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少女峰是瑞士之行的重要节目,少女峰的名字的来源于当地人流传着一个故事,因为山上经常有云层笼罩,少女羞涩不愿见人得名。<br> 少女峰、僧侣峰和艾格峰,是瑞士国境内三座最著名的山峰,高耸于阿尔卑斯山系群山峻岭中,其中少女峰是瑞士最引以为豪的阿尔卑斯山旅游头牌景点,4158米的海拔高度当仁不让拿下全欧洲至高点,被称作“欧洲屋脊”。<br> 公元1811年,瑞士的梅耶兄弟在历史上首次登顶少女峰。从那以后,少女峰便进入了世人的视野。<br> 一百年后,到达“欧洲之巅”~“少女峰站”的冰川隧道全线贯通,为前往阿尔卑斯山观光的旅游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br> 又过了一百年,如今的少女峰景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并与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黄山,结对成了“姐妹山”。“冰雪女王”以其不老的容颜,迎接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来自中国的旅游团更是络绎不绝。<br> 就算没去过少女峰,光听着名字就觉得这个地方一定让人神往!上帝把许多美好给了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而阿尔卑斯山脉则把更多的美好留给了少女峰。还有这种说法:“没有登上过欧洲屋脊少女峰,那还不算真正到过欧洲!” 其实整个登山过程,就是换乘登山列车的渐次递进升高的过程。从海拔高度自567米的因特拉肯站渐渐升至欧洲海拔最高3454米的少女峰站。 为了能赶上第一班登山火车,导游要求一大早就在酒店门口集合。<br> 天刚蒙蒙亮,一场大雪还在不停地下,雪地上还没有印记,大巴车里灯光黯淡,大家都昏昏欲睡。我确被车窗外的雪花吸引,它们沿着不可抗的地心引力,俯视着大地,目视一切,在坠落前用力起舞,路过我的双眼。<br> 我们成为到达车站的第一个旅行团。<br> 我曾攀登过数座名山,但乘坐火车上山是第一次。从山脚下海拔567米的 因特拉肯火车站出发,登山列车只需2小时20分,爬升2887米,把游客送上原本只有专业攀岩者才能抵达的冰雪世界。<br> 这条登山铁路本身就是二十世纪初人类的一大工程奇迹,为了避免滑坡和风雪路线有相当长的部分是在艾格峰腹地内挖掘隧道而成的,地面上完全看不到铁轨和车站。这项上世纪初实施的工程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让乘客感叹当年开拓者们的无比勇气和毅力。游客仿佛也能感受到往昔建造的艰辛,以及人类文明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所表现出了巨大的韧劲与智慧。<br> 登山铁路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年4月1日迎来了百年诞辰。<br> 观光列车设计很科学,车窗宽大很明亮,可以欣赏到沿途不同的景致。<br> 列车在山间缓缓升高,风景也跟着发生实时的转变,让人目不暇接,山峦笼罩在薄雾之中,宛如仙境。白雪为大地披上盛装,一幢幢木屋散落在山坡上,静静伏卧在大地上,俨然像是满屏移动的中国水墨画。<br> 如果是夏季则是这样的景象。 在途中,换乘前往少女峰顶峰的红色观光铁道火车。由于坡度大,登山的火车是一种用齿轮驱动的,铁轨中间的轨枕上还设置了一条特别的齿轮轨道,机车下方装有齿轮,与齿轮轨道啮合运行。 少女峰地区也是瑞士滑雪圣地之一,共有两百多公里的雪道。这正是一个滑雪的季节,在换乘车站可见许多滑雪爱好者,好多是全家出动。 登山列车在风雪中艰难前行。 车内的环境还是很舒适。因为坡度陡峭,所以列车上的沙发椅并不是平行于地面,而是略微向上倾斜,这种设计可以防止乘客从座椅上滑落。 接近峰顶的路程是一段长达7.2公里的隧道,这条长达7133米的隧道,在终年冰雪覆盖下的花岗岩山体内部盘旋而上,最大坡度25度。从1898年至1912年,花了14年时间开凿而成,堪称世界铁路史上的传奇工程之一。这百年前的浩瀚工程,已经有那样的前瞻性,和如此先进的施工技术,让人肃然起敬。