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卢克索神庙记

草原羊驼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游轮抵达卢克索。 </p><p class="ql-block"> 西边,落日的余辉洒在几公里外的帝王谷,把赭色的山体染成了玫瑰红,转瞬间又隐没在了厚重的靛青色中。</p><p class="ql-block"> 向东望去,暮色四合。卢克索神庙静静地依偎在尼罗河畔。</p> <p class="ql-block">  这天是阴历二月十五。皓月初升,河岸边弥漫着淡淡的宿雾;夜空犹如一匹无边的蔚蓝色绸缎向远方铺展开来;我们离开游轮前往卢克索神庙游览。</p><p class="ql-block"> 卢克索神庙建于公元前14世纪,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在古埃及1000多座神庙中,它的知名度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神庙是十八王朝第九个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387-前1350执政)初建;百余年后又被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平面图中的4、5、6部分);一千四百年后的公元一世纪被罗马人摧毁。</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夜灯已经开启。</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神庙前的广场(即奈科坦尼布一世前院,平面图中的2),周边皆断垣残壁;西北面的一隅,孤零零地立着赛拉斯祭堂(上图上左,平面图中的3),它的用途无从知晓。</p><p class="ql-block"> 东北方向是斯芬克斯圣道(平面图中的1),地灯照在路两旁的1300只狮身人面石像上(上图下左),勾勒出迷幻的光线伸向远处(上图上右)。</p><p class="ql-block"> 2.5公里外,是著名的卡纳克神庙。古时每逢奥特帕节(古埃及的春节),人们抬着太阳神阿蒙和妃子穆特、儿子孔苏的神像在两座神庙之间的圣道上游行。</p><p class="ql-block"> 我试图沿着圣道向远处走去,在一艘太阳船(上图下右)处被制止。</p> <p class="ql-block"> 与圣道正对着的,是神庙的大门(第一塔门,平面图中的4), </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有6尊(2坐4立)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和两个方尖碑;其中3尊立像已毁(后补立),一个方尖碑现在法国巴黎协和广场(后详述)。</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神庙大门不同时间的照片:上左是复原图,上右是白天图,圆圈处是被移走的那个方尖碑原来的位置;下是夜景图。</p> <p class="ql-block">  厚厚的庙墙上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率军与赫悌人作战的浮雕。</p><p class="ql-block"> 右侧的墙上是赫悌人进攻埃及人营地,以及拉美西斯二世开战前部署会的情景;左侧的墙上是拉美西斯二世统领军队追击赫悌人。</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虽然建立了丰功伟绩,但许多场合伪造历史,夸大功绩(后详述)。</p> <p class="ql-block">  粉红色的花岗岩方尖碑上刻满了赞颂拉美西斯二世的象形文字,在夜幕下这些象形文字像一只只游动的小蝌蚪,光怪陆离;它的尖顶似要刺破夜空。</p><p class="ql-block"> 景区里散射着泛黄的灯光,反晕出朦胧的光影。这情景,很容易促使人们的思绪穿越时空,飘向远古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卢克索建成的年代,大约是我国的商朝中期,正是盘庚、武丁们纵横捭阖、逐鹿中原之时。</p> <p class="ql-block">  我随着人流来到了大中庭(即拉美西斯二世庭院,平面图中的5),这是拉美西斯二世扩建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院子右侧有三间并排的小屋(即圣堂),分别供奉底比斯的三个主神;他们是太阳神阿蒙、自然神穆特(阿蒙的妃子)和月亮神孔苏(阿蒙的儿子),此处是卢克索神庙宗教意义上的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太阳神有许多名字,如拉、阿蒙等等。在远古混沌的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太阳对于天地万物绝对重要的作用,被供奉为“神”理所当然。</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在此处的廊柱上刻下自己17个儿子在一起的雕像(上图下)。他活了90多岁,在位67年,娶了8个王后,有100多个子女。这里出现的17个儿子不知是何含义?</p> <p class="ql-block">  比较奇葩的是,一座高高的清真寺出现在大中庭的左侧(上图),这是阿布.哈加格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大门高出神庙地面至少5米(上图上左)。原来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此盖清真寺时,这里只是一片沙石地,由于风沙和尼罗河淤泥的侵蚀,卢克索神庙被深埋在5米的地下。直到19世纪神庙才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阿布.哈加格被称为"朝圣者之父”。每年他的生日那天,卢克索及附近的穆斯林聚集这里庆贺。</p> <p class="ql-block">  从中庭往里走,就是柱廊(平面图中的6)。</p><p class="ql-block"> 两旁各7根纸莎草形廊柱(上图左)。在古埃及,纸莎草除了能造纸外,在艺术上最主要是代表着下埃及。</p><p class="ql-block"> 卢克索属于上埃及。廊柱上广泛出现纸莎草的图案和造型,寓意拉美西斯二世已牢固地统治着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一带)。