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年,走进国博(五)

舒畅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第五部分</p> <p class="ql-block">多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东汉灭亡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p><p class="ql-block">此后,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中国进入一个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南方出现了代表门阀世族利益的东晋及南朝政权,北方则出现了主要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十六国”及北朝政权。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在规模与程度上都超越以往时代,为统一的多民族的隋唐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简表</p> <p class="ql-block">十六国简表</p> <p class="ql-block">陶武士俑、陶牛车</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p><p class="ql-block">武士俑和牛车是该墓葬随葬品的一部分。武士头带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合称为甲骑具装。甲骑具装是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骑兵装备,标志着中国古代骑兵发展到重装骑兵阶段。重装骑兵军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南北对峙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陶俑</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p><p class="ql-block">陶俑出土于西晋县令的墓葬,包括骑俑、文吏俑、武吏俑等,继承了两汉时期随葬陶俑的习俗。</p><p class="ql-block">该墓出土的7件骑俑中,有的马匹一侧有一个供上马使用的三角形马镫,这是中国使用马镫的最早实物证据。中国古代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无马镫,骑乘者上马费力,骑乘时要双腿夹紧马腹,马镫的出现改写了骑乘的历史。公元4世纪前期,单侧马镫逐渐发展为双侧马镫。马镫成为马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便利上下,而且借助于马镫,可以让骑乘者保持身体平衡,便于控制马匹,减少体力的消耗。马镫的出现,为骑乘技术的发展和组建重装骑兵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青铜印</p><p class="ql-block">三国·魏/西晋(公元220年﹣316年)</p><p class="ql-block">乌丸、氐、羌、胡、匈奴、屠各为少数民族的名称,青铜印记录了中原汉族政权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名号。</p> <p class="ql-block">"河内太守"青铜虎符</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虎符为两半合成的整符,是北魏政权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虎符的前胸左右各刻"河内太守"铭文,腹下分刻"铜虎符左"和"铜虎符右"铭文,背铭"皇帝与河内太守铜虎符第三",一行文字中剖为二,只有合符才能通读。</p> <p class="ql-block">"怀州刺史印"青铜印</p><p class="ql-block">"高城侯印"青铜印</p><p class="ql-block">"冠军将军印"青铜印</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三方铜印分别记录了主人封魔奴的官号(怀州刺史)、爵号(高城侯)和将军号(冠军将军)。封氏家族是冀州(河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豪族,家族成员在北朝各国出任重要官职,反映出门阀士族、豪门大姓是南北朝社会政治中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俑</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河南洛阳元巶(zhao)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积极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元巶墓多数陶俑身穿汉族服装。</p> <p class="ql-block">银壶</p><p class="ql-block">公元3世纪</p><p class="ql-block">青海大通出土</p><p class="ql-block">银壶出土于卢水胡首领墓葬,由整块银片切割、捶揲而成。银壶制作于今新疆地区,其制作工艺与装饰纹样具有域外特色,显示出丝绸之路人员、贸易往来对器物风格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许多政权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受战乱破坏的经济,大量荒芜田地被重新耕种,许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生产技术被采用。北方地区战乱频仍,经济几经破坏、复苏。南方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大量人口因战乱南迁,南方劳动力明显增加,一些地区得到开发,北方生产方式、农作物也向南传播,南方经济取得新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农业</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出现了翻车、水磨等先进农具和粮食加工机械,北方早作地区形成了“耕一耙一耱”的耕作技术体系,南方部分地区水田使用了“耕一耙”的耕作技术。园艺、畜牧生产也有显著提高,蚕桑生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发展期。