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秘鲁是一片充满野性、神奇、活力、令人震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谜,如果说南美是一个用谜铺成的大陆,那秘鲁便是其中当之无愧的谜中之谜。他有着人类文明所走过的每一步足迹,但也给后人留下无数至今尚未解惑的历史疑团,这里有着世界最大谜团之一的纳斯卡大地画,更有那神秘的印加圣谷和遁形在安第斯山脉深处的"天空之城"马丘比丘,这些浩大而又繁复的历史遗迹究其是何人所建、又是如何而建,近百年来、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至今仍是一个难断的历史谜团。</p><p class="ql-block"> 他还是一个梦,人们常说上帝将自己最夸张、最浓墨重彩的手笔留给了南美,而秘鲁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秘鲁的美是多维多元的,从绵长的海岸线到浩瀚的沙漠,从嵯峨巉峻的高山到神秘的热带雨林,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锻造出这里无与伦比的野性之美。历史、自然、文化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交织成一阙精彩纷呈的赞美绝唱。在这里你可以泛舟畅游"世界之肺"亚马逊河,在热带雨林里探索世界动植物王国的奥秘。也可以造访帕拉卡斯自然保护区,在金色的沙滩近距离地与火烈鸟邂逅,欣赏鸟岛万鸟齐飞空中翱翔遮天蔽日的壮丽景观,感受海洋与沙漠的碰撞。还可以游览古印加文化的发祥地库斯科、在这座红瓦白墙蓝色窗棂的石头城,感悟着古印加文明的真谛,领略其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至臻契合。孟春时节我们来到南美洲並开启了秘鲁之行,完成了自己期盼已久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秘鲁历史悠久年湮世远。古印第安人是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以库斯科为中心安第斯山脉中段的高原,生息繁衍,並在公元11世纪初建立起印加帝国。</p><p class="ql-block"> 印加帝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王国,曾在美州大陆上闪烁过耀眼的光芒,它以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社会组织、以及在农业、天文、建筑等领域的非凡造诣成为世界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景致。尤其进入到公元十五世纪、印加帝国的发展到达其鼎盛时期,它在美州大陆独树一帜所向披靡,它的疆域横跨整个秘鲁以及玻利维亚、智利等处,人口数量爆增至600多万,一跃成为前哥伦布时期美州大陆最大的国家,並孕育出博大精深、灿烂夺目的印加文明,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前列。</p><p class="ql-block"> 然而印加帝国的辉煌並未持续太久,盛极而衰似乎是每个王权帝国的宿命。进入十六世纪、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这个古老的帝国逐渐走向衰败,而它所创造的古印加文明也随之消弥。1532年西班牙冒险者弗朗西斯科率领其征服者入侵秘鲁,杀死印加帝国最后一位皇帝阿塔瓦尔帕,从此秘鲁便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535年弗朗西斯科在里马河畔建立利马城,1542年西班牙在利马设立总督府统管整个南美地区,从此利马便成为西班牙统治者在南美殖民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直至1820年南美殖民地解放者圣马丁将军登陆秘鲁,並在1821年7月28日秘鲁正式宣布独立並定利马为首都,从而结束了西班牙近三百年的殖民统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无雨之都一一利马</b></p><p class="ql-block"> 利马是秘鲁的首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无雨之都"。"无雨之都"並非滴雨不落,只是利马的年降雨量仅有15毫米,而这点降雨又不为人所察觉,故而被省略为无雨。</p><p class="ql-block"> 利马是一座一眼千年的城市,古老文明与现代活力在这里交织,终年无雨与花草满地在这里同框,自然风光与厚重文化在这里共舞。人们在这里品味历史的沉淀,感受文明的力量,追寻梦中的繁华,寻找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武器广场是利马古城最著名的景点,它是利马的发祥地。多条街道以这里为起点呈辐射状向四周延伸、通往城区的各个角落。广场中央有一座建于1650年的大型青铜喷泉,喷泉水花飞溅、雾气蒙蒙、在阳光下晶莹闪烁,使得古城更加生机勃勃,活力无限。