</p><p class="ql-block"> 廊柱群里有一对拉美西斯二世立像(上图右上);其后,又有阿蒙夫妇的坐像(上图右下),但坐像上刻上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据考证,坐像早于拉美西斯二世,他的名字是拉美西斯二世自己后刻上的。</p><p class="ql-block"> 在卢克索以及其它许多遗迹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p> <p class="ql-block">  紧挨着柱廊的是太阳庭院,也就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庭院(平面图中的7)。顾名思义,这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从这往后都是)。</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卢克索神庙最为壮观之处!它的四面总共有68根巨大石柱围绕,中间是宽阔的庭院,上面照例刻满了象形文字和图案</p> <p class="ql-block">  夜色把多柱厅(平面图中的8)和太阳庭院的廊柱 揉和在了一起,多柱大厅的廊柱有四行,每行8根;廊柱上的图案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底比斯众神前加冕上位的场面。“君权神授”的逻辑进一步得到了固化。</p><p class="ql-block"> 两处整整100根廊柱阵,在景区内底灯的照明下,以黑夜的天空为背景,在远处衬托出雄伟又悲壮的“残缺之美”。这是夜游者看到最动人心弦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多柱大厅,太阳神殿来到了眼前。 </p><p class="ql-block"> 它包括国王之屋(平面图中的9)、第二前厅(平面中的10)和亚历山大大帝祠堂(平面图中的11)。</p><p class="ql-block"> 国王之屋是罗马时代祭奉皇帝的大厅,当时埃及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神坛两旁的科林斯柱就是罗马人留下的遗迹(上图右)。之后哈德良把卢克索神庙摧毁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的1200年卢克索神庙已经建成,此处做什么用尚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罗马人来前的300年,亚历山大大帝统治埃及。他也没忘记在卢克索神庙留下自己的印记:一幅精美的“众神与亚历山大”壁画出现在亚历山大大帝祠堂墙的高处(上图左),虽已斑驳,但色彩犹在。</p> <p class="ql-block">  月华如水。融进了景区内底灯发出的光,若隐若现的飘渺游荡在雕塑廊柱之间,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 脑海里不禁想起了亚历山大、托勒密、凯撒、图拉真们来;那哈德良似乎还在尼罗河畔为落水而亡的美少年安提诺斯捶胸痛哭(上图上),他摧毁卢克索神庙是否与此有关?</p><p class="ql-block"> 那安东尼无力从“埃及艳后”的温柔乡里挣脱出来(上图下),屈从于“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世俗。</p> <p class="ql-block">  我走到了“加冕室”(平面图中12)和“诞生室”(平面图中13)。这两个地方的名字所代表的都只是壁画浮雕上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加冕室的浮雕描绘了阿蒙霍特普三世(上图右)在众神的恩准下登基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诞生室的壁画则纪录了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母亲穆特(即太阳神阿蒙的妃子)从怀孕到分娩生下他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显然,阿蒙霍特普三世就是神的“儿子”。 </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地方所彰显的核心理念只有一个:“君权神授”,阿蒙霍特普三世当上法老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 </p><p class="ql-block"> 由此想到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也自称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他倒是不敢僭越第一个儿子耶稣。</p> <p class="ql-block">  建卢克索神庙第一个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他的曾祖母就是古埃及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哈特谢普苏特(前页的左图)。她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图特摩斯二世结婚;由于后来的法老赢弱,她起初摄政,后改为执政,统治了21年;她创造了埃及历史上的两个“第一”:第一位女王;第一位在帝王谷建陵墓的法老。</p><p class="ql-block"> 阿蒙霍特普三世(上图下左、右)也创造了自己的“记录”。他刚当上法老,就和一个非王室血统的美女泰伊结婚。</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这可是大逆不道!</p><p class="ql-block"> 据说他修的神庙等建筑比拉美西斯二世还要多,其中包括著名的”门农巨像”(上图上)。但由于个性的原因,现在反不如后者著名。</p> <p class="ql-block">  阿蒙霍特普三世10岁前登基,执政38年。他死于过度肥胖,坟墓在帝王谷,木乃伊至今未找到。</p><p class="ql-block"> 埃及法老的雕像成千上万,谁还能记得住他们的长相?唯独这一位例外(见上图),它就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儿子阿蒙霍特普四世。</p><p class="ql-block"> 他的母亲泰伊可是当时埃及的第一美女啊!</p><p class="ql-block">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某个雕像被称作:“残疾雕像”,是因为它的左眼在上个世纪的某个时间被瑞士人运走,至今未还。