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转年的1932年一·二八事变,在淞沪的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p> <p class="ql-block">陵园东门的多立克柱式</p> <p class="ql-block">《凯旋门》</p><p class="ql-block">凯旋门位于先烈中路和水荫路交汇处,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40.7平方米,高13.4米,宽11米,厚3.7米,以花岗石砌筑的仿古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中间是一个圆拱门,面向先烈中路的门楼上端镌刻着林森题字"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另一面则镌刻着"碧血丹心",上款是"民国二十二年",下款是"宋子文敬题"。凯旋门曾是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的大门,凯旋门象征着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而归,印记了英勇奋战的将士们不朽功绩</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变迁,城市的扩展,曾经的入园凯旋门立在了大街中间,但“碧血丹心”四个血红的大字还在,这一段历史破水浮出,后人当永记</p> <p class="ql-block">《将士墓》</p><p class="ql-block">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将士题名碑的东面,建于1933年,墓区呈圆弧形设计,长36米,宽50米,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墓区的北面建有一座墓包,墓碑上刻着蔡廷锴题字的"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墓包后面的墙上刻着1933年由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撰并书《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记载了十九路军将士浴血奋战,抗日守土的经过。墓包前面分左右两片墓区,整齐有序地排列着182个石棺</p> <p class="ql-block">猫咪长年在此巡视和陪伴</p> <p class="ql-block">历经几十年,将士墓周边的南洋杉已直插云天,作为从远古恐龙时代存活至今的“活化石”,南洋杉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它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强和毅力</p> <p class="ql-block">木棉花和长条形南洋杉枝条</p> <p class="ql-block">南洋杉树形高大挺拔,树冠呈塔型,枝叶分布整齐有序,给人一种庄重、端庄、典雅的感觉。它的花语是“永恒、高尚”,象征着庄重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节前后,陪伴将士们的还有烈焰般的红棉花和孩子们,当年我也是孩子一员</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读小学时老师曾带我们来此清明节扫墓,只是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要纪念国民党军队</p> <p class="ql-block">《将军墓》</p><p class="ql-block">将军墓始建于1997年,分别是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三位将军墓。位于陵园东侧,将士墓的北面,占地面积为400平方米。蒋光鼐和蔡廷锴将军的骨灰于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国家革命公墓迁葬至陵园,由朱乃正先生书"蒋光鼐之墓"和"蔡廷锴之墓"。戴戟将军的骨灰于2016年从苏州迁葬到此。三位将军的墓碑石采用天然花岗石凿成,象征着他们崇高而伟大的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戴戟(1895-1973)</p><p class="ql-block">原名光祖,字孝悯,原藉安徽省旌德县,1895年7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毕业。1925年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团长、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师长、淞沪警备司令等职。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戴戟与蒋光鼐、蔡廷锴一起率部奋起抵抗日军的侵略。1933年11月,参与发动"福建事变"。全面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中将总参议、皖南行署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安徽省体委主任、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民革主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73年2月21日病逝于安徽合肥</p> <p class="ql-block">蒋光鼐(1888-1967)</p><p class="ql-block">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南栅乡桐园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骑兵科肆业。1924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警卫团营长。北伐时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副师长、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等职。1930年任十九路军总指挥。1932年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为最高指挥官。1933年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抗战期间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蔡廷锴(1892-1968)</p><p class="ql-block">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市龙岩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岁从军,北伐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1930年任十九路军军长。1932年1月28日率部发起一·二八"淞沪抗战,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1933年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发动福建事变。抗战期间,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25日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先烈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先烈纪念碑建于1932年,由花岗石砌筑而成,是仿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298平方米,分别由纪功碑和半弧形回廊组成,是陵园的主体建筑,整体建筑庄严雄伟,独树一帜。纪功碑高19.2米,巍然耸立在半弧形回廊前中央,由底座和多立克圆柱组成。纪功碑上有一个立体方形的花岗石底座,其上有一威武雄伟的铜铸十九路军战士塑像,肩托步枪,背系一顶铜鼓帽,像高3.15米,塑像前正面台阶卧伏2对铜狮,还有8个铜铸宝鼎依次排列在拱卫纪念碑的石栏基上,暗喻"一.二八"淞沪抗日</p> <p class="ql-block">记功碑前英姿挺拔的十九路军战士像</p> <p class="ql-block">英雄花开英雄城</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面和中间左右两边共立着八座铜宝鼎</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战士塑像前左右两边共卧着两对儿铜狮子</p> <p class="ql-block">塑像后面半弧形的罗马柱回廊</p> <p class="ql-block">《将士题名碑》</p><p class="ql-block">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建于1933年,位于陵园中轴线中央,是一座方柱形花岗石碑,碑高7.7米,长和宽为2.85米,占地面积91平方米,碑体四面用篆体刻着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共计1983位阵亡将士的英名</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航空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广东省航空纪念碑于1988年3月15日落成,是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先驱和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及广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纪念碑占地约50平方米,碑身高4.3米,宽1.9米,正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航空救国"四个大字,北面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题字"广东省航空纪念碑"。纪念碑南面是碑志,西面刻着267名牺牲的航空先驱姓名。同年9 月23日,在航空纪念碑旁,由书法家商承宇先生出资并亲笔书写"忠魂"二字的花岗石碑落成,此碑高3米,重19吨</p> <p class="ql-block">《抗日亭》</p><p class="ql-block">抗日亭位于陵园的最南端,建于1934年,采用花岗石砌成,占地面积120平方米,高7.13米,长11.9米,宽11.9米,呈平顶十字形,由基座和碑亭组成,四面建有6对方形石柱,南北门亭上都刻有"抗日亭"三个大字,由"一.二八"淞沪抗日将军、时任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于1932年书。亭中曾立一块记载着"一.二八"淞沪抗战碑记的碑石,后期遭毁坏,现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靠近北门的纪念长廊,柱子为优雅高贵的爱奥尼柱式</p> <p class="ql-block">每一位为国家民族献身的都是英雄,当你来羊城旅游或公干,记得去看看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