</p> <p class="ql-block"> 广场四周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利马大教堂,总统府,市政厅和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位于广场东侧的利马大教堂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它始建于公元1549年,是武器广场最古老的建筑。1625年初次建成后、虽历经多次的修复与重建,仍旧保持着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外观,精典地体现出西班牙的独特风情风貌,成为利马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教堂正门雕刻着许多圣经中的人物,教堂内有许多精致简约的小礼拜堂,银饰的祭坛、穹形的天花板、棋盘式的地板、神圣与震撼,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利马大教堂的毗邻是建于1924年的利马大主教宫,它是利马总主教的府邸,现已辟为博物馆,精巧的石雕、美轮美奂的回廊和外墙上的雕花木阳台是它的亮点,充分展示出西班牙摩尔式的设计理念与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总统府坐落在广场的北侧,原为西班牙殖民者的总督府,初建于1535年后因大火损坏于1937年重建,这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总统府的两端各有一个阳台,每逢重要节假日活动,总统都会出现在西侧的阳台上向公众发表讲话。总统府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金色大厅,它是秘鲁举行重要国事和接待外国宾客的场所。总统府前广场每天中午都有精彩的卫兵换岗仪式,届时你会欣赏到头戴罗马式头盔、身装红黑色制服、踏着缓慢鹅步前行的警卫所进行的表演。</p><p class="ql-block"> 广场西侧的黃色建筑是建于1944年的市政厅,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两个巨大木制的墨色阳台、气派的拱廊、精琢的大门依旧留存着传统的西班牙风格,建筑的顶部飘扬着三面旗帜,中间为秘鲁的国旗,左右两侧分别是黄色的利马市旗和古印加帝国的国旗。</p> <p class="ql-block"> 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位于广场西南侧,是美州最大的修道院。它建于公元1761年至1776年间,修道院外饰巴洛克风格、浅黄色与白色搭配相间、典雅庄重气度非凡,修道院内饰奢华,华美的红砖回廊及精致的天井花园让人耳目一新。修道院内有着南美一流的宗教图书馆,内藏有皮草书2.5万册、是秘鲁最重要的宗教硏究场所。院内还有地下墓穴,藏有七万具尸骨,被称为世界上最恐怖的"人骨教堂"。</p><p class="ql-block"> 武器广场不仅是利马的心脏,更是秘鲁历史的缩影。在这里每一步都是历史、每一眼都是文化,它见证了西班牙殖民时代和独立时期的风风雨雨和历史变迁,给人们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圣马丁广场位于武器广场的南端,始建于1921年以纪念秘鲁独立100周年。圣马丁广场中央矗立着何塞·圣马丁的铜像,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圣马丁是南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他在南美独立解放运动中功勋卓绝、居功至伟,被称为秘鲁、智利和阿根庭三个共和国的国父,与另一南美解放运动的英雄玻利瓦尔并驾齐名。</p><p class="ql-block"> 1988年4月利马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小小警察岗利马大街上的一景观</p> <p class="ql-block"> 谈到秘鲁必须提及安第斯山脉,全长89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它从南美洲的最南端火地岛到最北端的加勒比海岸,纵贯南美州的西部,犹如广袤大地的一道脊梁、傲然挺立在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之间,展示着自己无与伦比的壮美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是上苍的眷顾,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在地球地壳变动的运动中,一次次板块的碰撞、一次次地壳的颤动,在天造地设的演绎变迁中将安第斯山脉锻造成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壮丽的高原、陡峭的山峰、湍急的河流、平缓的谷地、浑然天成,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我们来到这里、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唤,听到那些古老的传说在耳畔低语呢喃;我们来到这里、深深感受到那些来自大地深处的力量,体味到历史的积淀与自然的伟岸,沉湎于这座雄奇的山脉之中,人类在它的面前显得是如此渺小,但内心深处的激情与渴望却如同潮水般地汹涌澎湃。