</p> <p class="ql-block">陶臼杵、陶踏碓、陶簸箕、陶筛</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羊圈、陶羊、陶鸭笼、陶鸭</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p class="ql-block">青瓷猪圈、鸡笼</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一316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江苏吴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磨</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 —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扩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翻车</p> <p class="ql-block">水碾</p> <p class="ql-block">水磨</p> <p class="ql-block">青瓷制造业的繁荣</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青瓷器烧造进入了更成熟阶段,南方青瓷器制造成就尤为突出,在选料、施釉、造型和烧制技术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瓷器产量、产区扩大,也能够烧造质量较好的黑瓷器,北朝时期还创制了白瓷器。</p><p class="ql-block"> 青瓷羊形烛台</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 —420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瓷羊身上有儿处深褐色斑点,这是两晋南朝时期瓷器出现的点彩装饰技法。一般先将褐彩涂绘在瓷器的胎体上,然后罩上青釉,再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点彩的面积不是很大,有的是在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加数点褐彩,有的是在器物的肩腹都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还有的是在动物的重点部位点缀褐色斑点。这种装饰技法打破了青釉单一的色调,使瓷器的色彩更显加活泼,褐色点彩是我国釉下彩瓷的初期形式,为后来的釉下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青瓷熊灯</p><p class="ql-block">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p><p class="ql-block">熊灯由钵形盘、熊形柱和圆盘三部分组成,圆盘底面刻"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 ,瓷灯成为灯具的主要品种,造型多为别致的动物。该瓷灯的熊坐在底盘上,头顶灯盘,双臂护在头两侧,有着熊特有的憨态,身体刻划细线纹以代表鬃毛,是极具意趣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青瓷香薰</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江苏宜兴周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香薰是薰炉的一种形式。战国时期,我国就已使用薰炉进行熏香,汉代则流行青铜和陶制的薰炉。三国时期,瓷薰炉出现,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入和香气流出。在熏香时,将香料、香丸直接置于薰炉内点燃,香气从炉上的镂孔中飘出,使室内香气扑鼻。</p><p class="ql-block">香薰既用于祭祀通神,也用以焚香洁室或熏衣染被。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贵族士大夫盛行"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方式,瓷质薰炉成为日常用品,稀有的香料更成为士大夫竞奢斗富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青瓷魂瓶</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p><p class="ql-block">魂瓶是三国和两晋时期独特的随葬冥器。此魂瓶通体施青釉、装饰有楼阁,各式人物和动物,采用了堆塑、雕贴、模印等装饰手法。魂瓶上堆塑的仙人,瑞兽体现了当时本土的"升仙思想",佛像则受到早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亭台楼阁展示了江南建筑特色,魂瓶装饰多样、造型繁复,是魏晋时期瓷器工艺技术改进和创新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青瓷莲花尊</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莲花尊以仰覆莲花为主题纹,辅以宝相花、团龙、兽面等纹饰,运用了模制堆贴、镶嵌、刻划等装饰技法。莲花尊的装饰繁褥,釉层凝厚,是北方青瓷精品。</p> <p class="ql-block">青瓷虎子</p><p class="ql-block">三国·吴赤乌十四年(公元251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p><p class="ql-block">虎子的提梁呈背部弓起的奔虎状,腹部刻划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虎子是江浙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随葬器物,其用途有溺器、盛水器等不同说法。瓷器自问世以来,因经久耐用、不怕腐蚀、便于洗涤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日常用品日益瓷化,不仅具有实用性,器型亦精巧生动。</p> <p class="ql-block">青瓷魂瓶</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 —316年)</p><p class="ql-block">魂瓶又称谷仓罐,是随葬用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及西晋时期。魂瓶成型工艺十分复杂,采用了贴片、手捏、模印、镂雕等技术。</p> <p class="ql-block">顶部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青瓷蛙形水盂</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水盂是用于盛水的文房用具。</p> <p class="ql-block">黑釉鸡首瓷壶</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420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瓷壶为盛贮器,壶体除靠近底部部位不施釉外,大部分施有深褐色的釉。此壶属黑瓷,是德清窑的代表作品。黑瓷器包括黑色釉和深褐色釉,是在青瓷器制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瓷器品种。东汉中晚期开始出现,东晋时期已经可以烧制颜色纯正的黑瓷器。当时烧造黑瓷器的瓷窑在今浙江德清一带,后人称为德清窑,其产品色黑纯正。