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里的禁止出国文物

行行摄摄

<p class="ql-block">  国博有24件禁止出境文物。用了一天的时间寻找他们,留作回忆。</p> <p class="ql-block">鹰形陶鼎</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p><p class="ql-block"> 鹰形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双腿与尾翼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形体巧妙地融为一体,它既是巫术活动中的敬神礼器,也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陶塑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裸体浮雕彩陶壶</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青海乐都柳湾出土</p><p class="ql-block"> 彩陶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蛙纹图案之上,浮塑一个裸体人像,人像双手捧腹,下肢弯曲,腹下方刻意塑造出生殖器。一般认为这是男女同体的巫师形象,巫师具备沟通天地、人神的能力,这种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陶壶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具,而是用于生殖崇拜的宗教法器或专门为巫师制作的葬具。</p> <p class="ql-block">舞蹈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p><p class="ql-block"> 彩陶盆内壁饰三组舞蹈图,绕盆一周形成圆圈,每组均为五人,手拉着手,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这幅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集体舞蹈的热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人面鱼纹彩陶盆</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p><p class="ql-block"> 彩陶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和鱼纹。人面头顶有鱼鳍形装饰,嘴巴两侧和双耳部位都有两条相对的小鱼分置左右,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类似的彩陶盆出士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可能是一种特制的葬具。</p> <p class="ql-block">玉龙</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p><p class="ql-block">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p><p class="ql-block"> 玉龙高26厘米,重1000克,由一整块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躯体卷曲若钩如“C”字,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玉龙龙背有个桯具对穿的小孔,证明它曾经被悬挂起来,有可能是佩戴身上。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它们应该是龙的原始形态。</p> <p class="ql-block">镂雕旋纹象牙梳(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p><p class="ql-block">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p><p class="ql-block"> 真品在国博4层服饰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船形彩陶壶</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p><p class="ql-block"> 船形彩陶壶为盛水器,由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演化而来。陶壶两端如船形上扬,壶身装饰网纹,极似从河里收网捕鱼或晾晒鱼网的情景。这些水上生活场面是远古人们制造舟船、网具并捕鱼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青铜方鼎商王武丁时期</p><p class="ql-block">传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大方鼎)相传于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早年流传经历颇为波折,曾多次躲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新中国成立后,后母戊鼎入藏于前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后母戊鼎因其腹壁铭文得名。鼎的造型方正,形体巨大,显得雄伟庄重。鼎身四壁沿周缘装饰饕餮纹,足部也装饰饕餮纹,鼎耳上部则装饰鱼纹,鼎耳外侧装饰虎食人纹。今测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以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三个主要的文物解读视角观察,后母戊鼎在科技价值方面可谓商周青铜器的翘楚之作。因鼎的体量、重量均远超过一般青铜器,因此在原料治炼、塑模制范、浇铸充型一系列铸造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极高,充分显示出此时青铜器铸造业庞大的生产规模和杰出的技术成就,是这一时期青铜文化发展高度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利”青铜簋</p><p class="ql-block">周武王时期</p><p class="ql-block">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p><p class="ql-block"> 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是商周历史的分水岭。利簋内底铸有铭文4列32字,记录了武王伐纣在甲子日的清晨,时逢岁星(木星)当空,一日间结束了灭商战役。铭文内容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等古籍的记载相吻合,证实了相关文献史料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利簋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件能确定为周武王时期的青铜器之一,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武征商唯甲子朝岁</p><p class="ql-block">鼎克昏夙有商辛未</p><p class="ql-block">王才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亶公宝尊彝</p> <p class="ql-block">“子龙”青铜鼎</p><p class="ql-block">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传20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子龙鼎相传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子龙鼎得以回归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子龙鼎因其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二字得名。子龙鼎的圆腹微垂,上承微外撇的立耳,下接三蹄形足。鼎的颈部和足部均装饰饕餮纹。整器的造型雄伟稳重,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者。</p><p class="ql-block"> 关于子龙鼎的铭文释读,目前学术界的解读视角较多。宏观来看,此类短简精炼的铭文不带有动词,属于“早期铭文”的范畴,多用以铸记作器者、族属或受祭者一类信息。“子某”的称谓在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中较为常见,也见于传世文献。甲骨文中的“子某”,有的是具有宗法贵族身份的商王之子,也有的指商王朝内担任重臣的宗法贵族之长。后者虽不一定与商王室具有血缘关系,但较为多见。</p> <p class="ql-block">“盂”青铜鼎</p><p class="ql-block">周康王时期</p><p class="ql-block">传陜西岐山礼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大盂鼎相传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几经辗转,后为潘祖荫所有。