</p><p class="ql-block"> 在安第斯山脉中段的秘鲁境内、有着古印加文明的发祥地库斯科古城和矗立在悬崖之巅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及神秘的印加圣谷。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到来自安第斯山风的回响,一曲由印加文明交织而成的秘鲁赞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库斯科一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b></p><p class="ql-block"> 库斯科是秘鲁南部的一个著名古城,位于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脉的腹地。作为古印加帝国的首都、它不仅是古印加文明的摇篮,还因保存有大量的印加古迹和巴洛克式建筑而闻名,被秘鲁人称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被群山环绕的高原古城,阡陌纵横棋盘式的古老街巷,炙热灼目的阳光、湛蓝通透的碧空、满眼苍翠的绿色植被,将古城点缀成一帧美丽的写意画卷。</p><p class="ql-block"> 这还是一座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城市,踏上库斯科的土地、仿佛踏入时光的回廊,在这里你可以随意沿着逼仄狭窄的石板小径、漫步穿梭于古老的教堂、太阳神殿和繁华市井之间,聆听着古印加帝国悠久冗长的过往故事,感受古城的风韵和气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城中心是武器广场,广场正中竖立着一尊印第安人的雕像,四周是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1550年的库斯科大教堂,库斯科大教堂是西班牙人在宫殿遗址上融合文艺复兴风格和当地印第安人的石雕艺术修建而成。教堂内有许多油画和精美装饰,其中一幅秘鲁版的"最后的晚餐"特别引人注目,图中耶稣和其十二个信徒围坐在桌前,歺桌中央置放有一个大金盘,金盘中居然是秘鲁人最喜爱吃的"烤豚鼠",秘鲁艺术家这种接地气的幽默创作,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教堂内还有着高大的镀银祭坛和雕刻精美的布道坛,其顶端的钟楼上还悬挂有一口重达130吨的巨钟,据称它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没有历史包浆的景观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记忆。库斯科的太阳神庙曾是印加时期秘鲁最为至高无上的地方,太阳神庙供奉着太阳神印蒂,巨石垒砌的外墙镶嵌着金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神庙的尊贵与神圣,因此太阳神庙也被人们称作黄金庭院。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攻入库斯科,他们拆毁了神庙,掠走了神庙的一切财富,金箔被剥、石砖尽显,在残存的基石上西班牙人又建起了圣多明戈教堂和修道院。修道院是一座颇具西班牙风格的四方形庭院,两层围楼、回廊深深、富贵典雅,庭院正中的天井有一口太阳神庙时期的古井,这口古井被当地人视为世界的肚脐眼处。</p><p class="ql-block"> 建筑物的更迭不只是建筑形式的改变,更多的是出自于建筑者本身构筑自己的精神殿堂。20世纪中叶库斯科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地震中修道院的墙体倒塌,墙体下的神庙建筑遗迹才得以重见天日,于是人们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太阳神庙遗址公园供游客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位于库斯科城北的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印加时期的巨石阵建筑遗址。整个古堡是用了30多万块巨石垒成、其中最大的一块巨石约有120多吨。古堡从上至下有三层围墙、每层围墙高约6米、长约400米,石墙上的每块巨石都经过精心打磨,並利用类似榫卯结构的原理将其相嵌在一起,做到严丝合缝,虽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和风云变幻,但依旧巍然屹立、睥睨天下,足见当年印加人的聪颖智慧和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巨石迭垒方成寨, 历史上萨克萨瓦曼曾是印加帝国扼守库斯科的军事要塞,在这里印加帝国为了抵御西班牙占领者曾发生过多次的殊死鏖战,血染沙场、弹洞前村壁。