</p> <p class="ql-block">青瓷双柄鸡首壶</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江苏镇江出土</p><p class="ql-block">鸡首壶为盛贮器,是东晋南朝典型的瓷器类型之一。江苏南京东晋墓出土的一件鸡首壶底部有"罂主姓黄名齐之"铭,可知这类器物古代名为"罂"。</p><p class="ql-block">鸡首壶创烧于三国末年,南方地区的越窑首先烧制。早期大部分壶身装饰有鸡首和鸡尾,鸡首无颈且为实心,仅作装饰,不与壶腹相通。东晋以后,鸡首有了颈部,且变成空心,与壶腹相通,鸡尾化作曲柄或龙首曲柄。</p> <p class="ql-block">青瓷印花唾壶</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湖南长沙出土</p><p class="ql-block">唾壶的口部至腹下部施淡黄色釉,釉面有细碎的开片。肩部印有莲瓣纹,腹部印莲花纹和直条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瓷器制作进入到成熟阶段,拍、印、雕、堆等装饰技法应用于瓷器制作。唾壶采用了印花装饰技法,使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印出花纹,简洁的纹饰与典雅的造型再现了六朝瓷器实用与美观融为一体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瓷博山薰炉</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福建福州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印纹唾壶</p><p class="ql-block">东晋南朝(公元317年﹣589年)</p> <p class="ql-block">青瓷烛台</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福建闽侯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间,人口的流动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饮食、起居、服装等方面互相影响。汉族人以积极的姿态包容、吸取外来生活习俗,各少数民族也热衷于学习汉族的风俗礼仪,社会生活呈现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城市</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许多都城形成了相当规模。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在三国、北魏时重建,北魏时洛阳城人口接近100万。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三国吴、东晋、南朝都城,东晋时模仿西晋洛阳城布局改建,南朝梁建康城有28万户。邺城(今河北临漳)的北城出现了城市中轴线布局,对以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城市中出现了一些佛寺,里坊区也有所扩大。</p> <p class="ql-block">左:青釉水道管</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589年)</p><p class="ql-block">福建福州出土</p><p class="ql-block">右:"元兴元年"筒瓦</p><p class="ql-block">吐谷( yu )浑(公元4-7世纪)</p> <p class="ql-block">"传祚无穷"瓦当</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山西大同云冈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瓦当可能是当时北魏都城平城的宫殿或太庙所用,面文"传祚无穷"表达了北魏统治者希望皇位永传的愿望。公元398年拓跋洼将都城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南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鲜卑人从农牧交接地带进入中原地区居住。经过近百年的经营,平城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为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陶院落</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1967年湖北鄂州出土</p><p class="ql-block">陶院落为随葬冥器,应是模仿当时的建筑形式制作。院落前有厅堂,后有正房,两侧有左右厢房,围墙有前后门,前门正上方筑有门楼,楼顶内刻"孙将军门楼也"六个字。围墙四角各有一座角屋,门楼和角屋是用来守护院落的。</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设</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居室的基本格局仍沿袭汉代传统。地面铺席,居室内普遍陈设床、榻、案、凭几、屏风等家具以及香炉、烛台等生活用具,有些家庭还摆设文房用具。西晋以后,受游牧民族影响,垂脚坐姿开始出现,床、榻等坐具逐渐增高,产生了椅类高足坐具。</p><p class="ql-block">陶案</p><p class="ql-block">三国.魏(公元220年﹣265年)</p><p class="ql-block">山东东阿曹植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陶案是随葬冥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放置物品的案。魏晋时期,人们仍保留着汉代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家具也是以地面为中心的低矮造型。</p> <p class="ql-block">黄釉乐舞图瓷扁壶</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71年河南安阳出士</p><p class="ql-block">扁壶的两面模印五位西域人乐舞场面:中间一人,脚踩莲花座,表演胡腾舞。左边二乐人吹笛、击掌、右边二乐人弹五弦琵琶、击钹。胡腾舞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唐代盛行,以旋转、踏跳、腾跃为特色,以琵琶和横笛为主要伴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饮食</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人口迁徙频繁,人们将自己的饮食习惯带到迁入地区,使饮食内容更加丰富。饮酒在士大夫生活中有了人文含义,促进了酿酒工艺的发展。饮茶习俗开始由南向北推广,出现了专门的茶具。