<br> 隧道非常的狭窄,刚好只容下火车的宽度,在黑暗的隧道中,火车以时速35公里的速度蜿蜒前进,但是乘客却感受不出爬坡与蜿蜒的感觉。<br> 作为少女峰美景的“开胃菜”,也让游客不要太快达到海拔更高的峰顶,以免发生“高原反应”。这段隧道中间设有两个观景台,火车会各停5分钟,分别是2865米高(Eigergletscher)与3160米高的(Eismeer)。乘客可以下车,通过隧洞中凿石开出的几扇大玻璃观景窗,欣赏隧洞外面阳光灿烂的冰雪世界。<br> 遗憾的是轮到我时,天公不作美,窗外的能见度只有几米。 如果天气好,窗外的景色是这样的。 最终抵达位居海拔3454米,全欧洲海拔最高的少女峰(Jungfraujoch)站。 车站出口处的这尊铜像是瑞士工业巨头阿道夫.古耶.塞勒,正是他倡议建设少女峰铁路并主持设计和建设。说起阿道夫,大家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希特勒,其实阿道夫是日耳曼语,意为“高贵的狼”,19世纪流行于德语区男孩名字。<br> 这条铁路于1896年至1912年兴建的,竣工当年的8月1日正式通车。从雕塑底座上的生卒年份来看,他似乎没能亲眼看到少女峰铁路通车的那一刻。<br> 从少女峰火车终点站出来,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乘坐垂直电梯到达海拔约3571米的斯芬克斯观景台。这台电梯据说是瑞士最快速的升降机,110米的垂直高度25秒钟抵达。<br> 斯芬克斯观景台是登顶旅程的终点,可以观赏到阿尔卑斯山全景,它本身也是一处风景。这一地区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因而吸引着更多人瞩目。 但令人十二分遗憾的是,观景台上的能见度近一步降低,迎面的就是呼啸的寒风,寒风吹起的积雪是山峰中舞动的雾花。近在咫尺的少女峰躲在漫天大雪中,无论如何也不肯与我相见,一种既无法落地生根,又无法彻底消散的惆怅油然而生。<br> 惆怅过后,又有一丝欣慰,因为我找到了让我陶醉的景色,而且和她如此接近,这是一种必须身处其中才能体验到。<br> 幸好清扫积雪的工作人员为我“作证”,笔者于公元2015年1月29日登上了少女峰。并将这一遗憾在此转化为期待,有朝一日我会故地重游。 离开观景平台,来到了名为“阿尔卑斯震撼”的环形长廊。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光,我了解到了这条铁路建造的百年历史和阿尔卑斯山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深深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壮丽的山脉中留下的伟大印记。 长廊中有一颗奇妙的水晶球,模拟了瑞士从山下到山上的场景缩影,雪峰草地,火车缆车、人物民居等细节都精致地一一展现。 走出长廊,闯入视线的是冰之皇宫。这里的一切都由冰雕刻而成,晶莹剔透,宛如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但对我从小生长在黑龙江的人来说,引不起什么太大的兴趣。 走出冰宫就来到有餐饮服务的休息室,内有餐厅、邮局、电影院、商店等,还有隧道通往户外。 下山了,和上山时急迫的心情不同,此时则静心欣赏少女峰地区的美丽风光。车经过长长的遂道又出现在茫茫的雪峰之中。风景依旧,雪色中的山峰就像电影再演了一遍,一直到散落在雪中的小屋再次出现。 每位游客可以获得一本《登山证书》。 山下的景色也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过去了。当我怀着不舍的心情踏上返程,脑海中依然浮现“固化”在大脑中少女峰的美景。这里是上天赐予的自然美与人工修饰的建筑美和谐融合的人间仙境。在世间,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如此美的地方了!<br> 这次少女峰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我相信,这片梦幻的冰雪世界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br> 虽有遗憾,但不虚此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