站在古堡遗址之上,望着这一排排整齐列阵的巨石墙垣,透过厚厚的历史帷幕,我的耳边仿佛响起当年这里的战旗猎猎和战场上金戈铁马的厮杀呐喊声,这时我不由想起明朝诗人陈润所写的《石门故垒》:"古塞千年尚有基,断碑残石草离离。风烟不散英雄气,犹似吴兵百战时"。</p><p class="ql-block"> 在古堡旁边的山上,有一尊白色的耶稣巨型雕像矗立在山顶俯瞰着库斯科,耶稣张开双臂、仿佛要将美丽的库斯科城延揽在自己的怀中。</p><p class="ql-block"> 库斯科是印加文明的真谛所在,库斯科是印加帝国的经典所至,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还是一个文明的传承者。在这里历史与自然相汇,古老与现代交织,神秘与现实共存,1983年库斯科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印加圣谷一一古印加文明的摇篮</b></p><p class="ql-block"> 从库斯科通往欧雁台的这段路被称为印加圣谷,这段绵延百公里的文化与自然长廊是古印加帝国时期印第安人的主要聚居地,隐匿着众多印加帝国遗留下来的宫殿城堡遗址,孕育出著名的古印加文明,创造出许多人类生存的奇迹与智慧。在这里每一步都是对文明的探索,每一眼都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这里雪山环峙、森林茂郁、碧水长流、风景迤逦,清澈见底的乌鲁班巴河从中淌过,滋润着这块肥沃的土地使之成为印加帝国时期的重要粮仓和农业中心,大家熟知的玉米和马铃薯就源于此处,在这里它们第一次被人类选育出,並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统领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餚。世界上近三千种马铃薯中,秘鲁就有2800种,因此被称为"世界马铃薯"之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印加圣谷我们主要参观了羊驼养殖场、莫雷梯田、马拉斯盐田等几个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羊驼是秘鲁的国宝也是秘鲁标志性象征,在秘鲁的国旗,国徽上都有它的形象。羊驼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安第斯山脉,被称为"会走路的软黄金”,羊驼毛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毛料价值连城,羊驼外形呆萌形态可掬,它那喜感表情和独特模样,使之成为秘鲁旅游业的最佳网红明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库斯科羊鸵乐园</p> <p class="ql-block"> 海抜3500米高的莫雷梯田是由三个巨大的同心圆重叠而组成,从高处俯瞰这些圆形漏斗状的梯田象似大地的条条指纹。这种圆形下沉式梯田不仅是一道绝妙的景致,还是古印加人进行农业试验的基地,这里的每一块梯田的宽度、深度及方向都是根据风向和太阳面所没计,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这里梯田的每阶温度相差0.5度,从梯田的底部到顶部的温差可达15度左右,这样的温差有益于各类植物的培育与种植,梯田充分地展现出古印加人聪颖的农耕智慧。望着这迷宫般的神奇梯田,你会真切地感悟到古印加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与大地之间的默契。</p><p class="ql-block"> 马拉斯盐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盐田,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盐田区域里严禁踏足,因此所有造访者只能站在最上层的观景台驻足进行眺望欣赏。三千多块盐田层层叠叠依山而建、一块块白玉般碎片组成的盐田矩阵在红色山丘和绿色坡地间十分耀眼夺目,盐田所用的卤水源自这里大山腰间的清泉,泉水含盐量较高,汩汩泉水被引流至一块块面积约5平方米,深有30厘米的小盐池田,待水分蒸发后从盐池底部刮取池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块块盐田、水光潋滟,错落有致、相互缀连,交织成一幅精美的画卷,如同上帝的"眼影盘"覆羽了印加圣谷的半座山面。</p> <p class="ql-block">圣谷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 在欧雁台我们乘坐了前往马丘比丘的豪华小火车,小火车共有4节车厢体量较小,但车厢内环境优渥、视野开阔。在列车行进期间,有两位身着当地民族服饰的男女青年在车厢的过道中载歌载舞地表演,他们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火车一直沿着乌鲁班巴河在圣谷里穿行,河道狭窄落差较大、湍急的河水不断撞击着河道中的大小石头,激起浪花飞溅。