</p><p class="ql-block">陶碗</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扩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鍑( fu )</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p><p class="ql-block">1961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p><p class="ql-block">铜鍑是北方游牧民族普遍使用的炊具。</p> <p class="ql-block">陶樽( zun )、陶盘、陶勺</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 316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江苏宜兴周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龙柄鸡首壶</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年 589年)</p><p class="ql-block">浙江黄岩秀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服饰</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服饰文化多姿多彩。受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影响,裤的形制改善,人们较多地穿着"上衣下裤",少数民族政权则引进了汉族政权的衣冠制度,一些北方、西部少数民族服装在内地流行。这些改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内容。</p> <p class="ql-block">马头鹿角形金步摇</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p><p class="ql-block">步摇是中国古代重要头饰之一,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此步摇是北方游牧民族典型的装饰品,以草原上常见的牛、马、鹿等动物形象作为主题纹饰。</p> <p class="ql-block">牛头鹿角形金步摇</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p> <p class="ql-block">银鞢xie 带</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316年)1953年江苏宜兴周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西晋时期,腰带逐步演变为由带扣,袴和蝶躞三部分组成,蝶躞是挂物的吊带,系在环上</p> <p class="ql-block">鸟纹青铜牌</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p><p class="ql-block">1961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p><p class="ql-block">三鹿纹青铜牌</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二兰虎沟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两件青铜牌是北方游牧民族腰带上的饰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双丫髻陶女俑</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420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p><p class="ql-block">女俑头戴巾,上身穿窄袖孺,下穿及地长裙。由服装式样及袖手站立的姿态看,其身份可能是家内的侍女。</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女性的一般服装主要有袍、襦、袄、衫、裲裆、抱腰、帔、裙及袴褶等。日常服装是上身穿襦、衫,下身穿裙。目前所见的陶俑衣袖以大袖居多,但从事杂役的女仆则多穿窄袖。从事户外劳动女性的裙子一般较短,在家内活动的女性的裙子则较长。</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p class="ql-block">女俑的两手分持簸箕和工具,头上簪花,身穿交领、右衽窄袖袍,右手佩戴串珠。</p><p class="ql-block">刘备建蜀,自称为汉室正统,服饰上保留了东汉传统的袍服。女子袍服的袖口有宽、窄之分,宽袖袍服是中上层贵族妇女的服饰,窄袖袍服为下层平民或侍女穿着。簪花亦为汉代遗风,多为年轻女子的装扮。</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笼冠陶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帔帛束裙陶女俑</p><p class="ql-block">笼冠女官陶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汉服双环髻陶女俑</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长裙陶女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 —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袴( ku )褶服陶女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瓷女俑</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年 316年)</p><p class="ql-block">1964年江苏南京板桥镇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文官俑</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p><p class="ql-block">陶文官俑身穿交领宽袖短上衣,下着桶形裙裤。此俑出土地点位于南北交接地带,服饰风格也呈现出南北文化并存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武官俑</p><p class="ql-block">西魏(公元535年﹣556年)</p><p class="ql-block">1977年陕西汉中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男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男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歌舞</p><p class="ql-block">魏晋南朝盛行清商乐,北魏时江南的清商乐传播到北方。