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4年,毛主席在杭州汪庄西子国宾馆前留影。毛主席一生53次到访杭州,累计居住超过800天,称杭州为“第二故乡”。他尤爱汪庄的清幽,曾感叹:“北有中南海,南有汪庄院。”</p><p class="ql-block">1959年至1975年间,毛主席24次下榻汪庄,常在此读书、批文件、会客,并主持重要会议。毛主席在汪庄居住的“一号楼”陈设简单:木板床(一半堆书)、旧沙发、老式台灯。他拒绝更换新家具,说:“住得舒服了,脑子就懒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与毛岸英、刘思齐、女儿李讷在一起。1949年毛岸英婚礼,毛泽东赠子三样“寒酸”礼物:一件旧军大衣(称“白天穿,晚上盖”)、一包哲学书(含《矛盾论》校样稿)、一筐湖南辣椒(嘱咐“吵架时吃辣椒降火”)。刘思齐回忆:“洞房夜我们裹着大衣看书,辣得直喝水。”</p><p class="ql-block">李讷在小学写作文《我的父亲》时,提到“爸爸书房总亮着灯”。老师质疑:“普通家庭怎有彻夜电灯?”李讷委屈,毛泽东却赞:“老师做得对!你该写‘我父亲是农民’。”</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只手捏着香烟,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面前的弥勒佛,并与弥勒佛聊起了天。旁边的人员听到毛主席与弥勒佛的对话后都笑了。</p><p class="ql-block">那么到底毛主席与弥勒佛说了什么让旁边的人员都笑得合不拢嘴。原来,毛主席风趣幽默地对弥勒佛说:佛兄啊,你看你头也大,肚子也大,哈哈大笑,那肯定是吃了不少好东西,这样你一定要保佑全国老百姓平安,让他们快快过上好日子啊!毛主席与弥勒佛的对话简单明了,既风趣幽默又意味深长。</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会场的签名簿上认真地签名后步入会场。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左手自然贴于身侧,右手执笔悬腕,略倾身于案前。签名时眉峰微聚,笔锋在纸面游走如龙蛇,署名“毛泽东”三字力透纸背。</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签名以行草风格闻名,笔迹遒劲洒脱,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习惯用狼毫毛笔蘸浓墨书写,落笔时手腕沉稳,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蒋介石偏好硬笔楷书工整签名,体现其军人式的秩序崇拜;毛主席的毛笔行书则传递“从传统中破局”的革命气质。</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与尼克松最为经典的握手照。尼克松眼神中透出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毛主席的眼神中流露出欢迎尼克松到来的喜悦之情。两人之间的互动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趣事与智慧交锋。</p><p class="ql-block">两人在会谈中。毛主席咳嗽不断(当时已患肺气肿),仍坚持给尼克松递烟。尼克松婉拒:“主席先生,您知道我没有抽烟的‘美德’。”毛主席点燃香烟后意味深长地说:“蒋介石称你为‘匪’,你称我们为‘匪’,但我们两家都抽一个牌子(指‘和平’牌香烟)。</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朱总司令端坐在桌子前,后面是席地而坐的士兵。原来,这是朱总司令主持庆祝八路军与张荫梧的河北民军友好联谊会。</p><p class="ql-block">提起张荫梧,八路军就恨得牙痒痒。因为,张荫梧曾组建河北民军屡次与八路军产生摩擦冲突。他还制造了“博野惨案”与“深县惨案”,残忍地屠杀八路军战士。毛主席称其为“摩擦专家”。</p><p class="ql-block">1940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因河北民军屡次与八路军产生矛盾,将张荫梧撤职。张荫梧被撤职后,八路军与河北民军举行友好联谊会议。</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军人是彭雪枫与陈毅。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毅任新四军代军长,彭雪枫任第四师师长。一次彭雪枫到军部汇报,见陈毅的马瘦弱,主动将自己心爱的战马“火车头”相赠。</p><p class="ql-block">陈毅笑拒:“你这马跑得快,我怕它性子太烈,把我摔成‘瘸腿军长’!”彭雪枫坚持:“马随主性,它跟了您,保准学会吟诗踱步。”