道路两旁是盛开的各色鲜花和巨大的仙人掌,再远则是连绵不断的座座山峰,山势嵯峨、山体被植物覆盖成一片翠绿,峻峭的峰峦在云雾中缭绕,时隐时现、朦朦胧胧、好似仙境,二个小时后列车来到温泉镇,从这里我们将换乘汽车一路登山直取马丘比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失落的天空之城一一马丘比丘</b></p><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传奇。</p><p class="ql-block"> 作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马丘比丘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印加帝国遗址,是前哥伦布时期古印加文明的精髓所在。马丘比丘古城建立在海拔2350米高的山脊上,三面环山一面濒临悬崖,悬崖之下便是湍急的乌鲁巴班河。整个古城的172座建筑错落有致、疏密有间、依山而建,梯田、石屋、丘峦、层叠交织散落在缥缈的云雾之中。古城的所有建筑都是用石块所砌成,所用的巨石都被打磨的光滑细腻,石块之间仅有卯榫咬合、足见当时其工艺技术水平之精湛。</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荒野召喚着自由的灵魂,古老的遗址和失落的文明在湼磐中浴火重生。</p><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建于公元1440年左右,是由当时印加王帕查库提所修建。到了16世纪,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印加帝国的灭亡,这座城市随着帝国的没落而荒芜,逐渐被原始森林所淹没,从此便消声匿迹。直到19世纪后期乌鲁巴班河谷的农民放火垦荒时发现了这座被尘封四百多年的城市,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宾厄姆偶尔路过这里发现了这座被遗弃的城市,随后在国家地理杂志上连篇累牍地进行了推介,这座城市神秘的氛围和别致的魅力引起世人的关注,从此名声大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古城占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主要为庙宇和贵族住宅,主要建筑有太阳神庙、拴日石和三窗庙,下城则为民居,上下两城通过100多条石阶从下至上的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太阳神庙位于古城的中心位置,太阳神庙是古印加人对天文学和建筑学造诣的最佳代表,整座神庙呈半圆形,设计精巧,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朝向使人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太阳光线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确定季节和编制日历,虽然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但仍然难掩当年的宏大规模。</p><p class="ql-block"> 三窗庙是一堵巨大的石墙上有三扇巨石叠成的天窗而得名,这三座天窗分别代表着天、地、人,它是古印加人用来观测太阳运行的一种方式,三窗庙没有屋顶因而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为了方便祭司们观察星象而有意而为之。</p><p class="ql-block"> 在古城祭台上有一块打磨得十分平滑、棱角完整、面向东方的长方形石块,这就是著名的拴日石。古印加人认为世间万物皆为太阳所赐,他们非常担心有若一天太阳会离他们而去,于是乎便在马丘比丘修建了拴日台,並竖上一块拴日石,用绳索固定于山岩上。</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是人类的瑰宝,也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契合。它记录着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印加文明,见证了印加帝国的辉煌与衰落,承载着印加文明的丰厚内涵。智利诗人聂鲁达在其著名的长诗《马丘比丘之巅》中是这样赞誉马丘比丘"我看到石砌的古建筑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马丘比丘是多少人前往秘鲁旅游的终极目标,这座被历史尘封了四百多年后又重见天日的古印加帝国遗址,让人们打开了认识秘鲁、认知印加文明的一扇窗口。</p><p class="ql-block"> 1983年、马丘比丘古神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纳斯卡线条一一世界最大的天书</b></p><p class="ql-block"> 纳斯卡线条亦称纳斯大地画,它是位于秘鲁南部纳斯卡沙漠的一组大型地面线条艺术。