龟兹( qiu ci )、高句丽、安国、康国、高昌、天竺等地的音乐舞蹈也传入并流行于十六国、北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乐舞陶俑</p><p class="ql-block">三国·蜀(公元221年﹣263年)</p><p class="ql-block">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女乐俑</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p><p class="ql-block">陶俑是从事唱奏的乐伎形象,一位高歌,两位抚琴。琴是中原传统乐器,是清商乐的伴奏乐器。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琴乐渐为北朝社会接受,在雅集、宴饮等场合均可见到。北朝琴人不仅可以弹奏清商乐,还可以选择流行的时调在琴上随手应声而弹,展示了较高的造诣。</p> <p class="ql-block">弹琵琶陶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577年)</p><p class="ql-block">1973年山西寿阳厍( she )狄回洛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陶俑所弹琵琶为丝类弹拨乐器,能以少许之音引发丰富的音乐变化。中国古代的琵琶类乐器有四弦琵琶(曲项)、五弦琵琶(直项)和阮咸(也称秦琵琶)三种,其中阮咸是原产于中国的琵琶,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则由域外传入。</p> <p class="ql-block">奏乐图画像砖</p> <p class="ql-block">陶牛车</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 一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扩坡出土</p><p class="ql-block">牛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俑群的中心,是当时盛行乘坐牛车之风的反映。汉代的牛车多为地位较低之人乘坐或用来运载货物,魏晋至盛唐时期,牛车因行驶缓慢平稳、车厢宽大舒适而成为主要出行工具。</p> <p class="ql-block">陶马</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马在游牧民族中具有特殊地位,北朝墓葬的陶马较为普遍。此陶马比例准确,雕塑细腻,生动表现出马匹矫健有力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 57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山西太原扩坡出土</p><p class="ql-block">骆驼背上驮有鞍架,铺有长毯,毯上有货袋,表现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雕塑者以写实的风格塑造出骆驼的健壮体魄和怡然自得的神情,是北朝雕塑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时代,汉族传统文化依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各区域文化因人口大迁移而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佛教文化则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中华文明在这一时期海纳百川、吐故纳新,等待着焕然一新的隋唐时代到来。</p><p class="ql-block">科学技术</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出现了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家,他们在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传统中医学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出现了许多医药学著作;造纸术进一步发展,纸逐渐代替简牍成为书写材料;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还体现在机械制造、数学、天文学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南齐书.祖冲之传》</p><p class="ql-block">南朝.梁 萧子显著</p><p class="ql-block">祖冲之是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精确计算到第七位小数的人,并著有《缀术》等数学著作;他创制了《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他还曾制造水碓磨、指南车、千里船。</p> <p class="ql-block">指南车(模型)</p><p class="ql-block">根据《三国志》注引《魏略》和《宋史·舆服志》燕肃所传造法制作。</p><p class="ql-block">指南车是三国时马钧创制的。它利用齿轮的传动作用,在车转向时,前辕随之转动,后辕绳索提落,变换齿轮系的组合,使车上木人保持向南的方向。但车轮转向必须是以一个车轮为中心,另一个车轮为半径旋转,才能使木人所指不误。</p> <p class="ql-block">河南洛阳北魏墓出土的天象图。</p> <p class="ql-block">玄学与宗教</p><p class="ql-block">亥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揉合儒家经义的哲学思潮,盛行于魏晋时期。</p><p class="ql-block">从十六国开始,佛教迅速传播、信徒和寺院不断增加,佛造像大量出现,佛经翻译规模空前。佛教不断吸收本土文化,开始走上"中国化"的道路。</p><p class="ql-block">三国以来,道教逐渐流行。南北朝时期,道教在经典、教义、教仪、戒律、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创立了信众居住的道馆,奠定了道教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黑釉楼阁佛像陶魂瓶</p><p class="ql-block">三国.吴(公元222年﹣280年)</p><p class="ql-block">江苏南京出土</p><p class="ql-block">魂瓶分为三层,贴塑有20余尊结跏趺坐的佛像。这是流行于三国孙吴至西晋时期的一种形式独特的随葬明器,多出土于江苏、浙江地区,又称"谷仓罐"或"堆塑罐"。三国、西晋时期,佛像作为纹饰被广泛运用于壶、罐、洗、钵、魂瓶等类器物上,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张开()造"石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p><p class="ql-block">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了2200余件石刻造像,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佛教造像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王阿善造"石像</p><p class="ql-block">北魏隆绪元年(公元527年)</p><p class="ql-block">石像是道教造像。