</p><p class="ql-block"> 在埃及,以各种方式被运出境的文物何止百万!</p> <p class="ql-block">  建卢克索神庙的第二位法老是拉美西斯二世(上图上),他在神庙初建约一百年后进行了扩建。</p><p class="ql-block"> 在埃及著名的神庙中,除了阿布辛贝神庙是拉美西斯二世创建,其它的如卡纳克神庙等,他都只是个后来的扩建者。</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的父亲塞提一世在他不到10岁时就让他随军作战,一生中战绩辉煌;执政67年,最后接他班的儿子登基时已六十多岁。 </p><p class="ql-block"> 当我自从走进卢克索神庙,有关赞美拉美西斯二世功绩的雕塑壁画廊柱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 但这其中不少是虚构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卡迭石战役”的宣传。它因缔结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个和约而著名。后在阿布辛贝神庙及其它许多地方,说是“伟大的胜利”而使拉美西斯二世青史留名。然而,许多史学家研究的结论是,这个战役实际上只是打了一个平手。</p> <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为“流芳百世”而肆意挥霍,巨大的开销造成国库空虚,古埃及迅速衰落。</p><p class="ql-block"> 他去世后,用70天制作木乃伊,以最隆重的方式埋葬在帝王谷;墓内放置了足以让他“在冥界能过上富足生活”的无数宝藏。但事与愿违,仅几十年后,他的墓就被洗劫一空。其木乃伊也不得安宁,几经周转,后来被转移到了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神庙内,于1881年才被法国考古学家发现。</p><p class="ql-block"> 我这回在开罗新建的“文明博物馆”内见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上图),那里一共收集了二十几具法老的木乃伊供参观。</p> <p class="ql-block">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政权更迭,给世人留下一种扑朔迷离之感。</p><p class="ql-block"> 神庙和金字塔、法老墓、木乃伊一样,成了古埃及历史最重要的几个元素符号之一。</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为什么如此热衷建神庙呢?</p><p class="ql-block"> 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宗教信仰、政治权利和文化艺术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权利是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 无论如何,它们的存在,给世界文明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上图上左是菲莱神庙,上右是卡纳克神庙,上图下是阿布辛贝神庙。</p> <p class="ql-block">  寻踪卢克索神庙前的另一个方尖碑。</p><p class="ql-block"> 1830年,埃及统治者阿里为了与法国交好,答应将卢克索神庙的两个方尖碑送给送给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作为回报,法国回赠了一个座钟安放在了开罗的一座清真寺里。</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运输重达230吨的方尖碑难度极大,只能一个个运;五年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也只运走一个,立在法国巴黎协和广场。</p><p class="ql-block"> 直到1981年,法国密特朗总统才宣布放弃另一个方尖碑的权利。 </p> <p class="ql-block">  因破译罗塞塔石碑而闻名天下的商博良(上图),在赠送方尖碑的活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可惜,1836年方尖碑在巴黎协和广场落成时,商博良已经去世四年了,时年仅41岁。</p> <p class="ql-block">  从卢克索把方尖碑运到巴黎,过程极其艰难。</p><p class="ql-block"> 为此,法国专门建造了一艘能在塞纳河上行驶的三桅帆船“卢克索号”(上图下),还专门配备了五条龙骨和可拆卸的船头。 </p><p class="ql-block"> 1831年4月,卢克索号从法国土伦港出发,经地中海,逆尼罗河而上,抵达卢克索。 </p><p class="ql-block"> 工人们放倒了那个方尖碑,费了一个月的时间铺设400米长的特别通道,终于在1832年2月把方尖碑装上了船。但要等到当年8月尼罗河水泛滥时才能成行。</p><p class="ql-block"> 1833年1月,卢克索号到达亚历山大;继续穿越地中海、英吉利海峡,行程12000公里,于1833年12月抵达巴黎;但由于协和广场上的基座没有完工,又等了三年,于1836年10月正式落成。(上图上) </p><p class="ql-block"> 因原方尖碑尖顶遗落,法国政府在1998年加装了一个3.16米高的青铜镀金尖顶。</p> <p class="ql-block">  我离开卢克索神庙时,月明星稀。灯火阑珊处,神庙残缺的轮廓在远处形成了难忘的剪影;游人如点点蝼蚁,缓慢地移动着……高耸的清真寺里传出了诵念可兰经悠长的声音,飘荡在尼罗河两岸的原野上;</p><p class="ql-block"> 夜色如梦。</p><p class="ql-block"> 月光、灯影、残破的神庙、清真寺的乐音,还有滔滔的尼罗河水……使人恍如隔世。</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当你迈进卢克索神庙,时间似乎停滞,千年之旅在脚下展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9日 </p><p class="ql-block">(文中少部分资料下载于百度,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