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前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盂鼎宏伟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铜鼎的典型式样。鼎内壁铸有长篇铭文,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一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人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其先祖,忠心辅佐王室,并对盂进行赏赐。铭文追述殷商变革的内容与《尚书•酒诰》等传世文献相吻合,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从书法角度来看,大盂鼎的铭文通篇布局规整,书风凝重。</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青铜盘</p><p class="ql-block">周宜王时期</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青铜盘的内底铸制长篇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率军对猃狁作战,斩敌首500,俘虏50人,战后献馘,周宣王宴飨虢季子白,并赏赐马、弓矢、钺以资勉励。虢季子白盘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之一,其铭文是一篇优美的韵文,文中“薄”、“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四羊青铜方尊</p><p class="ql-block">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1938年湖南宁乡出土</p><p class="ql-block"> 四羊青铜方尊,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方尊的边角饰长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此器在器范制作中,并用线刻、浮雕、圆雕技法,将器用与装饰者机结合,铸造工艺精湛,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p><p class="ql-block">战国,魏</p><p class="ql-block">1951年河南辉县出土</p><p class="ql-block"> 带钧是古人系腰带的挂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金、银、玉等制成。这件带钩是魏国王室用品,银质鎏金,钩两端铸成浮雕式的兽首,钩两侧为长尾鸟。钩身正面嵌饰3块白玉玦,玉玦中心各嵌一粒半球形蜻蜓眼琉璃珠,钩头为白玉琢成的雁首形状,整个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十分精湛,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p> <p class="ql-block">“滇王之印”金印</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p><p class="ql-block">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学者认为,汉代诸候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只有部分军职官印因急于封拜而有凿文的。此金印印文为凿制,是由于西汉政府为封赐降汉的滇王而仓促制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印文分为凿制和铸制,在制度上并没有任何抵触,在技术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此金印用凿文,可能是原来铸文的金印不能用来随葬,滇王需要代代相传,所以只能用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贮贝器器身呈筒形,腰微束,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底部有3只兽爪足。盖上铸1间干栏式房屋及各种人物127个(未计残缺者)。房屋建筑主要由屋顶和平台构成。屋顶呈人字形,平台由小柱支撑,上面高凳上垂足坐着一位主祭人。这位主祭人的周围放置16面青铜鼓,其左前方和右侧均为参与祭祀者,面前摆放着祭品。平台左右两侧为椎牛刑马、屠豕宰羊等场面。平台之后有击打青铜鼓和錞于的,有待刑的裸体男子和持器盛物的妇女等。</p><p class="ql-block"> 诅盟为古代西南民族中极为盛行的一种风俗,凡有重大事件都要用盟誓来约束,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典礼。从此贮贝器的器盖上平台后面杀人祭柱场面来推测,这是一次立柱祭社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青瓷虎子</p><p class="ql-block">三国•吴 赤乌十四年(公元251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p><p class="ql-block"> 虎子的提梁呈背部弓起的奔虎状,腹部刻划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虎子是江浙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随葬器物,其用途有溺器、盛水器等不同说法。瓷器自问世以来,因经久耐用、不怕腐蚀、便于洗涤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日常用品日益瓷化,不仅具有实用性,器型亦精巧生动。</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尊</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一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 莲花尊以仰覆莲花为主题纹,辅以宝相花、团龙、兽面等纹饰,运用了模制堆贴、镶嵌、刻划等装饰技法。莲花尊的装饰繁缛,釉层凝厚,是北方青瓷精品。</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p><p class="ql-block">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士</p><p class="ql-block"> 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条长毯,上有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唐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包容的氛围也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骆驼载乐俑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另外在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过类似的作品。因而可以想见,这种形式的表演在唐时的长安一定是大受欢迎的。</p> <p class="ql-block">《吉祥遍至口和(合)本续》</p><p class="ql-block">西夏(公元1038年一1227年)</p><p class="ql-block">1991年宁夏贺兰拜寺沟方塔出士</p><p class="ql-block">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国博展出2页,其中负一层和4层科技的力量展厅各展一页。</p> <p class="ql-block">绿玻璃盖罐</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四年(608)</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西郊李静训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件玻璃器为贵族盛放香料之用,它采用魏晋时期引入的西方技术生产,纳钙成分较高,其透明度、延展性都区别于传统的透明度不高的铅玻璃。</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出土时间:1957年10月20日</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明代</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北京市昌平县明定陵</p><p class="ql-block"> 该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冠上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p><p class="ql-block">该冠上面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显得富丽堂皇,且永不褪色。该冠的点翠难度相当大,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p> <p class="ql-block">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天王簋目前没看到。也许休息也许出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