长达数十公里的线条在广袤无垠的沙海中纵横交织,以神之笔,涂鸦荒原,擎画出800多幅巨大的图案,这些极为简单的线条以其复杂的排列、组合构成各种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300多米长的蜂鸟和108米长的卷尾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这些线条及图案是纳斯卡文明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期间的杰作,这些迷宫般的图案是当时的纳斯卡人凿开地表坚硬的石块、让下层黄白色的泥土裸露出地面创作而成的。纳斯卡线条是由美国考古学家柯索杰1939年为寻找古印加文明的水渠遗址时,从飞机上向下俯瞰中偶然无意中所发现,于是人们就将这些神秘的线条称为纳斯卡线条。</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些图案过于庞大,站在地面上平视看,只是一些或为直线,或为孤线的普通沟渠,只有在距离地面三百米左右的高空,以"上帝的视角"才能清晰地一览全貌。观赏纳斯卡大地画需要乘坐一种客载10人的单螺旋桨小飞机,机舱很小,最前排坐着正副驾驶员,其余人按上飞机前所称的体重依次列坐。飞机起飞后为了让乘坐飞机左右两侧的人都能看到全景全貌,驾驶员不断地倾斜着机翼、调整视角。当那些历数千年、风吹不散的神秘图案一帧帧近距离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每个人都惊呆了,都似乎感到眼前的视觉幸福来的是否有些突兀,此时我们也顾不上倾听驾驶员的讲解,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强忍着巨烈的晕机,在机身不断的上下颠簸中,不断地按下快门,将那一幅幅珍贵的地画定格在那激动人心的一瞬间。</p><p class="ql-block"> 纳斯卡线条从发现初始便是个谜,各种各样的疑团引发世人对它的关注和无尽的遐想。有人认为它是史前文明所留下的神秘天书,是先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认知和崇拜,也有人认为它是外星人留下的地球坐标。地标说、祭祀说、天文历说随之而来,更多的假设不断提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至今尚未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论,成为存在近千年的谜局。</p><p class="ql-block"> 纳斯卡线条作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静静地蛰伏在茫茫的瀚海,它在等待、等待着人类对它的诠释与解读,或许会有一天、人类能够理解到它的真正内涵和全部意义。</p><p class="ql-block"> 1994年纳斯卡线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地球之肺一一亚马逊河热带雨林</b></p><p class="ql-block"> 全长6400公里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亚马逊热带雨林横亘南美州的8个国家,占据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全球森林面积的20%,素有"地球之肺"之誉称。</p><p class="ql-block"> 在秘鲁北部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深处隐匿着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城市,它就是秘鲁洛雷托省首府伊基托斯。这座位于亚马逊河上游的孤岛没有任何公路、铁路与之相通,出入全靠航空和水运,即便如此仍不方便,作为亚马逊河源头之港的伊基托斯距离亚马逊河的大西洋入海口还有3700公里之遥,因此也就成为世界上距离海岸最远的港口。</p><p class="ql-block"> 伊基托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亚马逊雨林的原始野性之美,给沉缅于游览秘鲁传统景观的游客又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别样的体验。从巴西和秘鲁都可以进入亚马逊雨林,但多数人都选择从秘鲁伊基托斯进入亚马逊雨林。</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机从利马飞至伊基托斯,一下飞机便被这里浓郁的热带雨林气息所包围,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花香芬芳。当我们驱车匆忙来到心仪已久的亚马逊河时,瞬间便被它那雄浑浩淼的气势所震撼,几公里宽的河面,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一望无垠。</p><p class="ql-block"> 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这里栖息着超过100多万种的动植物,是植物的世界、动物的天堂,被人们称为"地球的基因库",寻觅亚马逊河的风采、探索亚马逊雨林的神秘,可以采取乘舟遨游、也可以徒步穿越雨林。