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5年是马可.波罗世逝700周年,马可.波罗同中国的渊源是意中友好源远流长、两大文明交相辉映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踏上了一场前往中国的传奇之旅,他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东方的繁华盛景,并将其详细记录在《寰宇记》(即《马可.波罗行记》)中,为西方社会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东方画卷。</p> <p class="ql-block"> 四川省博物馆《传奇之旅》以来自意大利及中国共40家文博机构的近300件(套)精品文物,打造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盛宴。油画、雕塑、抄本、陶瓷、玻璃、珠宝、纺织品……一件件精美文物,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当年东方的繁华盛景。</p> <p class="ql-block"> 《寰宇记》(16世纪)(手抄本复印件)</p><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的《寰宇记》(又称《马可·波罗游记》)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录。不仅是一部旅行记录,更是中世纪欧亚文明碰撞的棱镜。这部书持续激发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成为文明互鉴的永恒象征。正如马可·波罗临终所言:“我所见的还不及我所经历的一半”——这种对世界的敬畏与好奇,正是其跨越七百年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圣经》(1230一1240年,羊皮纸手抄本)</p> <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遗书》(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遗嘱内容:他曾将其中的一部分投入家族生意之中。而去世后的财产清单中,则包括了从中国带回的精美织品、宝石和蒙古大汗赐予他的“金牌”等大量物品。</p> <p class="ql-block"> 《圣多明我像》(约1390年)</p><p class="ql-block"> 圣多明我(1170–1221)是多明我会的创始人,以反对异端、推动教育和慈善著称。他的形象在14世纪频繁出现在欧洲宗教艺术中,成为教会权威与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方济各像》(约1390年)</p><p class="ql-block"> 圣方济各(1182–1226)是方济各会的创始人,以清贫、仁爱和对自然的尊重著称。他的形象在14世纪频繁出现在欧洲宗教艺术中,成为教会改革与人文关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婚礼箱前板,饰有托勒罗先生与萨拉丁的故事》(约1380一1390年) </p><p class="ql-block"> 《托勒罗先生与萨拉丁的故事》是中世纪欧洲民间传说中一则跨越宗教与文化界限的传奇叙事,其核心围绕13世纪意大利医生托勒罗与12世纪穆斯林领袖萨拉丁的虚构交集展开。故事通过文学、艺术与口头传统的演绎,折射出中世纪晚期欧洲对东方的想象、宗教宽容的理想,以及医学知识的跨文明传播。</p> <p class="ql-block"> 《宝座上的圣母子和诸圣徒》(三联画)(1340年)</p><p class="ql-block"> 《宝座上的圣母子和诸圣徒》不仅是宗教艺术的典范,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绘画从程式化向人性化转型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宝座上的圣母子和诸圣徒》是一个带有可拆卸门扉的小型圣龛,便于携带,供私人敬拜使用,上面饰有基督和诸圣徒的生平故事。圣母怀抱圣婴出现在三联画的中央,男女圣徒环绕在其身旁。左边木板上描绘了天使报喜、基督诞生和向牧羊人报喜的场面,右板则表现了圣母领报和基督受难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戴兜帽的修士》(16世纪.德国木雕)</p><p class="ql-block"> 《戴兜帽的修士》是 表现方济名会修士圣安东尼的形象,他晚年在威尼斯备受尊崇。</p> <p class="ql-block">《四个小天使头像的喷泉基座》(14世纪)</p> <p class="ql-block"> 世界地图</p><p class="ql-block">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所绘制的“毛罗地图”。“这张世界地图是在马可波罗逝世后完成的,创作于15世纪中叶的威尼斯,该件作品重构了他的旅程概念,从意大利威尼斯出发,一直到中国。地图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城市的详细注解和描述。”