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乙巳年春节初五,绵阳机场的玻璃幕墙外暖阳洒下柔和的光。我和妻子拖着行李,打上出租车又颠簸了近两小时,终于望见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青铜色檐角。这座被草木簇拥的现代建筑,正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守护着三千年前的古蜀秘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穿过水景广场时,暮色已染透云层。水面倒映着渐次亮起的灯笼,波光粼粼中仿佛游动着古老的图腾。沿着"玉石之路"前行,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旁,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来自新疆、青海的玉石标本。三千年前,古蜀工匠或许就是沿着这条隐秘的商道,将昆仑美玉雕琢成祭祀重器。</p> <p class="ql-block"> 遗迹馆沉浸在肃穆的冷白色调中,玻璃栈道下的发掘现场被射灯切割出清晰的时空断层。</p><p class="ql-block"> 炭化的木柱如沉默的哨兵,灰烬层中散落的陶器碎片仍带着灼烧的裂痕。南北向排列的六个祭祀坑呈现在眼前,最深达三米的矩形土坑中,象牙以惊人的密度层层叠压,最长者达1.8米,如同凝固的时光森林。坑底的青铜器与金器在冷光中泛着幽光,玉器温润的光泽穿透三千年岁月,与祭祀坑边缘的烧骨遗迹形成微妙对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介绍,这些祭祀遗存呈现“分层埋藏”特征,上层多为象牙、玉器,中层是青铜器,底层则密集分布着野猪獠牙与鹿角。考古学家推测,古蜀人可能采用"燔燎"仪式,将祭品焚烧后分层填埋,并用朱砂绘制神秘符号。</p><p class="ql-block"> 站在遗址上方,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的祭器碰撞声,看见青烟裹挟着祈愿升入苍穹,月光与火光在祭司的青铜面具上交织成永恒的信仰图腾。</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的五个展厅如时光隧道般蜿蜒展开。</p><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厅“远古家园”以沉浸式沼泽生态复原为基底,1:1仿真猛犸象模型与12000年前的鹿科动物化石交相呼应,辅以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灰陶片,再现成都平原水草丰美的史前图景。</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区“王都剪影”通过300余件青铜器与漆木器残片,生动还原古蜀都城生活图景。青铜尊、青铜罍上的云雷纹与朱绘漆盘残片,展现手工业的精湛技艺;青铜工具与陶制农具反映农耕文明;高28厘米的青铜人头像则暗示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共同勾勒出3000年前古蜀都城的鲜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厅“天地不绝”以整面墙的600余根象牙化石为核心,层叠交织如凝固的生命之河。</p><p class="ql-block"> 直径1.5米的乌木标本如黑色图腾柱矗立中央,其表面碳化纹路记录着岷江流域三千年的水文密码。金杖上的鱼鸟纹与玉戈上的神人图案,在多媒体投影下演绎着“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展品柜中,完整的野猪獠牙与雕刻精美的石虎相向而置,暗示着古蜀人对山林与水域的双重敬畏。</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发现,这些象牙埋藏方向与冬至日太阳轨迹高度吻合,印证了古蜀人以天体运行构建祭祀体系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展区的氛围陡然变得庄严。铜立人双手虚握,仿佛正捧着神圣的祭品。铜牛首的鼻孔里还残留着祭祀时的烟火气息,鸟纹铜璧上的云雷纹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形成奇妙呼应。这些青铜器没有中原文明的饕餮纹狰狞,却带着古蜀特有的灵动气质。</p> <p class="ql-block"> 当第四展厅“千载遗珍”展厅的玻璃门在眼前滑开时,空气仿佛凝固了。在柔和的射灯下,“太阳神鸟”金饰悬浮在展柜中央,十二道芒纹与四只神鸟构成完美的同心圆。</p><p class="ql-block"> 凑近细看,金箔薄如蝉翼却历经千年不损,镂空处的卷云纹依然清晰锐利。这个直径仅12.5厘米的金环,承载着古蜀人对太阳的极致崇拜,十二道光芒象征十二月轮回,四只飞鸟代表四季更迭,其精密的数学比例即使在今天看来仍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太阳神鸟”金饰: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主图案。</p><p class="ql-block"> 旁边的金面具用整块金箔锤揲而成,双目凹陷处曾镶嵌过玉石,如今虽已缺失,仍难掩其威严。金冠带上的鱼鸟纹与三星堆金杖如出一辙,印证着两个古蜀文明间的血脉联系。而镂空喇叭形金器的卷云纹,像凝固的旋风,将我们的思绪带回那个巫风盛行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玉器展区的灯光转为温润的暖黄。青玉琮表面的水苍沁色,记录着它在地下沉睡的漫长岁月。玉戈的援部仍闪烁着冷冽的光泽,让人联想到古蜀战士的赫赫威仪。最有趣的是阳刻昆虫纹玉牌,那些甲虫与蝉的造型,既写实又带着神秘的图腾意味。</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随着人流走进第五展厅时,4D影院的穹顶突然亮起。随着影片《梦回金沙》的播放,我们仿佛置身于三千年前的祭祀现场:巫师戴着金面具跳起神舞,象牙与玉器在火光中折射出神秘的光晕,金沙先民们齐声颂唱着古老的歌谣。光影交错间,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博物馆时,乌木林的夜景已悄然登场。近百根巨型乌木在灯光下泛着幽光,这些沉睡千年的“东方神木”,有的形如虬龙,有的状似莲花。抚摸着乌木表面的裂纹,能感受到岁月沉淀的质感。三千年前,它们或许是古蜀人建造房屋的栋梁,或是祭祀仪式中的神木,如今却以另一种形态守护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博物馆外的广场上,远处的城市灯火通明,与乌木林的幽幽冷光交相辉映。三千年的时光在这里浓缩成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当我们的指尖触碰展柜玻璃时,触碰的不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一个文明的心跳。那些沉睡的金器、玉器、青铜器,正等待着更多的人来解读它们的密码,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04月09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