</p><p class="ql-block">道教的早期形式是东汉时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教,起初在民间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教日渐兴起,促使道教发展,形成了对老子的神化,建立了以"太上老君"为核心的神仙理论体系。早期的道教不供奉神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仿照佛教制作神像,因而早期道教造像上留有佛教造像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白双 jie 造石佛塔</p><p class="ql-block">十六国.北凉(公元401年﹣439年)</p><p class="ql-block">1969年甘肃酒泉出土</p><p class="ql-block">石塔造于缘禾(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多为礼拜或禅观之用。原有塔座,现仅存塔基、塔身和塔肩三层。底层八角形塔基上雕刻施主的发愿文和佛经,中间圆柱形塔身和上层覆钵形塔肩均雕有佛坐像和菩萨像。这类石佛塔多雕刻于北凉时期,也被称为"北凉石塔",主要出土于武威、酒泉、敦煌、吐鲁番等地。北凉石塔现存14座,除雕刻佛像和经文外,部分石塔上刻有八卦符号,且石塔发愿文的主要内容是为君王、父母、师长祈福发愿,表明早期佛教是依附和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p> <p class="ql-block">泥塑佛像</p><p class="ql-block">西秦(公元385-431年)</p><p class="ql-block">甘肃永靖炳灵寺第169窟</p><p class="ql-block">这是炳灵寺第169窟内的5身泥塑佛像,正中间为释迦牟尼苦修像,生动刻画出佛陀在尼连河畔"肉尽筋现如坏屋椽,脊骨连露如筇竹节"的苦修状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苦修题材造像。</p> <p class="ql-block">陶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河南洛阳元巶幕出士</p><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守护或镇守墓葬的特殊陶俑、一般成对出现,包括人首兽身和兽首兽身两种彩式,该镇墓兽为兽首兽身形象,其脊背上有竖起的鬃毛,象征着灵兽的属性,而张吐舌的夸张形象起到驱邪镇恶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彩绘执盾陶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元巶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类武士俑也被称为镇墓武士俑,多成对出现,是墓葬的护卫者。此双目圆睁,嘴角下撇,表情狞厉,以夸张的手法塑造出镇墓武士俑凶狞的神态和威武的形象,凸显出武士俑的威慑力。</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中外交流</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通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国内一些城市有不少外国人过往、居住,这些人不仅从事贸易,也带来了外国文化和技术。佛教的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纽带。海上交通也获得发展,留下了中国人关于海外国家的重要记录。</p> <p class="ql-block">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534年)</p><p class="ql-block">1970年山西大同南郊出土</p><p class="ql-block">此杯是北魏时期输入的西亚或中亚产品。北魏平定夏、北凉,征伐鄯善、焉耆、龟兹以后,打通了河西走廊至西域的道路,西域诸国多次派遣使节到平城访问。在访问的同时,这些国家也与北魏进行官私贸易,将各种商品运到平城。</p> <p class="ql-block">网纹玻璃杯</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玻璃杯以模吹制法成型,器壁薄而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经检测,此玻璃杯为钠钙玻璃,属于罗马玻璃、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领域制作的玻璃产品。作为舶来品,网纹玻璃杯是当时中西往来的证物。</p> <p class="ql-block">西域人陶头像</p><p class="ql-block">北朝(公元386年 581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绿琉璃碗</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年 534年)</p><p class="ql-block">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东罗马帝国的产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胡瓶(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年﹣581年)</p><p class="ql-block">原物1983年宁夏固原李贤夫妇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瓶是ya哒控制下的中亚地区的产品,ya哒与南北朝政权有较多往来。瓶上画面为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佛国记》</p><p class="ql-block">东晋 法显著</p><p class="ql-block">法显(约公元337年﹣约423年),僧人,伟大的旅行家。公元399年﹣413年,他备经艰险,游历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佛国记》记述了他所经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也保存了5世纪初亚洲佛教史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交融的时期。它见证了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也见证了民族融合的艰辛与成就。在这一时期,政治的风云、经济的变迁、文化的交融以及民族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下一集:隋唐五代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