</p> <p class="ql-block">《琉璃狮首》(元.1271一1368年)</p> <p class="ql-block">《至元通行宝钞貮贯纸币》(元.1335年)</p><p class="ql-block"> 元朝初期沿用金朝纸币制度,但中统元宝交钞因过度发行导致贬值。 </p><p class="ql-block"> 从交子到至元钞,中国古代纸币史印证了「货币是国家信用的物化」这一真理。至元钞的教训警示后人:货币稳定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经济基础与制度约束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铜权》(元.1370)</p><p class="ql-block"> 铜权(俗称“秤砣”)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衡器。</p> <p class="ql-block">《陶鞍马》(元.1271年)</p> <p class="ql-block">《陶双面俑》(元.1271年,四川绵阳)</p> <p class="ql-block">《陶武士》(元.1271年,四川绵阳)</p> <p class="ql-block">《臂钏》(元.1271年,江苏江阴)</p> <p class="ql-block">《金鱼饰》(元,内蒙赤峰)</p> <p class="ql-block"> 《锤揲浮雕狮纹银带扣》(元.内蒙赤峰)</p> <p class="ql-block">《凸花月宫人物银盘》(元.江苏镇江)</p> <p class="ql-block">《塔状陶灶》(元.陕西宝鸡)</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荷叶盖罐》(元.四川南充)</p> <p class="ql-block">《戴冠男俑》、《翼兽纹织金锦靴套》(元.陕西宝鸡)</p> <p class="ql-block">《青玉人物方形插牌》(元.天津)</p> <p class="ql-block"> 《白釉贴塑螭龙瓷省油灯》(元.重庆)</p> <p class="ql-block">《白釉双耳带环三足狮形盖瓷香炉》(元.重庆)</p> <p class="ql-block"> 《千子百月铜印》(元.四川)</p><p class="ql-block"> “千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百月”在中国民俗中,婴儿出生百日有“百岁宴”,寓意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牵马俑(元,四川)</p> <p class="ql-block"> “飞翔的翼狮和圣马可兄弟会的修士们”(14世纪上半叶,威尼托)</p><p class="ql-block"> 圣马可之狮是福音书作者马可的象征,它通常被描绘成一头长着翅膀的狮子,而圣马可则是威尼斯城的主保圣人。</p> <p class="ql-block"> “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p><p class="ql-block"> 这件青花瓷罐保存完好,罐身画作笔触细腻流畅,线条勾勒精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制瓷水平。</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白釉亚当夏娃立像(清,福建)</p> <p class="ql-block"> 德化窑马可·波罗熏香炉(明 1368年一1644年)</p><p class="ql-block"> 展示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也见证了德化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漳州窑酱釉白花军持(明,福建)</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牡丹兽纹耳罐(元.天津)</p> <p class="ql-block">青花象耳垂环花卉瓷瓶(元.四川三台)</p> <p class="ql-block">小碗与高脚杯(16世纪上半叶,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餐勺与刀叉(15世纪.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 漳州窑蟹青釉红绿彩阿拉伯文大盘(明.1368一1644年,福建)</p> <p class="ql-block"> 漳州窑红蓝彩大船航海大鱼星辰八卦纹大盘(明.