设:养老机构已接入全市智慧消防安全监控平台,但在信息处理效率上有待提高。监控平台反馈的一些隐患和设备故障信息,未能及时响应处理,部分处理记录缺失,安全管理人员对平台信息的接收与处理机制不够完善。</p><p class="ql-block">(二)安全风险辨识及管控评估</p><p class="ql-block">1.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质量:养老机构已初步建立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组织职工参与风险辨识工作,但在辨识过程中,存在对一些潜在风险,如人员心理压力引发的安全风险等,考虑不够全面的问题;风险分级标准不够细化,导致部分风险等级划分不够准确,影响后续管控措施的针对性。</p><p class="ql-block">2. 风险警示制度执行:机构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了安全风险公告栏,但公告栏内容更新不及时,部分风险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制作较为规范,但部分职工对卡片内容不够熟悉,未能充分发挥风险警示作用。</p><p class="ql-block">3. 风险防控措施有效性:针对已辨识的风险,机构制定了相应防控措施,但部分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执行难度大的问题,如一些高空作业风险防控措施,缺乏详细的操作指南;部分防控措施之间缺乏协同性,未能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合力。</p><p class="ql-block">4. 重大危险源监控水平:对于重大危险源,机构采用了信息化技术进行现场动态监控,但监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不够充分,仅停留在数据采集层面,未能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测、检验工作基本落实,但检测报告管理混乱,部分报告缺失关键检测数据。</p><p class="ql-block">(三)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评估</p><p class="ql-block">1.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性:养老机构建立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但在责任落实上存在层层递减现象,部分基层岗位人员对自身安全生产责任认识模糊,责任制未能有效传导到每一位员工。</p><p class="ql-block">2. 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管理成效:主要负责人能定期检查安全生产工作,但检查深度不够,对一些隐蔽性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在组织职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方面,工作开展不够系统,存在排查走过场的情况;主要负责人对重大安全风险“底数”掌握不够精准,对部分隐患整改情况跟踪不到位,整改责任人、资金、措施有时未能完全落实到位。</p><p class="ql-block">3. 依法生产经营合规性:经核查,养老机构按许可资质生产经营,未发现无资质生产经营、未批先建、非法建设等行为,但在日常运营中,对资质有效期和经营范围的动态管理不够重视,需加强相关意识。</p><p class="ql-block">(四)全员安全教育培训评估</p><p class="ql-block">1. 培训计划科学性与实施效果:养老机构制定了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的年度培训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例如,对护理岗位人员的安全培训,未能结合其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风险进行深入讲解,多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操演练。</p><p class="ql-block">2. 人员持证上岗与技能掌握程度:作业人员基本能做到经培训合格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符合要求。但在现场随机抽查中发现,部分在岗人员对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不够熟悉,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在应急处理模拟测试中,多数人员反应较慢,对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掌握不够扎实。</p><p class="ql-block">3. 新技术应用培训及时性:当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后,机构未能及时组织全面的岗前教育和培训,导致部分员工在操作新设备时存在安全风险,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安全特性了解不足。</p><p class="ql-block">(五)组织职工全员参加隐患自查自纠评估</p><p class="ql-block">1. 警示教育深度与广度:养老机构针对同行业领域发生的典型事故案例开展了警示教育活动,但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观看视频为主,缺乏深入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职工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汲取事故教训。</p><p class="ql-block">2. 隐患排查奖励制度有效性:机构建立了隐患线索搜集、职工排查隐患奖励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奖励标准不够明确,奖励兑现不及时,导致职工参与隐患排查的积极性不高,制度未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p><p class="ql-block">3. 隐患整改落实力度:对于排查出的隐患问题,机构虽采取了一些整改措施,但部分措施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存在的重大隐患能按规定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但在整改过程中,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不够紧密,整改进度缓慢。</p><p class="ql-block">(六)安全应急准备评估</p><p class="ql-block">1. 应急预案实用性:养老机构编制了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但预案内容与机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应急处置流程过于理想化,缺乏可操作性;现场处置方案中,对一些关键设备设施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详细。</p><p class="ql-block">2. 应急演练质量与预案修订及时性:机构依法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实战化演练,但演练效果不佳,存在演练流程不顺畅、参演人员配合不默契等问题;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效果的评估不够深入,未能及时根据演练情况改进应急措施、修订应急预案。</p><p class="ql-block">3. 值班制度与物资配备合理性: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但值班人员职责不够明确,应急响应流程不够清晰;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基本配备齐全,但部分物资存放位置不合理,取用不便;相关岗位作业人员对特殊防护装备的佩戴和使用不够熟练,缺乏定期的培训与考核。</p><p class="ql-block">就目前养老机构在安全管理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建议各机构高度重视,针对以上问题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入住老人和全体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严格落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为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