陈毅最终收下马,回赠手书打油诗:“雪枫赠马情谊厚,奈何老陈诗更瘦。他日战场擒贼首,马驮捷报再还友!”彭雪枫读后大笑:“这诗比马瘦,得用牛肉贴补!”</p> <p class="ql-block">这是林迈可拍摄的萧克与妻子蹇先佛。蹇先佛的姐姐蹇先任正是贺龙元帅的妻子。当初,贺龙元帅听说萧克结婚,开玩笑说:“萧克打仗厉害,追女红军也‘速战速决’嘛!”因为,萧克与蹇先佛从相恋到结婚仅数月。</p><p class="ql-block">萧克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将军。晚年,他不仅笔耕不辍写文章,还常练习书法。每当萧克练习书法时,蹇先佛就负责研墨,但她常“抱怨”:“我给你当了一辈子‘书童’,稿费得分我一半!”萧克笑答:“我的工资全上交了,稿费是唯一‘私房钱’啊!”</p> <p class="ql-block">1942年1月,晋察冀敌区情报处处长钟子云与妻子黄云在平西。夫妻俩都是杰出的情报工作人员。黄云的本名是魏承隽。这张合影是林迈可所拍摄。拍完这张合影后,夫妻俩很快分开各自进行工作。</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钟子云被派往东北建立与巩固革命根据地,并相继担任哈尔滨市委书记。妻子黄云也跟随钟子云来到哈尔滨工作,并任哈尔滨市第五中学校长。</p><p class="ql-block">建国后,钟子云担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妻子黄云曾任上海师大党委书记。1999年3月17日,钟子云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1939年,13岁的邹家华与亲邹韬奋、母亲沈粹缜在重庆衡舍。邹韬奋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邹韬奋常带儿子观察上海弄堂里的人力车夫、报童的生活,教导他“书本外的社会也是老师”。</p><p class="ql-block">邹韬奋创办《生活》周刊期间,邹家华偶尔帮忙整理读者来信(尽管年龄尚小),父亲以此让他感受“文字背后的民生疾苦”。邹韬奋流亡期间坚持写日记,记录时局思考。他曾对邹家华说:“这些文字将来或许能告诉你,我们为何而战。”</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北军少帅张汉卿与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和众将领在一起。张汉卿与杨虎城虽然出身相差悬殊,但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毫不犹豫主张联合抗日。</p><p class="ql-block">为此,两人都置性命于不顾,下定决心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张汉卿指挥东北军精锐扣押蒋中正,杨虎城负责控制西安城内中央军政要员,封锁消息。</p><p class="ql-block">之后,杨虎城提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张汉卿坚持“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在对蒋的处理方式上,张汉卿主张释放蒋中正以促成抗日联盟,杨虎城私下倾向“审蒋公判”,但顾及张的立场未公开反对。</p> <p class="ql-block">1941年,居住在妙峰山上一户姓孔的农民家庭。男子戴着一顶破毡帽,上身穿一件棉夹袄,腰间被布带紧紧勒住,下身穿宽大的缅裆裤,脚上穿着布棉鞋,裤脚用布带裹得紧紧的,这样干活更利索,也避免寒气吹进裤筒。</p><p class="ql-block">旁边的妻子裹着一双三寸金莲,抱着家里最小的孩子。从孩子的年龄看,夫妻俩可能还不到三十岁,但看起来像现在的五十岁的夫妇一样。</p><p class="ql-block">这对夫妻俩非常勇敢。夫妻俩曾冒着生命危险,将燕京大学老师、国际友人林迈可夫妇藏在家里两周,使得他们躲过了日军的搜查队。</p> <p class="ql-block">1946年,寒冷的冬天里,82岁的齐白石与51岁的徐悲鸿在一起。这一年,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徐悲鸿出名早,但他非常欣赏齐白石。1928年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时,力邀齐白石任教,但齐因出身木匠、无学历,在传统文人画圈中仍被视为“野路子”,而遭保守派抵制。但徐悲鸿不以为然,以“三顾茅庐”之诚打动齐白石,开启两人合作。</p><p class="ql-block">1953年徐悲鸿逝世,齐白石含泪写下“知己有恩”,并为其守灵,足见情谊之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