福建)</p> <p class="ql-block"> 织物残片(16世纪下半叶,土耳其)</p> <p class="ql-block">安萨托花瓶(16世纪,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盖盒(15一16世纪,佛罗伦萨)</p> <p class="ql-block">男子外套(16世纪,乌兹别克斯坦)</p> <p class="ql-block">男子外套(16世纪,乌兹别克斯坦)</p> <p class="ql-block">玉堂窑双管瓷壶(明,四川)</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白瓷填彩圣母玛利亚立像(清,福建)</p> <p class="ql-block">白瓷褐彩双雁纹罐(元,江苏扬州)</p> <p class="ql-block">白瓷褐彩双凤纹罐(元,江苏扬州)</p> <p class="ql-block"> 龙泉窑青釉肯笔舔(宋960一1276年,四川)</p><p class="ql-block"> 笔舔,在清朝属文具小九件之一,主要用于毛笔蘸墨后把笔尖上的墨抹匀。</p> <p class="ql-block">开喜通宝铜币(南宋1127一1129年,四川)</p> <p class="ql-block">奥匈帝国国王头像币(16世纪,漳州)</p> <p class="ql-block">《总督乔布尼.索兰佐的㨗其诺金币》(1312一1328年)</p> <p class="ql-block"> 日本"二朱"长方形金质章</p><p class="ql-block"> “朱”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的货币单位,1朱等于1/4两。明治维新后,日本引入西方货币体系,“朱”逐渐被日元取代。</p> <p class="ql-block">西属墨西哥不规则8R银币(16世纪,漳州)</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头像4R银币(1774年,漳州)</p> <p class="ql-block">四司银(明末,四川彭山)</p> <p class="ql-block"> 《盔甲在手套》(1558年,意大利) </p><p class="ql-block"> 手套表面装饰精巧,刻有战利品、兵器、乐器和旗帜图案。16世纪,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盔甲制造业蓬勃发展,臻于鼎盛;能工巧匠们锻造出精美绝伦的盔甲装备。</p> <p class="ql-block">阔剑</p> <p class="ql-block">盾牌(16世纪,印度)</p><p class="ql-block">由钢、水牛皮、丝绸组合成</p> <p class="ql-block">带领子头巾的钢盔(15世纪,佛罗伦萨)</p> <p class="ql-block">头巾式头盔(15世纪,佛罗伦萨)</p> <p class="ql-block"> 《锁子甲》(15世纪下半叶,意大利)</p><p class="ql-block"> 《锁子甲》 与欧洲采用金属板制成的硬盔甲不同,幅员辽阔的伊斯兰帝国制造的盔甲在数世纪以来一直使用金属网,它更加灵活、透气,易于折叠打包。金属网间的小环相互连接,在重要部位用金属板加固,并饰以简明而优雅的书法装饰。</p> <p class="ql-block">护腿(15世纪,佛罗伦萨)</p> <p class="ql-block">多功能天文仪、玫瑰罗盘和风向标(1611年,尼科洛.卡斯持罗)</p> <p class="ql-block">测高四分仪(15世纪)</p> <p class="ql-block">采矿用指南针(15世纪J</p> <p class="ql-block"> 《饰有圣马可翼狮的自鸣座钟》 (1630年)米兰波尔迪·佩佐里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座精美的座钟上足发条后,可以每小时响起一节音乐,狮子会张口吐舌,翅膀会舞动。</p> <p class="ql-block">盖罐(1737年,都灵)</p> <p class="ql-block"> 《军持》(青花釉下彩)(明万年历,景德镇)(佛罗伦萨博物馆藏) </p><p class="ql-block"> 军持是一种源自印度的水壶,用于佛教仪式,特别是在密宗佛教中。通常有一个细长的瓶颈和一个侧流口,方便倒水而不洒出。在中国,军持在唐代通过佛教传入,并在元明时期流行,尤其是在青花瓷中常见。</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胡人陶俑(唐,长沙)</p> <p class="ql-block"> 长沙窑青釉褐彩胡人坐俑(唐,长沙)</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褐釉缕空莲花纹座鸟形台烛(唐,长沙)</p> <p class="ql-block"> 《马可.波罗游记》描述的成都:“此州都会是成都府,昔是强大城市,历载富强国王多人为主者垂二千年矣……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基深,广半哩,长延至于海洋,其距离有八十日或百日程,其名曰江水。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胜者。”</p><p class="ql-block"> 他还详细描述了成都府的‘’廊桥‘’是一条大河的壮丽大桥,桥的两侧排列着大理石柱,支撑着装饰有红色图案和瓦片的木制桥顶。桥上商贩云集,手工艺者展示技艺,形成了一个热闹的市集。这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经济活动的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