</p><p class="ql-block"> 在亚马逊河乘舟欣赏日出不啻是一件非常惬意之事。黎明时分的亚马逊河万籁俱寂、一片静谧,晨光朦胧、微熹初露,只有遥远东方的天际线上泛起一道淡淡的鱼肚白,云层一寸寸在变色,天空一幕幕在幻化,渐渐地鱼肚白变成淡红色,朝暾初露、阳煦山立,初始晨曦的红晕由浅至深洇染开来慢慢渗透到天际,当你尚未看清它的容颜时,一个美轮美奐的金色圆盘跃出河面灿烂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没有山的遮挡、只有河的托举,一览无余地洒落在静静流淌的亚马逊河上,在旭日的光泽下波光粼粼、浮光跃金。</p><p class="ql-block"> 我们泛舟在亚马逊河上,船在宽阔的水面上悠然前行,船到之处犁开浪花激起层层细碎的涟漪,蓝绿色的河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泛出粼粼光泽,仿佛像一条绵长的绸缎在莽莽雨林中蜿蜒逶迤,宛若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示着自己无比壮美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坐在船上我们看到了期待许久的亚马逊王莲,它也叫亚马逊睡莲,是世界上最大的浮叶植物,巨大的叶子直径约为3米,如同一个个绿色的园盆漂浮在水面,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在这里我们与粉红色的江豚相遇,与黑凯门鰐邂逅,我们垂钓食人鱼、与水獭嬉戏,一面欣赏着两岸莽莽雨林诗画般的迷人景色,一面体味着这片纯净天地之间"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坐在船上我们的心境五味杂陈、忐忑不安,即兴奋又紧张、即期盼又恐惧,因为在这条船上,我们将会与亚马逊河上的最危险的水族杀生者凯门鳄、电鳗、森蚺、食人鱼同生共舞。愉悦的探险中总会有凶险莫测的遭遇,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p><p class="ql-block"> 亚马逊热带雨林是现实版的梦幻绿州,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藤蔓植物如同绿色的巨蟒缠绕其间,盘曲虬结,各种附生物点缀其上,缕缕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而落,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穿越其间,雾霭氤氲、暮云叆叇,恬静幽深、原始如初。在这里你可以与猿为伴,聆听翠鸟的啁啾,和憨态可掬的树懒親密接触、欣赏灵动的松鼠在枝头跃动,各种各样的动物在绿荫中时隐时现。你还可以仰望千年的参天古树,和周长十余米的大树拥抱,观赏没有叶子的寄生花和指甲一般大小的青蛙,来到这里、你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生物王国,到处都充满了未知的惊喜,它让我们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也让我们对大自然永存敬畏之心、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穿越雨林时你也须小心翼翼地行走,除了要注意前方泥泞坎坷的道路,还要时刻提防那些突如其来的小动物子弹蚁、毒箭蛙、巨型蜈蚣等对你的突然袭击,造成对你的伤害。</p><p class="ql-block"> 亚马逊河不仅拥有令人惊叹的生态之美、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当地生活的印第安人至今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净土乐园,他们捕鱼狩猎、刀耕火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片独特的天地。我们在伊基托斯有幸走访了一个印第安人部落,在这里我们和部落的成员一起欢跳印第安人的传统午蹈,喷槍打猎,欣赏他们的雕刻作品,沉浸于他们的原始生活之中,感受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秘鲁之行虽然短暂,但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次视觉的盛宴、这是一次对灵魂的洗礼,这是一次自然馈赠人类的讴歌、这是一次向历史智慧的致敬,收获满满、受益匪浅、让人难以忘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所限,秘鲁的许多著名景点都无法光顾留下缺憾,我在想倘若它日还有机缘我一定会再次来到秘鲁旧地重游,届时我会拜访世界之巅的明珠的的喀喀湖,乘坐用芦苇和香蒲编织的托托拉船在湖中遨游,欣赏这里秀美的湖光山色,参观乌罗斯浮岛。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攀登海拔5200米高的彩虹山,观赏这座大自然的调色盘在阳光折射下呈现出的七彩争胜、流漫陆离的斑斓色彩,一饱眼福弥补缺憾。</p><p class="ql-block"> 到那时、秘鲁,我们再相会。</p>